俄合薩寺

俄合薩寺

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中鐵鄉西南31公里處的中鐵溝有一座名山,藏語稱“拉日夏嘎爾”,意為“夏嘎爾神山”。其周圍山青水秀,森林密布,古樹參天。花草茂盛,風景幽美,氣候宜人,滔滔的中鐵河從山下蜿蜒東流,注入黃河。此山與崑崙山系阿尼瑪卿山相連,山勢崢嶸,重巒疊嶂,平均海拔達4000米以上,故民間有“累死烏鴉九重山,累死喜鵲九道坡,累死岩雕九條溝,雄鷹展翅入九霄”的諺語。

基本信息

概述

俄合薩寺俄合薩寺

藏語稱“俄合薩吉祥法寨興善菩提洲”。位於藏族縣治南部,座落在今中鐵鄉南偏西31公里處,中鐵溝上部北側的拉日夏嘎爾山下,周圍蒼松古柏,風景幽美,中鐵河經寺前腕蜒東流,注入黃河。該寺由俄合薩格西欽莫嘉木樣端雲大師(1877一1959)始建於1898年。嘉木樣端雲,傳為該系統第七世(其前六世依次是卻傑達瑪仁欽、袞桑卻吉尼瑪、瑜伽師南喀堅贊、嘉煥道爾傑、嘉木樣袞噶華和丹增嘉措),俄合薩洋科爾部落人,自學成名,撰有文集五卷傳世。俄合薩寺從初建到發展,當地稱之為“隆務龍切”三部的嘉扎、洛哇、俄合薩部落,瓦扎、加拉、美合浪部落和達武、美倉、苟日部落一直為其主要香火部落。

俄合薩寺俄合薩寺
俄合薩寺是中鐵鄉境內較大的格魯派寺院,歷史上該寺下轄有本縣的赤塘寺嘉扎寺青崗寺塔洞寺和果洛的班瑪榮托寺等屬寺。1957年,全寺有寺僧91人,住寺活佛有嘉木樣端雲、堪布倉、宗萬倉、益希嘉措、蒂超喇嘛牟覺多傑強等。建有經堂、佛殿昂欠、僧舍等500餘間,擁有各類牲畜9656頭(只)(其中馬200匹、騾26頭、牛430頭、羊9000隻),並有帳房10頂。1958年建築拆毀,1982年重新開放,重建經堂、佛殿、僧舍等共50餘間,有寺僧42人,由活佛牟覺多傑強主持寺務。

“拉日夏嘎爾”山自然景觀奇特,其山勢好似大佛講經灌頂,周圍環繞的小山好像是佛教神話中的“八大隨佛弟子”。在山中密林深處和岩石洞中,人們可以看到自然形成的“佛像”,“佛塔”,“金剛村”,“輪王七政寶”,“八瑞吉祥圓”等奇異的自然景觀。在這座名山中,很久以前便有許多佛門弟子在山上的洞窟里長期閉關修行,後人將他們修行的山洞稱為“修仙洞”。現在,在賽爾康巴大師和阿柔格西·先巴格勒沃賽大師的“修仙洞”中仍留有“法座”等遺蹟。

歷史

俄合薩寺俄合薩寺
大約在200多年前清雍正年間,俄合薩部落從同仁地區到現境。他們的祖先隆欽哀噶端米(121—1292年),又稱拉傑扎納巴大師)是著名的瑜伽大師,他受薩迦班智連·貢噶堅參(1216一1251年)的意旨,由西藏來到青海同仁地區興教立業。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俄合薩格西倉·嘉木樣端雍大師(1878—1959年)依山修建了“修仙室”,創建了俄合薩寺。從此,這裡便成為藏傳佛教格魯派“修行僧”刻苦修習的理想之地,同時也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內,及至整個安多藏區唯一的常年閉關,晝夜修行,教規嚴明,風格獨特的藏傳佛教寺院。

俄合薩寺藏語稱“俄合薩參木托乎扎喜伽系更徘香曲布林”,意為“俄合薩吉祥法寨興善菩提洲”,簡稱“俄合薩寺”或“上寺”。由氏族部落名稱得名。俄合薩寺主要由隆務龍伽三大家族(即嘉扎、洛哇、俄合薩族、瓦扎、加拉、美合浪族;大武、美倉、苟日族)為其香火部落。該寺在俄合薩格西倉·嘉木作端雍大師的主持下,始終限制財力的發展,反對積累財富。嘉木樣端雍大師積極提倡艱苦樸素、簡便從事的辦寺原則,倡導僧人刻苦修行,誠心於佛。俄合薩寺在歷史上規模不大,

1912年時,只有5位修行者,常年閉關修行,佛堂僅有3間。公元1912年以後,隨著修行僧的增加為了滿足當地信教民眾的佛事需要,寺院規模有了一定的發展,至1958年,寺院共建有佛堂、小經堂、大經堂、彌勒佛殿、觀世音菩薩殿、勝樂佛殿、護法殿、藏經院、印經院、轉經輪屍林空行宮以及僧舍等建築。然而由於該寺的特殊規定,寺院內始終沒有大型的“活佛昂欠”。

俄合薩寺俄合薩寺
無論活佛還是一般僧侶,都居住在普通的僧舍中,這是該寺的重要特徵之一。寺內佛堂、小經堂和大經堂的建築風格都是藏式建築,樹柳女牆,屋頂金瓦寶瓶,金光閃閃;彌勒佛殿、觀世音菩薩殿是漢式建築風格,金瓦屋頂,樹柳女牆,屋頂祥麟法輪,光彩奪目。佛殿和經堂內供有大量的佛像、佛塔、佛經、佛燈以及各種法器供物。

公堂為二層建築,上樓為餐廳,下樓為伙房,全寺所有僧眾,包括活佛都在此用餐。

屍林空行宮,即為天葬場,位於寺院左側山坡,由俄合薩格西倉·嘉木樣端雍大師親自創建。曾先後由嘉木樣端雍大師、阿饒倉·洛桑隆道丹貝堅參大師、羅藏沃賽爾大師、俄合薩、堪布倉大師和宗萬倉大師等諸多佛門名師予以加持,即用佛力護佑眾生,俄合薩寺屍林空行宮常年由固定的僧人守護,每當送來一具屍體,首先由屍林主按著一定的宗教儀式予以加持,然後把屍體連肉帶骨切成若干份之後就呼叫“神鳥”(即雄鷹)。“神鳥”非常有秩序地落下,不擠不搶,分食著由屍林主分發的份,食後依次飛向天空,緩緩人云,它象徵著這個人升入了“天堂”。

1958年,俄合薩寺遭到封閉,所有建築被拆毀。1982年,在牟什黨金剛大師的主持下,俄合薩寺重新開放。1983—1985年先後重建了小經堂、大經堂和菩提塔,勝樂佛殿以及14座佛塔。小經堂內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塑像和3尊長壽佛和俄合薩格西倉·嘉木樣端雍大師銀制靈塔。勝樂佛殿內供勝樂金剛佛、觀世音菩薩、那若空行佛。大經堂建築宏偉,為二層樓式,藏式屋頂,樹柳女牆,金瓦寶瓶,殿內共有81個大柱子,其中有八大通天柱,內供佛3座佛塔和《甘珠爾》、《丹珠爾》、《宗喀巴師徒三人全集》等佛經。

俄合薩格西倉·嘉木樣端雍大師少時在賽勒亥寺由阿饒倉大師受戒出家,長期修行,他在拉加寺拜師學經,獲得“格西”學位,一生中著有文集五部。嘉木樣端雍大師常年閉關修行,生活檢朴,除了僅容納自身的“修行室”外,沒有擴建私房或“昂欠”,沒有積累任何私有財產。他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寺規,這是俄合薩寺與其他格魯派寺院突出的不同處。

寺規

俄合薩寺俄合薩寺
俄合薩寺以教規嚴格和寺僧常年閉齋聞名。寺僧禁食肉類,兩日一餐,不準穿皮製和長袖衣服,每日集體誦經3次。此外,在衣食住行方面還有許多特殊規定,如上師與一般僧人共同在食堂就餐,不準帶出食品,不搞特殊化,分配布施一律平等,禁止將菜牛、菜羊、麝香、皮張、武器類物品帶進寺院存放或買賣,寺僧(包括活佛)不得私自收取材物、牲畜,嚴禁鬥毆吵架和誣陷別人,每年回家不得超過1 天,有事遠行不得騎馬,寺內不得擴建僧舍,禁止念誦其他教派經文,禁止婦女在寺留宿,確需留宿者須到15華里以外的指定地點,禁止牧民在寺院周圍15華里內安立帳房等。

俄合薩寺除了執行藏傳佛教的“十善”、“五戒”等基本教規外,還有一套特殊的行動準則,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1條,寺院不論是活佛高僧,還是修行僧人,只能統一在公寓餐廳就餐,共設1個室,共餐一種飯,不搞特殊化,嚴禁將食品帶出餐廳;

第2條,常年閉關,四個晝夜只飲兩餐,不準亂食隨飲;

第3條,凡是寺院僧人,一律不許食肉,終身素餐,不準沾葷;

第4條,在寺院內一律禁止宰殺。禁止將牛皮、羊皮以及回香等殺生害命之物帶入,不準買賣交易;

第5條,無論活佛高僧,還是修行僧人,一律不準穿著皮革衣服或長袖服裝;

第6條,不論客人,還是施主,一律不準攜帶肉食進入寺院;

第7條,凡是在寺院街道、走廊、僧舍,一律禁止存放煙、酒和蒜類食物;

第8條,禁止在寺院存放各種武器

第9條,除非白日朝拜,寺院不準婦女留宿,如有特殊情況,也要必須到達與寺院相距15華里以外指定的地方住宿;

第10條,凡是牧民帳篷,不準靠近寺院,凡是寺院周圍牧民,不準在規定界線寺周15華里以內駐紮帳篷;

第11條,凡是寺院僧侶,不準超建多餘的僧合包括活佛,一視同仁;

第12條,無論僧舍,還是公堂,一律不準存放牧民帳蓬等堆積物,必須保持清潔;

第13條,寺院不準飼養家畜、家禽、家犬;

第14條,寺院僧人一律不準參與和干涉社會部落、家庭事務;

第15條,凡是寺院僧侶,都要精誠團結,不準打架鬧事;

第16條,不準欺負、侮辱和誣陷他人;

第17條,無論活佛,還是一般僧侶,一律不準積累錢財,不準私自接收財物,收集牲畜;所有收入,一律歸公,為集體所有,不能圖財謀利;

第18條,寺僧每年假不準超過10天;

第19條,僧侶因事出差,外出遠行,一律步行,不準乘

第20條,寺院提倡閉關,舉行格魯派教義儀軌,除非格魯派經卷,不準亂誦其他教派經卷;

第21條,寺院分配施主所獻財物,無論活佛高僧,及普通僧侶,甚至雜工人員,一律平等,不分等級,都要堅持“有一得一,有百得百”的分配原則,有福共享,有難同當,不搞特殊化;

第22條,活佛高僧,或普通僧侶,都要使自己的言行與佛祖宗旨相一致,必須誠心於佛門大業。

佛事活動

俄合薩寺俄合薩寺
俄合薩寺院,主要的佛事活動,除具有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共同的,正月“祈願法會”、四月“閉關”、六月“坐夏”、九月。“天降節”、十月“祭祀節”等大型活動之外,強調平時閉關,刻苦修行。堅持每日舉行經會兩次,即上午的白供,以1000碗淨水和焦煙供養佛祖;下午按佛教修行儀軌集體誦經,繞轉神山,以使修行者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

據1957年有關資料記載,俄合薩寺院,修行僧近90多人,其中有堪布倉大師、宗萬倉大師、年什覺金剛大師。益喜嘉措大師以及迪朝喇嘛等德高望重的活佛。該寺所轄寺院有嘉扎寺、扎喜青崗寺、洛畦赤塔寺、汪什代海丁科寺、苟日拉倉寺、郭密塔洞寺、貴南居布寺。果洛班瑪榮托寺等。信教民眾分布在青海甘肅西藏等廣大地區、俄合薩寺院與善菩提,誠心向佛,為青海近代佛教史上寺德高尚、風格獨特較有影響的藏傳佛教格魯派修行寺院。

相關詞條

中國寺廟6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