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川之役

麓川之役

麓川之役,明正統元年十一月至十三年十月,明官軍平定雲南麓川宣慰使思任發叛亂的戰爭。

簡介

麓川之役地圖麓川之役地圖

正統元年(1436年)十一月至十三年(1448年)十月,明官軍平定雲南麓川(治今雲南瑞麗)宣慰使思任發叛亂的戰爭。

背景

明軍入雲南時麓川的形勢公元十三世紀左右,分布在今德宏及其以西南的傣族部落逐漸強大起來。為了爭奪上地和人民,各部之向互相兼併,到了元代後期,各部逐漸歸併到麓川思氏的控制之下,並與元中央王朝發生了矛盾。從至正初到至正八年,元朝多次派兵征討,終未能克,“思可法益吞併諸路。”

經過

元年十一月始,麓川宣慰使思任發起兵叛明,相繼進攻孟定(亦稱勐定,今雲南耿馬境內)、灣甸(今雲南施甸東南)、南甸(治今雲南梁河東北)、金齒(今雲南保山南)等地。明廷命左都督方政、都督僉事張榮率軍赴滇,協同右都督沐昂進剿。三年(1438年)七月,思任發遣兵萬餘人占據潞江安撫司(治今雲南騰衝東南),自稱“法”(法為滇王號)。四年(1439年)正月,明廷命鎮守雲南總兵官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師進剿。因沐晟、方政撫剿主張相悖,致使方政孤軍奮戰,官軍敗績。思任發乘勢進犯景東(今屬雲南)、孟定,並攻占孟賴盂達等地。五月,明廷命沐昂為總兵官,右都督吳亮為副總兵,都督僉事馬翔、張榮為左右參將,率軍進討,敗績。五年(1440年)七月,沐昂遣都指揮僉事方瑛、指揮柳英率軍敗思任發於者章硬寨,斬首500餘級。六年(1441年)正月,明廷命定西伯蔣貴為總兵官,都督同知李安、都督僉事劉聚為左右副總兵,都指揮使宮聚、都指揮僉事冉保為左右參將,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統率四川、貴州、南京、湖廣等地兵15萬,再次大舉征剿。師至金齒,兵分3路:冉保率軍自細甸(即灣甸)趨孟定,會木邦、車裡之師(木邦宣慰司治今緬甸新維,車裡宣慰司治今雲南景洪);王驥、蔣貴由中路抵騰衝(今屬雲南);劉聚等自下江、夾象石合攻,徑攻上江。官軍首敗之於上江,斬首5萬餘級,再敗之於羅卜思莊(今雲南盈江東南)等地,殲敵10餘萬人,繼敗之於麓川,殲敵數萬(參見麓川之戰),思任發攜家眷逃往緬甸。七年(1442年)八月,明廷復命蔣貴、王驥等率軍征討思任發。八年(1443年)二月,師至騰衝,兵分5營,分道並進,大敗叛軍,焚舟數百艘,思任發復遁去。十年(1445年)十二月,緬甸宣慰使卜刺浪馬哈省將思任發交給朝廷斬首,其子思機發仍據孟養(今緬甸卡杜附近)為叛。十三年(1448年)三月,明廷命王驥提督軍務,宮聚為總兵官,張軌、田禮為左右副總兵,方瑛、張銳為左右參將,率南京、雲南、湖廣、四川貴州土漢官軍13萬人討伐思機發。十月,師抵金沙江,思機發率軍列柵於江西以拒,官軍乘木邦及緬甸(治今緬甸阿瓦)2宣慰司船200餘艘強渡,突破其防線,大敗之。追至孟養,再敗之於鬼哭山等寨,斬獲甚眾,思機發不知所向。爾後,思任發少子思祿復擁眾為叛,重新占據孟養。

結果

王驥以明軍久戰疲乏,且叛軍難平,遂與思祿訂約,授思祿為土目,許以得部勒諸“夷”,以金沙江為界,戰爭以和而終。

影響

明代對麓川的戰爭,從洪武年間到正統年間的三次征伐,斷斷續續持續了四十餘年,動員兵力四十來萬,轉餉運輸又在五十萬以上,對明朝本身以及雲南西南邊疆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影響。

麓川之戰

簡介

明正統六年(1441年)十二月,明官軍平定麓川(治今雲南瑞麗)宣慰使思任發叛亂(參見麓川之役)的一場攻堅戰。

經過

正統六年初,明廷命兵部尚書王驥、定西伯蔣貴率軍平叛。十二月,大軍直抵其根據地麓川。叛軍據峻山,在周圍30里掘壕立柵以守,其東南依江壁立。王驥派3000人偵察進攻突破口,叛軍伏兵突起,以象陣拒戰。官軍擊敗之。思任發復派兵由永毛摩泥寨至馬鞍山抄官軍後路。王驥調都指揮方瑛等率軍6000人擊敗之,斬首數百級。叛軍復以象陣拒戰,方瑛揮師佯敗,至有利地區予以反擊,大敗之,叛軍外圍力量幾被消滅。適逢派往各地的分隊捷報頻傳,遂刻期會師麓川。王驥遂傳令添造攻具,部署進攻:以蔣貴攻西中門,王驥攻西北門,都指揮李信攻西南門,左參將宮聚攻西南江上2門,右副總兵劉聚攻東北門,右參將冉保攻東北出象門,以少卿李墳、郎中侯璡往來策應。

結果

發起總攻後,恰遇西風大作,遂縱火奮擊,大敗叛軍,斬首數萬級,思任發攜家眷逃往緬甸。

麓川

地名。在今雲南瑞麗縣畹町鎮等地區,與緬甸接壤。元朝在其地置有宣慰使司。明太祖朱元璋平定雲南後,於洪武十七年(1384)置軍民宣慰使司,以其地部族首領為宣慰使。英宗正統二年(1437)十月,麓川宣慰使思任發叛。由此引發了著名的麓川之役。三年冬,思任發略孟養,屠騰衝,據潞江(今雲南騰衝東),自稱滇王。四年春,英宗命鎮守雲南黔國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師討伐,以太監吳城、曹吉祥監軍。大兵至金齒(今雲南保山南),思任發命將斷江立柵而守,明軍初不得渡,後方政獨率部下渡江擊之,斬三千餘人,又乘勝攻思任發於上江。而沐晟因其未聽節制而拒派援軍,致方政孤軍深入,為伏兵所殺。沐晟率軍奔還,懼罪暴卒。此後,明廷又派沐昂為左都督征南將軍率兵征討。五年七月,敗思任發,任發不得已派人入貢,以為緩兵之計。十二月,廷議麓川事,大學士楊士奇等認為不必大興問罪之師,麓川地方不過數百里,只要派軍駐屯於金齒,且耕且守即可。侍講劉球也上疏請罷麓川兵。但其時宦官王振專權,一意孤行,決策派兵征討。兵部尚書王驥逢迎其意,也主張用兵,於是麓川之役再起。六年正月,命定西伯蔣貴為征蠻將軍,兵部尚書王驥提督軍務,發四川、貴州、湖廣、南京兵十五萬,轉餉半天下,征討麓川。十二月,思任發渡江逃往緬甸王驥等班師。七年十月,又命蔣貴、王驥征麓川,大敗叛軍,思任發又逃脫。十年十二月,緬甸將思任發交給明軍,斬首獻於京師。十三年春,為討伐思任發之子思機發,明朝又興兵十三萬征剿。思機發多次遣使入貢謝罪,明軍與思任發少子立約,許其管理部眾,居於孟養,遂罷兵。明朝對麓川的多年用兵,造成了國家財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麓川軍民宣慰使司於正統九年改置為宣撫司,治所隴把(今雲南隴川西南),故名隴川宣撫司,成為明廷在雲南設定的三個宣撫司之一。

明朝戰爭列表

北京保衛戰 | 明滅元之戰 | 明攻山東之戰 | 明平閩廣之戰 | 明攻福建之戰 | 明攻河南之戰 | 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 明攻山西之戰 | 太原之戰[明朝]| 明攻陝甘之戰 |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 明滅夏之戰 | 階、文之戰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明平雲南之戰 | 曲靖之戰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靖難之變 | 真定之戰 | 北平之戰 | 鄭村壩之戰 | 白溝河之戰 | 夾河之戰| 滹沱河之戰 | 明平交阯之戰 |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之戰 | 神投海之戰 | 明成祖第二次親征漠北之戰 | 海堝之戰 | 明成祖第三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四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之戰 | 麓川之役 | 狼山、兀魯乃池之戰 | 麓川之戰 |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 土木之變 | 大藤峽之戰 | 紅鹽池之戰 | 劉六、劉七起義 | 春西海之戰 | 秋黑河墩之戰 | 明抗倭的戰爭 | 王江陘之戰 | 乍浦、東沈莊之戰 | 台州之戰 | 新河之戰 | 花街之戰 | 上峰嶺之戰 | 長沙之戰 | 橫嶼之戰 | 林墩之戰 | 仙遊之戰 | 明滅吳平之戰 | 萬全右衛之戰 | 明平定都掌部落之戰 | 明平岳鳳叛亂 |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 | 鎮北關之戰 | 兆佳城之戰 | 渾河之戰 | 明平楊應龍之戰 | 明平哱拜叛亂 | 壬辰衛國戰爭 | 平壤之戰 | 古勒山之戰 | 露梁海戰 | 明與後金戰爭 | 撫順之戰 | 清河城之戰 | 薩爾滸之戰 | 葉赫城之戰 | 明平奢崇明之戰 | 河西之戰 | 明平安邦顏之戰 | 貴陽之戰 | 兩河之戰 | 永、藺、尊之戰 | 寧遠之戰 | 寧錦之戰 | 明末農民起義 | 永寧之戰 | 京畿之戰 | 尊永之戰| 孔有德叛亂 | 崇禎明荷海戰 | 鳳陽之戰 | 珠江口海戰 | 酆家店之戰 | 松錦之戰 | 開封之戰 | 朱仙鎮之戰 | 汝州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