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之戰

京畿之戰

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至三年(後金天聰四年,1630年)正月,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後金汗皇太極率軍在明京師周圍與明軍進行的作戰。

基本信息

戰爭概述

皇太極吸取進兵寧遠(今遼寧興城)、錦州兵敗的教訓(參見寧遠之戰、寧錦之戰),放棄強攻寧、錦堅城的方略,於二年十月取道蒙古,兵分三路攻入長城,向京師進逼。薊遼總督袁崇煥聞訊,先遣總兵趙率教入山海關往援,自督部將祖大壽星夜千里入衛京師。

十一月,後金軍至遵化(今屬河北),擊敗趙率教部,繼而越薊州(今天津薊縣),再敗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部,進抵通州(今北京通縣)城北紮營。明廷召前大學士孫承宗復為兵部尚書,視師通州。崇禎帝朱由檢聽孫承宗陳述方略後,令其留京城總督內外守御。袁崇煥率援軍趕至京師近郊,受令盡統各路援軍。袁崇煥於崇禎帝召見時,以士馬疲憊,奏請入城或在城外休整,但遭廷臣非議,被閹黨誣為擁兵坐視,欲與後金結城下之盟。後金軍稍事休整,即向京師逼近,在德勝門擊敗滿桂、侯世祿部。

十二月,設伏於廣梁門外的袁崇煥部為後金軍擊敗,被迫移至城東南。後金軍乘機施反間計,誣袁祟煥“資敵私通”等,崇禎帝聽信謗言,逮其下獄,援軍軍心動搖。總兵祖大壽見袁崇煥遭冤獄,率師1.5萬人離京東返,後因孫承宗調度有方,才停兵待命。崇禎帝聞各路兵敗,準備撤出京師,被朝臣勸阻。此後,充任文武經略的尚書梁廷棟及滿桂相繼敗於西直門、安定門,滿桂戰死。明總兵馬世龍受命指揮各路援兵,保衛京師。

後金軍見此次南下目的已經達到,於次年正月連克通州、遷安、遵化、灤州(今河北灤縣)諸鎮北歸。

戰爭經過

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至三年(後金天聰四年,1630年)正月,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後金汗皇太極率軍在明京師周圍與明軍進行的作戰。

皇太極吸取進兵寧遠(今遼寧興城)、錦州兵敗的教訓(參見寧遠之戰、寧錦之戰),放棄強攻寧、錦堅城的方略,於二年十月取道蒙古,二十七日從喜峰口破口,破口之後,直趨京師地路線只有一條,就是從喜峰口到遵化、從遵化到薊門、從薊門到三河、最後是通州,然後直抵京師城下。

然而在二十七日後金軍大舉進入邊牆後,遵化和三屯營兩個重要地軍事要點就已經暴露在後金軍地兵鋒之下,但二十八日全天,後金軍只行進到距離喜峰口二十里遠地漢兒莊,後金各部均詭異的停止了前進,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袁崇煥收到後金軍進犯薊鎮地訊息後,立刻讓趙率教火速出發,走撫寧、遷安這條路線趕往三屯營。要他務必在後金走完從喜峰口到三屯營地五十里路前,跑完這條二百六十里地路,搶在後金頭裡衝過即將閉合地封鎖線,直接進入遵化城進行防守。

初二,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在遵化和三屯營間遇伏,四千騎兵全軍覆滅……

殲滅趙率教地軍隊後,後金軍一反四天來按兵不動地態勢,主力迅速西進。初三凌晨,後金軍抵達遵化城下.城內地內應立刻打開城門引後金軍入城,明巡撫王元雅自殺殉國。

同時後金軍還對三屯營發起了攻勢,並在一個時辰內破城,封閉了後路側翼的戰線缺口,並隨即向西發展,沿著趙率教地來路疾行而進,行動再也沒有一點緩慢地樣子。初四,後金軍兩天兩夜強行軍西進一百里,攻陷遷安,兵鋒威脅永平、撫寧。

這時袁崇煥已經率領二萬關寧鐵騎入關,他看也不看右翼正受到威脅地永平、撫寧一眼,取道昌黎、徽州,直奔寶、香河而去。

十一月初九,袁崇煥到了薊州順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崇煥上疏崇禎,曰:“入薊州稍息士馬,細偵形勢,嚴備撥哨,力為奮截,必不令敵越薊西”。(《明實錄》十一月丙申)

十一月初九,劉策率軍援守薊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薊州兩地之間。但袁崇煥卻將兵力分散布防於薊西各地,他令劉策回守密雲,命尤世威回防昌平。

朝野對袁崇煥戰守布置非議甚多,孫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緊守薊州三河一線為要務,否則敵人越薊州三河則可直撲北京。事實證明,由於保定兵和昌平兵的遠去,薊州防備兵力嚴重不足,連起碼的偵防也做不到,結果皇太極輕易越過薊州直趨北京,袁崇煥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發覺方提兵追趕,被朝廷寄與厚望的薊西防線竟不經一戰便完全失效。

十一月,後金軍至遵化(今屬河北),擊敗趙率教部,繼而越薊州(今天津薊縣),再敗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部,進抵通州(今北京通縣)城北紮營。明廷召前大學士孫承宗復為兵部尚書,視師通州。崇禎帝朱由檢聽孫承宗陳述方略後,令其留京城總督內外守御。

十一月二十日,袁大人率軍15000(一說9000人)趕到北京城下,加上崇禎派出的京兵約5000人,與後金左翼蒙古兵及白甲護軍2000餘戰於廣渠門。

袁崇煥率援軍趕至京師近郊,受令盡統各路援軍。袁崇煥於崇禎帝召見時,以士馬疲憊,奏請入城或在城外休整,但遭廷臣非議,被閹黨誣為擁兵坐視,欲與後金結城下之盟。後金軍稍事休整,即向京師逼近,在德勝門擊敗滿桂、侯世祿部。十二月,設伏於廣梁門外的袁崇煥部為後金軍擊敗,被迫移至城東南。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園亭莊舍被敵騎蹂躪殆盡。崇禎帝因此逮其下獄,總兵祖大壽見袁崇煥遭下獄,率師1.5萬人離京東返,後因孫承宗調度有方,才停兵待命。

崇禎帝聞各路兵敗,準備撤出京師,被朝臣勸阻。此後,充任文武經略的尚書梁廷棟及滿桂相繼敗於西直門、安定門,滿桂戰死。明總兵馬世龍受命指揮各路援兵,保衛京師。後金軍見此次南下目的已經達到,於次年正月連克通州、遷安、遵化、灤州(今河北灤縣)諸鎮北歸。

戰爭點評

點評:此戰,歷時兩月余,明軍損兵折將甚多,戰鬥力受到嚴重削弱。清軍則達到戰略目的,不僅提高了後金遠征作戰的能力和信心,更主要的是了解了明朝的防務和實力,而且巧用離間計,除掉了袁崇煥,可謂一舉數得。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首先是由於以于謙為首的一部分文武大臣堅決抗戰,他們誅殺宦黨,穩定局面,激發了廣大軍民抗擊瓦剌軍的勇氣。同時,注意發現和使用人才;其次是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在情況萬分危急時,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即時擁立新君,使也先以為奇貨可居的政治王牌英宗失去了其實際的意義,從而使抗敵軍民能夠放開手腳,一心保城殺敵。再加上于謙能夠知己知彼,冷靜地分析敵我雙方長處和短處。瓦剌軍隊擅長騎射和野外作戰,但是存在著兵力有限,不善於攻堅,並且火器很少等弱點。而明軍在於謙的帶領下,士氣高漲,以城池為依靠,以戰代守,充分發揮自己火器多,裝備精良的優勢,在與敵對陣中,先以少數兵力引誘敵軍,待敵迫近時,再突然以火銃、火炮火箭等進攻。等敵人陣勢被火器打亂之時,用步兵、騎兵發起猛烈反擊。這就較充分地發揮了己之所長,削弱了瓦剌軍隊的優勢,從而使明軍能夠迅速地變被動為主動,僅在五天時間內便迅速地擊敗敵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不僅加強了京師部隊的戰鬥力,組成了一支戰鬥力較強的機動兵力,使瓦剌軍不敢窺視京師;而且還促進了邊防建設,收復了許多要塞和重鎮,使明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然而北京保衛戰也留下了後遺症。被瓦剌放回的英宗在宦官和佞臣的擁戴下發動奪門之變、於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重登帝位,廢景帝為郕王。而當年擁立明代宗併力主抗敵的于謙卻在石亨、徐有貞等卑劣政客的誣衊下被英宗殺害。

于謙的被害令天下人扼腕嘆息。

明朝戰爭列表

北京保衛戰 | 明滅元之戰 | 明攻山東之戰 | 明平閩廣之戰 | 明攻福建之戰 | 明攻河南之戰 | 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 明攻山西之戰 | 太原之戰[明朝]| 明攻陝甘之戰 |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 明滅夏之戰 | 階、文之戰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明平雲南之戰 | 曲靖之戰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靖難之變 | 真定之戰 | 北平之戰 | 鄭村壩之戰 | 白溝河之戰 | 夾河之戰| 滹沱河之戰 | 明平交阯之戰 |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之戰 | 神投海之戰 | 明成祖第二次親征漠北之戰 | 海堝之戰 | 明成祖第三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四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之戰 | 麓川之役 | 狼山、兀魯乃池之戰 | 麓川之戰 |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 土木之變 | 大藤峽之戰 | 紅鹽池之戰 | 劉六、劉七起義 | 春西海之戰 | 秋黑河墩之戰 | 明抗倭的戰爭 | 王江陘之戰 | 乍浦、東沈莊之戰 | 台州之戰 | 新河之戰 | 花街之戰 | 上峰嶺之戰 | 長沙之戰 | 橫嶼之戰 | 林墩之戰 | 仙遊之戰 | 明滅吳平之戰 | 萬全右衛之戰 | 明平定都掌部落之戰 | 明平岳鳳叛亂 |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 | 鎮北關之戰 | 兆佳城之戰 | 渾河之戰 | 明平楊應龍之戰 | 明平哱拜叛亂 | 壬辰衛國戰爭 | 平壤之戰 | 古勒山之戰 | 露梁海戰 | 明與後金戰爭 | 撫順之戰 | 清河城之戰 | 薩爾滸之戰 | 葉赫城之戰 | 明平奢崇明之戰 | 河西之戰 | 明平安邦顏之戰 | 貴陽之戰 | 兩河之戰 | 永、藺、尊之戰 | 寧遠之戰 | 寧錦之戰 | 明末農民起義 | 永寧之戰 | 京畿之戰 | 尊永之戰| 孔有德叛亂 | 崇禎明荷海戰 | 鳳陽之戰 | 珠江口海戰 | 酆家店之戰 | 松錦之戰 | 開封之戰 | 朱仙鎮之戰 | 汝州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