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攻山東之戰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在明北伐滅元之戰中,明軍攻山東的作戰,也是明北伐的第一次作戰。

簡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在明北伐滅元之戰中,明軍攻山東的作戰,也是明北伐的第一次作戰。

經過

元朝入主中國以後,在山東設東平、東昌(今聊城)、濟寧、益都、濟南、般陽(今淄博市西南淄川)等路。山東東西道宣慰使普顏不花坐鎮益都,指揮各路軍政。故奪取山東,要在攻克益都,去其龍首。此役作戰路線有兩條,其一由江淮北經沂州(今臨沂),直取益都;另一由徐州北攻濟寧、濟南,再東取益都。征虜大將軍徐達根據自己對戰場形勢的分析和明太祖朱元璋的臨戰指示,採取了兩路並進,鉗擊益都的戰略方日遣使招降元沂州守將義兵都元帥王宣、王信父子。十一月初四日,師次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開始分兵兩路:西路由都督同知張興祖(又姓汪)率宣武等衛軍由徐州北上,攻取濟寧、東平;東路由徐達及征虜副將軍常遇春率主力北攻益都。十二日,王宜、王信父子降而復叛,徐達率所部攻克沂州,殺死王宣,附近嶧州(今山東嶧縣)、莒州(今山東莒縣)、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沭陽(今屬江蘇)、日照(今屬山東)、贛榆(今屬江蘇)等州縣官吏歸降。十八日,朱元璋遣使至沂州指示徐達:“如向益都,當遣精銳扼黃河要衝,斷其援兵,可以必克。若益都未下,即宜進取濟寧、濟南。二城既下,益都、山東勢窮力竭,如囊中物矣。”徐達即命平章韓政扼守黃河要衝,阻敵增援,自率大軍進攻益都。二十九日,元益都守將普顏不花戰死,益都城破。徐達乘勝攻占壽光、臨淄(今山東淄博東)、昌樂、高苑(今屬山東高青)等縣。同時,西路張興祖軍也連連告捷,十二月初五日,進逼東平,元平章馬德棄城逃遁,東阿、安山(今山東東平西)等地官吏相繼歸降,獲士卒5萬餘人。初八日,進圍濟寧,元守將陳秉直不戰而逃,濟寧遂破。東路徐達軍在益都稍事休整之後,於十二月初七日,進逼濟南,元平章忽林台、詹同、脫因帖木兒引軍而逃,濟南不戰而克,獲官兵3800餘人,馬429匹。二十二至二十六日又相繼攻陷登州(今山東蓬萊)、萊陽等州縣。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十二日,常遇春率軍克東昌,茌平等縣官吏皆降。二十五日,徐達率軍再平樂安(今山東廣饒)。

結果

至此,山東基本得以平定。此役俘獲士卒3.2萬餘人、馬1.6萬餘匹、糧59.7萬餘石、鹽5.37萬餘引、布絹8.07萬餘匹。

點評

此戰,明軍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一舉奪得攻取山東之役的勝利,為整個北伐戰爭的勝利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明朝戰爭列表

北京保衛戰 | 明滅元之戰 | 明攻山東之戰 | 明平閩廣之戰 | 明攻福建之戰 | 明攻河南之戰 | 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 明攻山西之戰 | 太原之戰[明朝]| 明攻陝甘之戰 |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 明滅夏之戰 | 階、文之戰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明平雲南之戰 | 曲靖之戰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靖難之變 | 真定之戰 | 北平之戰 | 鄭村壩之戰 | 白溝河之戰 | 夾河之戰| 滹沱河之戰 | 明平交阯之戰 |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之戰 | 神投海之戰 | 明成祖第二次親征漠北之戰 | 海堝之戰 | 明成祖第三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四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之戰 | 麓川之役 | 狼山、兀魯乃池之戰 | 麓川之戰 |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 土木之變 | 大藤峽之戰 | 紅鹽池之戰 | 劉六、劉七起義 | 春西海之戰 | 秋黑河墩之戰 | 明抗倭的戰爭 | 王江陘之戰 | 乍浦、東沈莊之戰 | 台州之戰 | 新河之戰 | 花街之戰 | 上峰嶺之戰 | 長沙之戰 | 橫嶼之戰 | 林墩之戰 | 仙遊之戰 | 明滅吳平之戰 | 萬全右衛之戰 | 明平定都掌部落之戰 | 明平岳鳳叛亂 |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 | 鎮北關之戰 | 兆佳城之戰 | 渾河之戰 | 明平楊應龍之戰 | 明平哱拜叛亂 | 壬辰衛國戰爭 | 平壤之戰 | 古勒山之戰 | 露梁海戰 | 明與後金戰爭 | 撫順之戰 | 清河城之戰 | 薩爾滸之戰 | 葉赫城之戰 | 明平奢崇明之戰 | 河西之戰 | 明平安邦顏之戰 | 貴陽之戰 | 兩河之戰 | 永、藺、尊之戰 | 寧遠之戰 | 寧錦之戰 | 明末農民起義 | 永寧之戰 | 京畿之戰 | 尊永之戰| 孔有德叛亂 | 崇禎明荷海戰 | 鳳陽之戰 | 珠江口海戰 | 酆家店之戰 | 松錦之戰 | 開封之戰 | 朱仙鎮之戰 | 汝州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