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保衛京師之戰

明保衛京師之戰

明保衛京師之戰是中國明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明軍在京師(今北京)擊敗蒙古瓦剌軍進攻的都城保衛戰。

明保衛京師之戰

正文

中國明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明軍在京師(今北京)擊敗蒙古瓦剌軍進攻的都城保衛戰。
十四年八月,明軍在土木堡之戰中遭到瓦剌軍襲擊,全軍潰敗,英宗朱祁鎮被俘。不久,瓦剌軍首領也先即率軍大舉進攻京師。當時,明廷無主,京師守軍不足10萬,人心震恐,形勢危急。侍講徐珵主張遷都;兵部左侍郎于謙則建言: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大勢盡去,應速調河南山東等地將士入援。這一主張,得到皇太后和居守京師的皇弟郕王朱祁鈺的贊同。八月十八,朱祁鈺監國(九月初六即帝位,是為景泰帝),隨即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指揮軍民守城。于謙立即調遣將士嚴守長城關隘,薦舉京師三大營(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主將,迅速擴充軍隊,趕運、修制兵器,加強城防,籌措軍糧,整肅軍紀,緝拿奸細,激勵士氣,誓師堅守京城。
十月初一,瓦剌軍分路南下。東路2萬人入古北口,以鉗制明軍;西路10萬人由也先親率,挾持英宗,經大同(今屬山西)、陽和(今山西陽高),進占牡羊口(今山西天鎮北),攻占紫荊關,直逼京城。這時,於謙拒絕單純守城的主張,決心在城外迎擊瓦剌軍,遂以一部兵力守城,將22萬大軍列陣京城九門之外,並與京師總兵石亨親臨德勝門外督陣。

明保衛京師之戰明保衛京師之戰
十一日,也先以主力列陣西直門,欲行決戰。明軍避其鋒芒,不斷以小隊襲擊,屢有斬獲。當晚,明軍在彰義門又偷襲瓦剌軍營獲勝。也先見明軍嚴陣抵抗,便施議和之計,誘于謙和石亨等到瓦剌軍營迎接英宗,企圖將他們擒獲,使明軍不戰而潰,其計被于謙識破。十三日,瓦剌軍主力轉攻德勝門。于謙即令小隊精騎迎戰,誘瓦剌軍進至設伏地區。副總兵范廣指揮神機營發射火銃、火箭,瓦剌軍陣勢大亂。石亨率五軍營乘勢沖入敵陣。瓦剌軍倉皇潰退,也先弟孛羅、平章卯那孩等中炮身死。隨後,瓦剌軍又轉攻西直門。城外守軍力戰不支,城上發炮助戰,石亨派軍增援,再次擊退瓦剌軍。次日,防守彰義門的明軍也多次出擊,挫敗瓦剌軍的進攻。與此同時,京城附近州縣的民眾,也紛紛拿起武器,配合明軍抗擊瓦剌軍,使其陷於四面受敵的困境。也先懼怕久戰糧草不濟,歸路被截,於十五日下令乘夜撤退。明軍乘勝追擊至固安(今屬河北)、霸州(今河北霸縣),殺傷瓦剌軍萬餘,俘其將領阿歸等48人,奪回被掠人畜無數。十一月初,瓦剌軍退往塞外。
此戰,明軍面對危局,迅速備戰,軍民互相配合,依託堅固城防,積極殲敵於城外,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重大勝利。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