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至八月,明北伐滅元之戰中進行的第三次作戰。

簡介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至八月,明北伐滅元之戰中進行的第三次作戰。

經過

在明軍攻占山東河南以及潼關以後,元朝大都(今北京)已經處於明軍的弧形包圍圈中,攻取大都的條件業已成熟。洪武元年五月二十一日,明太祖朱元璋親抵前線汴梁(今河南開封),與諸將商討攻取元都之決策。他採納征虜大將軍徐達提出的直搗元都的主張,並據圖指示:“北土平曠,利於騎戰,不可無備,宜選偏裨提精兵為先鋒,將軍督水陸之師繼其後,下山東之粟以給饋餉,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趨趙(今河北邯鄲),轉臨清而北,直搗元都,彼外援不及,內自驚潰,可不戰而下。”為使這一戰略意圖能夠很好地得以實現,他還將親自繪製的《征進陣圖》交給徐達。六月初,徐達令河南各軍向河陰(今河南武陟西南)集結,各衛糧船由濟寧起航,保障後勤供應。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張興祖、平章韓政、都督副使孫興祖、指揮高顯等率益都、徐州、濟寧之師集結於東昌,等待與河南諸軍會師北進。閏七月初二日,明軍出師汴梁(今河南開封),一路勢如破竹,連克衛輝(今河南汲縣)、彰德(今河南安陽)、磁州(今河北磁縣)、邯鄲、廣平(今均屬河北)。十一日至清(今屬山東),遂令集結於東昌之師來會,且令參政傅友德開通陸路,都督副使顧時開通河道,於十五日水陸兩路並進。師至德州,會征虜副將軍常遇春、張興祖、高顯、毛驤、程華等師北進。二十日下長蘆(今河北滄州)、青州(今河北青縣及天津靜海等地),二十三日至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敗元軍於河西務(今天津市武清東北)。二十八日克通州(今北京通縣)。

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遂於當日夜三鼓攜太子、后妃出建德門,由,居庸關逃往上都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八月初二日,徐達等進師攻取元都,至齊化門,令將士填壕登城而入。徐達本人親自登上齊化門樓,殺死元朝監國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和右丞相張康伯等人,並俘諸王子6人,封存府庫圖籍寶物以及故宮殿門,令兵守衛。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搶掠,居民各安其業。同時遣將巡邏古北諸處關口,又命指揮華雲龍經理大都,新築城垣。

點評

攻取大都之役的勝利,從根本上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使殘存在各地的元軍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為明太祖朱元璋最終統一中國,奪取了戰略上的絕對優勢。

明朝戰爭列表

北京保衛戰 | 明滅元之戰 | 明攻山東之戰 | 明平閩廣之戰 | 明攻福建之戰 | 明攻河南之戰 | 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 明攻山西之戰 | 太原之戰[明朝]| 明攻陝甘之戰 |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 明滅夏之戰 | 階、文之戰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明平雲南之戰 | 曲靖之戰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靖難之變 | 真定之戰 | 北平之戰 | 鄭村壩之戰 | 白溝河之戰 | 夾河之戰| 滹沱河之戰 | 明平交阯之戰 |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之戰 | 神投海之戰 | 明成祖第二次親征漠北之戰 | 海堝之戰 | 明成祖第三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四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之戰 | 麓川之役 | 狼山、兀魯乃池之戰 | 麓川之戰 |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 土木之變 | 大藤峽之戰 | 紅鹽池之戰 | 劉六、劉七起義 | 春西海之戰 | 秋黑河墩之戰 | 明抗倭的戰爭 | 王江陘之戰 | 乍浦、東沈莊之戰 | 台州之戰 | 新河之戰 | 花街之戰 | 上峰嶺之戰 | 長沙之戰 | 橫嶼之戰 | 林墩之戰 | 仙遊之戰 | 明滅吳平之戰 | 萬全右衛之戰 | 明平定都掌部落之戰 | 明平岳鳳叛亂 |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 | 鎮北關之戰 | 兆佳城之戰 | 渾河之戰 | 明平楊應龍之戰 | 明平哱拜叛亂 | 壬辰衛國戰爭 | 平壤之戰 | 古勒山之戰 | 露梁海戰 | 明與後金戰爭 | 撫順之戰 | 清河城之戰 | 薩爾滸之戰 | 葉赫城之戰 | 明平奢崇明之戰 | 河西之戰 | 明平安邦顏之戰 | 貴陽之戰 | 兩河之戰 | 永、藺、尊之戰 | 寧遠之戰 | 寧錦之戰 | 明末農民起義 | 永寧之戰 | 京畿之戰 | 尊永之戰| 孔有德叛亂 | 崇禎明荷海戰 | 鳳陽之戰 | 珠江口海戰 | 酆家店之戰 | 松錦之戰 | 開封之戰 | 朱仙鎮之戰 | 汝州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