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邦宣慰司

1531年(明嘉靖十年)緬甸東吁王朝建立,逐步統一緬甸,並不斷進攻明朝所屬的土司。 1575年(明萬曆三年)初,又攻占了木邦宣慰司。 1606年(明萬曆三十四年),緬軍30萬進攻木邦,明軍救兵不至,木邦失陷 。

明朝時期(1413--1606年)

木邦宣慰司,明清王朝行政建制,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明時治所在今緬甸興威
1413年(明永樂十一年),在雲南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還設有南甸、乾崖兩個宣撫司和麓川平緬、木邦、孟養、緬甸、八百、車裡、寮國、大古喇、底馬撒和底兀剌十個宣慰司。
1531年(明嘉靖十年)緬甸東吁王朝建立,逐步統一緬甸,並不斷進攻明朝所屬的土司。至1566年(嘉靖末),緬甸吞併了八百、寮國和車裡三個宣慰司。1575年(明萬曆三年)初,又攻占了木邦宣慰司。後明軍一度收復。 1606年(明萬曆三十四年),緬軍30萬進攻木邦,明軍救兵不至,木邦失陷 。

清朝時期(1662--1897年)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正月初三,吳三桂三路大軍數十萬人,兵逼昆明。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帶1500餘人走騰越西逃,進入當時中國的屬國緬甸瓦城(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觀望形勢的緬王“慰留貴客於緬北山區”。1661年,緬京老王駕崩,新王莽白繼位。他看清形勢,派精兵夜襲,砍死了南明數十名遺臣武將,囚禁了永曆帝。同年底吳三桂大軍飲馬怒江直逼緬甸。莽白立即獻出永曆帝朱由榔。朱由榔被押回昆明,囚禁在篦子坡頭的金禪寺(今利民巷)內。1662年(康熙元年)4月,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王朝徹底覆滅。永曆帝身後的潰兵上千人逃到了麻粟壩,開始和這一帶的撣、克欽和克倫等尚處於刀耕火種原始部族生活的原住民們打客家。原住民打不過這群遠來如狼似虎的有謀略的職業軍人,遷到周邊高山,中國改朝換代的難民們,得以在此休養生息。
“永曆帝事件”後,在今臘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設立“木邦宣慰司”一職,命一楊姓將領為土司王(祖上南京府人)世守其地。現存果敢大廟附近的封誥碑記載了此事。從此清政府對緬北屬地開始統而不治,果敢一帶實際成為“化外之邦”。
1852年,英殖民者侵占緬甸,中國開始失去對這片土地的控制權。
1897年,英國與清王朝(光緒二十三年)訂立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勘邊定界後,果敢正式被劃入英屬緬甸。生活在果敢地區的漢族由此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改稱果文。

英緬時期(1897--1947年)

在果敢大水塘(傳統鴉片種植區)立有當年用中英文寫就的大清與英緬堪界碑,以及1941年由英殖民者頒布土司楊文炳次子楊振材為“印襲官”的敕封碑。英人也從中國制,確立了英緬抗日時代楊家的末代土司地位。離此碑幾百米處,建有抗日將士陣亡紀念碑—抗戰時果敢人與中國遠征軍93師配合,在果敢老街、西山區大水塘一帶浴血奮戰,使1000多名日寇在此斃命。
因為對緬甸抗日保土有功,1947年在緬甸立國的“班弄”會議,土司楊文炳作為“果敢族”的代表參加了民族加盟緬甸聯邦政府的簽字儀式,緬甸政府總算正式承認300年來不被接納的果敢族為其境內合法少數民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