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緬甸

英屬緬甸

英屬緬甸,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大英國協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

基本信息

概述

英屬緬甸英屬緬甸

英屬緬甸,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占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占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大英國協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

19世紀末,果敢併入英屬緬甸,成為緬甸境內以華人為主體的土司縣,也開始了百年的罌粟種植歷史。1959年緬甸廢除土司制度之後,果敢陷入了長期的動亂,直到1989年停戰才趨於穩定,成為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 繞過滇西驚心動魄的崇山峻岭,經中國雲南省鎮康縣的南傘口岸,跨越一條分界小河,就到了緬甸。這是一塊中緬山水相連的壩子,一牌坊上用中緬文寫著“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這塊名為麻粟壩(“麻粟壩”在傣語裡的意思是“最野蠻的地方”,今果敢首府老街的所在地。)的壩子在毒品歷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它在金三角一帶以盛產著名的“麻粟壩煙土”、最早武裝護鏢販運鴉片聞名於世。

行政區劃

全國分七個省和七個邦。七省:伊洛瓦底省、馬圭省、曼德勒省、勃固省、仰光省、實皆省和德林達依省,是緬族主要聚居區。七邦:克欽邦、撣邦、欽邦、克倫邦、克耶邦、孟邦和若開邦,多為各少數民族聚居地。

殖民時期

英屬緬甸英屬緬甸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占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占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 Aung 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鬥,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自然條件

地理位置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西部與印度、孟加拉相連,緬印、緬孟的國境線分別為1462公里和72公里。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

氣候

緬甸是一個氣候溫和,自然景色秀麗的國家。這裡有著蔥鬱的密林,霧氣繚繞的群山,還有那靜靜流淌在山間的小河,處處都流露著這個國家的天然和質樸。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緬甸一年四季氣候宜人,而這裡的誘人景致也隨氣候變化而不停變幻。緬甸文壇上流行的十二季節詩就是來描寫大自然所呈現的這種豐富多彩。

緬甸的形狀就像一塊鑽石,從南到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25公里。緬甸南端的維多利亞角處於北緯10度,北端葡萄以北的緬中邊界線居於北緯28度,緬甸大部分地區都在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緬甸最西部的孟都處於東經92度線附近,東端的緬老界河湄公河在東經101度線附近。首都仰光和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都在東經96度線上,緬甸的標準時間就以東經96度為準。
緬甸面積約67.85萬平方公里。東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國相接,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南瀕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西、東為山脈環繞。北部為高山區,西部有那加丘陵若開山脈,東部為撣邦高原。靠近中國邊境的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原間為伊洛瓦底江沖積平原,地勢低平。伊洛瓦底江全長2150千米,流貫南北,富灌溉航運之利。東北部的薩爾溫江境內長1660千米。大部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度。曼德勒地區極端最高氣溫逾40度。1月為全年氣溫最低月份。平均氣溫為20度以上;4月是最熱月,平均氣溫30度左右。降雨量因地而異,內陸乾燥區500-1000毫米,山地和沿海多雨區3000-5000毫米。

自然資源

緬甸的礦藏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鎢、錫、鉛、銀、鎳、銻、金、鐵、鉻、寶石等。
緬甸的森林覆蓋率為50%左右,全國擁有林地3412公頃。盛產柚木、雞翅木、黃花梨、鐵刀木、藤、竹等,是世界柚木產量第一大國。
糧食作物以生產大米為主,素有“稻米之國”美稱。還盛產玉米、棉花、甘蔗、花生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