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川

麓川

麓川王國(1312-1604),也稱“勐卯王國”,是傣族先民在雲貴高原西部建立的古代王國。同年,思汗法起兵90萬,以胞弟混三弄為總兵,刀思雲、刀帕洛、刀思漢蓋等為大將,率兵西征,直抵勐頓順罕(阿洪王國),勐頓順罕舉國投降,混三弄班師回朝,勐頓順罕派“混乾”、“波勐”組成使團,攜金銀貢品到“允姐蘭”稱臣納貢。明朝乘機冊封這些泰族頭人,分割出木邦(今緬甸撣邦北)、孟養(今緬甸克欽邦)、孟定(今臨滄耿馬)、大侯(今臨滄雲縣)、南甸(今德宏梁河)五土州府和潞江(今保山潞江壩)、灣甸(今保山昌寧)、孟連(今臨滄孟連)、者樂甸(今普洱鎮沅)五長官司,使其轄地僅剩勐卯、隴川等地。

概述

Luchuan麓川

地名。在今雲南瑞麗縣及畹町鎮等地區,與緬甸接壤。元朝在其地置有宣慰使司。

麓川立國

十三世紀中期,處於伊洛瓦底江-怒江流域的後果占壁國,無法抵禦蒙古大軍的入侵,軍事節節失利,傣族各部分崩離析,紛紛歸順元朝。之後,元朝改後果占壁為“金齒”,並設定金齒安撫司(後改金齒宣撫司),分別冊封六位傣族首領擔任金齒六路的世襲總管,對傣族各部徵收重稅、與緬人在金齒展開多次激戰,傣族各部民不聊生。

1294年,金齒宣撫司的麓川路總管芳罕去世,次女南玉罕良襲總管職。1310年,南玉罕良去世,麓川路總管無人繼承,“波勐”商議,迎回被芳罕趕走的小妾召南宛母子三人,擁立其子混依翰罕繼承麓川路總管。

1312年,站穩腳跟的混依翰罕脫離元朝金齒宣撫司,在勐卯(瑞麗)稱王,以猛虎曾躍過頭頂而自號“思汗法”,建立“麓川王國”。並召集民工修建新都城,將新都命名為“允姐蘭”。同年,思汗法與附近傣族諸王結盟,派使臣前往允線遮、勐英等地,邀請其頭人到允姐蘭議事,勐英頭人混傣博不來,遂發兵攻占勐英。各地頭人聞訊紛紛表示擁護思汗法,連被傣族奉為“詔法弄”的魯賴王族族長詔傣蚌父子也表示稱臣。

麓川崛起

1313年,思汗法派出10人使節團前住勐密、景老等地,請詔傣恆、詔傣蓋、詔傣道、詔傣丁、混三旺等弟兄到允姐蘭議事,詔傣恆等拒邀殺來使,調軍直入勐卯。思汗法聞報,命軍隊反擊,與詔傣恆在勐滾展開象戰,勐密軍全軍復沒,詔傣恆逃走,勐密的“波勐”、“混乾”向思汗法求和,並派人到允準果刺殺詔傣恆,獻其妻室兒女投降。1315年,思汗法委任詔傣蓋為勐密王,勐密被麓川據有。

1316年,思僅法率40萬大軍東征,一路攻下騰越(騰衝)、永昌(今保山),直抵勐些(今昆明),適逢耿馬的胡島法出兵勐卯,遂與元朝劃瀾滄江而治,思汗法班師回勐卯。此時,坐鎮勐卯的“混乾”、“波勐”已經在底麻、臘龍大敗胡島法,胡島法在戰亂中被殺。

1317年,思汗法揮師征服景邁(清邁)、景線、景棟、勐泐、臘門、臘光等地,擊敗法思董,法思董稱臣納貢。同年,思汗法起兵90萬,以胞弟混三弄為總兵,刀思雲、刀帕洛、刀思漢蓋等為大將,率兵西征,直抵勐頓順罕(阿洪王國),勐頓順罕舉國投降,混三弄班師回朝,勐頓順罕派“混乾”、“波勐”組成使團,攜金銀貢品到“允姐蘭”稱臣納貢。

不斷擴充疆域的麓川王國,開始引來元軍的征討。1343年,在瑞麗江河谷大敗前來進犯的元軍,後至芒市河下游三台山再戰,亦大勝,麓川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大理。此後多年,雙方幾次再戰,直到1355年,因長年征戰國庫虧空,思汗法才命其子莽三到北京納貢請和,元朝於其地設平緬宣慰司,冊封思汗法為世襲宣慰使。

1369年,思汗法去世,其子思並法繼位,八年後傳子台扁,繼位才一年的台扁被叔父詔肖法謀殺而自立,第二年,詔肖法被殺,思瓦法立,兩年後被大臣所殺,思汗法次子思倫法得於繼承王位。

1382年,明軍占領雲南,思倫法為與明朝交好,派使團出使明朝,並將元朝所賜印信交於明朝。1384年,明朝冊封思倫法為麓川平緬宣慰使司世襲宣慰使,麓川成為明王朝的屬國。

1385年,景東頭人俄陶背叛麓川,思倫法派兵征討,俄陶敗逃大理府白崖川。1387年,麓川軍隊進駐景東府所屬的摩沙勒(今新平),沐英派都督寧正出兵攻打,麓川軍戰敗。1388年,為報摩沙勒之仇,思倫法出兵三十萬,戰象百餘頭,前往白崖川擒拿俄陶,在南澗與明軍遭遇,象陣被破,麓川軍傷亡慘重,全軍幾乎復滅。1389年,思倫法派使團到京城講和,朱元璋派楊大用帶詔書到勐卯,思倫法承認賠償損失,並忍痛交出肇事者刀斯朗等137人。此後,思倫法三年一貢,明朝也多次派人出使麓川,雙方關係密切。

1397 年,“陶勐”刀乾孟發難攻打宣慰司署,思倫法逃至昆明求援於明朝,明朝派兵助思倫法平了刀乾孟之亂,並送思倫法回勐卯。

1399年,思倫法去世,其子思行法繼位,麓川勢力漸衰,各地泰族頭人紛紛脫麓川自立。明朝乘機冊封這些泰族頭人,分割出木邦(今緬甸撣邦北)、孟養(今緬甸克欽邦)、孟定(今臨滄耿馬)、大侯(今臨滄雲縣)、南甸(今德宏梁河)五土州府和潞江(今保山潞江壩)、灣甸(今保山昌寧)、孟連(今臨滄孟連)、者樂甸(今普洱鎮沅)五長官司,使其轄地僅剩勐卯、隴川等地。

1413年,思行法讓位於其弟思任法,經過多年的養精蓄銳,於1428年開始向周邊擴張,欲恢復祖地。1440年,多次擊敗明軍的進攻,占領乾崖、南甸、騰越(騰衝)、潞江、永昌(保山)等地。

麓川向南擴張

1527年,勢力漸大的孟養開始向南發展。思陸法的兒子思倫聯合木邦王、孟密王興兵南下入侵阿瓦王國,激戰八天,攻陷阿瓦王城,殺死阿瓦國王莽紀歲(即瑞難喬信)及其妻子兒女,阿瓦大部分領土被孟養占領,木邦、孟密獲得阿瓦東北部分領土,分別退兵。思倫派其子思洪鎮守阿瓦城,自己班師回孟養。

思洪以阿瓦城為根基繼續擴充領土,攻占南邊緬族、孟族的邦國。1542年,強大起來的緬族東吁王國,興兵卑謬,思洪為防止東吁做大威脅到自己,派兵援助卑謬,與東吁大戰,不料慘敗。1543年,思洪被手下的緬族將領明吉耶襄殺害。1544年,思氏聯合錫泊、蠻莫、孟養、孟密、孟乃、洋檜等幾個傣族小邦國,組成龐大的傣族聯軍,試圖奪取卑謬,壓制東吁王國的氣焰,不料被東吁國王莽應龍統軍擊潰,南部屬國紛紛倒向東吁王國。

麓川亡國

1555年,東吁王國發兵攻打思氏阿瓦,喪失還擊能力的思氏阿瓦很快被攻破。1604年,東吁王國大舉進攻思氏孟養,孟養王思轟戰死,麓川政權徹底結束。

歷經三百餘年的麓川政權,起起落落,向東發展遇到強大的明王朝,向南發展又遇到興起的東吁王朝,西面是莫臥兒王朝的勢力範圍,北面是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原,夾在中間的傣族各部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一個強權出現。

麓川之役

麓川麓川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雲南後,於洪武十七年(1384)置軍民宣慰使司,以其地部族首領為宣慰使。英宗正統二年(1437)十月,麓川宣慰使思任發叛。由此引發了著名的麓川之役。三年冬,思任發略孟養,屠騰衝,據潞江(今雲南騰衝東),自稱滇王。四年春,英宗命鎮守雲南黔國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師討伐,以太監吳城、曹吉祥監軍。大兵至金齒(今雲南保山南),思任發命將斷江立柵而守,明軍初不得渡,後方政獨率部下渡江擊之,斬三千餘人,又乘勝攻思任發於上江。而沐晟因其未聽節制而拒派援軍,致方政孤軍深入,為伏兵所殺。沐晟率軍奔還,懼罪暴卒。此後,明廷又派沐昂為左都督征南將軍率兵征討。五年七月,敗思任發,任發不得已派人入貢,以為緩兵之計。十二月,廷議麓川事,大學士楊士奇等認為不必大興問罪之師,麓川地方不過數百里,只要派軍駐屯於金齒,且耕且守即可。侍講劉球也上疏請罷麓川兵。但其時宦官王振專權,一意孤行,決策派兵征討。兵部尚書王驥逢迎其意,也主張用兵,於是麓川之役再起。六年正月,命定西伯蔣貴為征蠻將軍,兵部尚書王驥提督軍務,發四川、貴州、湖廣、南京兵十五萬,轉餉半天下,征討麓川。十二月,思任發渡江逃往緬甸,王驥等班師。七年十月,又命蔣貴、王驥征麓川,大敗叛軍,思任發又逃脫。十年十二月,緬甸將思任發交給明軍,斬首獻於京師。十三年春,為討伐思任發之子思機發,明朝又興兵十三萬征剿。思機發多次遣使入貢謝罪,明軍與思任發少子立約,許其管理部眾,居於孟養,遂罷兵。

戰後影響

明朝對麓川的多年用兵,造成了國家財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麓川軍民宣慰使司於正統九年改置為宣撫司,治所隴把(今雲南隴川西南),故名隴川宣撫司,成為明廷在雲南設定的三個宣撫司之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