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塘鋪鄉

鴨塘鋪鄉

鴨塘鋪鄉位於湖南攸縣境西部,因境內洪家洲村豬婆塘下的小壠形似鴨頭而得名。東鄰上雲橋鎮和縣城,南與衡東縣高湖鎮及攸縣高和鄉、菜花坪鎮隔河相望,西與桃水鎮接壤,北與石羊塘鎮相連,轄洪家洲、坪源、茅坪、泥腳巷、黃雙橋、寶塘、西洋壠、邱家壠、牛頭湖、杉園、奧林、謝家壠、龍湖、桐壩、黃泥塘、楊木港、白日沖、發農、陰山港等19個村,344個村民小組。 鴨塘鋪鄉轄境元、明朝屬永平鄉。鴨塘鋪地理坐標位於東徑113度16分,北緯27度30分,自然地貌南寬北窄,西北高、東南低、東西寬4.6公里、南北長16公里,境內東南部和北部岡地平原交錯分布,西部丘陵起伏,南部緊鄰洣水河,地勢平坦,全鄉的土質屬於粘性紅壤。境內主要有清江和濁江兩條河流,全鄉最低海拔69米,為全縣最低點。 2009年全鄉水田28888畝,旱土3834畝,林地41941.5畝,轄19個行政村,344個村民小組,7834戶,32237人,國民生產總值8.62億元,財政總收入720萬元。 2015年,攸縣進行鄉鎮區劃改革,鴨塘鋪鄉整體併入江橋街道辦事處。

基本信息

概況

鴨塘鋪鄉位於攸縣西部。面積62.43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2011年)。轄1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洪家洲,距縣城8千米。

沿革

鄉名來源:一說因境內洪家洲村豬婆塘下的小壠形似鴨頭而得名;一說因此地塘壩較多,素以養麻鴨聞名,又開設了孵鴨店鋪,故名鴨塘鋪。轄境民國時期分別屬馬鞍鄉和南田鄉。1950年6月,屬第十區茅坪、寶塘、牛頭湖、桐壩、發農5個鄉以及第一區龍湖鄉。1952年從睦田鄉劃入現牛頭湖村的肖家、何家二個組和現邱家壠村的上胡寶坳、下胡寶坳、南前沖、毛廠里、樟雞沖、油榨塘六個組。

1956年將寶塘鄉的株形、壩上、石寶坳、柏木塘四個組劃歸現上雲橋鎮烏坳村;同年6月,6鄉合併為牛頭湖鄉,鄉址設在牛頭湖洄水灣,下轄坪洲、坪田、坪塘、林塘、演塘、新塘、頭中、寶塘、坪江、坪沖、頭星、頭聯、頭林、湖晶、龍湖、桐壩、桐塘、發全、楊木港、同心、陰山港22個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從睦塘鄉劃入現洪家洲村的上鋪、下鋪、新屋、李家四個組和現邱家壠村的大余嶺組;同年9月,老君潭、石羊塘、牛頭湖3個鄉合併成立八一公社,社址設在現鴨塘鋪鄉政府駐地,現轄境設有第五(牛頭湖)、第六(發農)、第七(龍湖)、第八(茅坪)四個大隊。

1959年1月,更名為鴨塘鋪公社。1961年公社體制調整,鴨塘鋪與老君潭、石羊塘分設。鴨塘鋪境內4個大隊分成20個大隊,259個生產隊。1981年將龍湖大隊的江弦、蔡家坳二個組和胡公廟大隊的廖家、王家、黃家、樟樹下、譚家洲五個組以及現在的湖東化機廠、縣氮肥廠、二一四隊、縣農機一廠所在區域全部劃歸城關鎮管轄。

1984年4月改稱鴨塘鋪鄉,原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組。1996年,面積77平方千米,人口3.2萬,鄉政府駐下鋪,轄洪家洲、茅坪、坪源、泥腳巷、西洋壠、邱家壠、黃雙橋、寶塘、牛頭湖、杉園、奧林、黃泥塘、胡公廟、龍湖、桐壩、白日沖、楊木港、發農、陰山港、謝家壠20個行政村。

2004年轄洪家洲、坪源、泥腳巷、茅坪、寶塘、雙橋、西洋壠、邱家壠、牛頭湖、杉園、奧林、黃泥塘、胡公廟、龍湖、謝家壠、桐壩、白日沖、楊木港、發龍、陰山港20個行政村。2005年3月將胡公廟村15個組整體劃入城關鎮管轄;調整後,鴨塘鋪鄉面積72.95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轄19個行政村。2011年,將鴨塘鋪鄉的龍湖等2個行政村劃歸聯星、江橋2個街道管轄;調整後,鴨塘鋪鄉轄17個行政村,總面積62.43平方千米,總人口2.8萬人。

【郵編】412300【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30223212:~201 210洪家洲村 ~202 220坪源村 ~203 220泥腳巷村 ~204 220茅坪村 ~205 220寶塘村 ~206 220黃雙橋村 ~207 220西洋壠村 ~208 220邱家壠村 ~209 220牛頭湖村 ~210 220杉園村 ~211 220奧林村 ~212 220黃泥塘村 ~213 220龍湖村 ~214 220謝家龍村 ~215 220桐壩村 ~216 220白日沖村 ~217 220楊木港村 ~218 220發龍村 ~219 220陰山港村

歷史沿革

清朝屬於永平鄉的海都和河都;民國時期1912年~1930年屬安西鎮,1930年~1938年撤鎮設區,屬三區的海字鄉和河字鄉,1938年~1949年屬於馬鞍鄉和南田鄉;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6月,轄境內成立茅坪、寶塘、牛頭湖、桐壩、發龍、龍湖等六個鄉,龍湖鄉屬第一區管轄,其餘5個鄉屬第十區管轄;1956年6月撤區並鄉,轄境內6個鄉合併為牛頭湖鄉;1958年9月,牛頭湖、老君潭、石羊塘三個鄉合併成立“八一”人民公社;1959年1月,“八一”人民公社更名為鴨塘鋪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體制調整,鴨塘鋪與老君潭、石羊塘分設;1984年4月,鴨塘鋪人民公社改稱鴨塘鋪鄉,轄20個村,鄉政府駐地洪家洲;2005年轄區內的胡公廟村整體劃歸城關鎮管轄。 2015年,攸縣進行鄉鎮區劃改革,鴨塘鋪鄉整體併入江橋街道辦事處。

基礎設施

S315省道途徑境內黃雙橋、泥腳巷、茅坪、坪源、洪家洲5個村,鴨草縣道連線鴨塘鋪與衡東縣。1996年拓寬鴨化路,2001年途經7個村全程11.5公里鴨化公路的硬化工作全面竣工,2004年杉陰路全程8.4公里硬化通車,從2001年到2009年,全鄉共硬化鄉村主幹道路62.1公里,組道167.3公里,境內實現水泥路到組入戶。

1968年架設第一條高壓線至境內,公社企事業單位開始用電照明和生產,1972年各大隊架通供電線路,1974年農戶都用電燈照明,2001年完成農網改造。2009年全鄉共有變壓器65台,供電線路46719米。

解放初期由步班郵路收發郵件。1958年各大隊開通手搖電話,1992年泥腳巷村率先開通程控電話,1996年程控電話在全鄉開通,1996年全鄉有線電視開通,2008年多媒體數位電視開通。2009年全鄉有移動、聯通通迅塔10座,開通程控電話4271戶,有行動電話8139部,有線電視用戶3823戶,多媒體數位電視用戶564戶。

1956年,牛頭湖鄉在大陂修建第一座陂湖坡抽水機泵房,1957年,新建小Ⅰ水庫(土橋水庫),1962年大陂渠道進行防滲,1973年至1974年全鄉進行園田化建設,1990年澆筑西乾渠泥腳巷村至謝家壠村的支渠,1996年澆築老虎岩支渠2100米。2009年全鄉有小Ⅰ型水庫1座,小Ⅱ型水庫15座,山塘1486口,電排122處(總功率2178千瓦),機排301處。

1997年建成4000平方米的牛頭湖新市場,有攤位257個,商業門面22個;1998年完成鴨塘鋪市場的擴容建設,有攤位177個,商業面門18個,逐步形成2個經濟貿易繁榮的小集鎮。

鄉鎮經濟

鴨塘鋪鄉是農業大鄉,以種植水稻、蔬菜和養殖生豬為主。1986年糧食總產量4242.21萬斤,水稻每季畝產793斤;生豬出欄19545頭,家禽出籠53900隻。1978年推廣種植雜交晚稻,1993年實現水稻畝產噸糧。1993年全鄉茉莉花種植面積達1000畝,並在龍湖興辦了茉莉花加工廠,產品暢銷省內外。1997年牛頭湖興建1200平方米的鄉內第一家專業養豬場,同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7億元,財政收入400萬元,人平純收入達到1950元,被株洲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鄉鎮”。1998年開始,在桐壩、龍湖、陰山港等村種植大棚蔬菜,形成3200畝的綠色蔬菜基地。2001年,實施國家退耕還林項目,涉及8個村,退耕還林面積達到986.5畝,2001年,茅坪、寶塘、西洋壠等三個村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2007年實施國家生態公益林保護項目15347畝,國土整理項目593.83公頃,2008年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惠及12個村,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農業生產條件。2008年,境內陸續成立佳豐、萬豐、豐達等專業水稻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13210畝,2009年11月,佳豐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法人代表王志勇被評為“全國農科教推優秀人物”;湖南長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林業)流轉林地1500畝,全鄉農(林)業生產逐漸向規模化、產業化轉變。

1986年有榨油房等個體作坊112戶。1996年,興辦株洲市第一家空心磚廠,產品銷往株洲、衡陽兩市,年產值310萬元。2005年10月,新成牧業萬頭養豬場落戶泥腳巷,2004年至2008年,西洋壠化工、勝王化工、港升化工、桐壩鋅業等化工企業先後落戶鴨塘鋪。2007年,一田農業機械廠在洪家洲建立,自主研製的農田收割機申報國家專利8項,已驗收通過1項,產品暢銷省內外。2009年引進皇宮雙贏家私、福來木業、恒生牧業。2008年至2009年引進污水處理廠、明珠選礦藥劑廠、桐壩電站,投資規模3.2億元。2009年境內有各類企業1267家,企業總產值6.8億元。

1986年境內有店鋪102家,供銷社設在洪家洲村。1992年個體加工、飲食服務業發展到527家,2000年境內從事運輸服務的個體戶有287戶,勞務輸出人員3542人(主要在廣州、深圳從事運輸業),2009年境內有各類商業、服務門店1132家。

社會事業

龍湖、陰山港、桐壩村歷來有端午賽龍舟的傳統,1986年境內有文化站一所。2001年牛頭湖、邱家壠、坪源、謝家壠、洪家洲等村村民自組腰鼓隊、龍燈隊。2009年建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的鄉鎮綜合文化站,洪家洲村建立農家書屋。2009年境內有鄉村大舞台4處,網咖等 文化活動所3處。

1986年有攸縣四中、鴨塘鋪中學2所中學,國小22所,1995年實現教育“兩基”達標。2005年,攸縣四中整體搬遷至菜花坪鎮,鴨塘鋪中學搬入原攸縣四中。2005年興建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的楊木港國小,2009年占地20000平方米的牛頭湖國小和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的龍湖國小相繼竣工,奧林國小也修繕一新。2009年境內有中學1所,國小5所(中心完小、楊木港國小、龍湖國小、奧林國小、牛頭湖國小),幼稚園5所,在校教職工142人,在校學生2287人,在2009年全縣的國中畢業班會考、肄業班統考和國小六年級會考中名列前茅。

1986年有鄉鎮衛生院一所。2009年有鄉級衛生院一所,村級醫療點19個,醫護人員58人,病床140張。1994年在謝家壠村開發山地150畝,種植果樹1萬株,興辦福利場並創建福利院,2007年將原攸縣四中教師宿舍樓改造建成一座占地12畝的敬老院,可以集中供養五保老人55名。

人文名勝

鴨塘鋪鄉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甚多,資福古寺位於謝家壠村,始建於明代,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住持僧慶元重修寺院後,敦請江西豐城舉人陳先生題“天下名山”匾,匾長2米,寬0.8米,字型一尺見方,蒼勁有力,現在惜題款剝落不清。明成化十一年(1475)善士劉玉溪獨資捐造銅鐘2座(1座現已遺失),由江西禾川鳧氏鑄造,現存古鐘高1.8米,口圍3.4米,重約一噸,歷史百年,無銹無斑,彈指有聲,呵氣成音。

新陂橋位於寶塘村,宋景祐四年(1037)邑紳歐陽月卿建。橋長20.5米,寬7米,高約8米,橋拱跨度10米。新陂橋是一座單孔弧形石橋,全用方形紅石排砌而成,銜接處以石灰、砂子、桐油攬拌膠合,結構嚴密,堅實牢固。橋面現已水泥硬化。

文明下塔地處鴨塘鋪鄉桐壩村洣水河的沙洲上。該塔建造年月無確切記載,距今約200餘年,該塔自塔基至塔頂,全以紅條石砌成八方七層,高22.35米,基腳邊寬3.45米,占地64平方米。全塔呈橋墩形,前尖後寬,以抗水流衝擊,塔基深度與塔身高相等。第一層有門,高1.7米,寬0.8米,拱頂,有階梯右旋而上,可達四層,五至七層空心,各層均有窗戶。一層內原有神龕,神像,現已無存。第二層龕內有一祁石浮雕立人,頭戴尖笠,手持鎖鏈,楣額有“似佛”二字,兩邊對聯:“誦大乘經,身登彼岸;現本來像,光放浮圖。”兩側原有青石碑刻,現已無存。第三層內有青石浮雕觀音坐蓮像。第四層內有哪吒鬧海浮雕。塔身處於河中,挺立中流,雖常遭洪水衝擊,久經風雨,仍巋然屹立。該塔1985年被列為攸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凌雲塔位於陰山港村馬鞍山上,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由知縣趙勷偕合邑紳士建,該塔八方七層,高16米,塔基邊長4.6米,占地面積102平方米。塔基及第一層為紅條石砌,二層以上為青磚砌成,內有階梯右旋而上,可達第七層。各層內刻有石刻龍、獅、人物浮雕。第一層楣額書“凌雲”二字,下鑲二龍戲珠浮雕,工藝精細;各向有窗門。該塔地處攸縣、衡山(今衡東)兩縣交界處,地勢雄偉,甚為壯觀。1982年,被列為攸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列為株洲市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馬鞍山凌雲塔修繕一新,現塔身高為29.3米,並配套建設休閒、旅遊等基礎設施,是度假、觀光的勝地。

宗族祠廟:黃桑橋董氏祠,在鴨塘鋪黃雙橋村,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攸氏吳氏祠,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鉛塘黃氏祠,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

陰山港村是古陰山縣縣治所在地,存有大量漢代墓葬。

著名人物

陳之麟:字玉川,奧林人。少時入學,能日誦千百言,未冠補博弟子員,從宗人陳夢元游,師承孔鄭,精文選理。嘉慶甲子(1804)中舉後,候選知縣,遂無宦情,惟以讀書力行為事。戊寅(1818)應當事聘,纂修縣誌,發凡起例,體裁圖籍,一平綜理,蔚然可見。掌教東山,嘉禾書院,教導弟子以操守為先,文藝為後。一時樸學,多出其門。著有《坳塘文集》、《夏十正詩集》。

羅鼎(1887~1979):邱家壠人。1902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取官費留學,1911年(宣統三年)夏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918年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北京政法專門學校教授,北京政府國務院戰後經濟調查委員會委員,北京京師高等審判所民事庭推事,北京修訂法律館纂修等職。1928年(民國17年)初,任南京國民政府法制局編審,起草《民法》和《親屬繼承法》,並任南京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學校、重慶朝陽農學院教授。1929年加入國民黨。從1928年至1946年,任國民政府立法委員,著有《親屬法綱要》、《繼承法要論》、《民法繼承實用》等3部專著。1947年任安徽大學教授。1948年回湘任湖南大學法律教授。1949年(民國38年)被聘為武漢大學法律教授。1979年病逝於杭州。

夏啟元:(1892- )黃雙橋人,農民出身。14歲隨師學習縫紉,後入長沙坡子街服裝店當長年工。清宣統三年(1911)回攸縣在縣城開設“夏萬美成衣店”,以手藝精湛,認真製作而名聲日振。民國二十六年(1937),由成衣店改為西服店,備有高檔毛、呢布料和輔助製件,製成名貴服裝,深受顧客歡迎。

清未民初留學生名錄:羅清繆,留學日本,攻學法律,回國後任西北聯大、湖大教授、律師。

陳旭榜:1932年6月出生,奧林人。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4月加入共青團。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49年入伍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七軍政治教導大隊和湘西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學習。1950年任文化教員,參加了湘西剿匪。1959年2月至1972年,在第四十七軍政治部工作。1967年隨軍參加湖南省“三支兩軍”工作,任湖南省革委辦事組綜合組長、革委會黨委辦主任。1976年回四十七軍任秘書處處長。1978年6月,調蘭州軍區政治部,先後任副秘書長、組織部長、秘書長。1984年,他年過半百,堅持業餘自學大學課程,參加高教自考,圓了大學夢。1985年任寧夏軍區政治部主任、寧夏軍區黨委常委。寧夏自治區第五、六屆人大代表。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解放軍紅葉詩社社員,北京書法協會會員。

楊桂欣:1934年出生,洪家洲下鋪人。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59年參加工作,先後在國家教育部《人民教育》雜誌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任編輯。1985年調入中國作協《中國》編輯部。現為中國丁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延安文藝學會和解放區文學研究會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評論《路遇黃佳英》、《黑妮的申辯》、《一個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一個理論的禁區——論〈內奸〉》、《論創作自由的有和無》、《長篇小說中的“文化大革命”》,專著《丁玲評傳》、《我所接觸的暮年丁玲》、《丁玲創作縱橫談》等。作品曾獲《文藝報》獎,《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獲責編獎。

楊容方,湖南攸縣人,為該縣鴨塘鋪“楊萬豐國藥號”楊清生、夏春梅之長子。1938年11月生,男,漢族,中共黨員,大學畢業,編審,1979年加入湖南省作家協會,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後在省公安、縣文教、地宣傳部、地市文聯等部門工作。歷任:中學教導主任;縣文化館長;地區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作家協會主席;《雪峰》文學雜誌社總編輯;省作家協會理事、省作協大眾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電視台文學顧問;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特約編審等。1960年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小傳收入《中國作家大辭典》、《中國小說家大辭典》、《湖南省文藝家名錄》、《懷化地方志》等。主要作品:小說處女作《燈伢兒》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並譯成朝文;《柳葉刀》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獲湖南省兒童文學大獎長篇小說獎;偵探小說處女作《沅水奇屍案》1981年《小說選刊》選登,先後在民眾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以及香港、國外出版,1990年湖南省作協編入《湖南新時期十年優秀文藝作品選》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1982年獲湖南省文藝創作獎;《姊妹瓶奇謎》廣州文化出版社出版,《解放日報》(越)全文連載,1989年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侗族文學學會“創作成果獎”,2000年獲國際龍文化金獎長篇小說獎;中篇小說《侗鄉蘆笙音》2013年收入《中國小說家代表作集》出版,2013年獲“中國當代小說獎”等。

楊艷方,亦名楊艷芳、筆名彥荒,湖南攸縣人,為該縣鴨塘鋪“楊萬豐國藥號”楊清生、夏春梅之次子。1946年12月生。大學文化,文化館館員;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懷化市作家協會理事,1987年加入湖南省作家協會。高中畢業下放,1971年參加工作為沅陵縣文工團笛子演奏、歌曲創作員,1980年為懷化市文化館文學專乾。歷任懷化市鶴城區文聯副主席、《槐花文藝》主編、作家協會主席;中方縣文聯副主席、中方縣政協常委。小傳收入《中國小說家大辭典》、《湖南省當代作家大辭典》。出版專著有《珍珍》(合作)、《警惕你身邊的殺手》(1993年11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小說《灘頭伯招郎》收入《中國小說家代表作集》出版;另發表出版中短篇小說《湘西鐵腳板》(《中國文化報》)、《田二佬奇遇》(上海《萌芽》)、《遠山的呼喚》(《鐘山》)、《大山迷宮》(《廣州文藝》)、《泥塘荷花》(《希望》)等四十餘篇;風情散文《龍船水》、《陪葬的女人》、《岩壁上的連心筒》、《霹靂舞皇后》、《新郎的兩個新娘》等散見《昆明日報》省市報刊;傳奇散文《湘西奇謎》系列在《海南晚報》連載、《小城名人故事》系列在《貴陽晚報》連載。發表笛子獨奏曲《篝火情》、《杜鵑聲聲》、《八月桂花香》等篇。小說作品先後6次獲省市報刊佳作獎,2013年小說《灘頭伯招郎》榮獲“中國當代小說獎”。

楊華方:湖南攸縣人,為該縣鴨塘鋪“楊萬豐國藥號”楊清生、夏春梅之三子。大學中文本科學歷,歷任知青、工人、《湘鋼報》副刊編輯、副社長、社長,中共湘鋼黨委宣傳部黨支部委員,《湘潭日報》副刊部主任。湘潭市作協主席,湘潭市文聯副主席,湘潭市政協九屆委員,湖南省作協第五、六屆、七屆理事。國家一級作家、湖南科技大學現當代文學客座教授。小傳收入《中國作家大辭典》、《中國小說家大辭典》。1981年開始在《人民日報》發表散文作品。200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中篇小說集《松葉和他女人》,散文集《撒花人》、《閒牛集》,散文小說選集《楊華方作品選》。長篇小說《毛澤東在 1925》在《中國作家》發表後,《文藝報》、《解放日報》等發表評論,認為這是我國第一個以人性視角、以小說手法描繪毛澤東。電視劇文學劇本《月有陰晴圓缺》(20集)、《難忘 1925》(4集)等被選拍後在中央電視台和香港、馬來西亞等地播出,《毛澤東和他的六位親人》(30集)由中央電視台和湖南電視台合拍。曾獲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全國鐵流文學獎、中國廣播電視獎、第三屆毛澤東文學獎。中篇小說《楊柳堆煙》獲《人民文學》佳作獎,另有散文《巨魚村古道》、《花枝的笑》等獲湖南省報紙副刊作品金獎和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銅獎等多次。

劉志勇:1957年9月出生,黃雙橋燕窩組人,現任國務院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秘書一局常務副局長。

楊柏華:1958年10月出生,洪家洲上鋪組人,1975年參加工作,現為株洲硬質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中共十六大代表。

河燕:1963年出生,女,茅坪人,1989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所計算機套用專業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博士、研究員,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語言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技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主持和參加了多項國家級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開發工作,1995年智慧型型英漢機器翻譯系統IMT-CE/863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電力專業英漢機器翻譯電子詞典獲電力部科技進步三等獎,2001年多語種大型網路信息集成處理系統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多語機器翻譯及其系列套用系統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至今,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並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央國家機關十大傑出青年和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多項獎勵。

邱東昱:西洋壠人,1989年波蘭華沙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銀獎得主,被清華大學免試錄取,美國普度大學博士,現為加拿大蒙特婁康科迪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湖南省鄉鎮導航

湖南省,簡稱“湘”,位於長江中游,因大部位處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全境而簡稱“湘”(別稱:楚、湘楚,三湘四水),為中國國家一級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