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林市鄉

楓林市鄉

楓林市鄉位於湖南省醴陵市北部,距醴陵市區22公里,地勢北高且多丘陵,向南延伸為丘崗區。東北連線官莊鄉,南達黃達嘴鎮,西靠株洲縣,北抵瀏陽市,地處株、醴、瀏三縣市結合部,區位優勢明顯,是醴陵北部重要交通樞紐之地。楓林市鄉東西寬9公里,南北長9.5公里,總面積50.5平方公里,現轄9個行政村,16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萬人,鄉政府駐地五石村。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醴陵市轄鄉。1950年屬第十一區,1951年屬第十四區。1956年為楓林市鄉,1958年屬黃獺嘴公社,1961年析置楓林市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市境西北部,距市府28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1.8萬。鄉政府駐五石。轄唐家坳、白眉沖、黃村、蔣家橋、太陽橋、五石、馬家沖、肖家沖、楓林市、9個村委會。

2015年,根據醴陵市鄉鎮區劃調整方案:楓林市鄉與黃獺嘴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楓林鎮。新設立的楓林鎮轄19個建制村,2個居委會,總面積100.52平方千米,總人口4.29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台洲(原黃獺嘴鎮人民政府駐地)。

地理環境

楓林市鄉地處株、醴、瀏三縣市結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交通發達,是醴陵北鄉交通樞紐。上瑞高速、岳汝高速(2012年底已通車)穿境而過、五楊公路直通株洲,醴官線直達醴陵城區。上瑞高速互通線已開通,這條連線線的通車將大大縮短醴陵北鄉與株洲的聯繫,楓林市 鄉到株洲市中心只需要30分鐘。 岳汝高速在唐家坳村設互通口一個,全線通車後楓林市鄉具備縱通南北的交通優勢,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經濟概況

歷史上,瓷業較發達。唐家坳村出土的宋元窯址,瓷器做工精美,窯體設計科學,將醴陵有據可考的制瓷史推進了700餘年。盛產木材、鞭炮。農業主產水稻,兼產生豬、茶葉等。 楓林市鄉現有耕地1033公頃、林地2986公頃。全鄉農業產業結構經過逐步調整,截至到2005年,生豬、山羊、鮮魚、家禽、柑橘等種養業已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同時擁有國外松基地1300公頃。反季節蔬菜、瓜果以及紅花、冬蟲夏草等藥材種植均有較快發展。糧食、茶油、茶葉、竹木、松脂等農產品均有較多出產。

楓林市鄉現有企業10餘家,年產值達3000萬元。近年來,楓林市鄉黨委、政府進一步出台了關於鼓勵招商引資的若干新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服務。由於便利的交通和區位優勢,2006年楓林市鄉成功引進新企業3家,資金400萬元,引進項目3個,利用外資600餘萬元,全鄉招商引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楓林市鄉黨委、政府全力傾情打造“和諧、平安、富裕楓林市”。

下轄村

五石村——鄉鎮府駐地

黃村村 楓林市村 肖家沖村唐家坳村

蔣家橋村 白眉沖村 太陽橋村馬家沖村

(井灣村,龍潭橋村已合併到黃村; 新莊村合併到馬家沖村;長樂村合併到太陽橋村; 班沖村 ,青龍村, 分水坳村合併到蔣家橋村; 佑沖村合併到五石村)

命名由來

以山中特有樹木命名。楓林市鄉在醴陵市北部,鄉政府駐地五石村,距市區30公里。“楓林市歷為小集市,四周原多楓林,故稱楓林市。”鄉、社均以此命名,這是以小集市周圍多楓林而命名的鄉鎮。但遺憾的是楓林早已砍伐無存,只有少數雜木仍存。

特色種植

楓林市鄉種植醴陵市首批4000畝“生物柴油樹”——小桐子。

楓林市鄉 楓林市鄉

在此造林的是開源公司。該公司租賃上述兩個村的2000畝荒山,採取機械化施工,高標準新造小桐子林,畝栽160棵,並帶動周邊村民種植2000畝。據悉,兩年後,這些小桐子林即可年產生物柴油800噸。

據市林業局專家介紹,小桐子學名麻風樹,號稱“柴油樹”,樹皮、葉及果實均可入藥。原產美洲,引進中國已有300多年。它生命力強,可以在乾旱、貧瘠、退化的土壤上生長,栽植簡單,人工造林容易,天然更新能力強,還耐火燒,抗病蟲害。

小桐子頭年就有收成,一般第五年進入盛果期,果實可採摘50年,年畝產乾果650公斤,其含油率高達60%,可提取生物柴油200公斤,是世界上公認的可替代化石能源的生物能源樹。

市林業局專家稱,由於退耕還林工程的推動,各地大量種植小桐子。種植小桐子,對調整林業結構、致富林農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據悉,未來幾年,中國小桐子的種植面積可達3000萬畝以上,楓林市鄉的種植面積將達到幾萬畝。

農業普查

醴陵市楓林市鄉高度重視農業普查工作,在農業普查中確保了“四個到位”:一是宣傳到位。全鄉懸掛了橫幅,每個普查區張貼了標語;二是領導到位。實行領導包片,鄉幹部包村;三是培訓到位。培訓對象延伸到了村民小組;四是資金到位。在財政異常緊張的情況下,全力確保農業普查資金到位。具體措施落實到十二個字,即:站高一著,遠看一層,謀勝一籌。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財力,保證農業普查各項工作的順利。

鄉鎮名人

宋時輪

楓林市鄉 楓林市鄉

男,漢族,(1907-1991)湖南醴陵市楓林市鄉黃村人。

1926年春,他考入黃埔軍校,翌年1月成為中共正式黨員,從此走上了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的道路。

1930年春,宋時輪調任湘東南第2縱隊政委,此後歷任紅軍學校第四分校校長、紅三十五軍參謀長、獨立第三師師長、紅二十一軍參謀長兼六十一師師長等職。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先後任紅三十軍軍長、紅二十八軍軍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零師三五八旅七一六團團長。

1938年5月,八路軍總部將雁北支隊調到北平以西,與鄧華支隊合井,組成八路軍第4縱隊,宋時輪任司令員。

1945年9月隨陳毅到山東根據地工作,任津浦前線指揮部參謀長。

1946年1月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方面執行處處長,協助中共代表葉劍英同國民黨軍事代表進行談判。

建國後任第九兵團司令。

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九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52年秋回國,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

1955年9月,被授與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成為開國上將之一。

1957年11月,調任軍事科學院第一副院長,曾先後兼任計畫指導部、外國軍事研究部部長等職

1972年10月,宋時輪重新出來工作,擔任軍事科學院院長,院黨委第二書記、書記。

1978年任中央軍委教育訓練委員會主任,參與恢復軍隊院校和教育訓練工作。

1980年起先後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和軍事卷編輯委員會主任、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主任。

1984年2月任中央軍委戰史、軍史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黃蘭香

黃蘭香 黃蘭香

女,漢族,1962年2月生,湖南醴陵市楓林市鄉楓林市村三房裡人。198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7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文化,學士學位。 1979年09月至1983年07月,湖南師範大學數學系學習。

2000年01月至2001年07月,任湖南省婦聯副主席、黨組成員。

2001年07月至2002年12月,任株洲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2002年12月至2006年09月,任中共株洲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

2006年09月至2007年01月,任岳陽市委副書記、岳陽市代市長。

2007年01月,岳陽市委副書記、市長;是湖南首位女市長。

中共湖南省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湖南省第九屆人大代表。湖南省第七屆政協委員。

中共株洲市第六次、七次、八次代表大會代表,八屆、九屆市委委員,九屆市委常委,株洲市第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

現任湖南省副省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