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養生

體質養生

體質,即機體素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指父母)遺傳、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

至今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實踐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長壽密切結合。

概述

(圖)體質養生體質養生

體質,即機體素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指父母)遺傳、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臟腑勝衰所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
前人對體質有許多論述,在國外,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多種體質類型學說。古希臘波克拉底氣質學說,曾被公認為世界最早的體質學說,其氣質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其比例決定了人的氣質,並依此把人分為多血質型、膽汁質型、粘液質型、憂鬱質型。前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依據神經過程的強度、平衡性、靈活性,把人分為興奮型、靈活型、安定型、抑制型。
但是至今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實踐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長壽密切結合。

起源

早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里,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可以說,《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理論的淵藪。《內經》不僅注意到個體的差異性,而且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的體質作了若干分類。如《內經·靈樞》的《陰陽二十五人篇》《通天篇》 ,就提出了兩種體質分類方法。前一篇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人的膚色、體形、稟性、態度以及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特徵,歸納出木、土、火、金、水五種不同的體質類型,再根據五音太少,陰陽屬性以及手足三陰經的左右上下,氣血多少的差異,將上述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五五二十五種體質類型。後一篇則根據人體體質的陰陽勝衰,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
《內經》除上述兩篇專門論述體質外,其他篇章散在論述也不少,如《靈樞·論勇篇》則對勇與怯兩種體質類型的精神面貌,各部特徵和內在臟腑功能的關係等進行了論述。又如《靈樞·壽夭剛柔篇》里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從而指出人體的形氣有陰陽剛柔的區別。在《素問·異法方宜論》里還指出東南西北中五方由於地域環境氣候不同,居民生活習慣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體質,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如用毒藥、貶石、導引、按(足喬)、灸焫、微針等也要隨之而異。
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繼承《內經》有關體質學說的理論,並以人體正氣勝衰、臟腑屬性為前提,結合實踐,創造了辯證論治的理論,寓體質學說於辯證論治中。王叔和的脈學專著《脈經》也十分強調診脈要注意體質特徵,曰:“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著名藥王唐代孫思邈還指出:“凡人秉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潮動,亦各隨其性韻”。這說明分析脈形要參考體質特徵,不能惟以脈辨病,另一方面,脈診也是辨別體質類型的重要方面。清代名醫葉天士臨證非常注意患者的體質類型,並認為根據體質類型確立治療大法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重要途徑,他在《外感溫熱篇》中說:“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從而強調了治法須顧及體質。不僅如此,人們的養生保健亦與體質有密切關係,如同樣的致病條件,有的人感而生病,有的人卻安然無恙,而既病之後,病的症候又很不相同。
這正像吳德漢在《醫理輯要·錦囊覺後篇》中說的:“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勞傷者,中氣必損。”從而說明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這就為因人攝生提供了重要理論根據。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

體質形成的機理是極其複雜的,它是機體內外環境多種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圖)體質養生體質養生

1.地理環境因素

徐徊溪《醫學源流論》說:“人稟天地之氣以生,故其氣體隨地不同。西北之人氣深而厚,……東南之人,氣浮而薄。”這說明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由於受著不同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地區人的體質。現代環境地質學研究也表明:在地質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地殼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這種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控制著世界各地區人類的發育,形成了人類明顯的地區性差異。

2.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稟賦”,先天稟賦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遺傳及嬰兒在母體裡的發育營養狀況。按現代生物學的解釋,遺傳是由染色體傳給後代的,父母的強弱肥瘦以及性格的類型可以通過染色體而遺傳給後代,使後代亦可出現相應的強、弱、大、小、肥、瘦等不同的體型與性格。如小兒的五軟、五遲、雞胸等大多由於先天不足而影響發育,以致體質異於常人。人類遺傳學的研究還發現人的各種體質如體型、眼型、髮型、膚色、眉毛式樣、血型、免疫性、對藥物的反應、代謝類型乃至智力、壽命等都由遺傳決定或與遺傳有關。總之,形體始於父母,體質是從先天稟賦而來,所以父母的體質特徵往往能對後代產生一定影響。

3.性別因素

《靈樞·五音五味篇》提出“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的論點,對婦女的體質特點作了概括說明。中醫認為男予以氣為重,女子以血為先,女子由於有經、帶、胎、產的特點,所以體質與男子不同。

4.年齡因素

體質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因為人體的結構、機能和代謝是隨著年齡而發生改變的。俗話說“一歲年紀,一歲人”便是這個道理。《靈樞·逆順肥瘦篇》又具體指出:“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清代吳鞠通提出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言“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這些都總的概括了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筋骨未堅的生理特點,同時也說明了其發育階段中的體質特點。而青壯年則不同,如《靈樞·營衛生會篇》說:“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老年人又不一樣,《靈樞·營衛生會篇》亦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老年人之所以容易發病,這是由於體質因素決定的。

5.精神因素

《素問·疏五過論》指出:“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這說明強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損傷人的機體結構,使健康體質的基礎發生動搖。 《紅樓夢》中描寫的林黛玉由於長期處於悲悲戚戚的抑鬱傷感情緒中,從而形成了“多愁多病的身”,國外精神病專家維蘭特曾指出:“人精神遭受痛苦,就意味著身體健康遭到至少長達五年的損害”。這說明抑鬱的精神狀態不但對健康有害,還會促使某些疾病較早發生,衰老提前到來。此外,《淮南子·精神訓》也說:“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大憂內崩,大怖生狂”,同樣說明了精神創傷可引起機體陰陽氣血失調,改變體質。現代醫學證實了精神心理因素能影響機體的免疫狀態,臨床上常見一些病人自知患癌症後,其精神萎靡而加速了死亡。

6.飲食營養因素

《素間·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這說明體質不僅與先天享賦有關,而且依賴於後天水谷的滋養,水谷是人體不斷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但營養不當,也會引起人體發病。《素問·至真要大論》里就指出:“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雖然五味本身不能致病,但一旦它們因為數量的積蓄,改變了機體的適應能力而激發反應力的時候,便可誘發疾病或改變機體生理效能,繼之發生體質的變應,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體質形成的差異,還與社會因素、體育鍛鍊因素、疾病因素有關。如人們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勞逸各不相同,物質生活也有優劣之分,從而導致了不同的體質特徵。

分類

由於先天稟賦有強弱,飲食氣味有厚薄,方位地勢有差異,貧富貴賤苦樂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個體差異。因此,祖國醫學非常重視對不同人體特徵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對體質進行分類。

(圖)體質養生體質養生

1.陰陽五行分類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體形、性格特徵、對季節的適應能力等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每類型再比類於古代樂譜,分角、徽、宮、商、羽五小型,共二十五型。本法強調對季節的適應能力為體質分類的依據之一。這種分類揭示了人體的不同生理特徵,從而可以提高防治措施的針對性。如原文曰:“火型之人……急心,不壽暴死”,說明體質對壽命的長短有一定的影響,這對進一步探討體質與壽命的關係,研究衰老的原因,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2.陰陽太少分類

這種體質分類,是根據人體的陰陽多少,並結合體態、性格特徵進行分類的。《靈樞·通天》認為,人體陰陽有盛陰、多陰少陽、多陽少陰、盛陽、陰陽和平之分,從而將人體分為太陰之人,為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類。這種分類與巴甫洛夫根據高級神經類型的分類頗有相似之處。如太陽之人,相似巴氏的強而不均衡型;太陰之人,相似巴氏的弱型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相似巴氏的強而均衡型。本法分類較簡,是其優點。

3.體型肥瘦分類

這是以體型特徵為主,結合氣血狀態進行體質分類的。《靈樞·逆順肥瘦》,將人體分為肥人、瘦人、肥瘦適中人三型。《靈樞·衛氣失常》則將肥胖之人又分為膏型、脂型、肉型。由於人到老年形肥體胖者較多,所以本法可以說是最早的關於老年人體質的分型方法。

4.形志苦樂分類

形,指形體;志,是指精神。如果形體與精神相互依存,統一協調,人體的生命活動就能正常進行。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若勞逸失調,喜樂失宜,形體和神志遭受苦樂等致病因素的損傷,破壞了二者的協調,就會產生疾病。據此,《素問·血氣形志篇》提出了形樂志苦,形樂志樂,形苦志樂,形苦志苦,形數驚恐“五形志”問題。原文曰:“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灸;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這裡清楚地論述了由於形志苦樂的不同,因此發病也不同,並且提出了五種不同的治療原則。

5.稟性勇怯分類

人體髒氣有強弱之分,稟性有勇怯之異。《靈樞·論勇》根據人之不同稟性,再結合體態、生理特徵,將人體分為二類:心膽肝功能旺盛,形體健壯者,多為勇敢之體;心肝膽功能衰減,體質孱弱者,多系怯弱之人。這樣分類有利於分析病機,診斷疾病。

6.現代臨床體質分類

近年來,不少醫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從臨床角度提出體質分型,這種分型以身型脈證為主要指標,對臨床辨證、遺方、攝生防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現簡單歸納如下:

陽盛質:凡強壯的,聲高氣粗的,好動的人,屬於陽盛體質。此類人平素喜涼怕熱,神旺氣粗,口渴喜冷飲,尿黃便結,病則易發高熱,脈洪數有力,舌紅苔薄黃。
陰虛質:這類人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紅或有顴紅,常有灼熱感,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多喜飲冷,唇紅微乾,冬寒易過,夏熱難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數。
痰濕質:此類人宜多參加體育運動,讓疏鬆的皮肉變緻密結實一些。藥物方面,當用溫藥調補,飲食上,且勿過飽,忌肥甘厚味。

氣鬱質:此類人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萎黃或蒼暗,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動,或憂鬱寡歡,胸悶不舒,時欲太息。

不同體質的養生

(圖)體質養生體質養生

祖國醫學認為,根據臨床上的症候表現、脈象、舌苔,主要有以下八種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陽盛本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氣鬱體質。

1.陰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面色潮紅、口燥咽乾、心中時煩、手足心熱、少眠、便乾、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
(2)養生原則。

補陰清熱,滋養肝腎,陰虛體質者關鍵在補陰;五臟之中,肝藏血,腎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養肝腎二髒為要。

(3)養生方法。

精神調養:此體質之人性情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故應遵循《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

環境調攝:此種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熱,口咽乾燥,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故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

飲食調養: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魚類等清淡食物,對於蔥、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則應少吃。

節制性慾:因為精屬陰,陰虛者犬當護陰,而性生活太過可傷精,放應節制性生活。

藥物治療:肺陰虛者,宜服百合固金湯;心陰虛者,宜服天王補心丸;腎陰虛者宜服六味地黃丸;肝陰虛者,宜服一貫煎;其他滋陰生津中藥女貞子山茱萸旱蓮子亦可選用。

2.陽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無華、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長、大便時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脈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則易從寒化、可見畏寒蜷臥、四肢厥冷、或腹中綿綿作痛、喜溫喜按;或身面浮腫、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陽痿滑精、宮寒不孕;或胸背徹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頻多、小便失禁。

(2)養生原則。

祛陽法寒,溫補脾腎,因為陽虛者關鍵在補陽。五臟之中,腎為一身的陽氣之根,脾為陽氣生化之源,故當著重補之。

(3)養生方法。

精神調養:《黃帝內經》中說:“肝氣虛則恐”,意思是肝臟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懼,又指出:“心氣虛則悲”,這是說心臟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現悲哀的情緒。中醫認為,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故而陽氣不足者常表現出情緒不佳,易於悲哀,故必須加強精神調養,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感,去憂悲、防驚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環境調攝:此種體質多形寒肢冷,喜暖怕涼,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陽虛體質者尤應重環境調攝,提高人體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進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鐘所得的紫外線將能使用一年。對於年老及體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讓電扇直吹,亦不要在樹陰下停留過久。

加強體育鍛鍊:因為“動則生陽”,春夏秋冬,每天進行1~2次,具體項目因體力而定。

飲食調養:多食有壯陽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雞肉,根據“春夏養陽”的法則,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湯一次,配合天地陽旺之時,以壯人體之陽。

藥物治療:偏心陽虛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湯;偏脾陽虛者,選理中湯;偏腎陽虛者,宜服金匾腎氣丸。

3.氣虛體質養生法

(圖)體質養生體質養生

(1)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或偏胖,體倦乏力,面色蒼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且動則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脈虛弱,是其基本特徵。若患病則諸症加重,或伴有氣短懶言、咳喘無力;或食少腹脹、大便溏泄;或脫肛、子宮脫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憊;或腰膝酸軟、小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帶清稀。

(2)養生原則。

補氣養氣,因肺主一身之氣,腎藏元氣,脾胃為“氣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腎皆當溫補。

(3)養生方法。

氣功鍛鍊:腎為元氣之根,故氣虛宜作養腎功;其功法如下:

屈時上舉:端坐,兩腿自然分開,雙手屈肘側舉,手指伸直向上,與兩耳平。然後,雙手上舉,以兩脅部感覺有所牽動為度,隨即復原,可連做十次。本動作對氣短、吸氣困難者,有緩解作用。

拋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於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拋物動作3~5次,然後,右臂放於腿上,左手做拋空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每日可做五遍。

盪腿:端坐,兩腳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轉動身體3次,然後,兩腳懸空,前後擺動十餘次。本動作可以活動腰、膝,具有益腎強腰的功效。

摩腰:端坐,寬衣,將腰帶鬆開,雙手相搓,以略覺發熱為度;再將雙手置於腰間,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覺發熱為止。搓摩腰部,實際上是對腰部命門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等穴的自我按摩,而這些穴位大多與腎臟有關。待搓至發熱之時,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之作用。

“吹”字功:直立,雙腳併攏,兩手交叉上舉過頭,然後,彎腰,雙手觸地,繼而下蹲,雙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連續做十餘次,屬於“六字訣”中的“吹”字功,常練可固腎氣。

飲食調養: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山藥秈米莜麥馬鈴薯大棗胡蘿蔔香菇豆腐、雞肉、鵝肉、兔肉、鵪鶉、牛肉、狗肉、青魚、鰱魚。若氣虛甚,當選用“人參蓮肉湯”補養。

藥物養生:平素氣虛之人宜常服金匱薯蕷丸。脾氣虛,宜選四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肺氣虛,宜選補肺湯;腎氣虛,多服腎氣丸。

4.血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

(2)養生方法。

起居調攝:要謹防“久視傷血”,不可勞心過度。

飲食調養: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蘿蔔、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參、平魚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均有補血養血的作用。

藥物養生:可常服當歸補血湯、四物湯、或歸脾湯。若氣血兩虛,則須氣血雙補,選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人參養榮湯,亦可改湯為丸長久服用。

精神修養:血虛的人,時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應振奮精神。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以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戲劇,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啞劇,能使精神振奮。

5.陽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壯實,面赤時煩,聲高氣粗,喜涼怕熱,口渴喜冷飲,小便熱赤,大便熏臭為其特點。若病則易從陽化熱,而見高熱,脈洪大,大渴,飲冷等症。

(2)養生方法。

精神修養:陽盛之人好動易發怒,故平日要加強道德修養和意志鍛鍊,培養良好的性格,用意識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衝動。

體育鍛鍊:積極參加體育活動,讓多餘陽氣散發出去。游泳鍛鍊是首選項目,此外,跑步、武術、球類等,也可根據愛好選擇進行。

飲食調理: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蔥等,對於肉、肉、肉、鹿肉等溫陽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像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蓮藕,可常食之。酒性辛熱上行,陽盛之人切戒酗酒。

藥物調養:可以常用菊花、苦丁茶沸水泡服。大便乾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潤腸丸;口乾舌燥者,用麥門冬湯;心煩易怒者,宜服丹梔逍遙散。

6.血瘀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面色晦滯,口唇色暗,眼睚暗黑,肌膚甲錯,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或結代。若病則上述特徵加重,可有頭、胸、脅、少腹或四肢等處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內有症瘕積塊,婦女痛經、經閉、崩漏等。

(2)養生方法。

運動鍛鍊:多做有益於心臟血脈的活動,如各種舞蹈。太極拳八段錦動樁功長壽功內養操保健按摩術,均可實施,總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動,以助氣血運行為原則。

飲食調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飲,醋可多吃。山植粥、花生粥亦頗相宜。

藥物養生:可選用活血養血之品,如地黃丹參川芎當歸五加皮地榆續斷茺蔚子等。

精神調養:血瘀體質在精神調養上,要培養樂觀的情緒。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營衛流通,有利血瘀體質的改善。反之,苦悶、憂鬱則可加重血瘀傾向。

7.痰濕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懶動、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膩或便溏、脈濡而滑、舌體胖、苔滑膩。若病則胸脘痞悶,咳喘痰多;或食少,噁心嘔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腫,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渾濁;或頭身重困,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不仁;或婦女白帶過多。

(2)養生方法。

環境調攝: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裡;在陰雨季節,要注意濕邪的侵襲。

飲食調理:少食肥甘厚味,酒類也不宜多飲,且勿過飽。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痰祛痰的食物,更應多食之,如白蘿蔔、荸薺紫菜海蜇洋蔥批杷白果大棗扁豆薏苡仁紅小豆蠶豆包菜等。

運動鍛鍊:痰濕之體質,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體育鍛鍊,散步、慢跑、球類、游泳武術八錦、五禽戲,以及各種舞蹈,均可選擇。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疏鬆的皮肉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之肌肉。氣功方面,以動樁功、保健功、長壽功為宜,加強運氣功法。

藥物養生:痰濕之生,與肺脾腎三髒關係最為密切,故重點在於調補肺脾腎三髒。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輸布,液聚生痰者,當宣肺化痰,方選二陳湯;若因脾不健運,濕聚成痰者,當健脾化痰,方選六居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若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者,當溫陽化痰,方選金匱腎氣丸。

8.氣鬱體質養生法

(圖)體質養生體質養生

(1)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暗或萎黃,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於激動,或憂鬱寡歡,胸悶不舒,時欲太息,舌淡紅,苔白,脈弦。若病則胸脅脹痛或竄痛;或乳房小腹脹痛,月經不調,痛經;或咽中梗阻,如有異物;或頸項癭瘤;或胃脘脹痛,泛吐酸水,呃逆哎氣;或腹痛腸鳴,大便泄利不爽;或氣上沖逆,頭痛眩暈,昏仆吐衄。

(2)養生方法。

調攝情志:此種人性格內向,神情常處於抑鬱狀態,根據《內經》“喜勝憂”的原則,應主動尋求快樂,多參加社會活動、集體文娛活動,常看喜劇、滑稽劇、聽相聲,以及富有鼓勵、激勵意義的電影、電視,勿看悲劇、苦劇。多聽輕快、開朗、激動的音樂,以提高情志。多讀積極的、鼓勵的、富有樂趣的、展現美好生活前景的書籍,以培養開朗、豁達的意識,在名利上不計較得失,知足常樂。

多參加體育鍛鍊及旅遊活動:因體育和旅遊活動均能運動身體,流通氣血,既欣賞了自然美景,調劑了精神,呼吸了新鮮空氣,又能沐浴陽光,增強體質。氣功方面,以強壯功、保健功、動樁功為宜,著重鍛鍊呼吐納功法,以開導郁滯。

飲食周養:可少量飲酒,以活動血脈,提高情緒。多食一些能行氣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蕎麥韭菜茴香菜大蒜火腿高粱皮刀豆香櫞等。

藥物養生:常用以香附烏藥川棟子小茴香青皮鬱金等疏肝理氣解郁的藥為主組成的方劑,如越鞠丸等。若氣鬱引起血瘀,當配伍活血化瘀藥。

食療養生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寒熱虛實之分,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隨同季節變化,選擇具有不同適合自己的養生辦法,才是有益健康的養生之道。
氣鬱質:“林妹妹”喝玫瑰茶
特徵表現:體形偏瘦,多愁善感,不愛合群,常感到情緒低沉,無緣由地嘆氣,易失眠。
養生推薦:玫瑰茶、檸檬茶、金橘茶。
用乾玫瑰花泡水喝,有疏肝解郁、理氣活血的作用。金橘可以泡茶,也可以吃,同樣能夠理氣。檸檬茶則是能改善人的抑鬱情緒,據說宋美齡早晚都喝檸檬茶,這是她的一個養生秘招。
此外,食物上可以多選擇黃花菜、海帶、山楂等具有行氣解郁作用的食物,多參加群體活動。
特稟質:“過敏人”用靈芝粉
特徵表現:常說的過敏體質,容易對藥物食物、氣味、花粉等過敏,常見病有麻疹、過敏性紫癜、過敏性咳嗽和哮喘等。
養生推薦:靈芝粉。
經常吃些靈芝粉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過敏的作用。夏季細菌容易滋生,要注意保持居室通風和衛生。
痰濕質:“大肚子”喝冬瓜湯
特徵表現:大腹便便,晚上睡覺鼾聲如雷,平日裡光彩照人,腦門油亮,易出汗,且多黏膩。容易出現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
養生推薦:冬瓜湯。
冬瓜有利尿、祛痰的功效,夏季常食還可以清熱解毒。痰濕體質的人一定要控制甜食和油膩的食物。
陰虛質:“口乾族”吃木耳桑葚
特徵表現:容易口乾、皮膚乾、眼乾、大便乾,總覺得很缺水。體形多瘦長,不耐暑熱,容易失眠。
養生推薦:木耳和桑葚。
黑木耳和銀耳都是補陰的食物,桑葚也有很好。
為什麼有人喝水都長胖,有人怎么吃都不胖?這就是體質不同造成的。事實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是平和體質,也就是不偏不倚的正常體質,而大部分的人都有一定的體質偏向。所以,夏天養生,大家要找準自己的體質特點,有的放矢,才能達到理想的調理效果,否則只會適得其反的滋陰作用。
另外,五汁飲即梨、荸薺、鮮葦根、麥冬和藕榨汁喝,也有甘涼滋潤的效果。
濕熱質:“口苦族”吃野菜
特徵表現:經常出現口臭或感到口苦,容易長痔瘡和粉刺,面部和鼻尖一般都是油亮亮的,性格比較急躁。
養生推薦:荸薺芹菜汁、涼拌馬齒莧。
將荸薺、藕和芹菜一起榨汁喝,有很好的清熱利濕作用。另外,將馬齒莧開水焯一下後加調味料涼拌吃也很好。
夏天如果大量吃辛辣食物或燒烤等,容易積蓄體內的濕熱,體內的熱毒排不出去,就會找出路,誘發濕疹、小痘痘等。所以,濕熱體質的人夏天要多吃清熱利濕的食物,例如綠豆、黃瓜等。
陽虛質:“怕冷族”喝杜仲茶
特徵表現:怕冷,衣服比別人穿得多,特別是胃、胳膊和膝蓋處容易感到涼颼颼的,經常手腳冰涼。夏天不喜歡吹空調,肌肉不健壯,性格多沉靜、內向。
養生推薦:杜仲茶。
當歸燉羊肉和杜仲茶都有補陽的作用,不過當歸燉羊肉火氣大,夏天不宜吃。陽虛體質的人夏天要少量地吃西瓜、荸薺、綠茶等生冷寒涼食物。
血瘀質:“愛長斑”吃山楂
特徵表現:不到50歲就長出瘀斑,女性則表現為痛經,皮膚較粗糙,眼睛裡的紅絲很多,牙齦易出血。
養生推薦:山楂紅糖水。
山楂能活血化淤,紅糖可以活血補血,二者配合對於調理血瘀有不錯的效果。
另外,血瘀體質的人還要多吃黑豆。
養生有方氣虛型:“復感兒”喝山藥汁
特徵表現:反覆感冒、老愛出汗、說話聲音低,不愛運動。很多小孩反覆感冒,被稱作復感兒,這和氣虛體質有關。
養生推薦:山藥汁。
山藥、黃芪都是補氣的中藥,可以將山藥榨汁喝,或煎水喝。另外可多吃有益氣健脾作用的黃豆、白扁豆等。
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稟賦”,先天稟賦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遺傳及嬰兒在母體裡的發育營養狀況。按現代生物學的解釋,遺傳是由染色體傳給後代的,父母的強弱肥瘦以及性格的類型可以通過染色體而遺傳給後代,使後代亦可出現相應的強、弱、大、小、肥、瘦等不同的體型與性格。如小兒的五軟、五遲、雞胸等大多由於先天不足而影響發育,以致體質異於常人。人類遺傳學的研究還發現人的各種體質如體型、眼型、髮型、膚色、眉毛式樣、血型、免疫性、對藥物的反應、代謝類型乃至智力、壽命等都由遺傳決定或與遺傳有關。總之,形體始於父母,體質是從先天稟賦而來,所以父母的體質特徵往往能對後代產生一定影響。
性別因素
《靈樞·五音五味篇》提出“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的論點,對婦女的體質特點作了概括說明。中醫認為男予以氣為重,女子以血為先,女子由於有經、帶、胎、產的特點,所以體質與男子不同。
年齡因素
體質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因為人體的結構、機能和代謝是隨著年齡而發生改變的。俗話說“一歲年紀,一歲人”便是這個道理。《靈樞·逆順肥瘦篇》又具體指出:“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清代吳鞠通提出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言“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這些都總的概括了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筋骨未堅的生理特點,同時也說明了其發育階段中的體質特點。而青壯年則不同,如《靈樞·營衛生會篇》說:“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老年人又不一樣,《靈樞·營衛生會篇》亦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老年人之所以容易發病,這是由於體質因素決定的。
精神因素
《素問·疏五過論》指出:“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這說明強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損傷人的機體結構,使健康體質的基礎發生動搖。《紅樓夢》中描寫的林黛玉由於長期處於悲悲戚戚的抑鬱傷感情緒中,從而形成了“多愁多病的身”,國外精神病專家維蘭特曾指出:“人精神遭受痛苦,就意味著身體健康遭到至少長達五年的損害”。這說明抑鬱的精神狀態不但對健康有害,還會促使某些疾病較早發生,衰老提前到來。此外,《淮南子·精神訓》也說:“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大憂內崩,大怖生狂”,同樣說明了精神創傷可引起機體陰陽氣血失調,改變體質。現代醫學證實了精神心理因素能影響機體的免疫狀態,臨床上常見一些病人自知患癌症後,其精神萎靡而加速了死亡。
飲食營養
《素間·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這說明體質不僅與先天享賦有關,而且依賴於後天水谷的滋養,水谷是人體不斷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但營養不當,也會引起人體發病。《素問·至真要大論》里就指出:“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雖然五味本身不能致病,但一旦它們因為數量的積蓄,改變了機體的適應能力而激發反應力的時候,便可誘發疾病或改變機體生理效能,繼之發生體質的變應,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體質形成的差異,還與社會因素、體育鍛鍊因素、疾病因素有關。如人們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勞逸各不相同,物質生活也有優劣之分,從而導致了不同的體質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