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養生》

《中醫體質養生》

《中醫體質養生》把人群分為八種不同的體質,逐一講述每種體質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現及易感疾病,幫助人們認識自身是何種體質,並從飲食、生活起居、精神、藥物、經絡調養等方面告訴人們,養生要因人而異、體現個體差異,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本信息

(圖)封面封面

基本資料

作者:傅傑英 著

出 版 社:鷺江出版社

頁 碼:195 頁

出版日期:2009年

I S BN :7545900790

條 形 碼:9787545900798

版 本:1版

裝 幀:平裝

開 本:16

作者簡介

(圖)傅傑英與名媛學友合影傅傑英與名媛學友合影

傅傑英: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針炙專業臨床、針炙美容方面碩士研究生導師,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炙推拿學院中醫美容教研室主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中醫美容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美容醫學》雜誌編委。研究領域:中醫美容學、臨床針炙美容、針藥結合治療生活方式、中醫體質學的思路分析。個人專著:《實用中醫美容》《中醫美容》、《皮膚病調養與護理》、《實用經絡美容七講》、《糖尿病的綜合管理》。

書摘

(圖)書頁書頁

第一章 體質是先天稟賦加後天養成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存在、活動於父母、環境、自我耕耘所形成的土壤或溫床——體質上。多樣化的土壤生長出異彩紛呈的樹木花草;不同的溫床養育著強弱不同的幼苗;不同的體質帶給我們不同的生命體驗。呵護生命、關注健康、保健養生,就要先了解、關注自己的體質。

一、體質偏頗是常見現象

什麼是體質?讓我們先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比如從形態上來看,有的人高大威猛,有的人短小精悍,有的人五大三粗,有的人嬌小玲瓏,女性更是環肥燕瘦,體態各有不同。

皮膚上來看,有的人皮膚非常好,膚如凝脂,不用花很多的錢去買化妝品,一年四季皮膚都非常有光澤;有的人皮膚乾燥,尤其到了秋冬季,天天離不開油膩的、滋潤的護膚品;而有一些人是油性皮膚,終年毛孔粗大,油光滿面,時不時地臉上還長痤瘡,令人煩惱。

從頭髮上來看,有的人的頭髮濃黑茂密;有的人的頭髮則稀疏黃軟。

從性格心理方面來看,有的人心胸寬,有的人心眼小;有的人比較敏感,有的人比較遲鈍;有的人外向開朗,有的人內秀沉靜。

疾病方面來看,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癌症,或者支氣管哮喘等疾病,通常都有比較明顯的家族史,在一個家族裡面,可以有多個患者。這些病本身不遺傳,但是因為這個家族的先天稟賦有共性,體質遺傳,使得他們對這些疾病具有非常高的易感性。

從治療效果來看,同樣藥物治療同樣疾病時會得出迥異的效果:多數病人體現了很好的藥物療效;有些人就會過敏或不適;而個別病人只反映了藥物的毒副作用,毫無療效可言。所以醫生會感嘆“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方少”。這也是體質使然。

冬天來了,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火鍋。有的人一吃火鍋就渾身發熱,面色紅撲撲的,非常舒服;而有的人一吃火鍋,第二天早上就會牙痛或者扁桃體發炎,或者臉上生很多痤瘡,或者小便很黃,或者大便乾結。我認識一個人,他晚上吃了狗肉火鍋,第二天早上,嘴裡起了七個潰瘍面,舌頭上有,頰黏膜上也有,非常疼,疼得連著幾個晚上都睡不好覺。

夏天很熱,人們在外工作一天回到家裡,通常都喜歡吃冰鎮的西瓜或者喝冰鎮的飲料,有的人吃喝以後會覺得非常舒服,有的人卻馬上會拉肚子,非常敏感。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因為這兩種人是不同的體質。

還有的人喝涼水都增膘,而有的人“浸油缸都不肥”。

不同的體質對於季節的感受也不一樣,熱性體質的人通常怕熱不怕冷,寒性體質的人通常怕冷不怕熱,這些現象在《黃帝內經》中叫做“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

以上這些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實際上都是體質現象。可以看出,體質和健康的關係非常密切。我們的健康出現問題,通常就是體質出現了問題,是體質出現了明顯的偏頗。

二、中醫自古就重視辨體識病

體質直接關係到人的生命體驗、生存質量,中醫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體質。大家知道中醫治病的精華是辨證施治,重視個體差異,而精華中的精華就是辨體識病、治療和養生,也就是觀察、把握病人的體質,在此基礎上分析疾病、制定治則、因人養生。《黃帝內經》的《靈樞•通天》就認為“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五種體質)乃治之,盛則瀉之,虛則補之我們的”。中醫發展史上凡是名留青史的名醫大家,在治療和養生方面也都非常重視病人的體質。比如被中醫界尊為“醫聖”的西漢人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處處都有“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智慧閃光,異病同治是因為體質相同,同病異治是因為體質不同。

儘管“體質”一詞是在清代的醫書中才明確出現,但是其精神、思維則滲透、顯現在……經典醫籍、歷代醫案中。

比如《黃帝內經》的《素問•上古天真論》就詳細描述了男女兩性在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中生理性的體質差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髮去。”這段話是說,女性發育成熟後有月經,血脈暢通,沖任充盈,按時施泄。女性衰老也是從血液充盛的足陽明經和任脈、沖脈開始,因此女性體質養生要重視養血、和血、活血。男性形體健碩,骨骼粗壯,陽氣偏盛,腎氣用事,其衰老也是從腎氣陽氣開始,因此男性體質養生要重視不傷腎不傷陽。這個思想一直影響了我們兩千多年,這就是中國女性都非常熱衷吃當歸、阿膠、大棗之類,中國男性熱衷於補腎壯陽的原因。其實,這並不意味著女的就要吃當歸、阿膠,男的就要吃狗腎、馬鞭之類的,而是注意女的不要傷血擾血,男的不要傷腎傷陽。

《黃帝內經》的《靈樞•壽夭剛柔》認為:“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這是說體質與先天稟賦很有關係,體質差異與生俱來,反映在性情、臟腑、形體、寒熱偏性上。

體質作為生命現象,包含形、神兩大部分。有形無神是屍體,有神無形是幽靈,形神相合則生命誕生,形神和諧則健康,形神不和則生疾病,形神分離即死亡。肌肉骨骼五臟五官、皮膚、毛髮、血脈等都屬於形,性格、心理、精神、情緒都屬於神。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將體質按形態特徵、性格心態、寒熱適應細分為五種類型。而《靈樞•通天》按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在生理範圍內的偏陰偏陽,認為“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比如太陽之人,常現精力旺盛,目光有神,堅定剛毅,或自足傲慢之貌,好說大話,無能而虛擬,動作敏捷,性急自用,主觀、衝動、有野心、有魄力,暴躁易怒,不怕打擊,有進取心,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敢頂撞。其性格特徵、精神活動總體上是陽氣偏盛。而太陰之人,常現外貌謙虛,內懷疑慮,思前想後,悲觀失望,膽小謹慎,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內省孤獨,情感不外露,不追趕時尚,保守自私,不帶頭行事,反應較為遲鈍,動作較為緩慢,沉默少言。其性格特徵、精神活動總體上是陰氣偏盛。

從我的臨床觀察來看,上述內容在今天還是很符合臨床實際的。在診療疾病的時候,人的體質是絕對不可以忽視的治療依據,尤其是體質中神的特徵,對治療影響非常大。神作為體質的組成之一,對於疾病診斷、治療都極為重要,尤其現代人的疾病都存在神失調的因素,有時神失調甚至是關鍵因素。

其實,養生治病無非是在伺候、耕耘、調節健康和疾病的土壤——體質,和種莊稼很像,不能只盯著地面上的莊稼、花草、樹木,更要重視它們賴以生存的土壤。

三、體質包括形神兩個方面

關於體質說了這么多,舉了這么多例子,我們現在就給體質下一個目前為中醫界普遍認可的定義。

所謂體質,是指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物質代謝和性格心理方面,綜合的、固有的一些特質。主要是說明生命活動的差異性或者特殊性。

體質由四個方面組成: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物質代謝、性格心理。這四個方面可以高度概括為:形和神。

形主要是形態結構,比如肌肉、骨骼、五臟、五官、皮膚、毛髮、血脈等,也就是人體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態結構的物質部分。

神包括功能活動、物質代謝過程、性格心理精神,比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排泄、水谷營養在體內吸收利用轉化排泄、性格特點、精神活動、情緒反應、睡眠等。

形神結合就是生命,形神和諧就是健康,形神不和就是疾病,形神相離就是死亡。因此凡是說到體質,一定是包含形神兩個方面,試想只有形,沒有神,那是一具屍體;只有神,沒有形,拿我們現有常識和認知,是不可能存在的,當然宗教的認識是另外一回事。

從生命體驗和體質組成比重看,神是最重要的。我們的常識多是從形態方面感知生存、疾病、死亡,但是對於生命體驗、疾病原因、治療效果來說,很多情況下神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操縱者、控制者。

四、體質的變化決定健康的變化

每個人的體質都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範圍內的動態可變性、可調性。正因為體質的相對可變、可調性,才使體質養生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通過調養,使體質向好的方面轉化。

體質養生就是順應體質的穩定性,最佳化體質的特點,改善體質不好的變化和明顯的偏頗。體質決定了我們的健康,決定了我們對於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決定了得病之後的反應形式以及治療效果和預後轉歸,所以體質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不同體質的人,對不同的疾病具有易感性。比如說痰濕體質的人,就特別容易出現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或者容易出現高脂血症、高血壓、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氣虛的人,容易出現低血壓低血糖內臟下垂慢性炎症、貧血等,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低。陽虛的人,容易感受寒邪,形成各種痛證、痹證、水腫不孕不育等。陰虛的人常內熱上火,易感受熱邪,常見咽喉疼痛、失眠便秘、煩躁、泛酸等。瘀血的人容易罹患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各種痛證等。因此養生要因人而異,有的放矢,體現個體差異,絕不能所有的人都按照相同的方法養生保健。養生要看你的生命之樹根植於什麼土壤,是肥沃滋潤還是相對貧瘠,是缺水乾燥還是水多潮濕,是偏寒還是偏熱等。

了解自身的體質,就可以和自己的身體對話,傾聽生命的吟唱,觸摸生命的韻律。關愛生命,呵護體質,我們就會有一個良好的生命體驗?走過健康和幸福的一生。

體質也應該是醫生認識生命、認識人體、認識疾病、制定治療原則和維護健康的一條思維主線。醫生所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病人,一個鮮活的生命,這個人有著複雜的生活背景,有著獨特的生活飲食習慣,有著與眾不同的性格心理。作為醫生,要關注患者生命的整個過程,不僅是疾病狀態,還有病前狀態;要關注人生的病,更要關注生病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