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

筆筒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基本信息

名詞出處

三國 吳 陸璣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紅樓夢》第四十回:“案上堆著……各色筆筒。” 清 沉復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因是於行囊之外,轉得吾父所遺圖書、硯台、筆筒數件。”

基本概念

筆筒的製作除了材質的不同,繪畫技法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二十世紀初期,江西景德鎮的瓷畫藝人對傳統粉彩畫法加以改造,用粉彩原料在瓷器上繪製中國畫,形成了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瓷繪名家流派。余文襄,又名恂松,別號華舜,齋名“清平畫室”“名泉古屋”,師承“珠山八友”之一的何許人,擅長繪畫雪景。他的雪景畫構思嚴謹,極富詩意,被譽為“雪景大王”。

筆筒筆筒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收藏價值

老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瓷筆筒,因存量很小,一直是藏家追尋的目標,但晚清和民國時期出產的瓷筆筒存世量還很大。從年代上講,康熙筆筒屬藏家難得之物,市場上大量帶康熙款和畫風的瓷筆筒其實大多為晚清同治、光緒年間仿造,鑑定兩者區別,需要從釉色、造型、畫意筆法仔細研究。

瓷筆筒除了要看胎、釉的質量外,主要看瓷畫的水平和青花的發色。瓷畫水平不同,價格會有天壤之別。在瓷筆筒中,以人物圖案為主的青花筆筒價格比山水圖案的高。比如在2002年北京拍賣會上出自名家之手的人物圖案筆筒,起拍價基本上在2萬元至3萬元以上,精品甚至能拍出20萬元以上的高價,木筆筒的主要材質有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癭木、櫸木等。鑑別木筆筒除了要懂材質外,還應熟悉雕工刀法。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錯誤觀念,認為但凡木質器具,只要是硬木,就是好東西,其實不然,對於木筆筒還應從工藝水平、年代早晚等方面綜合評估,用料的高檔與否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象牙筆筒和玉質筆筒較為少見,其價值也很高,鑑定方法與一般鑑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也可按其時代風格,表面包漿,雕工技藝依次鑑定。

市場上一般木筆筒的成交價大約在200元至500元左右,一些清代的竹、漆筆筒的價格大約在4000元至1萬元不等。老筆筒中還有成交價過百萬元的。中國嘉德2004年春拍上,明末清初青花《嬰戲圖》大筆筒以121萬元成交。北京翰海2004年拍賣會上,清康熙青花《竹林七賢》筆筒成交價高達110萬元。它們的高價成交,說明了以木質、竹質、玉質等雕刻為主的筆筒中,除了筆筒本身的質地,最重要的就是雕工。

基本介紹

筆筒筆筒
筆筒是擱放毛筆的專用器物,據文獻記載,它的材質有鎦金翡翠、紫檀和烏木,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傳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製作的。筆筒的製作除了材質的不同,繪畫技法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二十世紀初期,江西景德鎮的瓷畫藝人對傳統粉彩畫法加以改造,用粉彩原料在瓷器上繪製中國畫,形成了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瓷繪名家流派。余文襄,又名恂松,別號華舜,齋名“清平畫室”“名泉古屋”,師承“珠山八友”之一的何許人,擅長繪畫雪景。他的雪景畫構思嚴謹,極富詩意,被譽為“雪景大王”。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 :“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 :“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 :“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 :“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

發展歷史

筆筒筆筒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
明代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則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則有些器物上沒有刻工姓名,加之竹製品本身不易保存,難以見到出土之物,故具體年代極難定奪。明代中葉之後,竹刻名家輩出,竹刻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二者兼備的類型轉變,竹筆筒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明代竹刻名家有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以浮雕和圓雕的深刻法創竹刻嘉定派;有〓仲謙,以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家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岩、尚勛、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樸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如竹雕松鶴筆筒,為明代朱松鄰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乾橫披,癭節密布。老樹旁另有小松,盤鏇曲折,松針纖細,枝葉繁茂。刀法洗鍊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疊,起伏而多變,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為明代筆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徵是紋飾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時下剔幾達七八層,運刀如筆,玲瓏剔透。如竹雕白菜筆筒,為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刻制。筒式,色澤棕紅,筒壁刻有白菜兩棵,葉片或挺或伏,葉脈清晰,一隻螳螂伏在菜葉上。其刀法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線條婉轉流暢,頗見功力。明代竹筆筒還有浮雕一種,利用深淺不同的刀法,表現出紋飾的層次感,雕工精細,有古樸典雅之美。竹雕園林人物筆筒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澤棕紅。筒身用深淺不同浮雕手法,刻畫出庭園、花樹、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獷勁挺,人物表情傳神。明代竹筆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謂的留青,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飾,由於簧色潔淨無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筆筒,為明代器物,紋飾採用了平刻淺雕、留青等多種技法,畫面簡潔明快,雖然從雕琢的工藝上似乎不及鏤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樸之中別有韻味。

筆筒筆筒

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家層出不窮,而竹筆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這也是清代竹筆筒傳世品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筆筒繼承了明代的優良傳統,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而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韻。竹雕御馬圖筆筒,為吳之璠所作,外壁以淺浮雕刻出馬的身軀,四蹄具有深淺不一的立體感,而陽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動感強烈。特別是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了康熙時期畫龍點睛的雕刻特徵。清代竹筆筒中的透雕工藝極為精湛,畫面層次感極強,雖盈握之器,景致深遠。如竹雕竹林七賢筆筒,為清初顧珏所作,器身人物眾多,神態各異,茂林修竹,小橋流水,刀法精純,尤其是鏤空雕出的竹枝遠近有別,更顯竹林的幽深,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筆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現畫面的淡遠清秀,在清竹刻筆筒中別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筆筒,為張希黃所作,畫面疏密相間,構圖極為精巧,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天水之間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畫的意境。木製筆筒在明清之際亦較為常見,有紫檀木、沉香木、雞翅木、黃楊木、紅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作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筆筒作工精緻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明代木雕名家有孫雪居,其作品甚為罕見。

清代有吳之璠黃炳勛朱清父、周芷岩等人。明代木筆筒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以花卉居多。紫檀筆筒很少採用較為繁複的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故顯得大方穩重,古樸典雅。紫檀雕花卉筆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為花瓣形,整體採用淺浮雕的方法,紋飾簡練,刀法圓熟古樸,明代的風格特徵十分明顯。清代木雕筆筒與明代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去地高浮雕,淺刻及浮雕、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纖巧細膩。黃楊木筆筒,為吳之璠所作,筒口呈扁圓形,上下口以紅木鑲成,與筒身的鵝黃色形成反差。筒身採用去地浮雕之法,畫面上人物突出,山石古松高遠,四周留有空白。構圖虛實分明,紋飾深峻生動,刀法極為精湛,為清代木雕筆筒中的佳作。所謂的淺刻即對紋飾僅以刻劃來表現,雖然沒有立體感,但在細膩的刀法下紋飾仍有層次感,與透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紅木刻梅花筆筒,為周芷岩所作,筒身淺刻梅花及題詩句,細膩的刀法使器物上的詩情畫意盡收眼中,簡潔之中見典雅,平淡之中見奇趣,為明代淺刻筆筒的代表性作品。清代集浮雕、鏤雕、陰刻於一身的木筆筒較為常見,此類器物集中表現了清代木雕技藝的成熟與高超。如沉香木雕人物筆筒,將竹雕工藝用於木雕,使畫面遠深近淺,主次分明。清代木雕除上述方法外,還有巧妙利用材質本身的形狀,稍加雕琢而成的筆筒,作品少有雕琢,突出天然的韻味。如黃楊木雕梅花筆筒,利用黃楊木樹根的形狀,稍加雕琢,器身雖僅刻一老梅,幾朵梅花,但虬勁之姿極為生動,有古樸高雅之美感。清代的木雕工藝還常用各種名貴玉石、象牙、螺鈿等多種原料嵌在筆筒上,具有華貴異常的裝飾效果。如紫檀百寶鑲嵌花卉筆筒,就是百寶鑲嵌工藝的佳作。象牙筆筒明代極為罕見,清代傳世品也不多。從風格上看,明代多以刀代筆,構圖清新,畫面簡潔。清代則以鏤雕為主,紋飾立體感較強。牙雕山水人物筆筒,為明代器物,筒身為淺刻山水人物圖,刀法流暢,人物傳神,頗有中國古代白描畫的韻味。牙雕龍紋筆筒,為清代器物,筒身鏤雕透空錢紋錦地,上浮雕龍紋,雕工細膩精湛,動靜結合,精妙美觀。

筆筒筆筒

明清筆筒除上述材質外,還有玉、雕漆、紫砂、銅等。由於傳世品極少,收藏者寡,故不一一介紹。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由於其燒造相對簡單,產量高,傳世品多,故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對此時期的筆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當受騙。由於瓷器的鑑定和斷代較為複雜,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遠非幾句話就能說清,所以,對明清瓷筆筒只能略加論述。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筆筒,直口,平底無釉。筒壁繪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繪工精細。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徵。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鬥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乾支款。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郁。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徵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乾支款或堂名款。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面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徵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紅木筆筒

紅木筆筒紅木筆筒

紅木筆筒中的“紅木”並非是某一種木材的名稱,“紅木”是對一些稀有硬木的統稱。比如(黃花梨),(紫檀),(花梨木),(酸枝木),(雞翅木)等。

紅木筆筒色彩較深,可體現出古色古香的風格。上等的紅木筆筒木質較重,能給人以一種厚實的感覺。硬木的優勢,可配以精雕細啄,將雕刻主題的神韻體現的淋漓盡致。材質較高的穩定性,使得紅木筆筒非常利於收藏。

黃花梨筆筒

黃花梨筆筒黃花梨筆筒

黃花梨筆筒可以稱得上為筆筒中的君子,精美的黃花梨木紋讓黃花梨筆筒即使不做任何雕刻都顯得精緻之極。

由於黃花梨木性非常穩定,日久不變形,不開裂,以至於目前古玩市場上的紅木筆筒中,黃花梨筆筒的保存最為完整,價格最高。隨著如今海南黃花梨樹木的數量急劇減少,瀕臨絕跡,使得現有黃花梨筆筒成為稀罕之物,收藏價值一日千里。

很多人覓得一件黃花梨筆筒後珍愛有加,將其視為家傳之寶。時下收藏黃花梨筆筒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方式,但最好先研究一下黃花梨的屬性,以防買到假貨。

紫檀木筆筒

紫檀木筆筒紫檀木筆筒

紫檀木筆筒也屬於筆筒中非常高貴的一種,主要分大葉“紫檀木筆筒”——即非洲紫檀木筆筒和印度的小葉紫檀木筆筒。相比之下小葉紫檀木筆筒的價值要高得多。小葉紫檀木筆筒剛製作出的新品色彩偏紅,久而久之漸漸變深,紫色中帶有花紋,並始終不滿油潤。

紫檀木筆筒的色澤較暗,所以不同於黃花梨筆筒,它一般適合於雕刻一些比較傳統的題材,而黃花梨筆筒則可以表現不同的主題,甚至是一些比較新潮的事物。

竹雕筆筒

筆筒竹雕筆筒
竹雕筆筒的養護
新收的筆筒最好不要用水洗。老筆筒在鄉下的老房子裡一傳就是幾代人,其表面的包漿和白皮物質,是經受多年的自然因素、溫濕度、特定的房屋條件,由竹肌內生出的霉化物,一旦年久,這種霉化物的變化達到極限,就會堅實地附著在筆筒竹肌表面,對筆筒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筆者試驗證明:經過在濕度25℃至35℃,相對溫度在20%至25%,不通風的條件下觀察,用水洗過的生霉長毛、開裂且易回潮,而用大小禿頭排筆清理後,未經水洗的筆筒,既不生霉,也不開裂。此外,年代久遠民間傳世的竹雕筆筒,其附著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須加適量的肥皂水,這樣很傷老包漿,而棗紅色的老包漿既是歷史歲月的見證,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洗過的筆筒儘管上核桃油,仍然顯得乾澀。但經清洗後上核桃油的筆筒,不易生蟲。是否需要水洗,應視具體雕件而定。對必須要清洗的,清洗時儘可能不要損傷竹肌。

要用帶殼的核桃榨專用保護油,不要用炒過的核桃仁榨油。帶殼核桃榨出的油沉積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傷筆筒。熟核桃仁榨的油燥氣大,抹上晾乾後,筆筒易開裂。因老筆筒的大多數主人歷代均有保養,上油時只需用食指輕沾一點,以指尖膚面有油為度,將油抹在另一掌手,兩手搓勻後,雙手持筆筒把玩,即可達到養護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此外,切忌用各種刀具修刮筆筒上的附著物,這對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響。筆者從雜誌的圖片上,就看到有的雕件用刀修刮過的痕跡,看上去雖然乾淨,它已不再是作品的原有風格。不要塗抹任何油漆和化學色料。專業書上雖有上漆一說,其利弊應該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積多年的保養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後很難乾,雖然確保雕件不開裂,但這樣做也就不會形成竹子由自然色變產生的美感。

有條件的收藏者,可將藏品放在玻璃罩內密封保管。如無恆溫措施,為避免玻璃產生的高溫導致雕件開裂,平時可丟一個紙坨在筆筒內,它有調節濕度的作用。也可以放一兩把木柄鬃刷,毛向上,它可以散發筆筒內的熱量。木製把柄有吸潮散熱的作用,連陰雨天一定要取出。另一方面,由於長期密封,一旦接觸空氣或風吹,就易造成開裂。採用此種方法保管,能確保恆濕,並定期把玩幾天。

最好製作專用的木質內格子櫃保管。專用保管櫃氣溫在20℃至35℃,相對濕度在35%至40%時,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離地1米放竹雕件。如氣溫過燥過高,可在室內放缽水,或放幾本書於櫃內。如收藏者住樓上,夏季過於乾燥時,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與水杯要保持一定距離,要經常檢查,沒必要時及時取出。也可採用放舊報紙的方法,但報紙的回潮力較強,不宜多。並且要經常把玩和檢查,特別是每年六七月梅雨季節要常看,發現長毛,及時用鬃刷清除。

清代筆筒

筆筒清 乾隆紫檀嵌石花卉筆筒
清 文竹方筆筒
筆筒近似立方體,壁稍厚,淺方足,內外均貼飾淺色竹簧,作並排竹竿紋。其紋飾簡單,卻耐人尋味。竹節以幾何化的“∽”紋表示,各根竹竿的節數不等,“∽”紋的方向呈規律性的變化,錯落有致,形成節奏感與動態感,加之修胎講究,竹節處均微微突起,竹節間則稍稍低凹,起伏均勻,令竹簧不顯輕薄,增添了立體感。
此筆筒竹簧片貼上緊密,拼接細緻,過渡圓融,色澤溫潤,有類,盡顯獨特韻味。在清中期宮廷工藝追求繁縟富麗的風潮中,能出現這種技藝精湛、以簡馭繁、風格清新的作品,實屬難能可貴。
清 牙雕松蔭策杖筆筒
筆筒隨牙形,體近橢圓,上小下大,口壁厚而足壁薄,後嵌底,腰部一周收分較大,將器身分作上下二部分。紋飾以淺浮雕為主,表現一老者持杖徐行,旁隨一小童比手劃腳,似在講說。刀法雖簡,卻極富立體感。二人立於山間隙地,一側山石叢樹,限於下部區域內,另一側巉岩峻峭,松乾夭矯,直入雲端。以陰刻法刻畫遠山苔點和雲氣繚繞,層次清晰。雕刻多在一側,筆筒背面有大片留白,以備題記。

清 乾隆紫檀嵌石花卉筆筒
清 椰子木金漆葵花式筆筒椰子木金漆葵花式筆筒

筆筒紫檀質,圓筒式,體較小,略顯修長。筒外壁精選螺鈿、彩石、染牙嵌出芍藥、櫻桃湖石等圖案。
此筆筒外壁紋飾布局疏朗有致,雕琢及開槽鑲嵌均精細得當。花果木石圖案富於自然生趣,再經紫檀之深沉木色的襯托,愈顯清新瑩潤。
清 椰子木金漆葵花式筆筒
筆筒椰子木製,十瓣葵花式。筒身髹黑漆,飾描金花卉紋,每一凸瓣均留出長方形開光,開光內在原木地上淺浮雕變體幾何紋樣,每瓣紋樣相同。內壁滿髹黑漆,並以金漆描畫各式折枝花草紋。底部亦為黑漆地描金花卉紋。此器所套用的漆工藝似受到日本金漆蒔繪的影響,較為特別。黑漆描金艷麗悅目,而木色沉暗蘊藉,相互襯托之下,裝飾效果更為突出。

文物筆筒鑑別

筆筒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造型相對簡單。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明屠隆《文具雅編》載:“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拼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製作筆筒的材質多種多樣,有瓷、竹、漆、水晶、端石、玉、牙、紫砂等。以瓷、木、竹筆筒數量最多。木製筆筒在明清之際較為常見,有紅木、黃楊木、雞翅木、沉香木、紫檀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作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筆筒作工精緻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明代木筆筒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以花卉居多。
紫檀筆筒很少採用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木質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故顯得大方穩重,古樸典雅。紫檀雕花卉筆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為花瓣形,整體釆用淺浮雕的方法,紋飾簡練,刀法圓熟古樸,明代的風格特徵十分明顯。清代木雕筆筒與明代風格不同,除不加裝飾的黃花梨、紫檀筆筒外,出現了許多雕刻華麗繁蕪的筆筒,雕法多樣有高浮雕、淺刻、浮雕、鏤雕、陰刻等綜合技法,刀法纖巧細膩。清代的木雕工藝還常用各種名貴玉石、象牙、螺鈿等多種原料嵌在筆筒上,具有華貴異常的裝飾效果,如紫檀百寶鑲嵌花卉筆筒等。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清順治瓷筆筒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有青花、五彩、鬥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乾支款。
從器型上看,清順治、康熙時某些筆筒還保留了明代筆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徵;清中期後,筆筒多為直身圓筒。雍正、乾隆時期出現了一些新穎的筆筒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彩、各種顏色釉等,以粉彩為主,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郁。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嘉慶、道光時筆筒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徵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從形制上看,到了清朝,筆筒的形制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順治年間的筆筒一般體形較高,平底無釉,胎體厚重。到了清康熙年間,則體形略為降低,胎壁適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塗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內邊的一圈則無釉。這種底形看上去似一玉璧形,所以,人們稱之為“玉璧底”。到了清雍正、乾隆以後,筆筒則變得胎體略寬,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玉璧底”改為“圈足”。

收藏價值

詩歌創作在遣詞造句的韻律之外,最是古時人們生活的真實體現,文人墨客們往往將自己日常生活里的物品和事情寫為筆下的名篇佳作。因此才有唐朝著名詩人岑參在《山房春事》中留下的“數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的經典詩句。
筆床,就是筆筒的前身,唐時的筆床是將毛筆橫臥其上,如人臥床。一個筆床上至多可放三四管筆,雖然造型新巧,但使用起來不太方便,明代以後被大量興起的筆筒取而代之,至今盛行不衰。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對筆筒就鍾愛有加。
筆筒雖是古玩“小器”,但它包含著很多的人文氣息,細節處甚至令人嘆為觀止。每個筆筒因為不同人的詩、書、畫、印或者雕塑不同各異,所以每一個筆筒都是一件個性化的工藝品。如果藏家想把所有的精品筆筒一網收盡,那是很難的,因此藏家最好集中精力收集某一種材質的筆筒。
目前筆筒收藏品中具有價值的,其材質大致分為五大類:瓷、竹、木、漆、玉和象牙。陶瓷筆筒,講究水墨韻味,往往由文人雅士直接參與設計製作,造型典雅古樸,書卷氣息濃厚;竹筆筒,在文人心中是雅趣,是道德,是自己人品的體現,因此在文人的世界裡風行一時;木筆筒,主要材質有黃花梨、紫檀、雞翅木、鐵力木等。最具價值的是紫檀木、黃花梨這些材質的筆筒。漆筆筒,它的收藏價值在於筆筒製作工匠的名氣,其中鑲嵌百寶的,還要看其是否完整,有無後鑲添補痕跡。象牙、玉質筆筒,目前市場上較為少見,其價值也很高。鑑定方法與一般鑑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也可按時代風格,表面包漿,雕工技藝依次鑑定。

收藏方法

清 文竹方筆筒清 文竹方筆筒

筆筒的收藏最好能按不同材質有選擇的進行。如竹木筆筒當以清代為重點,因明代器物傳世品甚少,價格之昂貴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一般工匠的作品,動輒也在萬元之上,而清代傳世品較多,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大。

瓷質筆筒當以清早中期為重點,特別要注意的是清末及民國時曾燒造過許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時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這就需要收藏者在鑑定這些器物時,要掌握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使自己的收藏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

筆筒與雕刻名家
竹筆筒是清代最為常見也是最主要的筆筒。我們從早中期幾位著名的文人竹刻名家吳之璠、周顥、潘西鳳、鄧渭所制筆筒來透視一下清代筆筒的整體情形。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嘉定人,活躍於康熙年間。所制筆筒從技法上可分為兩類:—是繼承明代三朱雕鏤法,用深刻作高浮雕,深淺多層。此類深刻高浮雕筆筒在清代早中期較為多見;二是摹仿龍門石刻的浮雕法,創製出“薄地陽文”,即去地浮雕法,金元鈺《竹人錄》云:吳之璠“所制薄地陽文,最為工絕”。由於吳之璠深明畫理,故能在薄地陽文有限的高度上,;表現出畫面的遠近、層次和透視感。吳之璠另一手法是在筆筒的局部浮雕紋樣,其餘部位則去地剷除,留下大片空
竹雕鏤空筆筒
白(妙用中國書畫:“留白”特色),也有在空白處刻字題詩落款的,這樣就在筆筒上形成一邊景物,一邊文字的格局。
周顥(1685年至1773年),字晉瞻,號芷岩,又號雪樵、堯峰山人、芷道人,晚號髯痴,嘉定人,為清雍乾時期的竹刻大家。周顥既是竹人又兼畫師,上海博物館就同時收藏有周顥的竹刻與書畫。周顥所制筆筒常以山水、竹石為題材,並且以陰刻為主要技法,刀法純熟,能以一刀表現紋理的寬窄、長短、深淺,極具畫意。筆筒畫面的布局有兩種形式。一是通景,多為山水題材;二是一邊景物,一邊文字布局。
潘西鳳,字桐岡,號老桐,浙江新昌人,寓居揚州,刻竹於清雍乾年間,潘西鳳善以各種技法雕鏤筆筒,淺刻、深刻及留青皆佳,所制留青筆筒暈褪變化,如墨分五色,精妙絕倫。又如竹根筆筒(廣東民間工藝館藏),以竹根數節琢制,保留竹根的天然外形,盤根錯節,蟲蛀斑痕,極儘自然之妙。
鄧渭,字德璜,亦作得璜,號雲樵山人,嘉定人,活躍於清乾嘉時期。鄧渭善鏤花卉、人物,更長於刻字,淺刻行楷,書跡秀勁,工整雅致。上述四位為清代早中期最著名的刻制筆筒大師,所制筆筒既有繼承明代刻法的作品,又有創新技藝。以他們為代表,清代早中期竹筆筒的風格是:技法上,深刻高浮雕、淺浮雕、薄地陽文、留青、深刻、淺刻等無所不備、無所不能;題材上,山水人物、庭園樓閣、花卉竹石、行楷文字等題材成竹於胸,並能以刀代筆,筆到意至,令後世只能望其項背,為中國筆筒發展史上之高峰。
乾隆以降至清末,竹刻製品由以筆筒為主演變為以臂擱、扇骨為多。筆筒雕刻之法也有所變化,深刻高浮雕、淺浮雕、薄地陽文、深刻等已極為少見,淺刻與留青是此時的兩種主要技法。總體情況是,此時筆筒無論在技法還是題材上都趨於簡化。
編輯本段
花樣繁多的筆筒
清代的筆筒中,從存世的情況來看,瓷筆筒是僅次於竹筆筒的,品種涉及青花、青花釉里紅、釉里紅、墨彩、五彩、粉彩、鬥彩、單色釉等。其中,康熙的青花、雍正的墨彩和乾隆的粉彩筆筒,體現了各朝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從器型上看,清早期(順治、康熙),某些筆筒還保留了明代筆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徵;清中期後,筆筒多為直身圓筒。從紋樣看,有山水人物、花鳥、松鶴、百壽字等,但以山水人物故事為多,如虎溪相送、竹林七賢、春夜宴桃李園等。此夕池有少量的玉筆筒和象牙筆筒,這些筆筒大多通景,以深雕、鏤空和陰刻技法琢制山水人物等紋樣,人物與景色相配,紋飾精緻,層次豐富,布局繁密,立體感強。
從形制上看,到了清朝,筆筒的形制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順治年間的筆筒一般體形較高,平底無釉,:胎體厚重。到了清康熙年間,則體形略為降低,胎壁適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塗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內邊的一圈則無釉。這種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形,所以,人們稱之為“壁足”。到了清雍正、乾隆以後,筆筒則變得胎體略寬,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為“圈足”。
筆筒從明末至清一直盛而不衰;成為古代文人墨客們案頭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如今,精美的老筆筒早巳成為收藏市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編輯本段
現代筆筒類型
包括有:
透明筆筒萬年曆
塑膠筆筒主要是PV之類比較具有韌性的材料
木製筆筒木製筆筒的材料幾乎不限制,主要是考慮因素是脆度不高,同樣需要帶點韌性的
金屬筆筒金屬筆筒主要是以馬口鐵為主,輕巧而不生鏽
竹製筆筒這個很簡單,製作工藝也比較簡陋,主要是需要磨邊的工藝而已
泡沫筆筒一般都是比較具有韌性的泡沫材料
編輯本段
筆筒生產製作
木製筆筒和竹製筆筒基本是手工藝品,整個過程都可以依靠手工完成,成為了很多婦女的創業首選項目!其他類型的筆筒則需要通過機器來完成,尤其是塑膠和泡沫筆筒,很多個成形環節都需要機器來完成,唯獨包裝和修邊的過程是手工可以參與的。
筆筒的設計也十分重要,設計決定著用料和生產的工藝,用料決定著耐用程度,生產則決定著實用,使用方便是筆筒的最大競爭點之一,所以設計筆筒一定要儘量個性化一點,多用用戶角度出發。

各種材質筆筒收藏方法

在翰墨飄香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除了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之外,還包括了很多的輔助文具,如筆洗、筆舐、硯滴、鎮尺、臂擱等,即便是放置毛筆的器具,也有筆床、筆船、筆格、筆掛等。筆床形狀大多如雕飾精美的榻床,可以擱置數支毛筆於其上,故而得名。唐代詩人岑參在《山房春事》中有“數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的句子。到了明代,圓口直壁、造型新巧、簡約實用的筆筒開始出現,經過能工巧匠的設計加工,材質多樣、雕鐫精緻的筆筒取代了筆床,成為文人雅士的芸窗新寵,至今盛而不衰。筆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兼而有之,因此也受到藏家們的喜愛。
瓷筆筒收藏:看胎看釉看畫
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徵。
筆筒收藏
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鬥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乾支款。
雍正、乾隆時期瓷筆筒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如粉彩雙聯方勝形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此時期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乾支款或堂名款。
瓷筆筒除了要看胎、釉質量外,主要看瓷畫的水平和青花的發色。瓷畫水平不同,價格會有天壤之別。如:清雍正木釉墨彩山水人物筆筒,在2009年北京瀚海春季拍賣會上以699.4萬元成交。清康熙青花萬壽筆筒,在2012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以322萬元成交。
竹筆筒收藏:重時代風格和款識
竹是中國有著特殊文化意蘊的植物,與“梅、蘭、菊”一起被稱為“四君子”,和“松、梅”一起則被稱為“歲寒三友”,文人尤其崇尚使用竹雕筆筒。
目前最早的是明正德、嘉靖年間嘉定派朱松鄰制松鶴紋筆筒,採用的是圓雕竹刻工藝,刀法洗鍊剔透,層次分明,起伏多變。繼竹刻大家朱松鄰之後,其子朱小松、其孫朱三松在嘉定竹刻中也頗負盛名。
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家層出不窮,清代竹刻筆筒繼承了明代的優良傳統,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尤顯北魏浮雕之神韻。如吳之璠竹雕御馬圖筆筒,顧珏竹雕竹林七賢筆筒,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
現今古玩市場多見仿製品,鑑定筆筒是否為名家之作,先看筆筒時代風格,然後是皮包漿與雕工,最後看款識。2010年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周芷岩刻黃花梨竹石大筆筒,成交價竟高達873.6萬元。
木筆筒收藏:懂材質重雕工刀法
主要材質有黃花梨、紫檀、雞翅木、沉香木、金絲楠木、紅木、烏木、櫸木等,以紫檀木、黃花梨木、沉香木等為貴。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做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意境深幽,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以花卉居多。清代木雕筆筒則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淺刻及浮雕、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更纖巧細膩,古樸典雅。
筆筒收藏
鑑別木筆筒除要懂材質外,還應注意雕工刀法、工藝水平、年代早晚和時代背景。目前古玩市場上普通的木筆筒成交價在1000元以內,而清代早期的黃花梨和紫檀筆筒則非常罕見,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一件也不足為奇。在2011年北京翰海秋拍中,一隻清代沉香木高浮雕山水人物筆筒成交價為161萬元。2012年北京嘉德春拍上,明代周翥金龍海獸紫檀筆筒以5520萬元的高價一舉刷新了木質筆筒的成交價排行榜。
漆筆筒收藏:價值在於工匠名氣
它的收藏價值在於筆筒製作工匠的名氣,紋飾是原創還是仿作。其中鑲嵌百寶的,還要看是否完整,有無後鑲添補痕跡,原作無損品相佳則價高。如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明代花卉百寶嵌黑漆筆筒。該筆筒圖案精美,布局講究,是明代百寶嵌漆器的代表之作,顯示了明代晚期漆工的高超技藝。該筆筒近乎立方體,口部是倭角正方形。平底無足,內外均髹黑漆,器壁四面選用螺鈿片、壽山石、碧玉、綠松石、象牙等料,嵌出梅花、海棠等折枝花卉和蝴蝶,紋樣精緻綺麗,高雅不俗。
象牙、玉質筆筒收藏:可借鑑竹木雕鑑定方法
以深雕、鏤空和陰刻技法琢制山水人物等紋樣,人物與景色相配,紋飾精緻,層次豐富,布局繁密,立體感強。目前市場較為少見,其價值也很高。玉質筆筒多見於清代,其中白玉筆筒價值最高。
筆筒收藏
鑑定方法與鑑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也可借鑑竹木雕的鑑定方法,按時代風格、表面包漿、雕工技藝依次鑑定。2007年,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清乾隆白玉鶴鹿同春筆筒以5408.75萬港元成交,創下了玉質筆筒和白玉雕刻的世界紀錄,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筆筒的收藏最好能按不同材質而有所區別,如竹木筆筒當以清代為重點,傳世品較多,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大,而且選擇筆筒的時候,要首選名家的作品。如清代的吳之璠、周芷岩、顧珏等著名的竹刻家,他們的作品精美絕倫。瓷質筆筒當以清代早中期為重點,特別要注意的是清末及民國時曾燒造過許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時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需要收藏者分外留心。

編輯本段
相關企業
目前國內比較大的金屬和塑膠筆筒製造商如廣州文搏實業有限公司汕頭文具生產基地的一帶企業等,主要是供應海外出口

明清瓷製筆筒的特徵與鑑別

明清筆筒的收藏在整個筆筒收藏中占有絕對的壟斷地位,而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由於其燒造相對簡單,產量高,傳世品多,故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對此時期的筆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當受騙。
一般而言,明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筆筒,直口,平底無釉。筒壁繪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繪工精細。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徵。
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鬥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乾支款。
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郁。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徵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乾支款或堂名款。
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面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徵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筆筒的養護

筆筒的養護最好不要用水洗。老筆筒表面的包漿和白皮物質,對筆筒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民間傳世的竹木雕筆筒,其附著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須加適量的肥皂水,但這樣很傷老包漿。當然,經清洗後上核桃油的筆筒,不易生蟲,是否需要水洗,應視具體雕件而定。
筆筒要用帶殼的生核桃軋成的專用保護油,而不要用炒過的核桃仁軋油。帶殼核桃軋出的油沉積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傷筆筒。熟核桃仁軋的油燥氣大,抹上晾乾後,筆筒易開裂。因老筆筒的大多數主人歷代均有保養,所以,上油時只需用食指輕沾一點,以指尖膚面有油為度,將油抹在另一掌心,兩手搓勻後,雙手持筆筒把玩,即可達到養護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切忌用各種刀具修刮筆筒上的附著物,這對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響。不要塗抹任何油漆和化學色料,專業書上雖有上漆一說,其利弊應該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積多年的保養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後很難乾,雖能確保雕件不開裂,但這樣做也就不會形成竹木自然色變產生的美感。
有條件的收藏者,可將藏品放在玻璃罩內密封保存,採用此種方法保管,能確保恆溫。也可製作專用的木質格子櫃保管。專用保管櫃氣溫在20℃至35℃,相對濕度在35%至40%時,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離地1米放竹木雕件。如溫濕度過燥過高,可在室內放盆水,或放幾本書於櫃內。如收藏者住樓上,夏季過於乾燥時,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與水杯要保持一定距離,要經常檢查,不用時要及時取出。也可採用放舊報紙的方法,但報紙的回潮力較強,不宜多。要經常把玩和檢查,發現長毛,及時用鬃刷清除。

中國文房四寶完全介紹

文房四寶是中國對筆、的統稱。文房專指文人的書房。湖筆徽墨宣紙端硯為文房四寶之上品。文房四寶衍生品:墨床筆洗筆掭滴、匣、筆筒筆架臂擱水丞印盒墨匣鎮紙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