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雄

陳萬雄

陳萬雄博士,香港著名出版人,生於1948年,廣東東莞人,1980年入職商務印書館(香港),現任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商務印書館(香港)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商務印書館電子商貿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30年來積極推動香港出版業現代化、電腦化和數位化發展。又曾出任中英文教出版事業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學院董事會主席、嶺南學院(香港)校友會會長、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香港出版總會會長等公職。2003年榮膺第十五屆『香港印製大獎』之傑出成就大獎。2004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陳萬雄 陳萬雄

陳萬雄,太平紳士,生於1948,廣東東莞人,香港著名出版人,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曾長期擔任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一九七三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一九七五年獲中大研究院哲學碩士,一九八零年修畢日本廣島大學博士課程,一九八九年獲香港大學博士學位。二零零七年獲香港科技大學頒授榮譽大學院士。出版工作之外,陳先生一直從事學術研究,主攻中國近代思想史和中國文化史,主要著作有《新文化運動前的陳獨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一九九二年;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九七年)、《歷史與文化的穿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零零零年)。

成就與榮譽

成就

陳萬雄 陳萬雄

學術研究方面,陳先生主攻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主要著作有《新文化運動前的陳獨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歷史與文化穿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在出版上,不斷開拓中文出版新發展,策劃多套大型出版項目,如《故宮全集》、《中國地域文化大系》、《中國本草圖錄》、《敦煌石窟全集》、《中華文明傳真》;在電子出版上,其領導的聯合電子出版有限公司(商務印書館附屬公司)是香港中文出版界率先成立的多媒體出版公司。從九十年代早期至今,已出版了多項著名的電子出版物,包括《紫禁城CD-I》、《漢語大詞典》光盤、《香港郵票》光盤等,並嬴取了多個國際獎項。自九十年代中,開拓推動數碼電子出版。

榮譽

陳萬雄 陳萬雄

曾任公職包括:香港出版學會會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著作權審裁處成員。現任中英文教出版事業協會主席、香港出版總會會長、香港出版學會執行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事務顧問(歷史)。2002年獲選為香港出版學會會士。2003年榮獲香港印製大獎之傑出成就大獎。2004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

營商理念

陳萬雄 陳萬雄

在陳萬雄的眼裡看為,他出版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書所承擔的文化力量。每一本他所出版的書,他都十分地注重把好質量關,要的就是好書。

盈利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根基。但陳萬雄認為,一個像商務出版社的那么大的出版社,盈利並不是以一本書,而是以整盤生意來計算的,不要因為市場而拒絕一些十分具有社會價值的書。“有些學術著作,我是真的虧本也會推出的。”可見,陳萬雄在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做了很大的努力。

學歷史出生的陳萬雄,以其深厚的史學底蘊和敏感的歷史觸角,觸摸到了出版社的商業脈搏。

陳萬雄 陳萬雄

以史為鑑,陳萬雄看到了出版社發展的趨勢,實際行動也迅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在經營聯合集團的同時,他敏銳地感覺到人們的閱讀習慣正在悄然地發生改變,“我們這一代,屬於傳統圖書經營和出版者的最後一代人。從過去十多年來看,新科技已在圖書出版業大範圍內套用。”2004年,集團開發出多種出版軟體;2005年,引入獲得美國專利技術的電子翻頁技術;2006年,獲得政府教育基金資助,準備在未來兩年內開發一個面向香港中學生的電子書圖書館。香港聯合集團的電子出版業務已往前邁出了一大步。

經典語錄

陳萬雄 陳萬雄

經營、管理、做人、做生意,都是一種智慧,智慧是要從人文學裡吸收的。

外界評價

陳萬雄 陳萬雄

陳萬雄有鑒於「中國人越來越多,但人物越來越少」,記錄他親炙沈從文、啟功、牟潤孫等學者接受薰陶的諸多大家的風範。創立香港新亞書院的國學大師錢穆,曾在他晚年最後一堂課中說過:「不要一筆抹殺、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做人要從歷史裡探求本源,要在時代的變遷中肩負起維護中國歷史文化的責任。」然而,錢穆已去世多年,當大家為沒有人繼承錢老先生的思想嘆息和擔憂之時,陳萬雄默默地完成雜文集《讀人與讀世》,教人們讀道統之典範,讓潛德之幽光得以弘揚,使錢老先生的理念不致於無以為繼。《讀人與讀世》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刻劃一批陳萬雄在編輯生涯中遇到的文化學者,包括沈從文、啟功、王力等的大家風範。中篇主要描寫他在新亞書院求學時期遇到的恩師,怎樣啟發他的承教之心。下篇則以「歷史雜說」為題,闡述了他對史學大家們的尊敬之心,並收錄他為一些書籍撰寫的序言。中國在現代化的轉型中,飽受西方文化衝擊,社會道德價值觀迷失。陳萬雄正想用文章細導人心,「中國人越來越多,但人物越來越少」,他又覺得書中描寫的道德典範,即使沒有為道德而捨身取義,但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很值得我們欣賞。把這些道德典範事跡記下來,最少可在歷史上留下一個紀錄,即使現時、甚至下一代的人做不到也好, 都可「發潛德之幽光」, 讓年輕一輩發現社會上曾有過這些人物,做過一些好人好事。陳萬雄之所以能保持著對理想主義的追求,是因為他有感自己受恩於新亞書院,並驅使他選擇學術研究作為終身職業。同樣是新亞書院畢業生,又視一生承教為己任的盧瑋鑾(小思),表示看完這本書後很感觸,認為書中提及的道統承傳,正正反映新亞精神的薪火相傳。小思還感慨地道:「近幾年,很難得有人講道統承傳。我對書中談及的老師十分熟悉,當陳先生寫牟潤孫老師,我看得流下眼淚,因為這种師道,現在很難找到。」雖然承傳道統的師道難尋,但陳萬雄認為年輕人對文化的傳承責無旁貸。中國於十九世紀末曾面對「亡國滅種」危機,到了今天,年輕人除了擔當專業人士之外,作為國家民族中的知識份子,應該要關心國家文化。「假如一八九四年 (中日甲午戰爭開始)是中國開始衰弱的時候,而中國要成為一個現代化及先進的國家,我假設起碼要二百年,即是二零四零年。那 中國要於三十年後成為文化先進的國家,這數十年就是年輕人的天下。因此這是一個讓時代充分發展、令中國人充分認識世界文化的機會。」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從前知識份子愛討論的「中西文化衝突其實早已不存在」,最重要的反而是從不同文化中取長補短:「我相信沒有人認為傳統文化不重要,或是認為接受先進文化的不重要,現時不需爭論這些,問題是如何實踐。中國文化就是面臨這樣的狀況,年輕人能遇到這個機會,將是最好的一代人。」陳萬雄「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的樂觀態度,也迎來中國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興起「文化熱」,及近年興起「國學熱」,討論諸子百家典籍的著作有如雨後春筍。同時,年輕人可以閱讀許多蘊含西方思想的名著,真可如陳萬雄所堅持的信念一樣,「不用擔心」。在這次四川大地震中,陳萬雄被中國人團結、互愛互助的精神所感動,「中國人摒除唯利是圖、道德敗壞的心,你會見到很多老師捨身拯救學生,出現很多好人好事,因此社會道德一直存在。我見到這些,很想把這些人和事寫成文章,讓其他人學習,啟發別人」。陳萬雄堅定地說:「越是艱難的社會、人心失落的社會,這些人越會出現。」他對人類發展表示樂觀,因為正是在歷史上一些艱難的時代,甚至墮落腐敗的時代,就會出現一些有靈光的人,為人類的前途思考,不斷關心社會及文化傳承。陳萬雄認為,在思想文化界,這些有靈光的人為「時勢造英雄」作出了最佳的詮釋。他的新書記錄和講述的,就是他所接觸的那些有靈光的人的故事。

相關信息

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是香港最大的綜合性出版集團,1988年在幾家歷史悠久的出版機構基礎上組建而成,業務種類包括圖書出版,書刊發行與零售、書刊、商業與安全印刷。其子公司附屬機構遍布香港、中國內地、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澳洲等地,屬下機構包括:香港三聯書店、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商務印書館及中華商務聯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

陳姓名人盤點(二)

盤點陳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陳進良
陳錦旺
陳金石
陳金聲
陳和興
陳惟時
陳為霖
陳為匡
陳金典
陳威烈
陳萬勛
陳萬雄
陳和鈞
陳同蕙
陳通謨
陳庭金
陳金本
陳天柱
陳天石
陳潔清
陳天朗
陳天高
陳天彪
陳將熙
陳健琦
陳特鑾
陳劍儒
陳劍林
陳四海
陳四川
陳思渠
陳舜娥
陳順先
陳順清
陳帥民
陳合明
陳冠洲
陳樹實
陳樹培
陳樹蘭
陳述榮
陳廣真
陳曙霞
陳暑庭
陳淑英
陳漢興
陳淑身
陳淑榮
陳光楹
陳光曄
陳叔瑾
陳書章
陳守川
陳守常
陳甲申
陳世元
陳世鈺
陳世瑜
陳世宜
陳世修
陳世坤
陳世高
陳世澄
陳士平
陳嘉明
陳家琦
陳盛祿
陳聖源
陳省山
陳申生
陳申寬
陳社保
陳紹智
陳家琅
陳家驥
陳漢輝
陳漢東
陳少宗
陳少毅
陳少純
陳善卿
陳山林
陳森強
陳三陽
陳潤政
陳瑞賢
陳繼蘭
陳瑞璘
陳瑞娣
陳汝翼
陳汝活
陳如意
陳如燕
陳吉清
陳如泉
陳榕星
陳榮鍾
陳冠茂
陳榮清
陳榮廉
陳吉琛
陳榮海
陳榮峰
陳國虞
陳任昭
陳仁物
陳仁績
陳人蔣
陳權盛
陳全友
陳光松
陳秋乾
陳瓊花
陳慶佑
陳國香
陳惠國
陳清炮
陳青良
陳欽豪
陳謙海
陳琪明
陳其統
陳其明
陳其華
陳其恩
陳丕基
陳國樹
陳佩惠
陳沛生
陳培中
陳培生
陳培堅
陳國倫
陳國榘
陳南村
陳木喜
陳謨有
陳煥林
陳明揚
陳懷濤
陳懷嵩
陳明慈
陳華信
陳華山
陳厚傑
陳梅梅
陳茂松
陳光山
陳祿生
陳陸均
陳隆勛
陳龍玄
陳留根
陳令生
陳洪霄
陳國海
陳洪達
陳林俊
陳林峰
陳林長
陳梁棟
陳良猷
陳連亭
陳宏溪
陳紅勝
陳麗堂
陳紅路
陳弘道
陳立奇
陳立龍
陳立宏
陳科文
陳康全
陳開周
陳開運
陳國敦
陳開本
陳浚泉
陳峻青
陳俊文
陳均祝
陳君勝
陳君德
陳覺凝
陳恆昌
陳菊齡
陳居堂
陳冠初
陳鏡合
陳國呈
陳貴揚
陳進莊
陳金明
陳洛生
陳煥玲
陳林祥
陳南雲
陳明儀
陳聽寬
陳恆華
陳和毓
陳基生
陳瑞文
陳立平[教授]
陳開勛
陳巨鎖
陳榮華
陳慧敏
陳敬忠
陳慶宣
陳天寶
陳晃明
陳塑寰
陳佩薰
陳漢生
陳建業
陳鴻德
陳建偉
陳淑範
陳洪光
陳國階
陳鶴鳴
陳林森
陳利銘
陳浩然
陳漢源
陳國英
陳松齡[京劇丑角]
陳日新
陳建勛[教師]
陳漢欣
陳慶華
陳建新
陳天麒
陳體漲
陳光庭
陳建定
陳敏華
陳家驊
陳淑儀
陳家福
陳吉紅
陳及霖
陳煥章
陳立群
陳紹宏
陳紹光
陳紹蕃
陳久金
陳鶴年
陳建華[文學家]
陳玲玲[崑曲演員]
陳為江
陳萬東
陳素榮
陳建中
陳樹勛
陳光斗
陳癸尊
陳世源
陳時理
陳石生
陳紹強
陳如松
陳立新[武漢大學教授]
陳全茂
陳能秀
陳金登
陳明強
陳民揚
陳靈芝
陳述彭
陳淑長
陳榮悌
陳建軍
陳夢熊
陳樹中
陳涵奎
陳利明
陳明仁
陳國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