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區

鐘山區

鐘山區位於貴州省西部的六盤水市,是西南川、滇、黔、桂、渝四省一市的“旱路立交橋”、貴州西部大城市六盤水的中心城區,處於滇黔兩省結合部、貴陽——昆明兩大城市的中心點,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中心帶,是西南鐵路、公路交通的十字路口。東接省會貴陽,北鄰四川、重慶,南連廣西,南下出海,西可穿越雲南通往東南亞,區位條件十分突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鐘山區鐘山區
鐘山區是1988年建立的市轄縣級行政區,是“中國涼都·六盤水”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和金融中心,轄4鎮1鄉4個街道,面積478平方公里,人口45萬,居住著漢、彝、苗等31個民族。因市中心有上鐘山、下鐘山而得名。

1987年12月,國務院以國函(1987)199號檔案批覆:撤銷水城特區,設立六盤水市鐘山區和水城縣;以原水城特區的水城、大河、汪家寨、大灣、老鷹山觀音山6個鎮和城關、教場、其林、德塢、鳳凰、白膩、月照、煤廠、以德、藝奇、納福、三合、二塘13個鄉為鐘山區的行政區。

2006年,鐘山區轄:4個街道(黃土坡、荷城、鳳凰、德塢)、1個鄉(月照彝族回族苗族)、4個鎮(大灣、汪家寨、大河、老鷹山),63個行政村、65個居委會、49個社區。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45329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分別為:黃土坡街道125533人,荷城街道91632人,鳳凰街道32221德塢街道12052人,老鷹山鎮33181人,觀音山鎮9716人,大河鎮32486人,汪家寨鎮52957人,大灣鎮48267人,月照彝族回族苗族鄉15248人。

行政區劃

1987年12月,撤銷水城特區,設立六盤水市鐘山區和水城縣;以原水城特區的水城、大河、汪家寨、大灣、老鷹山、觀音山6個鎮和城關、教場、其林、德塢、鳳凰、白膩、月照、煤廠、以德、藝奇、納福、三合、二塘13個鄉為鐘山區的行政區。
2006年,鐘山區轄4個街道(黃土坡、荷城、鳳凰、德塢)、1個鄉(月照彝族回族苗族)、4個鎮(大灣、汪家寨、大河、老鷹山),63個行政村、65個居委會、49個社區。
2013年5月21日,鐘山區老鷹山鎮整建制劃歸水城縣管轄,原老鷹山鎮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2013年5月21日,水城縣雙戛彝族鄉整建制劃歸鐘山區管轄,原雙戛彝族鄉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鐘山區、水城縣行政區域界線作相應變更。
2014年3月15日,撤銷鐘山區月照彝族回族苗族鄉建制,設月照街道。
2015年12月8日,撤銷雙戛彝族鄉建制,設定雙戛街道。
截至2015年12月8日,鐘山區轄大灣鎮、汪家寨鎮、大河鎮3鎮,黃土坡街道、荷城街道、鳳凰街道、德塢街道、月照街道、雙戛街道6個街道。

工業發展

鐘山區工業基礎雄厚,傳統的煤炭產業、原材料、建材工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水平,電子、醫藥等新興工業也在逐步發展。

煤炭產業:“江南煤都”六盤水的煤炭資源豐富,鐘山區轄區內的煤炭資源適用發展煤炭的深加工、煤層氣、瓦斯等副產品及伴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按照產業鏈的發展途徑,可發展煤-電-高能載體產業、煤-焦(氣)-化產業、煤-油-電產業、煤焦油精細化工等產業。

機械製造及材料工業:隨著六盤水大型工程項目的開工建設,企業的發展壯大及城市開發建設加快,對機械、機電設備、建築裝飾材料、建築工程材料、五金製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發展大型機械設備維修、中小型機電設備製造、建築裝飾及建工材料生產、五金製造等相關行業項目有著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

輕工業:可依託境內的人力資源、氣候資源、電力資源等發展勞動力密集型輕工業,如製衣、製藥、藥材種植加工、食品的生產加工等行業。

經濟發展

鐘山區鐘山區

鐘山區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類型,即現代工業和落後農業結合組成的城市。過去,鐘山區農業以種植玉米、土豆為主,肉豬、家禽養殖規模小、數量少。隨著城市中心區的拓展,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增多,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要使15萬農民富裕起來,鐘山區政府堅持把農業放在突出位置來考慮,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科技興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大了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一是圍繞城市餐桌,大力發展城效型農業,加大農業科技含量,興建蔬菜科技示範基地和新特蔬菜高效栽培基地,如引

鐘山區鐘山區

進以色列品種無限生長極西紅柿,畝產近萬斤,努力推動脫毒馬鈴薯的種植,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比重,擴大經果林種值規模,以品種改良為重點,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推進畜牧業產業化進程。已建成南江黃羊爬山雞折耳根金秋梨等20餘個種養基地,改變了過去單一種植糧食的局面。二是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累計投資1373萬元,建成人畜飲水工程65處,安裝輸水管道717公里,解決94296人、60945頭牲畜飲水困難,建成沼氣池4500口,完成坡改梯工程21455畝。三是重點扶持涼都乳業公司、市中心區機械化屠宰場等龍頭企業,加快基礎項目的實施,加大石河景區、白鶴景區的開發建設。實施退耕還林35000畝,完成天然林工程公益林建設24萬餘畝。同時,幫助退耕還林退草的農戶尋找增收途徑。四是投入1200萬元扶貧資金,共脫貧13855人,全區整體實現脫貧。促進1.3萬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經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46元,年均增長5.45%。

鐘山區鐘山區
鐘山區工業以煤炭為主。為整合資源,調整最佳化結構,使資源增值,工業經濟快速穩步增長,鐘山區一直圍繞鞏固煤炭,改造鉛鋅的戰略,推進全區工業結構調整。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出發,取締土法煉鋅、土法煉焦,加大鉛鋅冶煉的改造力度,強化骨幹礦井的建設;五年來,共取締2700個土法煉鋅爐,關閉不具備安全開採條件的小煤窯500處,同時對於科技含量高、生產規模大、符合環保要求的鉛鋅冶煉廠給予資金扶持和政策支持,投資4000餘萬元,完成14對煤炭骨幹礦井改造,推廣機械採運、壁式採煤法,所有的礦井安裝井下瓦斯監測系統,提高了礦井安全生產的科技含量,理順了煤炭產、供及稅費征管關係,依法保護生產者、經營者、運輸戶的合法權益,標準化驗票站的投入使用,實現了電子計量標準管理。除了煤炭、鉛鋅外,鐘山區政府還採取各種措施,積極招商引資。鳳凰新區的開發、野馬寨電廠的建設、市中心區機械化屠宰場的建成、大型鐵路貨場、老鷹山煤化工等項目的啟動和實施,將成為鐘山區新的經濟成長點。

近幾年,鐘山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極快,非公有制經濟稅收超過區財政總收入的60%。為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鐘山區明確提出了“放手發展、積極支持、合理引導、規範經營”的思想,實行市場準入平等、稅費平等、融資平等,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公平競爭條件的外部環境。六盤水南編組站的建成投入營運,鳳凰新區的開發建設及小城鎮建設,給各類商業、娛樂業、餐飲業、運輸業、加工業提供了發展的機遇;旅遊、貨運倉儲、金融保險、社區服務、房地產、社會中介、信息諮詢等拉動性強的新興行業也應運而生,一批境外非公有制企業相繼來此落戶。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2010年,鐘山區投入1200萬元扶貧資金,共脫貧13855人,全區整體實現脫貧。促進1.3萬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經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46元,年均增長5.45%。
基礎建設
鳳凰新區建設從2001年起步,已完成投資4億多元。完成新區道路系統及區機關行政辦公區、怡景小區、碧峰小區等七個小區的綜合規劃設計,其中五個小區已動工修建,水西路延伸段、龍井路、碧雲路、鳳凰大道已完工,11萬伏“水中”高壓線路已經改造完成。建成大灣片區、老鷹山片區、德塢片區供水廠3個。至2011年,已建成6個水庫,年供水量為8600萬立方米,供水普及率達98%。

文化事業

2006—2010年,鐘山區汪家寨鎮、鳳凰街道、老鷹山鎮、月照街道等相繼建立了文化活動中心(共4個),社區已建文化活動圖書室14個。已建社區文藝隊伍10支,人員近300餘人,農村自辦文藝團體3個,人員40餘人。
2006—2010年,累計到邊遠村寨放映78場次,觀看人數18540餘次,累計送戲下鄉43場次,觀眾2.5萬餘人。

交通運輸

鐵路
鐘山區境內鐵路運輸四通八達,貴昆鐵路、株六鐵路、六沾鐵路橫貫東西,內昆鐵路橫跨南北,二級三級編組站在區內建成,鐘山區地處鐵路運輸的“大十字”交匯處,特別是內(江)昆(明)與南(寧)昆(明)鐵路相接,構成了西北各省、區通達出海口之捷徑。密集、便利的鐵路大動脈為鐘山區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交通基礎。
公路
2000年末,實現“村村通”公路,2008年底,鐘山區95%的組通了公路。完成縣道提級改造4條38公里,建成旅遊路、經濟路4條10.7公里。
鐘山區境內有水黃高等級公路、水盤高速公路、都香高速(六盤水到六枝段)、杭瑞高速公路六盤水段(在建)。區內鄉以上營運公路228公里,其中省道95公里、縣道39公里、鄉道94公里。全區67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路率達100%。
2011年,鐘山區完成道路路口硬化138個、背街小巷改造42條9.63公里。完成大丫口至白鶴公路及烏砂寨支線建設。涼都森林公園開發、市中心城區集中供暖等啟動實施,六沾鐵路複線(鐘山段)通車。
至2014年,鐘山區客運線路32條,跨省線路24條。
機場
六盤水月照機場按照4C級機場建設。貴州六盤水市月照機場2014年11月28日正式通航,近期將開通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昆明和貴陽6條航線,遠期擬開通六盤水至海口、廈門、長沙、武漢等重要城市航線。

教育事業

至2009年,鐘山區教育局所屬公辦中國小校幼稚園100餘所,在校學生10萬餘人,在職教師4000多人。其中有高級中學四所,即六盤水市第一實驗中學、六盤水市第五中學、六盤水市第九中學、六盤水市第十中學。

醫療情況

至2012年,鐘山區主要醫療機構有10所,分別為:鐘山計生婦幼保健中心、鐘山人民醫院、安居醫院、黃河醫院、協和醫院、友好婦科醫院、涼都婦產醫院、黃辦一社區醫院、民生醫院、科技醫院。
2011年,鐘山區人民醫院通過二甲醫院評審。
2012年,鐘山區發放城鄉低保金4056萬元、醫療救助金209萬元,建成養老服務中心2個、養老服務站8個,建成廉租房2858套、安置房77222平方米,新農合、新農保參保人數141061人和55465人,參保率達98.88%和83.56%。

傳統文化

鐘山區鐘山區
(一)文化活動
“十五”期間,隨著國家對基層文化建設投入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特別是加強了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扶持力度,鐘山區汪家寨鎮鳳凰街道辦老鷹山鎮月照鄉等相繼建立了文化活動中心(共4個),社區已建文化活動圖書室14個,各行政村都在籌建和建成大小規模不一的文化活動室、圖書室。同時,基層文化隊伍不斷發展和壯大,已建社區文藝隊伍10支,人員近300餘人,農村自辦文藝團體3個,人員40餘人。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文藝隊伍的不斷壯大,為改善邊遠地區農民文化生活的貧乏狀況,解決農民看電影難問題,我區積極推動“2131”工程的實施,近五年來,累計到邊遠村寨放映78場次,觀看人數18540餘次。因陋就簡地開展送文藝下鄉活動,累計送戲下鄉43場次,觀眾2.5萬餘人。

(二)節日
除每年配合市政府舉辦“涼都消夏節”文化活動外,自2000年以來,每年都要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創建雙擁模範城區大型廣場演出、鐘山區創建精神文明城區萬人簽名活動、鐘山區“迎國慶”系列活動及鐘山區迎新春廣場文藝演出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既豐富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又促進了精神文明的健康發展。

地貌特徵

鐘山區鐘山區
1、地勢:鐘山區處於滇東高原黔中高原過渡,黔西北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之梯級狀大斜坡地帶,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北低。海拔最高點是大灣鎮境內的貴州第一高峰—韭菜坪,海拔高度為2900.3米;最低點在月照鄉的獨山村界河出境處,海拔高度1450米。

2、山脈:境內山脈延伸對自然地理環境影響最大,為烏蒙山脈分支之3條山脈。一條自梅花山向東南延伸,經我區德塢、鳳凰出境,此山脈為長江水系水城河(響水河)與珠江水系北盤江分水嶺;一條自梅花山到水城縣的雙嘎鄉向南邊延伸,經德塢黃土荷城3個街道辦事處到月照鄉,成為水城河(響水河)與三岔河(大河段)的分水嶺;另一條由韭菜坪延伸到水城盤雄鄉分支,經汪家寨鎮的納福轉向東邊延伸到大河鎮的以德進入水城縣的連山,成為三岔河(大河段)與連山河的分水嶺。

3、地貌特徵:境內地貌由山地、丘陵、谷地、盆地、台地、山原6類構成,地貌與地層岩結構關聯較高。在碳酸鹽類分布區,岩溶盆地、叢峰槽谷、峰林窪地和孤峰、穿洞、溶洞、石筍、石芽、坡立谷、豎井、落水洞等個體形態,構成了北亞熱帶高原奇特的喀斯特岩溶景觀。

人口民族

至2014年,鐘山區常住人口為60.68萬,境內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穿青族等民族。

自然資源

生態植物植被

鐘山區鐘山區
1、生態植被:由於多種原因,境內原生植被尚存很少,現狀植被均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喬木主要有松、杉、青岡、包石櫟、猴樟等,灌木有石楠、冬青、烏飯南燭旱冬瓜(化槁)等。原生植被破壞後,次生植被演替為以火棘、懸鉤子、毛葉薔薇馬桑野花椒等為主的藤刺灌木。灌木林多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脊和孤峰上;由於氣溫低、風大、土層淺薄、水肥條件差等原因,即是喬木樹種,也只能長成灌木。在規劃開發的旅遊區內,生態環境保存較好,植物生長茂密,並有規模不等的天然草坪。

2、野生常見植物:野生山菜植物:茨菰、花椒、蕨苔、竹筍、萱花(萱草)、藤藤菜、木姜子、野蕎菜、香椿、刺老包、木耳、菌類、竹蓀及其它野生菜等。

3、野生果品植物:短楊梅、五味子、八月瓜、藤瓜、毛葉薔薇、刺梨、獼猴桃、山楂、草莓野葡萄、茅草、榛子、枸杞、毛楊梅等;野生纖維植物:構樹、蕁麻、野桐(九層皮)等;

4、野生澱粉植物:蕨根、春岡子、火棘(救軍糧)、廣魔芋等;

5、野生硬木植物:野胡桃、高山櫟、黃連木清香木刺葉冬青等;

6、野生園林花卉植物:木蓮、重瓣棣棠花、圓齒火棘、小果薔薇、西南山茶秀雅杜鵑、馬櫻杜鵑、皺皮杜鵑、岩生杜鵑、雲南杜鵑南天竹、山梅花、刺葉冬青、野扇花、女貞、野八角、爬山虎、金銀花華鉤藤、棕桐、麥冬、蘭花、龍膽草等;

7、野生藥用植物:野生藥用植物有300多種。但名貴藥用植物只有:天麻、黃連、杜仲、石斛、菌靈芝等。

8、珍稀植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拱桐傘木杜仲;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有黃連、天麻、扇蕨、清香木。

野生動物

鐘山區白腹錦雞
常見的野生動物有蛙、蛇、、野兔、鷂、、麻雀、烏鴉、喜鵲、畫眉、杜鵑(布穀)、八哥、黃鸝、竹雞、秧雞、鷓鴣、雉雞(野雞)、白腹錦雞、斑鳩啄木鳥、小雲雀、山雀等;尚有穿山甲、松鼠、野豬、黃鼬(黃鼠狼)、刺豬等種類。

野生珍稀動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穿山甲水獺、靈貓、白腹錦雞、小鯢(娃娃魚)、角蛙等

礦產資源

鐘山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屬於素有“江南煤都”之稱的六盤水礦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發現礦種30餘種,主要有煤、鉛鋅、石灰石等。煤炭儲量大,煤種齊全,埋藏淺,易開採,現已探明儲量20億噸。

旅遊資源

名山—韭菜坪:位於鐘山區大灣鎮海戛村,山上長有野韭菜,山脊和側坡上呈現一處處緩平地帶,故名。主峰距中心城西北約90公里,海撥2900.3米,為貴州省最高峰,素有“貴州屋脊”之稱。韭菜坪梁子呈西北東南走向,南坡緩長,北坡陡短。梁子嶺脈亘於群峰之上,為四周群峰簇擁,峰上有峰,嶺外有嶺。梁子嶺脈綿延,山體宏大,嶺高峻而不陡險。只少部地段石化呈喀斯特地貌。大部為草山,草地鋪茵似毯,間有箭竹和灌叢,牧群如雲,雲雀凌空彈翅蜿歌。靠主峰東西兩側,有兩座次高峰,從兩邊將主峰托起,好似擎天巨人之雙肩。梁子東西兩頭之南北兩側,嶺脈呈對稱四伸,廷展出四片小山群,峰群林立聳翠,從而將主峰襯映更加挺拔雄偉,可謂“山海之上聳巨峰,巨嶺脊上挺危峰”。一峰高踞千嶺萬山之上,而成“山國”貴州之“山王”,從而更顯高朗、開闊和壯美。可目掃水城、赫章威寧縣鄰近主峰之大片轄區,遠山如浪,山與天相連,四周群山皆小。主峰之巔,長滿杜鵑花刺葉櫟箭竹等植物,國家於頂端置有測量標記。嶺上氣象萬千,變幻多端:晴日,目窮數百里,收眾山於眼底;陰時,視線不過數米,如沉霧海;雨天,或細雨如絲撲朔迷離,或暴雨傾盆,山怒峰吼;雨後初晴,雲海茫茫,千山若隱若現;春日,山下已是萬紫千紅,山上卻積雪未盡,草木沉睡,一旦春光普照臨山,滿山植物搶時放綠開花結實;春夏之交,一旦烏雲密布,冰雹驟然而至;夏令,山上和曦送涼,山花爛漫,杜鵑點紅;秋季,紅葉遍野,金絨滿地,八月左右,滿山提早換上“黃袍”,寒氣一襲,竟會大雪紛飛;十月,就銀裝素裹,聳亘皓幛。
鐘山區鳳凰山
喀斯特景觀與洞穴
1、水城溶盆峰林區景觀:上鐘山、下鐘山、鳳凰山、石龍、筆架山公園龍鳳地宮麒麟洞清華洞一線天(小三峽)、白鶴景區、雙壩景區;

2、老鷹山岩溶洞穴地貌景觀:神洞迷宮、石河景區、戰備油庫群、大白崖峽谷、石河水庫、天然杜鵑林、石大人山、陰河洞、山間草甸、坡地牧場;

3、月照三岔河峽谷溶岩洞穴景觀:月照景區、小山峽、月照、小屯、獨山、趙家大箐、駝峰山、蟾蜍吞月山、伏狼山、大硝洞老鴉洞、仙人洞、猴子洞跳花坡、電站瀑布、大壩草場。

現代人造景觀:人民廣場、明湖公園、清碧公園、人民廣場、荷城花園(包含鳳池園、麒麟洞)、德壩大橋、鐵路南編組站;

民族風情:民族風尚、民族文化、民間音樂、民間工藝、民族習俗、民族節日。
近郊遊景點:白雲山莊、紅石榴山莊、桃源山莊、辰峰園、雙龍科技觀光園。

旅遊服務功能

鐘山區鐘山區
(一)交通運輸:鐘山區交通較為發達,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創造了“東進西出”、“北上南下”的有利條件。

1、鐵路運輸:貴(陽)昆(明)鐵路橫穿東西,株(州)六(盤水)在區內接軌,內(江)昆(明)鐵路縱貫北南,二級三級編組站在區內建成,鐘山區地處鐵路運輸的“大十字”交匯處,特別是內(江)昆(明)與南(寧)昆(明)鐵路相接,構成了西北各省、區通達出海口之捷徑。

2、公路運輸:貴(陽)煙(堆山)、水(城)盤(縣)、水(城)畢(節)、水(城)煤(炭包)、水(城)南(開)等公路由區內通往四面八方。區內鄉以上營運公路228公里,其中省道95公里、縣道39公里、鄉道94公里。全區67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路率達100%。

(二)旅遊服務設施:
1、區內有市政府迎賓館、明湖賓館、鐘山賓館、新華大酒店、雨田酒店、金三角大酒店等星級賓館。

2、特色飲食系列:鐘山區是漢、彝、苗、回等26個民族聚居的貴州西部重要城區。隨著城市的建設與開發,各地遊客的溶入,全國各地的飲食風味與本地的飲食風味相滲透、相融合,創造了具有鐘山區風格的包容東西南北的飲食特色。除登大雅之堂宴賓的各種菜系列以外,還有以黑山羊黃牛、本地雞、狗、鵝、魚等肉為主料的火鍋系列、民族風味系列、山野風味系列、烙鍋小吃系列、燒烤小吃系列、酸味飲食系列、土豆食品系列、蕎麥食品、姜食品系列等等。有老城小吃一條街、西部一絕的全有福烙鍋、還有在建的涼都羊湯鍋特色飲食城,該項目是六盤水市第一屆涼都美食節以本地特色飲食為主打產品,主要以羊肉各種深加工特色飲食為基礎,及其他飲食為一體的特色飲食城。涼都羊湯鍋(特色飲食城)建在德塢街道辦事處西寧路兩側,全長520米,總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總投資1000餘萬元。涼都羊湯鍋(特色飲食城)的建成,成為我市飲食文化領域的一個新亮點,對打造“涼都品牌”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已引進天恆大酒家夜朗王羊湯鍋辣雞王全聚福羊湯鍋、紅盆景乾鍋雞等幾十種特色餐飲。

旅遊發展優勢

鐘山區鐘山區
(一)區位優勢:
一是六盤水市鐘山區處在滇、黔、桂三省區邊緣結合部,處於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帶的中心節點位置,便捷的交通網路和位置取向,把我區與三個省會城市緊緊地聯繫起來;

二是鐘山區處於南貴昆經濟帶西部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六盤水市,這一地區是我國南方最大的煤炭——鋼鐵原材料生產基地,比較優勢突出,六盤水鐵路交通樞紐的建成,使本區成為六盤水、畢節、黔西南三地市的物流中心,成為該地區的區域中心和發展帶動點;

三是處在六盤水市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城區,有市場、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的比較優勢和發展城市經濟的良好條件。

(二)氣候優勢:
鐘山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溫暖濕潤氣候區,氣候較為特殊。按照氣象學四季標準劃分,則為既無酷暑,又無嚴寒,常年無夏,春秋相連,人們常表述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氣候宜人”,表現出典型的貴州西部高原氣候特徵。對於開展休閒度假和避暑觀光、體育競技、探險(攀岩、洞穴)與考察等旅遊活動十分有利。

氣溫:年平均溫度12.3℃,極端最高溫度31.6℃,極端最低溫度-11.7℃,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24.6℃,最冷月(1月)平均溫度-0.1℃。

降水量:年均降水量1182.8mm,降水量最少月(1月)為17.6mm,降水量最多月(6月)為243.7mm,降水量超過l00mm的月份是5至10月。

日照天數:年日照時數在1253—1556小時之間。
無霜期:無霜期在230—298天之間。
濕度:年均相對濕度8l%。

古蹟遺址

鐘山區東方劍齒象
硝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
硝灰洞因古時有人在洞內挖土熬硝得名。位於中心城西北23公里之三岔河北岸,地處今水城發電廠附近,是貴州省繼黔西觀音洞桐梓岩灰洞後,於1973年夏發現的又一古人類文化遺址,為貴州發現的第二個有人類化石之舊時器時代遺址。同年冬至次年春,由省博物館發掘清理。此洞為一石灰岩溶洞,洞口朝南,比今河面高出40米,海拔1700米。洞內所存堆積物長1.5米、寬0.3—1米、厚0.1—0.7米,自上而下分為三層。於第三層堆積物中,出土古人類牙齒化石一枚,系老年男性左上犬齒,齒枚粗壯,齒根較完整,末端稍缺,齒冠咬合面嚴重磨損。近中遠中徑為9.3毫米,唇舌經為9.8毫米,齒根19毫米,呈黃色,石化程度深。具有關專家考證:較“北京人”進步,較“柳江人”和“山頂洞人”原始,命名為“水城人”。伴隨出土有東方劍齒象野牛野羊、野豬及野鹿等化石多件。有石器53件,計石錘20件,石片33件。其中5件用錘擊法製成,:28件用銳棱咂擊法製成。銳棱咂擊法加工石器,為該洞古人類加工石器之主要方法,迄今為止,為全國所有舊時器遺址中所發現之特殊加工方法,可能代表一種新型區域性文化。在厚達0.5米灰燼層中,發現含有多種顏色灰燼、燒骨和燒石。硝灰洞是我國華南地區古人類用火年代最早、最豐富之遺址,確定地質年代為更新紀晚期,距今約20萬年。因修公路,洞已大部破壞,現僅餘洞後左方一文化層剖面。該遺址對研究史前人類進化、演變、發展有極為重要文物考古家價值。1982年2月23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集廠鉛鋅冶煉遺址
距中心城東30公里,老鷹山鎮石板河村和本橋村。面積1.2平方公里。村前村後,漫山遍野皆冶煉鉛鋅所遺址堆積物,有的厚達15米。福集廠建廠年代,據1987年10月在街上發現之火神廟碑記載,為清乾隆十年(1745)。廠區由生產和生活區組成。生產區主要在福集火燒坡一帶。礦石主要從人和洞、穿岩洞、頭塘老珙山觀音廠(今金竹林)等處采供,年產鋅180萬斤,產品均調往畢節和外省錢局制幣。據乾隆《畢節縣誌》載:設於畢節之寶黔局,“每年用白鉛(鋅)四十萬斤,自水城之福集廠撥運供鑄”。生活區主要在街上,此處系福集廠核心,廠官、管事等均居此。鹹豐年間,街上四周築有城牆,厚1.7米,高4米,長1000餘米.福集廠停辦後城牆內外兩側石料被拆毀,只余中部夯築之土心,故又稱“土城”。城中有一條街道,寬5米,長300餘米,連線東西兩道城門,僅此二門可通城內。城內原建有官房、花廳、東西庫房、火神廟、龍王廟及其他建築設施,西門外還建一座孤老院,收養年老體弱無家可歸勞工。附近還開闢有一300餘畝大菜園,以保證廠內蔬菜之需。是時駐有護廠兵丁,辟有數畝寬校場。由水城通判代管廠務,較有名管事(管理廠務官員)有嘉慶道光年間之何學彥,鹹豐年間之肖必明(肖萬全)等,肖必明創有“萬全商號”。福集廠停辦時間, 《鹹同貴州軍事史•七十六章熟苗之役》載:鹹豐十年(1860)十一月“威寧苗掠至水城…苗據福集廠”。據肖必明子孫述說,福集廠陷時,其祖事先得訊,逃到水城,護廠兵頭領楊喜貴戰死,可推此次戰事系停廠直接原因。

此遺址為當時貴州少數幾個大廠之一,系貴州為數不多之著名鉛鋅冶煉遺址之一,對省市礦業史及社會發展研究具有重要價值。1989年6月3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11月9日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遺蹟

古建築

一、東嶽殿:位於老城東之城隍廟內,坐東北向西南。始建年代待考。從現存梁架結構看,未發現拆換情況,可見建後未作過大改修。城隍廟為水城較早寺廟之一,現已部分拆毀。東嶽殿系廟內保存較完整之古建築。為磚木結構,主要構架全以優質絲梨木做成。九架檀,通面闊三間13.83米,進深7.86米,座落在2.8米高月台上,兩層單檐懸山頂;屋面蓋小青瓦,底層和二樓之明間均為一進,次間均為二進;明間為抬梁式,兩山為穿斗式。占地面積為108平方米,經多年風雨不毀。
門前踏垛為19級,無垂帶,縱6米,橫4米。月台正面兩側砌有青石月宮門,高2.8米,與月台平,可容兩人對過。
東嶽殿挺拔雄偉,可體現當時建築水平與技術成就,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為本區不多之古建築遺物,更顯珍貴。1987年12月28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文昌閣:俗稱觀音閣。位於老城北端一小石山上,坐北朝南,略偏西。始建確切年代待考,至遲在清嘉慶初年。文昌閣為一處古寺廟建築群總稱,包括山門、魁星樓、文昌宮、韋馱亭、文昌閣、東西配殿等。東西寬48米,南北長60米,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

其中,文昌閣系水城尚保存較完好之一處寺廟餘部,尚存文昌閣及東西配殿,而山門、魁星樓、主持房、韋馱亭等已不存。文呂閣自50年代以來,曾用作單位宿舍而折修改裝。繼而毀於1958年。

據老人回憶,文昌閣坐落之小山上,長滿松柏、皂角、冬青、竹子及花草,文昌閣掩蔭於高大樹木之下,清淨幽雅。每當夜幕降臨,乾百隻白鶴、鷺鷥棲息於樹上,倍添生機。今樹木絕大部分已伐。

尚存之文昌閣,占地面積216平方米。通面闊五間24米,明間面闊4.6米,一進9米,次間面闊4.1米,一進9米,梢間面闊4.1米,二進9米;通高9.3米。單檐歇山頂,穿斗抬梁混合構架,磚石砌築四壁,蓋青筒瓦。除筒瓦有部分換蓋外,木構架、板壁、牆壁、滴水等,均系清代遺物。

東西配殿各為面闊三間,8.7米,一進6.5米,通高5.6米.為單檐硬山,穿斗式,磚木結構,蓋小青瓦,占地面積各為56平方米。

文呂閣為此建築群中主要建築之一,為三層三檐六角攢尖頂,翼角起翹,蓋青筒瓦。底層直徑約4米,中上兩層高約3.6米,屋頂高約2.1米,通高約13米。底層有6道隔扇,隔扇上段以透雕手法雕有象徵吉祥之飛禽走獸圖案,裙板上為花草浮雕,垂脊上塑有仙人走獸,翼角均系有鐵鈴。底層門楣掛一橫匾,鐫貼金正書“慈航普渡”大字。中層檐下掛一橫匾,鐫貼金正書“星垣書桓”大字。清道光三十年(1850),於上層檐下懸一橫匾,鐫貼金正書“人文蔚起”四字。

門前左右座有石獅一對,天井中央置一化錢爐,重約500公斤,鑄造較精細。
文昌閣建築群,集釋、道於一地,系一處具有綜合代表性寺廟建築,對研究清代水城各種宗教文化和建築有較高參考價值,1988年6月3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鐘山區文昌閣
三、老城楊氏居宅:位於老城內南端,坐北朝南,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楊毓彥所建。民國時期,由其後代居住。50年代,改作水城衛生院和縣人民醫院,後期,改作縣醫院老城門診部。只板壁稍有改變,至今保存較完好。此宅建於一南北長東西窄台基上,布局嚴謹而對稱,為一四合院。從踏垛而上,從臨街面起,依次為前房,東西廂房,正房。由前房、廂房、正房圍成正方形四合天井,用以排水和採光,天井鋪石板。建築取懸山式,適於通風防潮。宅房為兩層,單檐懸山頂,屋面蓋小青瓦。前房通面闊五間16.4米,進深二進7.8米;明間為過廳,面闊3.28米;次間、梢間面闊各3.28米.東西廂房通面闊各三間15.2米,一進3.85米.正房通面闊五間16.4米,進深二進8.5米,分明間、次間和梢間,明間東側有一過道,寬1米餘。前房、廂房、正房內合四周,有走廊相通,寬1.12米。居宅占地面積540平方米,做工講究,一些部件飾有浮雕,挑檐枋上之圖案精美,完整清晰。
老城內,眾多清代木結構宅院建築,尚存規模較大較考究而完整者,數楊氏居宅。為研究水城清代晚期民居建築及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之實物之一,有文物價值。1989年6月3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羅氏居宅:位於老城中部大街上(今和平路),坐西南向東北,建於民國31年。為羅景玉及其弟所建。過去,此街商號雲集。此宅建在一南北長東西窄之地皮上,東西壁早有他人私宅,因地而建成長方形布局。為木結構穿斗式,三層單檐懸山頂,屋面蓋小青瓦。通面闊6.5米,進深17.5米,高11.4米,占地面積250平方米。由臨街面前房、後房、西廂房及連線前後房之角樓組成。東側和西側底樓未建廂房。前房面闊二間,進深6.8米,西間靠西側有一窄過道。後房面闊二間,進深6.05米,東間靠東側有一窄過道。廂房面闊二間4.5米,進深約3米。耳房面闊進深均2.2米,呈正方形。

老城內尚存木結構民居建築,在用材、選料及高大方面,均無超此宅之民居建築。此宅為40年代城內第一高層建築,工藝亦稱城內一流。為是時優良木結構建築之代表。

1949年以後,此宅歸人民政府所有。隨著木材短缺及其他建材發展採用,城市已不建木結構房屋,此宅更顯珍貴。為研究清至民國水城木結構建築發展變化及工藝水平,提供一實物。1989年6月3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特產

“嘗回頭”羊肉粉

製作嘗回頭羊肉粉需要幾十種開胃健脾、強身健體的上乘中草藥中有很多種只能在六盤水的地理環境中生長。以烏蒙高原野生家養的黑山羊為原料。

怪嚕飯

怪嚕飯是貴陽最為普遍的一種快餐炒飯。

夜郎熗醉肉

夜郎熗醉肉味鹹甜,微辣解膩。

中國貴州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位於中國西南的東南部,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雲南、北接四川和重慶,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民族眾多、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的省份。全省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

貴州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貴州省簡稱貴,別稱黔,省會貴陽市。全省轄:4個地級市、2個地區、3個自治州;10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2個特區
地級市地區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特區
貴陽市烏當區 | 南明區 | 雲岩區 | 花溪區 | 白雲區 | 小河區 | 清鎮市 | 開陽縣 | 息烽縣 | 修文縣 | 金陽新區*
六盤水市鐘山區 | 六枝特區 | 盤縣 | 水城縣
遵義市紅花崗區| 匯川區 | 赤水市 | 仁懷市 | 遵義縣 | 綏陽縣 | 桐梓縣 | 習水縣 | 鳳岡縣 | 正安縣 | 餘慶縣 | 湄潭縣 |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安順市西秀區 | 普定縣 | 平壩縣 |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銅仁市 | 德江縣 | 江口縣 | 思南縣 | 石阡縣 | 玉屏侗族自治縣 | 松桃苗族自治縣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 萬山特區
畢節地區畢節市 | 黔西縣 | 大方縣 | 織金縣 | 金沙縣 | 赫章縣 | 納雍縣 |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 | 望謨縣 | 興仁縣 | 普安縣 | 冊亨縣 | 晴隆縣 | 貞豐縣 | 安龍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 | 施秉縣 | 從江縣 | 錦屏縣 | 鎮遠縣 | 麻江縣 | 台江縣 | 天柱縣 | 黃平縣 | 榕江縣 | 劍河縣 | 三穗縣 | 雷山縣 | 黎平縣 | 岑鞏縣 | 丹寨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 | 福泉市 | 貴定縣 | 惠水縣 | 羅甸縣 | 甕安縣 | 荔波縣 | 龍里縣 | 平塘縣 | 長順縣 | 獨山縣 | 三都水族自治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