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縣

從江縣

從江縣,隸屬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於貴州省東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接壤,東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南鄰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連荔波、榕江兩縣,北靠黎平縣,居都柳江中游,距省會貴陽450千米,距州府凱里252千米,距廣西柳州280千米,桂林286千米,北海港600公里。國土面積為3244平方千米,總人口32萬人(2011年),縣城駐地丙妹鎮。主要民族以苗族、侗族、壯族、瑤族、水族等少數民族為主。2017年,從江縣生產總值60.91億元。 從江縣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高增鄉小黃村,有被稱為“世外桃源”的高增鄉占里村,有被國家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往洞鄉增沖鼓樓。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從江風光從江風光

元為福祿永從、西山大洞等處,屬思州軍民安撫司。

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福祿永從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永樂五年(1407年)置西山陽洞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六年(1408年)增設二長官司吏目;十二年(1414年)以福祿永從、西山陽洞二司隸黎平府;正統六年(1441年)改福祿永從、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為永從縣,屬黎平府。

清康熙二十二年(1693年)廢西山陽洞長官司;雍正十年(1732年)添設永從縣承一員,分駐丙妹,又移黎平府潭溪司吏司駐下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貴陽府通判駐下江,改為黎平府下江通判,置下江廳。清朝末年,從江縣地分屬永從縣、下江廳、開泰縣和潭溪司。

民國二年(1913年)改下江廳為下江縣,與永從縣均屬黔東道;開泰縣和潭溪司併入黎平縣,從江縣地亦分隸永從縣、下江縣和黎平縣。三年(1914年)以丙妹縣承地置丙妹分縣,屬從江縣;二十四年(1935年)下江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同年撤丙妹分縣,併入永從縣;二十六年(1937年)以後,永從、下江兩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1年撤永從,以東北地入黎平,西南地入下江,置從江縣,以永從、下江各取一字為名。

元為福祿永從、西山大洞等處,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福祿永從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永樂五年(1407年)置西山陽洞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六年(1408年)增設二長官司吏目;十二年(1414年)以福祿永從、西山陽洞二司隸黎平府;正統六年(1441年)改福祿永從、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為永從縣,屬黎平府。清康熙二十二年(1693年)廢西山陽洞長官司;雍正十年(1732年)添設永從縣承一員,分駐丙妹,又移黎平府潭溪司吏司駐下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貴陽府通判駐下江,改為黎平府下江通判,置下江廳。

從江縣從江縣

民國二年(1913年)改下江廳為下江縣,與永從縣均屬黔東道;三年(1914年)以丙妹縣承地置丙妹分縣,屬從江縣;二十四年(1935年)下江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同年撤丙妹分縣,併入永從縣;二十六年(1937年)以後,永從、下江兩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三十年(1941年)並永從、下江二縣為從江縣,從江之名始此。1950年屬獨山專區,1952年屬都勻專區,1956年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銷從江縣,併入榕江縣,1961年恢復從江縣。

2000年,從江縣轄7個鎮、14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0151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丙妹鎮24200貫洞鎮21352洛香鎮18507下江鎮30472宰便鎮12239西山鎮14712停洞鎮22866高增鄉14370谷坪鄉10508雍里鄉15367慶雲鄉10144剛邊鄉9735加榜鄉10420秀塘鄉7043斗里鄉11779翠里鄉11799往洞鄉16613東朗鄉17699加鳩鄉10384加勉鄉8041光輝鄉3263。

2003年,從江縣轄7個鎮、14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380個村委會、3個社區、6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31.8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1萬人;少數民族30.02萬人。

2007年末,轄7個鎮、14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294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3個社區,2253個村民小組。

2011年,全縣轄14個鄉7個鎮(其中民族鄉3個),294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3個社區,2225個村民小組,1031個自然村寨。

行政劃分

2012年,往洞鄉撤鄉設鎮。調整後,全縣轄8個鎮、13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

2013年,從江縣轄有8個鎮,10個鄉,3個民族鄉。[6]即丙妹鎮、貫洞鎮、西山鎮、下江鎮、停洞鎮、洛香鎮、宰便鎮、往洞鎮、東朗鄉、斗里鄉、高增鄉、加勉鄉、慶雲鄉、往洞鄉、光輝鄉、谷坪鄉、加榜鄉、加鳩鄉、雍里鄉、翠里瑤族壯族鄉、剛邊壯族鄉、秀塘壯族鄉。

2016年1月1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23號)批准同意從江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調整後,從江縣轄丙妹鎮、貫洞鎮、西山鎮、宰便鎮、下江鎮、洛香鎮、停洞鎮、往洞鎮、加鳩鎮、斗里鎮、慶雲鎮、東朗鎮、高增鄉、加榜鄉、谷坪鄉、加勉鄉、翠里瑤族壯族鄉、剛邊壯族鄉、秀塘壯族鄉,共12個鎮、4個鄉、3個民族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從江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東經108°05′-109°12′,北緯25°16′-26°05′。北與榕江縣為鄰,西與黔南州荔波縣、廣西環江縣相連,南抵廣西融水縣界,東與本州黎平縣、廣西三江縣相接。縣境內東西長94千米,南北寬77.5千米,總面積為3244平方千米。

氣候

從江縣屬中亞熱帶溫暖類型,年平均氣溫18.4℃,1月最冷平均氣溫7.8℃,極端氣溫-4.4℃,7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7.6℃。四季如春,氣候宜人。

地形

從江縣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山地過渡地帶,全縣有大小山峰1615座,其中海拔1200米以上有270座,最高峰為九萬大山元頭界峰,海拔1670米,最低為都柳江出境處,海拔145米,相對高差1535米。全縣地勢以都柳江為橫軸兩翼遞升,都柳江兩翼山勢的遞變輪廓,構成了從江縣地形骨架,山地面積2963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91.34%,壩子面積64平方千米,占2%,河流灘涂面積約占4%。

水文

從江縣內河流屬珠江水系,幹流都柳江由北向南橫貫全境,縣內河段長為66千米。支流縱橫,水源豐富。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從江縣盛產椪柑、香豬、天麻、香菇、杜仲、木耳等名特優產品及五倍子、杜仲、黃柏等貴重的中藥材。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已探明金礦132萬噸,鐵礦267萬噸,鋁土礦2600萬噸,錳礦50萬噸以上,花崗岩遠景儲量1000萬噸以上,銅礦遠景儲量60萬噸以上,矽礦遠景儲量1000萬噸以上。

水資源

境內河流縱橫交錯,山巒星羅棋布,流域在2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條,總長674.7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9.2億立方米,理論水能資源蘊藏量達20.88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7年,從江縣常住總人口29.3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3萬人。年末總戶數95679戶,戶籍總人口37.3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874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99‰,比上年降低0.12‰;人口死亡率7.04‰,比上年降低0.24‰;人口自然增長率5.95‰,比上年提高0.12‰。

民族

境內聚居著苗族、侗族、漢族、壯族、瑤族水族等19個民族。

經濟

綜述

從江縣從江縣
2017年,從江縣生產總值60.91億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54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5.25億元,增長11.2%;第三產業增加值28.12億元,增長7%。人均GDP實現20805元,比上年增長7.4%。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8.8%、25%和46.2%。與上年比,第一產業比重降低0.1%,第二產業比重降低1.1%,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2%,第三產業中營利性服務業發展較快,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為6.66億元,比上年增長29.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7%。

第一產業

2017年,從江縣種植業增加值8.85億元,比上年增長5%。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6050公頃,比上年下降4.5%;主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油料種植面積5047公頃,增長1.5%;菸葉種植面積272公頃,增長1.1%;蔬菜種植面積7688公頃,增長5.6%。全年糧食產量106606噸,比上年下降3.9%。
全年林業增加值3.93億元,比上年增長8.5%。
全年畜牧業增加值4億元,比上年增長6.1%。豬(不含香豬)、牛、羊出欄數分別比上年增長1.1%、1.2%和18.5%;肉類總產量10189噸,比上年下降1.5%。
全年漁業增加值0.75億元,比上年增長10%。水產品產量4060噸,比上年增長6.2%。
全年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67億元,比上年增長6.2%。
全年有效灌溉面積9755公頃,比上年同期增長1.2%。

第二產業

2017年,從江縣工業增加值3.5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2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國有企業增加值0.26億元,下降17%;私營企業增加值2.07億元,增長12.5%。私營企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89.2%)。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矽錳合金和人造板產量分別比上年下降15.7%、49.7%,水泥熟料、供電量、水泥和人造板分別比上年增長61.3%、17.6%、89.2%和156.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04億元,比上年增長58.6%;應交增值稅0.33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利潤總額為0.24億元,同比增長43.3%。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1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資質內建築企業實現建築業總產值2.87億元,比上年增長40.6%。全年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0.87億元,比上年增長29.9%;房屋施工面積27.44萬平方米,增長161%;房屋竣工面積8.43萬平方米,下降100.2%。

第三產業

2017年,從江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批發業銷售額完成24.69億元,比上年增長15.1%,零售業銷售額完成23.52億元,比上年增長14.9%,住宿業營業額完成1.12億元,比上年增長11%,餐飲業營業額完成2.64億元,比上年增長15.6%。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0.2%,比上年降低1.3個百分點,在監測的各類商品及服務項目中,商品零售、旅館住宿、在我餐飲、住房租金和服務項目等價格總指數有所下降,其中住房租金價格指數降幅最大,達8.2個百分點,在建築安裝、城市間交通費、郵遞服務、工業生產者出廠、固定資產投資、二手住宅和新建住宅等價格指數有所上升,其中郵遞服務格指數提高幅度最大,達33.9個百分點。
2017年1-12月到位資金52.25億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4.5%。年內新增並申報入庫規模其他營利性服務業企業1家,批發業1家,零售業3家,住宿業2家。年末縣域限上批零住餐企業(個體)總計17家(其中:企業15家、大個體2家;批發零售企業9家、住宿餐飲企業6家、大個體2家),重點服務業總計8家(其中其他盈利性服務業5家)。
全年旅遊總人數27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1.8%。旅遊總收入20億元,比上年增長49.4%。
全年財政總收入6.74億元,比上年下降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05億元,下降12.7%,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93元,比上年減少203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8.3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八大項支出18.3億元,增長2.4%。全年稅收收入5.3億元,比上年下降2.5%。其中,國稅完成2.64億元,增長55.7%;地稅完成2.65億元,下降28.9%。
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64.37億元,比年初增加8.53億元,同比增長15.3%。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42.72億元,比年初增加7.32億元,同比增長20.7%。
全年保險保費收入5503萬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太平洋保險完成2280萬元,增長30.3%,人壽保險完成1757萬元,增長17.8%,財產保險完成1466萬元,下降4.6%。

交通建設

公路

從江風光從江風光
從江縣是貴州省通車最晚的縣,直到1964年才修通黎平至從江縣城的第一條公路,填補了從江無公路的空白。1992年全縣只有公路16條,里程為416.8千米,無一條達標公路、無汽車站、無水運碼頭。1992年至1994年建成公路兩條,里程15.33千米和八洛50噸級1個泊位客貨運碼頭;1997年建成公路兩條,里程19.08千米和建成從江50噸級客貨運碼頭,建成臘俄大橋;2000年至2001年完成三級公路8.3千米,四級通鄉公路兩條,里程50.1千米,省標通鄉公路20.2千米,完成了通縣油路40千米,改造鑲邊兩條四級公路32千米;建立從江汽車站。2002年修通鄉公路5條,里程97.82千米。2003年修建通村公路205.1千米。全縣有公路50條,里程為819.4千米,其中三級公路71千米,四級公路(含省標)323.4千米,等外路425千米。境內水路通航里程209千米。

機場

截至2011年,從江縣321國道由北向南貫通全境,由從江至黎平機場和黔南荔波機場均在100千米左右,從江通往廣西融水等省際、縣際公路以及鄉村公路網路正在逐步完善。通往旅遊景點的道路已改造或正在改造鋪油。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1524千米。都柳江從江段已建成了從江碼頭、八洛碼頭,年水上旅客周轉量19.3萬人千米,客運量8.1萬人次,貨運量200.8萬噸千米,成為貴州東南部連線兩廣的水上黃金通道。

鐵路

2014年12月,貴廣高鐵通車,在從江縣洛香鎮設立從江站,每天停靠動車8次。

公交

從江縣城於2013年開通1、2、3路公車,極大方便了城區居民的出行。

自然資源

從江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接壤,東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南鄰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環江

從江縣從江縣

毛南族自治縣,西連荔波榕江兩縣,北靠黎平縣,居都柳江中游,距省會貴陽450公里,距州府凱里252公里,距廣西柳州280公里,桂林286公里,北海港600公里,國土總面積3244平方公里。轄21個鄉鎮,總人口31萬人,聚居著苗、侗、漢、壯、瑤、水等民族,是個多民族的縣份。

境內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98%。屬中亞熱帶,年平均氣溫18.4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195毫米。境內自然資源豐富,現有林地面積31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59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4%,是國家和貴州重點商品材建設基地之一。盛產椪柑香豬香菇木耳等名特優產品及五倍子、杜仲、黃柏等貴重的中藥材,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金、銀、銅、鋅、花崗岩等礦產資源。由於交通閉塞,自然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社會事業

科技

2017年共申報項目8項,落地項目6個項,落地資金295萬元。其中省級科技計畫項目6個(平台建設項目1個,10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個,40萬元;科技型企業遴選項目2個,35萬元,科技創新券1個,20萬元;科技扶貧項目1個,100萬元);宣傳和培訓方面:贈送書刊34500冊以上,懸掛標語75條,醫護專家對百姓進行義診達1350餘人次,接受民眾諮詢2100多人次;開展科技培訓25餘期,培訓參加人員1460餘人,發放相關資料4500餘份。

教育

從江縣是省政府決定在2005年實現“兩基”目標的縣份之一。2001年縣委、縣政府把“兩基”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兩基”工作擺在優先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根據貴州省“兩基”驗收的各項指標要求,到2005年全縣應有在校國中生16529人,教師數增加950名,校舍66237平方米,課桌凳11758套,實驗儀器18套,圖書11758冊。而從江的實際情況與之相差很遠,任務十分艱巨。縣委、縣政府從全縣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角度出發,提出了“實現‘兩基',興從富民”的指導思想,要求各鄉鎮黨委、政府、各單位部門必須把教育作為改變從江貧困落後面貌的奠基工作來抓,把“兩基”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迎難而上。

如今,從江的教育事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得到了質的飛躍,與2000年比較,校舍建築面積增加88656m2,新增中學校7所,在校生增加4436人,學生毛入學率上升25個百分點,教師增加530人,課桌凳增加5600雙人套,實驗儀器增加13套。從江縣教育事業的超常發展,得益於縣委、縣政府正確領導,得益於人民民眾的全心身投入,我們相信從江教育事業會迎來光輝燦爛的明天。

2017年,從江縣年末各級各類在校生和學校專任教師分別為65916人和3482人。其中,普通國小在校生29012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11.02%;國中學校在校生13557人,國中階段毛入學率126.63%;普通高中在校生6483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05%

文化

2017年,從江縣圖書館完成訂閱期刊225期、報紙78份,半年共接待讀者1.6萬人次,借閱書刊3.1萬冊次。完成自然科學、經濟、文化、歷史等1萬餘冊圖書的倒架工作。開展“送書進校園”活動以及“書香伴我成長”為主題的讀書徵文比賽活動。向高增鄉美德國小挑贈送選童話類、勵志類、散文等690餘冊。廣播電視方面:外宣上,在央視媒體發稿7條,省級媒體發稿14條、州級媒體播出500餘條,其中(黔東南新聞聯播191條、百姓零距離和大健康欄目共播共出174條、黔東南廣播電台135條);內宣上共播出新聞2400條,先後開闢了《決戰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環保督察進行時》、《關注多彩生態文明鄉村建設》、《關注產業強村》、《產業致富人物榜》、《文明在行動·滿意在從江》、《聚焦第一書記》、《學習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全力備戰省州旅發大會》、《砥礪奮進這五年·喜迎黨的十九大》、《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等專欄,為我縣各項工作的加快推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文化交流方面:參加黔東南州第七屆旅發大會開幕式文藝晚會,承辦了州第七屆旅發大會暨第十四屆侗族大歌節之第四屆侗族大歌百村大賽。編創完成大型舞蹈舞蹈《嫁郎》、《瑤山韻》、《苗族蘆笙舞》,快板《說菸草唱菸草》,侗歌《鼓樓情韻》、《侗族大歌》,創作了《醉美是這裡》、《山泉花》、《加榜梯田雲上來》、《苗鄉戀歌》、《神秘從江》等原創歌曲。完成“脫貧攻堅聚群力,政策宣傳到萬家”“送戲下鄉”文藝匯演活動45場。赴台灣、上海河南、淮陽等地參加“守望精神家園——第四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活動”和第七屆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宣傳活動。榮獲黔東南國際民歌合唱節比賽“最佳民族風格合唱團”。

文化保護工作:實施增沖鼓樓搶救性保護設施建設、往洞鎮增沖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設施建設、瑤族藥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設施建等工程;完成高阡鼓樓、金勾風雨橋修繕工程招投標等前期工作,完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排查工作;摸底調查全縣103處文物保護單位有90%以上,根據調查情況將對受損嚴重的文物進行修復,完成岜沙陳列館改擴建。徵集宰門村、臘水村、乾團村、高華村、小黃村、高增村等地50歲以上非遺傳承人手稿徵集80餘冊,舉辦一期全縣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舉辦一期民族服飾製作培訓班;支持傳習所開展傳承活動10餘場次,支持指導鄉鎮、村等開展民俗活動20餘次;登記非遺作品著作權15件,其中舞蹈作品1件,圖形作品3件,文字作品9件,戲劇作品1件。。

衛生

全縣有衛生醫療機構25個、村衛生室311個、衛生技術人員475人、病床321張,農村缺醫少藥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農民民眾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2017年末全縣衛生機構30個,其中縣人民醫院1個、中醫醫院1個、衛生院19個、衛生監督局1個、合醫中心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和民營醫院5個。全縣衛生機構床位數1403張,衛生技術人員98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01人(包含民營醫院人數)。

體育

2017年,從江縣完成慶雲、東朗2個鄉鎮燈光球場和5個村級文體活動場所建設,發放體育健身器材100套。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實施了加榜鄉平引村、平妹村,斗里鎮中里村、潘里村、灣里村等5個村農體工程,實施了東朗鎮、慶雲鎮兩個農體工程,建設縣民政福利小區等五個健身路徑工程;採購100套籃球架分送到19個鄉鎮,完成生態體育公園建設選址工作規劃設計正在進行中。2017年成功舉辦“榜鄉全鄉籃球運動會”“剛邊鄉跳水節”“西部香豬杯籃球運動會”“周末懷籃球賽”和“周末杯足球賽”,並組織了“我運動我健康”等登高徒步活動,全縣廣大幹部職工和民眾積極參與,掀起了體育健身的熱潮。選送了一批青少年體育隊到凱里市參加黔東南州青少年錦標賽,並榮獲金牌2枚、銅牌2枚

民生建設

啟動了丙梅一村、二村、三村搬遷改造工程;新建21個有線電視基站,廣播、電視覆蓋率達75.0%和92.5%。新建民族一中綜合教學樓,完成民族二中、下江中學和秀塘、加榜、谷坪等5所第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教工程,完成5所“希望國小”工程和西山危房改造工程。適齡兒童入學率98.0%、國中階段毛入學率43.4%。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8.7%。實行農村稅改後,農民人均減負34.13元,減負率為50.83%。農民人均純收入1360元,增長3.4%。完成196戶、784人異地扶貧搬遷工作,有效地解決了極貧戶生產、生活困難。縣財政撥款122萬元,解決了514名1996年前退休的職工建房困難問題,並兌現578名1993年前退休的職工工資套改補差;拿出12萬元發放林業系統140名退休職工邊遠地區津貼。城鄉居民生活普遍提高。

旅遊資源

占里

占里占里
占里村位於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距縣城約25公里,全村現有180戶8個村民小組722人,寨子雖不大,但這裡的人們卻創造了一項令世人驚訝的紀錄:解放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為零,被譽為“中國人口文化第一村”。

占里村坐落在深山秘林中,是一個植被良好、民族風情濃郁的美麗侗寨,村外蒼山疊翠,門前流水淙淙,一幢幢吊腳-樓錯落有致,鼓樓、風雨橋歷歷在目,小河邊十幾米高的禾廊架上在秋收的季節里掛滿了金色的糯稻。走進寨子,從路兩旁的木樓縫中散發出的醃魚香伴合著糯谷香撲鼻而來,既感到新奇又覺得親切。

增沖鼓樓

增沖鼓樓增沖鼓樓
增沖鼓樓,位於貴州省從江縣往洞鄉增沖村。停(洞)往(洞)公路從村邊經過。距從江縣城82千米。
增沖鼓樓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全樓占地面積115平方米,通高約26米,13層重檐,雙層寶頂。鼓樓為杉木結構,枋穿斗連,不用一釘一鉚。鼓樓內豎4根粗大主柱,柱高15米,柱腳直徑為0.8米,無數穿枋將4根主柱牢固地穿斗組合,形成高聳的主體樓架;距主柱3米的外圍豎立8根檐柱,高3.6米,8塊大穿枋與內4柱穿斗連線呈輻射狀樓架。
1985年11月,增沖鼓樓被列入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國家郵政部發行《侗族建築》郵票一套四枚。

流架風雨橋

流架風雨橋流架風雨橋
流架風雨橋,位於從江縣西北面的谷坪鄉流架村,東西橫跨,距縣城37千米。始建年代不詳,據橋頭《回龍橋碑》載,重建於清道光丙戌年,由潘、吳、蘭三姓出資修建,歷時16年建成,橋下部為單拱結構石拱橋,跨度8.4米,橋長19.3米,寬3.8米,石拱橋平面為“凹”形,木橋置於其上,橋主體為二層,底層為石拱橋,二層為木橋。木橋為二重檐結構,人畜行於其中,中部設六角翹首雙樓冠寶頂,兩端為三層重檐,風雨橋二層重檐及樓冠檐板彩繪風情圖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
2006年6月,流架風雨橋被列入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寨規

據當地村民介紹,占里的祖先為躲避戰亂,在1000多年前由廣西的梧州遷徙而來,他們溯都柳江而上,最後找尋到這塊風水寶地定居下來。

占里人歷來團結和睦,互敬互助,他們辟山開田、創建家業,過著祥和的生活,人口由最初的5戶,很快發展到百餘戶。由於人口的過快增長,能開墾的山土幾乎都被開懇盡了,和睦的大家庭開始出現爭田鬥毆等現象,子孫們嘗盡了人多糧少、忍凍挨餓的苦頭。於是,占里的祖先不得不理性地思考村民未來的生存問題:長此以往,子孫將無田可耕、無地可種。據老人介紹,最先提出控制人口增長的是清朝初期一個叫吳公力的祖先,他召集全寨村民在鼓樓開會,給子孫們訂下了一條寨規:一對夫婦只允許生兩個孩子,誰多生就依寨規進行處罰,嚴重超生的,永遠逐出寨門,不得再回到這裡居住。

這一寨規,在占里一直沿襲了數百年,至今還未有人違反過。如今,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全寨人都要聚集到鼓樓里聽寨老訓誡,並用侗歌傳唱寨規;青年男女行歌做夜時,也要被要求先唱控制人口增長的歌,確保這一習俗一代代地延續下去,傳到每一個後人心田。

如今,在占里村流行著許多控制人口增長、實行計畫生育的歌詞,比如:“一棵樹上一窩雀,多一窩就挨餓”、“崽多了無田種,娶不了媳婦;女多了無銀兩,嫁不出姑娘”、“人會生崽,地不會生崽”等等,歌詞含義深刻,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與啟迪。

這一有利於全寨安泰祥和的寨規,後人代代堅守不渝,形成了占里人獨特的節育慣制,被人口專家稱為“中國人口文化第一村”。

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提出了人口生產要與物質生產相適應的理論,而中國西部貴州的一個普通侗寨竟然在數百年前就認識到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可能無限發展,認識到“適度人口”的樸素道理,這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自然生命的奇蹟。在這裡,一對夫婦只生兩個孩子,已成為每一對育齡夫婦自覺遵守的準則,成為每一個人的共識,他們先進的人口意識、充滿哲理的樸素思想,使這裡真正做到了男女平等,人地均衡。這裡的女性也得到了廣泛尊重,重男輕女的思想在這裡幾乎蕩然無存。占里,可以說是封建和文明的結合體。

“換花草”之謎

在占里,還有一個令人費解之謎,那就是98%的家庭都做到了生育一男一女。難道這是冥冥天意?是占里人對醫學的執著探索還是純粹的巧合?這一千古之謎至今仍未得以破解。但是,占里人用祖傳的草藥和秘方來進行節育和選擇性別,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他們將這種祖傳秘方稱為“換花草”,歷代一人單傳,且傳女不傳男,據說全村只有一個80多歲的老婆婆掌握這種秘方,對外從不宣揚泄露,外人想知道這些祖傳秘方,是絕對不可能的,就是本村的男人們也不知為何物。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科學的上環、結紮等措施在這裡也被接受。

“換花草”果真如此神奇嗎?它真的能達到控制生男生女的目的嗎?難道大千世界竟然還有這種奇妙的配方?對此我們不敢妄加評定。但是,耐人深思的是,占里人近千年來對人物均衡的苦苦追求,崇尚陰陽平衡的思想,不正是現代文明社會力求達到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嗎?它也許是占里人在控制人口的漫漫長路上,經過長期探索、樸素的人口生育觀的一種物化的象徵吧!

富足安康的侗寨

占里村自古以來一對夫婦只生兩個孩子,使全村的人口長期保持在零增長狀態。據統計,1951年全村總人口為720人,到2003年全村人口總數只增加了2人,為722人,很好地保持了該村的生態平衡,使他們擁有的土地、森林資源得到了最有效的保護。

占里雖然地處邊遠,但撲素、先進的人口意識卻厚厚地回報了他們,這裡民眾的生活可以說豐衣足食、富足安康,人均水田面積1.5畝,比全縣人均稻田面積高出一倍多,人均占有糧食大大高於全縣人均水平,家禽飼養量也居全縣前列。

當其他地方陷入人口猛增的泥坑,為“天下第一難事”所困時,占里卻像“世外桃源”,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當其他村寨為解決吃飯問題推廣雜交水稻,千方百計增加產量時,占里卻仍然沿襲傳統種植糯禾,因為擁有這么多的良田,他們有選擇種植香糯的資本。所以,無論你何時到占里作客,熱情好客的村民們總是蒸好香噴噴的香糯、打上一壺壺米酒,用雞鴨和醃魚招待你。

由於生活富足,這裡的老人們人均壽命70多歲,90歲以上甚至百歲老人在占里很常見。

占里,是鎖在深山裡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原生民族生態文化中一塊不可多得的瑰寶。如今,占里不僅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而且迎來了五洲四海的遊客,它已開始愈來愈受到世人的矚目。2000年8月,國家計生委科技司副司長肖紹博專程到占里進行了考察。近幾年來,中央電視台前來拍攝了專題片《大山深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青年報》、《中國社會報》等國內多家媒體及台灣《漢聲》雜誌社均作了專題報導。

瑤族藥浴

在從江縣瑤族村寨,每當農活勞累、身體不適或有賓客臨門時,主人家都會煮一大鍋藥水倒入大浴桶中供大家浴用,以此健身潔體或消災治病,這就是瑤族藥浴。藥浴一直伴隨著瑤族人民走過一代又一代,是瑤族同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瑤族是一種喜潔好涼的民族,他們長期居住在山高多水的山區。由於山高路陡,交通閉塞,人們的治病健身只能靠與之朝夕同存的山草藤木。經過幾千年的採用與實踐,瑤族先民們逐漸掌握山上一草一木的性能和藥效,並配成由追楓傘、半邊楓、九龍藤、血藤、節節草等20多種中草藥的藥浴配方,人浴之,能消除疲勞、醫治百病。藥浴健身的方式主要是當人體浸泡於藥浴時,藥汁通過人體的毛細血管傳遍全身,以達到舒筋活血和治病的目的。按照當地瑤族的風俗,採藥、洗浴是有一定規定的。採藥:以“消災”日為準,採回藥後要洗淨、切碎,再放入大鐵鍋中煮出藥味方可。洗浴的順序是:家中有客時,先客後主,家中無客時,則按先男後女、先老後幼的順序洗浴。

瑤族村寨,人們認為藥浴是健身的根本保證。常藥浴,可治療百病,特別是風濕和婦科病,據說產婦洗後三天可挑水打柴。無病者藥浴亦能消除疲勞、延年益壽。

貴州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貴州省簡稱貴,別稱黔,省會貴陽市。全省轄:4個地級市、2個地區、3個自治州;10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2個特區
地級市地區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特區
貴陽市烏當區 | 南明區 | 雲岩區 | 花溪區 | 白雲區 | 小河區 | 清鎮市 | 開陽縣 | 息烽縣 | 修文縣 | 金陽新區*
六盤水市鐘山區 | 六枝特區 | 盤縣 | 水城縣
遵義市紅花崗區| 匯川區 | 赤水市 | 仁懷市 | 遵義縣 | 綏陽縣 | 桐梓縣 | 習水縣 | 鳳岡縣 | 正安縣 | 餘慶縣 | 湄潭縣 |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安順市西秀區 | 普定縣 | 平壩縣 |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銅仁市 | 德江縣 | 江口縣 | 思南縣 | 石阡縣 | 玉屏侗族自治縣 | 松桃苗族自治縣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 萬山特區
畢節地區畢節市 | 黔西縣 | 大方縣 | 織金縣 | 金沙縣 | 赫章縣 | 納雍縣 |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 | 望謨縣 | 興仁縣 | 普安縣 | 冊亨縣 | 晴隆縣 | 貞豐縣 | 安龍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 | 施秉縣 | 從江縣 | 錦屏縣 | 鎮遠縣 | 麻江縣 | 台江縣 | 天柱縣 | 黃平縣 | 榕江縣 | 劍河縣 | 三穗縣 | 雷山縣 | 黎平縣 | 岑鞏縣 | 丹寨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 | 福泉市 | 貴定縣 | 惠水縣 | 羅甸縣 | 甕安縣 | 荔波縣 | 龍里縣 | 平塘縣 | 長順縣 | 獨山縣 | 三都水族自治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