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縣]

榕江[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縣]
榕江[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榕江縣是貴州省唯一一個地跨月亮山、雷公山的縣份,也是國家重點扶貧縣。縣境屬亞熱帶中亞區,具有夏熱冬暖、積溫高、降水早、持續期長的特點。全縣有20個鄉鎮,總面積3315.8公里,313830人,其中,侗、苗、水、瑤等少數民族人口占84.4%。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榕江區位 榕江區位

 榕江縣轄6個鎮、8個鄉、6個民族鄉:古州鎮、忠誠鎮寨蒿鎮平永鎮、樂里鎮、朗洞鎮、車江鄉、栽麻鄉、崇義鄉、平江鄉、三江水族鄉、仁里水族鄉、塔石瑤族水族鄉、八開鄉、定威水族鄉、興華水族鄉、計畫鄉、水尾水族鄉平陽鄉、兩汪鄉。

歷史沿革

 榕江縣1913年置榕江縣。因都柳江古稱榕江流經縣境,故名。 

元至元二十年(1360年)置古州八萬洞總管府,後改軍民府,屬思州安撫司。 

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古州蠻夷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二十六年(1393年)置古州衛,尋廢; 永樂六年(1408年)設古州司流官吏目;十二年(1414年)以古州蠻夷長官司屬黎平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設開泰縣承分駐古州;七年(1729年)設古州鎮,置古州廳,以黎平府同知駐其地; 

乾隆元年(1736年)置古州兵備道;二年(1738年)移開泰縣承分駐朗洞。 

民國二年(1913年)改古州廳為榕江縣,以縣境有榕江得名,屬黔東道;十二年直屬於省;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二十六年(1937年)以後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獨山專區,1952年屬都勻專區,1956年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將從江縣併入,1961年將從江縣分出。 

2000年,榕江縣榕江縣轄6個鎮、14個鄉。

相關數據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0036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古州鎮41817 忠誠鎮25279 寨蒿鎮20473平永鎮17123 樂里鎮23627 朗洞鎮20106 車江鄉18439栽麻鄉14306崇義鄉9958 平江鄉12069 三江鄉12008 仁里鄉10098 塔石鄉8840 八開鄉18436 定威鄉5441 興華鄉9856 計畫鄉12295 水尾鄉3461 平陽鄉9615 兩汪鄉7122  

2003年,榕江縣轄6個鎮、14個鄉(其中6個民族鄉),268個村委會、14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32.8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5.6萬人,非農業人口2.42萬人。

城市特色

榕江舊稱古州,為江南八百州之一,歷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原始古樸,文物古蹟保存完好,旅遊資源豐富多彩,享有“風情濃郁、璞玉渾金、無跡不古、山水獨秀”的美稱。縣城內建有鎮台衙門、天下獨一苗王廟等古建築和古寺廟,由於有得天獨厚的水上交通,省內外商賈紛至雲集,古州商貿繁華,昔有“小南京”之美譽,清雍正以來共建有廣東、廣西、兩湖、五省、廣慶、福建、江西、四川、貴州等九大會館,經過漫長歲月的薰陶,尤顯古香古色。近年來,福建、浙江、廣東、廣西等地客商紛紛到榕江投資落戶。

榕江特產

榕江西瓜

榕江西瓜 榕江西瓜

 榕江縣榕江史料記載,早在清代中期榕江就有西瓜種植的歷史。20世紀70年代中期,榕江從廣東引進種子和技術,在榕江試種推廣。80年代初期,全縣種植面積達1.6萬畝,總產量達2.5萬噸。產品銷往南方各大城市。1981年榕江西瓜在全省西瓜鑒評會上奪冠,1983年7月,榕江西瓜在南方七省(區)榮獲金獎。1989年南方8省(區)西瓜科研技術第七次協作會在榕江召開,鑒評結果,榕江西瓜仍獨占鰲頭。2000年後,榕江在引種選優、種植技術套用、生產布局等方面進行創新,使榕江西瓜得到保牌創優。

榕江荸薺
榕江忠誠鎮和車江鄉種植的水果型荸薺,個大、皮簿、質脆、味甜而久享盛名,早在清代就遠銷柳州等地。 榕江縣目前兩組長鎮在壩區種植5000多畝,產量達6000多噸,產品銷往長沙、貴陽、都勻、柳州等省內外市場。

五榕臍橙
榕江從上世紀的90年代開始,先後投資2000萬元,高標準建立1.2萬畝優質臍橙。其中1000畝以上的果園有3個,100畝以上的有25個。2003年部分果園投產,產量達1450噸。全縣計畫在2008年前建成高標準果園8萬畝。榕江以“五榕牌”申報臍橙品牌,2003年11月,貴州省農業廳組織貴州大學專家現場測評,五榕牌臍橙獲得貴州省優質農產品稱號。

冰糖橙
榕江冰糖橙,色澤鮮美,其味香甜,能助人體消化、清火,深受消費者歡迎。上世紀的80年代初期,榕江就建立了冰糖橙商品生產基地,年近全縣基地達1.5萬畝,年產量達7500噸,市場供不應求。1995年的全國農業博覽會上,榕江冰糖橙獲得銀獎。

錫利貢米
錫利貢米,是榕江忠誠鎮錫利的一個本地油粘稻,早在明清時期,因米飯香、油質高、味美而作為貢米向朝庭敬貢。錫利貢米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屬富硒、鋅產品,為食用者所喜愛。“錫利貢米”米質優良,據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1999年7月測試:”“蛋白質含量9.0%,堊白粒率8.0%,粒長均勻,粒均長7.2mm,長寬比3.64:1,半透明,有光澤,無殘留,符合國家糧食衛生GB2715—85標準,總體評價為特等米”。在上世紀90年代,榕江擴大種植,並進行三級選優提純復壯繁育,產量和品質得到提高。2001年已開發建設1萬畝錫利貢米商品生產基地,現在通過“公司+協會+基地”的模式擴大種植基地,同時契約保價收購農民生產的“錫利貢米”稻穀,集中加工、銷售,實現農產品特色化、產業化。現全縣生產面積近兩萬畝,計畫發展到5萬畝。年產量將達17500噸。現榕江錫利貢米的生產經營企業盛泰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各鄉鎮村組建了錫利貢米生產經營協會,建立了精米生產線,產品已形成規模,打入省內外市場。2001年6月,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評價“錫利牌錫利貢米品質與金象牌頂上泰國香米相當”。在2001年的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錫利貢米被評為名牌產品稱號。

優質肉牛
榕江肉牛,無論是黃牛或水牛,還是引進的品種,在榕江飼養,其肉質細嫩,品味純正,在長沙、上海和浙江、廣東等地市場是搶手貨。目前全縣能繁母牛兩萬頭,計畫5年內,全縣優質肉牛發展到15-20萬頭,年出欄商品肉牛5萬頭。月亮山香豬。月亮山香豬體型小,體重15-30公斤,皮簿、骨細,肉質鮮嫩、味香。被稱為世界超微型豬。月亮山區包括了榕江的6個鄉鎮54個村,其中就有5個鄉30個村有香豬。產品進入省內外市場,供不應求。

榕江香羊
榕江香羊主要分布的榕江縣的“兩山”地區,雷公山的南部和月亮山的北部。經上世紀錄90年代初,貴州大學專家現場(塔石鄉)鑑定,確定榕江香羊為優質山羊品種。目前全縣存欄4.9萬隻。

野生中草藥
大面積的原始森林,複雜的森林植被和地貌,給野生中草藥創造了繁育的寶地,在月亮山、孔明山、雷公山、百藥山、八萬山等大山中保存了大量的野生動植物中草藥。植物藥類主要有三七、天冬、首鳥、杜仲、天麻、靈芝、松茯苓、桔梗、半夏、金銀花、大小血藤等700餘種。動物類有龜、鱉、穿山甲、毒蛇、大鯢、狗熊、獼猴等。這些動植物藥材主要分布在榕江縣的樂里、兩汪、三江、計畫、水尾、寨蒿、朗洞、栽麻等鄉鎮,交通便利,採集方便。為加大山區綜合開發力度,榕江縣還建立了速生、高產、優質杜仲和銀杏共5000多畝的中草藥材基地。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現有山地3258.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98.27%,耕地面積20.16萬畝,耕地土層厚,有機質含量高,質地多為輕粘輕壤或壤土,土地可利用率高,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 

礦產資源:金屬礦有銻、鐵、金、汞、錳、鉛、銅、釩8種,其中銻金屬儲量11.29萬噸;非金屬礦有矽石、石煤、高嶺土等,其中石煤儲量3.1億噸,矽石礦6000萬噸。 

生物資源:由於地處屬亞熱帶常綠針、闊葉植被帶,森林總面積為327.9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968.1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8.67%,兩項指標均雄居全省榜首。野生動物500餘種,魚類150餘種,野生植物285科678屬1400餘種。 

水資源:水能資源利用理論蘊藏25.87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4.68萬千瓦,已開發利用僅有7243千瓦,開發潛力大。

經濟發展

榕江縣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帶領廣大幹部民眾進一步深化對縣情的認識,提出了“123”的發展思路(即提升工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抓好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教育,培育特色農業、特色城鎮、特色旅遊),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科教進步、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國民經濟穩步增長。在省州委、省州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深化改革,國民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6.18億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3.8%、17.1%、12%;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88元。

交通運輸

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321國道、爐榕公路、錦榕公路在縣城交織。20個鄉鎮全部通車,全縣通車裡程已達782公里。程控電話、移動和聯通在20個鄉鎮全部開通聯網,電力已與國電全部併網。積極推進農田水利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坡改梯工程、義教工程等財政扶貧項目的實施,全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農業生產

榕江縣特色農業生產方面,認真實施“2411”工程(即退耕還林工程和沼氣生態工程;四個產業:即以優質肉牛為主的畜牧業、以錫利貢米為主的優質稻米生產、竹筍產業、優質西瓜蔬菜;一個科技園區和以臍橙為主的都柳江優質橙類產業帶)。全縣創建種草養牛示範戶886戶,建有肉牛市場5個,人工年種植牧草面積近兩萬畝。榕江不斷加大肉牛品種飼養方法改良力度,逐年推廣種草養畜;年種植錫利貢米15000畝,產量達720萬公斤;都柳江沿岸種植臍橙2.8萬畝,年產臍橙200萬公斤左右。去年,榕江的“五榕”牌臍橙和“錫利”牌貢米均獲得貴州省優質農產品稱號;投資創辦了全州唯一一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目前,榕江年種植西瓜15000畝以上,種植早菜達6000餘畝。

科教文衛

教育衛生、體育及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通過實施義教工程,全縣辦學條件根本改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以上;隨著縣醫院門診大樓的投入使用,各鄉鎮衛生院醫療器械和藥品的不斷健全,全縣醫療保健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方興未艾,“三下鄉”活動長盛不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榕江民族風情表演隊參加凱里蘆笙節獲第一名,參加在懷化舉辦的四省區民族文化藝術節獲第一名,侗歌隊參加全國南北民族歌手擂台賽獲最佳新秀獎和組織獎;體育事業協調發展,榕江少兒體操隊先後為省隊輸送運動員12名,為省雜技隊輸送6人,為國家體操隊輸送2人,並代表國家參加世界大賽取得優秀成績。

特色旅遊

 

榕江 榕江

 榕江縣依託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旅遊。榕江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這裡有逶迤十里的車江古榕群省級風景名勝區,有集侗族發展歷史與侗文化於一體的載入基尼斯記錄的三寶鼓樓,全國乃至世界獨一無二的苗王廟。目前,榕江爭取到國債資金105萬,正在完善三寶千戶侗寨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榕江原始、古樸而神秘的民族風情、民族建築、民族服飾和民族節日,有如純金璞玉,風格別致,個性突出,被譽為世界難得的“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區域之一。全縣擁有三寶千戶侗寨、擺貝苗寨、空申超短裙苗寨、晚寨侗寨等四個A級民族村寨。擁有文物133處,其中古蹟11處,古墓13處,遺物及紀念建築16處,鼓樓花橋24處。民族風情及民間藝術都別具一格,發展旅遊業潛力巨大。 

近幾年來,榕江縣立足縣內自然風光秀美,民族風情濃郁,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明確提出“以景區搭台,旅遊牽線,經貿唱戲,把旅遊業作為後繼支柱產業”的旅遊經濟發展思路,建設“民族風情旅遊大縣”和“綠色生態旅遊大縣”,突出抓好以車江三寶千戶侗寨為中心的都柳江旅遊精品線和以空申苗族短裙苗、晚寨琵琶歌為亮點的北環旅遊線,重點樹立以“三寶千戶侗寨”、“古州苗王廟”、“空申苗族超短裙”、“晚寨琵琶歌”和“擺貝百鳥羽服飾”為重點的五張品牌,積極打造特色旅遊,帶動經濟發展。今年“五·一”黃金周,接待國內外旅客15849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5.4萬元。

人文景觀

榕江縣苗王廟位於榕江城關西面臥龍崗上,它是古州苗胞為開闢苗嶺原始大荒的始祖而建,歷代香火鼎盛,是中國乃至世界絕無僅有的供奉苗族始祖的廟宇,被稱為“苗族天下獨一廟”。 

在省內外,在東南亞,直至法國都有一定的影響,法國巴黎博物館還有古州苗王廟的資料記載,1987年哈爾濱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旅遊地圖》上,標有這一重要景點,泰國曼谷一家五星級賓館大廳懸掛的《世界旅遊地圖》上,也有古州苗王廟的顯著標圖。

民族風情

侗家祭祀飯
榕江縣七十二寨侗家祭祀飯:榕江縣侗鄉七十二寨不但有奇異多姿的地方風情,而且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食品,“祭祀飯”是民族食品中的特品之一。這種飯只在立新房慶典的時候才能加工製作。 

每當寨上誰家立新房的時候,“祭祀飯”就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來製作。主要原料有糯米飯、魚湯、花椒麵和鹽等。 

先將魚煮好,取出魚,留湯在鍋里,將蒸好的糯米飯放進魚湯里,撒上花椒麵,放適當的鹽,然後用力攪拌。但要注意火候,待湯乾放出香氣時,立即退火,用鍋蓋蓋住,燜半個時辰後,揭開鍋蓋,用飯盆蓋上,將鍋翻倒過來。“祭祀飯”就翻進盆里,飯皮面帶有黃黃的鍋巴,散出陣陣濃香。“祭祀飯”就做成了。“祭祀飯”味道香鹹可口,特別是鍋巴,味道更是妙不可言,嘗者才知其味。 

寨上有人立新房時,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拿著飯包守候在旁邊,圍著“祭祀飯”等待分送。房子立好,祭祖了。就由大人分給孩子們一個一團,個個都吃得有滋有味,把手指舔個不停。 

榕江縣樂里侗族吊腳樓與雕房:侗家人的生活起居習慣,一般是以大聚居小分散居住為主。大的寨子有幾百戶,小的也不低於一二十戶。

 
侗家村寨

村寨 村寨

 榕江縣侗家村寨大多坐落在古樹參天,風光秀麗,竹林掩映,依山傍水的地方。房屋多為二層或三層不等的木質結構吊腳樓,吊腳樓一般依山勢開闢成兩層地基,下層屋基柱腳須用筒柱支撐,有的因偏廈建在地基之外的村巷上或魚塘上而無支柱造成木樓空懸,吊腳樓因此而得名。七十二寨的房子,每幢樓一般分兩間或三間,也有五間或七間的。除了正屋外,兩側還設有寬約丈許,與正屋進深等長的偏廈,上樓的樓梯多架於正屋右側的偏廈上,二樓前邊是一道由東直通往西的長長走廊,廊沿外及整個房子四周先裝木板後於裝板外鑲嵌雕花格子,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雕房。走廊里外分別擺放有幾根寬約尺許,長達丈余的杉或松木板凳供客人休息用。七十二寨侗族的火堂一般設在堂屋裡間或兩側房間內,火堂分“平燒火堂”和“高燒火堂”兩種。樓下主要用來關養牲畜,樓上住人,存放糧食,天樓堆放生活、農用雜物等。平燒火堂的表層齊樓板表面,裝滿黃泥巴的撻斗形狀的火堂斗高約一尺,長寬約1米見方,懸於樓板下邊;高燒火堂的泥斗置於樓板之上,火堂表面高於樓板尺許,左右及內側再鋪一層樓板,形成上下兩層,就表上層連火堂形成長約一丈,寬約六尺的長方形樓台,台下的樓板僅餘常約一丈,寬4尺的狹長形,與火堂表面形成兩層,這就是獨具特色的七十二寨侗族“火鋪台”。“火鋪台”主要用於炊事和烤火,其下面一般是用來存放紅苕、洋芋等物。這就是七十二寨侗家人房屋建築的特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