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鄉

高增鄉

高增鄉位於貴州省從江縣東部,距縣城8公里。東接貫洞鎮,西鄰丙妹鎮和谷坪鄉,南連廣西梅林鄉,北毗黎平雙江鄉。境內最高海拔1107米,最低海拔235米。年平均氣18.4℃,年降雨量1190mm,無霜期326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鄉總面積148.78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35個自然寨,89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15325人。

基本信息

高增鄉高增鄉
高增鄉位於從江縣東部,距縣城8公里。東接貫洞鎮,西鄰丙妹鎮谷坪鄉,南連廣西梅林鄉,北毗黎平雙江鄉。境內最高海撥1107米,最低海撥235米。年平均氣18.4℃,年降雨量1190mm,無霜期326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鄉總面積148.78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35個自然寨,89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15325人。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是一個以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鄉。全鄉耕地總面積10050畝,人均0.6畝。1998年越過溫飽線,2004年財政總收入48萬元,國民生產總值4340萬元,人均純收入1560元。

概況

高增鄉高增鄉
這裡是一個資源豐富、有待開發的侗族聚居地。全鄉以農為本,大力發展旅遊業,兼營林業及其它牧副業生產,主產水稻、薯類等糧食作物和油菜、豆類、棉花等經濟作物,森林覆蓋率達56.3%,全鄉有柑桔基地3000畝,年產柑桔500噸;有藥材基地1200畝;蔬菜基地110畝,年產各種蔬菜220噸。這裡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全鄉村村通電話,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6個村通電視。這裡有濃郁、古樸、豐富的民族旅遊資源,距縣城僅8公里,交通便利。這裡是侗族民俗風情、侗族文化傳承的核心地帶,是侗族大歌的源生地,侗族大歌歌師潘井拜就出生於高增小黃村。從五十年代起,小黃侗族大歌就多次參加全國匯演、調演並獲獎。近年來,小黃侗族大歌已衝出國門走向世界,並登上國際藝術大雅之堂。

這裡有“中國計畫生育第一村——占里村”,這個鎖在深山數百年的侗族村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了兩項為世人所驚嘆的記錄,一是人口增長率為零;二是刑事案件發生率為零。占里自古以來自覺控制人口增長、保持生態平衡的作法,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前來考察、採風者絡繹不絕,2000年8月國家計生委科技司副司長肖紹博專程到占里進行考察。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社會報》、《民族畫報》等國內多家媒體及台灣《漢聲》雜誌均對此作過專題報導。這裡有古樸、獨特的侗族民間建築。這裡小河邊、大榕樹下依山傍水座落著一棟棟乾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極具特色,寨邊鼓樓巍然聳立,風雨橋凌空飛架,蔚為壯觀。獨具特色的民居、鼓樓、花橋、寨門、戲台構成了一幅幅獨特的“民族風情畫”,使侗寨充滿了詩情畫意。

發展

高增鄉高增鄉
這裡民間用楠竹製成的蒸籠、飯籠、提籃等工藝品別具一格,有造型各異的純天然民間工藝品——根雕,民間手工刺繡作品十分美觀、艷麗,高增侗族服飾已成為侗族地區服飾的代表之一。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高增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高增鄉旅遊業的發展,樹立“文化立鄉”的戰略思路,並始終堅持“嚴格保護、統一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配套建設”的原則,爭取用3—5年時間把高增建設成為融侗族風情、民族文化、自然風光為一體的旅遊精品區,並使旅遊業成為全鄉新的經濟成長點。

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居於高增鄉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17公里,距縣城24公里,全村有5個自然寨718戶,3340人,均為侗族,是個神奇而富有詩意的侗寨。一條小溪穿寨而過,青山環抱,吊腳木樓依山傍水,鼓樓、花橋遙相呼應,似一幅清新恬靜的田園風光畫。小黃侗歌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僅100多年來,就湧現出著名歌師、戲師近100人。

小黃村是極富盛名的“侗歌窩”,素有“歌的故鄉”、“歌的海洋”之稱。小黃人世代傳下來的格言是“飯養身、歌養心”。這裡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有滿肚子的歌,唱不完的歌。正如他們所說:“漢家有讀不完的書,侗家有唱不完的歌。”小黃侗歌被稱為“嘎細王”(侗語“小黃歌”)。除了著名的大歌外,還有情歌、琵琶歌、蟬歌、采堂歌、攔路歌、敬酒歌、祭祖歌勞動歌、敘事歌等幾大類10多種。村里現有少、青、中、老年歌隊、組52個,隊員2000多人,老年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學歌的很好風氣。在小黃村,人人會唱,處處有歌,事事用歌,天天晚上唱歌。男女老少以唱歌為樂,以會歌為榮,不僅喜慶節日以歌相賀,青年男女相戀以歌為媒,就是貴客來臨,也以歌迎送。在一個村里如此眾多的人自發性地參加唱歌活動,而且長期堅持,經久不衰實屬罕見。

小黃村“侗族大歌”是一種無樂器伴奏,無人指揮的多聲部合唱,高、中、低音渾為一體,以其和聲的完美協調,格調的柔和委婉,鏇律的典雅優美著稱於世。歌隊由一人領唱,眾人合唱,聲音時而高亢寬廣,時而低沉悠揚,把聽眾帶到如詩如畫的美妙和諧的大自然中。娃娃隊童聲單純嘹亮,天真活潑;姑娘羅漢隊歌聲清純如水;老年隊渾厚深沉,聲音時而飄似仙樂,時而深厚如山,慢慢注入每個人的心田,給人一種神奇的享受。不少人到小黃考察的專家、學者聽了侗族大歌后,都為其完美的天然和聲拍案叫絕,認為這種侗族祖輩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合唱絕響,是侗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任何音樂家、合唱演員都一時無法創作和演練出來的。

小黃村的民族風情最為純樸,尤以“行歌坐夜”和“情人節”最為突出。每當夜幕降臨,成雙成對情侶在鼓樓、花橋或家中火堂前,在寨邊松、竹林里和溪邊月光下,相依相偎,互送秋波,情意綿綿,牛腿琴、琵琶輕拉彈唱,傾訴衰腸,徹夜不散,直至凌晨方依依話別,夜夜如此。姑娘們的父母、兄嫂對此“行歌坐夜”活動都主動迴避,從不加以干預。“情人節”是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五、初六(又稱“五六節”),40多歲以上的已婚男女青年時的舊相好互相穿扮年輕些,並包上糯米飯、醃魚,成雙入對手拉手上山坡遊玩、幽會,講情話、憶當年、唱情歌、訴思戀,從早上直至次日月夜。因此小黃村早已被中外專家、貴賓、遊客、遠近村寨的人們贊為“小香港”、“不夜村”。小黃村人不是為了唱歌而唱歌,他們對侗歌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是無意識的,小黃人對侗歌的熱愛是發自他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是這種發自內心深處對唱歌的熱愛,造就了小黃侗歌的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