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冬瓜

旱冬瓜,樺木科榿木屬。落葉大喬木,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均有分布。具有藥用、木材、綠化等多種用途。

概述

中文名:旱冬瓜

拉丁學名:AlnusnepalensisD.Don

別名:蒙自榿木(中國樹木分類學),尼泊爾榿木(中國植物志),冬瓜樹(雲南)

科屬:樺木科榿木屬

識別要點

落葉大喬木,高約18米,胸徑1米;小樹樹皮光滑綠色,老樹樹皮黑色粗糙縱裂;枝條無毛,幼枝有時疏被黃柔毛;芽具柄,芽鱗2枚,光滑。葉紙質,卵形、橢圓形,長10-16厘米,頂端漸尖或驟尖,稀鈍圓,基部寬楔形,稀近圓形,邊緣具疏齒或全緣,葉面翠綠,光滑無毛,背面灰綠,密生腺點,幼時疏被棕色柔毛,沿中脈較密,或多或少宿存,脈腋間具黃色髯毛,側脈12-16對;葉柄粗壯,長1.5-2.5厘米,近無毛。雄花序多數組成圓錐花序,下垂。果序長圓形,長約2厘米,直徑約8毫米,序梗短,長2-3厘米,由多數組成頂生,直立圓錐狀大果序;果苞木質,宿存,長約4毫米,頂端圓,具5淺裂。果為小堅果,長圓形,長約2毫米,翅膜質,寬為果的1/2,稀與果等寬。

同屬樹種

在雲南民間稱為冬瓜樹的樹種實際上包括了榿木屬的3個樹種,它們也是榿木屬在雲南分布的3個種,分別是旱冬瓜、榿木(AlnuscremastogyneBurk.)和川滇榿木(Alnusferdinandi-coburgiiSchneid.)(又名水冬瓜)。它們主要區別在於果實,旱冬瓜果序和雄花序由多數組成圓錐狀,生於枝頂),其餘2種果序和雄花序單生葉腋,榿木果梗柔軟,下垂;川滇榿木果直立,很少下垂。我們常見的是分布較為廣泛的旱冬瓜,市場及民間常見的也多是旱冬瓜。

生境分布

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用途

旱冬瓜(AlnusnepalensisD.Don)具有多種用途。
木材用途:旱冬瓜材質細,紋理直,木紋清晰,供制家具、器皿,如製作茶葉包裝盒,無氣味;
藥用價值:樹皮含單寧入藥可消炎止血;
保水保肥:根具根瘤菌,寄生固氮細菌,葉為優質綠肥,可改良土壤,為山地增肥,適用於林農間作;旱冬瓜林群落的抗徑流能力和抗土壤侵蝕能力較強,可以作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的主要造林樹種。
退耕還林:旱冬瓜生長迅速,適應性廣,砍伐後伐樁萌芽力強,具有良好的天然更新和萌櫱更新能力,可用荒山綠化樹種。旱冬瓜可與多種針葉樹種混交,對於改變純林結構,增加養分還田量,促進目的樹種的生長,減少病蟲害及增強各種防護性能有重要作用,是建設生態林、用材林等多功能林的優良樹種。

旱冬瓜廣泛分布於全省各地,生於海拔500-3600米的濕潤坡地或溝谷台地林中。西藏東南部、四川西南部、貴州亦有分布。對於人工造林來說,可適用的造林範圍廣,宜於發展的地區較多。

主治症狀

止瀉,消炎,接骨。主治腹瀉,痢疾,鼻衄,骨折,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1兩,水煎服或配伍。骨折用鮮品搗爛外敷患處。

發展形勢

國家林業局公益性行業專項科研項目(2007047)的主要的研究內容就是旱冬瓜的良種選育和種植技術研究。項目組在滇西南五個州市進行了優樹選擇,選擇南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區(普洱市鎮沅縣)、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德宏州瑞麗市)和兼具低緯、季風和山原地勢氣候特徵的保山市龍陵縣等三種不同的氣候類型區開展了種源家系試驗、育苗技術、造林技術的試驗,取得了初步結果。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