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草本植物]

折耳根[草本植物]
折耳根[草本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蕺菜(拉丁學名:Thunb)折耳根(名醫別錄)、魚腥草(本草綱目)、狗貼耳(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側耳根(四川、雲南、貴州)。腥臭草本植物,有異味。葉片心形,托葉下部與葉柄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在枝頂端與葉互生,花小,兩性,總苞片白色,花絲下部與子房合生,子房上位。蒴果卵圓形,花果期5~10月。 陰性植物,怕強光,喜溫暖潮濕環境,較耐寒,-15℃可越冬,忌乾旱,以肥沃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生長最好。農田常見雜草,生果園、茶園、路埂等。產區:陝西、甘肅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全株入藥,有清熱、解毒、利水之效,治腸炎、痢疾、腎炎水腫及乳腺炎、中耳炎等。嫩根莖可食,中國西南地區人民常作蔬菜或調味品。[1]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折耳根[草本植物] 折耳根[草本植物]

腥臭草本,高30~60厘米;莖下部伏地,節上輪生小根,上部直立,無毛或節上被毛,有時帶紫紅色。葉薄紙質,有腺點,背面尤甚,卵形或闊卵形,長4~10厘米,寬2.5~6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心形,兩面有時除葉脈被毛外余均無毛,背面常呈紫紅色; 葉脈5~7條,全部基出或最內1對離基約5毫米從中脈發出,如為7脈時,則最外l對很纖細或不明顯;葉柄長1~3.5厘米,無毛; 托葉膜質,長1~2.5厘米,頂端鈍,下部與葉柄合生而成長8-20毫米的鞘,且常有緣毛,基部擴大,略抱莖。花序長約2厘米,寬5~6毫米;總花梗長1.5~3厘米,無毛;總苞片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0~15毫米,寬5~7毫米,頂端鈍圓;雄蕊長於子房,花絲長為花葯的3倍。蒴果長2~3毫米,頂端有宿存的花柱。花期4~7月。

生長習性

折耳根[草本植物] 折耳根[草本植物]

生於溝邊、溪邊或林下濕地上。

蕺菜對溫度適應範圍廣,地下莖越冬,-5~0℃時地下莖一般不會凍死,氣溫在12℃時地下莖生長並可出苗,生長前期要求16~20℃,地下莖成熟期要求20~25℃。蕺菜植物喜濕耐澇,要求土壤潮濕,田間持水量為75%~80%。土壤微酸pH6.5~7。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以砂壤土、砂土為好,但黏性土也能生長。施肥以氮肥為主,適當施磷鉀肥,在有機肥充足的條件下,地下莖生長粗壯。對光照條件要求不嚴,弱光條件下也能正常生長發育。

地理分布

產於中國中部、東南至西南部各省區,東起台灣,西南至雲南、西藏,北達陝西、甘肅。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廣布。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栽培技術

作畦

栽培蕺菜一般以砂壤土為好,並在冬季翻耕曬白。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4000千克、複合肥25千克,耙碎整平,作畦寬1.3~1.5米、高30厘米,長度按地形而定,溝距30~40厘米。在畦面進行栽培

栽植

蕺菜可用種子繁殖,也可用分根繁殖,一般情況下多用分根繁殖。栽植期一般以春季為宜,穴種或條種。將有機肥施於穴內或溝內,上覆細土2~3厘米;選擇無病蟲害、粗壯的地下莖,剪成4~6厘米的短段,每段有2~3個節,平放於栽植穴中或溝中,株距5~8厘米,再覆土5~6厘米;土壤乾燥可噴灑定根水,保持土壤濕潤。用種子播種每畝用種量80~100千克。

施肥

蕺菜施肥以氮、鉀肥為主,對磷肥的用量較少,但不能缺乏。當幼苗出土高約3cm時,即可進行第一次追肥。可用1份腐熟的人糞尿摻水4~5份,加2%的尿素肥進行澆施;中後期生產進入旺盛期,需肥也相對增加,在保證氮肥的基礎上,應配合施用磷、鉀肥,特別是鉀肥對根莖的形成尤為重要。

管理

蕺菜生長的中後期,要加強田間管理,整個生長期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天旱時要注意澆水。雨季及時排除積水。封行前勤除草鬆土,封行後促控結合。地上部徒長時,及時採收嫩莖葉;地上部莖葉變黃,莖葉細小時,適當追施肥料,促進發棵。及時摘除剛出現的花蕾,以免開花消耗大量養分而抑制地下莖的生長。

採收

野生的蕺菜可周年採掘食用,春、夏季採摘嫩莖葉,秋冬挖掘地下莖。人工栽培的於夏初採收1~2次嫩莖葉,秋、冬季再挖掘地下莖。採收地下莖不要撿淨,留下一部分或斷頭,翌年氣溫回升時,即萌發出苗,及時進行拔草、鬆土、間苗、追肥等管理,這樣可連續生產多年。

以莖葉完整、淡紅褐色,地下莖粗壯、潔白、脆嫩、纖維少、無泥土等雜質,氣味清香為佳。每667平方米產1500~2000千克。

選擇水源豐富的地塊,保水排水方便的地塊,冬季深翻土壤,並曬白。畝施有機肥3000~5000千克,耙細後做畦,畦寬1.3~1.5米,每畦做深溝,再在畦面橫向套槽,槽寬15~18厘米,槽深15~20厘米,槽距30~40厘米。定植前,再向槽內施大糞3000千克左右,待吸乾大糞後即可定植。定植時間長江流域為1~3月,東北、華北為3~4月。定植時將新掘起的蕺菜地下莖,剪成4~6厘米的短莖,剪地下莖時應從節中段下剪,千萬不能在節上剪,因為種莖主要靠節上萌芽生根,長出新植株。種莖平放在槽中,覆土10厘米後,如果連續晴天,應立即澆水。每畝用種量為25~50千克。

病蟲防治

蕺菜莖葉均有魚腥味,很少有蟲害。病害有白絹病和葉斑病等。防治方法:合理輪作,以水旱輪作為好;選擇排灌方便、疏鬆肥沃土壤;嚴格選種,提出病種莖。加強添加管理,連陰雨季注意排水,天旱注意灌水;發病初期用代森錳鋅、百菌潔、甲基托布津等藥物進行噴灑或灌根防治。

雜草防治

主要有:一是建立地平溝暢、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產環境;二是結合種子處理清除雜草的種子,並結合耕翻、整地,消滅土表的雜草種子;三是實行定期的水旱輪作,減少雜草的發生;四是提高播種的質量,一播全苗,以苗壓草。

多數地方採用一次性封殺,就是在播種(催芽)後1~3天內,畝用40%“直播青”可濕性粉劑60克,兌水40~50千克,均勻噴霧,施藥時田板保持濕潤。3天后恢復正常灌水和田間管理。

通過化除後,如果後期仍有一定量的雜草,可採取針對法進行補除。如以稗草、千金子為主的田塊,在雜草3~5葉期,可用10%千金乳劑50毫升加水30千克斤,用針對法進行莖葉噴霧。用藥前一天田間必須放乾水,藥後2天再恢復正常管理。如以莎草、闊葉雜草為主的田塊,在播後30天左右,畝用10%水星可濕性粉劑20克加20%二甲四氯水劑150毫升混用,兌水30千克針對法噴霧。水漿管理同上。

1.

主要有:一是建立地平溝暢、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產環境;二是結合種子處理清除雜草的種子,並結合耕翻、整地,消滅土表的雜草種子;三是實行定期的水旱輪作,減少雜草的發生;四是提高播種的質量,一播全苗,以苗壓草。

2.

多數地方採用一次性封殺,就是在播種(催芽)後1~3天內,畝用40%“直播青”可濕性粉劑60克,兌水40~50千克,均勻噴霧,施藥時田板保持濕潤。3天后恢復正常灌水和田間管理。

通過化除後,如果後期仍有一定量的雜草,可採取針對法進行補除。如以稗草、千金子為主的田塊,在雜草3~5葉期,可用10%千金乳劑50毫升加水30千克斤,用針對法進行莖葉噴霧。用藥前一天田間必須放乾水,藥後2天再恢復正常管理。如以莎草、闊葉雜草為主的田塊,在播後30天左右,畝用10%水星可濕性粉劑20克加20%二甲四氯水劑150毫升混用,兌水30千克針對法噴霧。水漿管理同上。

如田間各種雜草共生,可用48%苯達松水劑75~100毫升加20%二甲四氯水劑150毫升混用,採用針對法噴霧。

主要價值

園林

本種植株葉茂花繁,生性強健,為鄉土地被植物,可帶狀叢植於溪溝旁,或群植於潮濕的疏林下。

藥用

折耳根[草本植物] 折耳根[草本植物]

釋名:葉子像蕎麥卻比蕎麥大,莖是紫紅色。生長在潮濕之處,因它的葉有腥氣,又叫魚腥草。

性味:味辛,性溫,有小毒。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功效主治:主治尿瘡,把它放在淡竹筒里煨熟。然後倒出搗爛用於敷惡瘡、白禿。能散熱毒腫痛,痔瘡脫肛、瘧疾,解氯物的毒。但吃多了,會使人氣喘,對腳不利。小兒吃了,就會腳痛,平時腳有病的人吃了,一生不愈。

附方:治背脊腫痛:用蕺菜搗汁塗腫痛處,留一小孔宣洩熱毒,待冷後就換掉。

治小兒脫肛:先用朴硝水洗脫出的肛腸,然後將魚腥草搗爛,用芭蕉葉托住藥,讓小兒坐在上面,脫肛便自然縮回。治蟲牙痛:用魚腥草、花椒、菜子油各等分,搗勻,加入泥少許,做成豆子大的小丸,隨左右牙痛塞入相應的耳內,兩邊輪換,不可一起用,恐閉耳氣。塞一日一夜,取出看如有細蟲,就有效。

治瘧疾:紫蕺一把,搗爛用絹布包裹,抹擦全身,睡覺時得汗即愈。每次發病前一小時實施。

治蛇蟲咬傷:用魚腥草、皺面草、槐樹葉、決明草,一同搗爛,敷傷處甚有效。

宜食:適宜肺部感染,包括肺膿瘍,大葉性肺炎,肺癰,肺結核,急性支氣管炎咳嗽,氣急,吐黃膿痰,或痰中帶血之人食用;適宜黃疽發熱,包括急性膽囊炎之人食用;適宜婦女子宮內膜炎,宮頸炎,附屬檔案炎,帶下病腥臭,以及急性乳腺炎之人食用;適宜急性感染化膿性疾病,諸如蜂窩織炎,中耳炎,癰腫疔瘡,丹毒之人食用。對流感、肺炎球菌有明顯抑制作用,還有利尿、解毒、清熱、鎮痛、止咳、驅風、順氣、健胃等醫療作用,對尿道疾病、胃病、各種化膿性疾病、子宮瘤等也有療效,還可作中毒急救的催化劑,外用可治疥癬、濕疹、痔瘡等。

忌食:蕺菜性寒,凡屬脾胃虛寒或虛寒性病證者均忌食。

《別錄》:“多食令人氣喘。”唐·孟詵:“久食之,發虛弱,損陽氣,消精髓。”

民族用藥

•阿昌藥 哈撒奶、那齊:全草治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腮腺炎,黃疸性肝炎《德宏藥錄》。、

•白藥些粗:全草治感冒咳嗽,發燒《滇藥錄》。筆色,些粗:全株治肺膿瘍,泌尿系感染,腎炎水腫,癰瘡等症《滇省志》、《民族藥志一》。

•布朗藥杷歪:全株外用於洗瘡癰,天泡瘡《滇省志》。Pak wai把歪:全草治感冒咳嗽,發燒《滇藥錄》。杷歪:全草主治癰瘡,天泡瘡,天花《民族藥志一》。

•崩龍藥nbiai jam eed別簪啊:全草治感冒咳嗽,發燒《滇藥錄》。別簪婀:根主治月經不調《民族藥志一》。

•布依藥戈便外:根或全草主治肺癆咳嗽《民族藥志一》。

•傣藥帕薅銅:全草治感冒,咳嗽,發燒《版納傣藥》。帕靠冬:全草用於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傣醫藥》。帕蒿懂(西傣):全株治感冒咳嗽,發燒;帕懷(德傣):全株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腮腺炎,黃疸性肝炎《滇省志》。帕薅銅(西傣):全草治感冒咳嗽,發燒;帕懷(德傣):根治咳嗽,發熱《滇藥錄》。帕蒿當,帕淮:全草或根主治感冒發燒,外傷出血《民族藥志一》。帕薅銅:全草用於感冒咳嗽,發燒《傣藥錄》。

•侗藥尚吻Sangp wadc,吻巴得亞(Wadc bav dees yak):全草主治賓楔括(爛腳丫),耿並蜱(火牙)《侗醫學》。wuen聞(三江語):全草治感冒發熱,咳嗽,肺膿瘍,腎炎,腮腺炎,外用治無名腫毒初起《桂藥編》。窪托,聞:全草主治感冒發熱,咳嗽,肺炎,肺膿瘍,腮腺炎《民族藥志一》。叫甲:全草治無名腫毒早期。

•哈尼藥丫莫細:全草治肝炎,早期肝硬化,眼結膜炎《哈尼藥》。殼沙泥骨:全株治腹脹,支氣管炎《滇省志》、《民族藥志一》。

•景頗藥廳克:全株治哮喘,肺炎《滇省志》、《民族藥志一》。側耳根,dvingjveq:全草治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腮腺炎,黃疸性肝炎《德宏藥錄》。

•基諾藥杷咖睹:全株治肺炎,支氣管炎《滇省志》、《民族藥志一》。桑別達雌:根或全草治扁桃體炎,肺炎,氣管炎,痢疾,乳腺炎《基諾藥》。

•朝藥喔聲嘈,則車:全草主治肺炎《民族藥志一》。

•苦聰人模基我:全株主治感冒《滇省志》、《民族藥志一》。

•拉祜藥疵破學:根主治消化不良;全草主治咳喘,咽喉痛,痄腮《民族藥志一》。

•僳藥擦杯肋:根莖治消化不良《滇省志》。擦敗俄:莖、葉治扁桃體炎,肺膿瘍,肺炎,支氣管炎,泌尿系感染,腎炎水腫,腸痢疾等症;外用鮮草搗敷治癰癤腫毒,毒蛇咬傷等症《怒江藥》。擦,杯學,擦杯肋:根主治消化不良;全草主治咳喘,咽喉痛,痄腮《民族藥志一》。

•毛南藥Mawa馬哇(環江語):全草用於發熱氣喘《桂藥編》、《民族藥志一》。

•苗藥Reib ndud(銳都),Vob diuk(窩丟),Uab diek(蛙丟),Roub druk(茹丟):全草治發燒,胸痛,咳嗽《苗醫藥》。Vob diuk(窩丟):全草主治發燒,胸痛,咳嗽,虛癆,腹瀉《苗藥集》。節摸:全草治肺炎,百日咳,肺熱咳嗽,熱毒斑痧,胸膜炎,氣管炎,流行性腮腺炎,黃疸性肝炎,牙痛,泌尿系感染,癌症《湘藍考》。Wudu(烏杜) (融水語):全草治感冒發熱,咳嗽,肺膿瘍《桂藥編》。窩丟,烏杜:全草主治感冒發熱,咳嗽,肺炎,胃腸炎《民族藥志一》。

•納西藥阿玉:全株治消化不良,腸胃炎,肺炎,肺氣腫《滇省志》。阿玉:全草主治肺氣腫,肺炎,胃腸炎,消化不良《民族藥志一》。

•怒藥郝遮:全草主治感冒咳嗽,肺炎《民族藥志一》、《滇省志》。

•普米藥魚新草:全株治感冒咳嗽,肺炎,腹脹,胃疼《滇省志》。魚新草:全草主治肺炎,咳嗽,胃痛,腹脹《民族藥志一》。

•畲藥臭積草,草攝,臭草,臭蕺:全草治扁桃體炎,肺膿瘍,肺炎,氣管炎,泌尿系感染,腎炎水腫,腸炎,痢疾,乳腺炎,蜂窩組織炎,中耳炎,毒蛇咬傷《畲醫藥》。臭菜:全草主治風熱感冒,肺炎,肺結核,夏令中暑,婦女經閉,毒蛇咬傷《民族藥志一》。

•水藥 罵偉邯,折耳根,肺形草:根治肺炎《水醫藥》。嘛瓦:全草主治感冒發熱,咳嗽,肺炎,胃腸炎《民族藥志一》。

•佤藥西歐愛:全株治尿痛,尿澀《滇省志》。狗屁菜,蕺菜:全草治肺熱咳嗽,乳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尿道感染《中佤藥》。日四歐愛,西歐愛:全草主治小便時疼痛,尿澀《民族藥志一》。

•瑤藥Ganmemo(乾么默),Ying-momei(英摸美)(金秀語):全草治感冒發熱,咳嗽,肺膿瘍《桂藥編》。乾么默,英摸美:全草主治感冒發熱,咳嗽,肺炎,肺膿瘍《民族藥志一》。魚腥草:用於肺熱咳嗽,尿路感染。

•壯藥慈位:根莖治腎炎《滇省志》。Caiwei(菜偽)(那坡語),Ceshui(測穗)(大新語),Chawei(茶餵)(靖西語),Choucai(臭菜)(永福語):全草治感冒發熱,咳嗽,肺膿瘍,小兒疳積,血尿《桂藥編》。棵辛別,慈位,臭菜,巴餵冷,測穗,茶喂,菜偽:根莖主治腎炎:全草主治肺結核,痢疾,高血壓,疔瘡腫毒,腳癬,感冒發熱,咳嗽,肺炎,肺膿腫,小兒疳積,血尿《民族藥志一》。

•彝藥字烏:根莖主治瘡毒,大瘡,咳嗽,食積,飲食不化,腹脹,胃痛,風疹,癢疙瘩等:臨床治療肺炎,肺膿瘍,慢性氣管炎,百日咳,化膿性關節炎,慢性宮頸炎,皮膚科疾患(皰疹)以及預防鉤端螺鏇體病有效《彝植藥》。查此阿:全株治昏厥不省人事《滇省志》。臭菜尖:嫩枝尖治肺癰,腸癰,血痢,熱淋,瘡毒《哀牢》。查此阿:帶根全草治肺炎,肺膿瘍,熱痢,瘧疾,水腫,淋病,白帶,癰腫,痔瘡,脫肛,濕疹,禿瘡,疥癬,癌症,泌尿系感染等《楚彝本草》。

•德昂藥帕懷:全草治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腮腺炎,黃疸性肝炎《德民志》、《德宏藥錄》。別簪阿:根莖治月經不調《滇省志》。

•藏藥牙折觸威莪:全草治肺結核,肺膿腫,肺炎,水腫,尿道炎,白帶,子宮內膜炎:外用煎水洗痔瘡;鮮草搗爛外敷治癰癤腫毒《藏本草》。尼牙折觸威莪:全草治肺結核,水腫《青藏藥鑒》。捏芝卓維奧:全草用於肺癆,肺癰,淋症,腎臟水腫,子宮內膜炎,瘡癤癰腫《中國藏藥》。

•土家藥尚岩席(shanyan xir):全草治痢疾,肺熱吐膿;外用治青水瘡,瘡癤癰痛《土家藥》。

現代研究

載蕺菜以無性繁殖為主,也有有性繁殖,其種子萌發率約20%。通常,當某一類群部分或全部放棄有性生殖以後,則整個類群的多態現象將大大增加。這一現象存在於許多主要以無性繁殖為主的植物中,如竹子(李秀蘭等,2001)、半夏屬(李名旺等,1997)、獼猴桃屬(熊治廷等,1988)和薯蕷屬(秦慧珍等,1985)。研究結果表明,

蕺菜種內染色體數目不恆定,具有多種不同的染色體數目,可能也與蕺菜長期以來主要靠無性繁殖有關。一方面體細胞染色體數目加倍可通過無性繁殖固定下來;另一方面,由於外界環境等影響,可能會導致部分未減數配子出現,從而產生部分多倍體植株並通過無性繁殖保存下來,不同倍性植株間進一步雜交也許會產生更多的染色體數目不盡相同的整倍體和非整倍體植株,個別能存活的植株也可通過無性繁殖保存下來。

此外,試驗還發現,蕺菜在其花粉粒形成過程中,尤其是在其未成熟花粉粒發育早期,比較普遍地存在核穿壁或稱細胞融合現象。關於細胞融合現象,自Gates(1911)在月見草屬植物中發現以來,在許多植物中已有報導。不同學者對這一現象的看法有所不同。其中,Thakur(1978)認為細胞融合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染色體極端丟失的配子是致死的,不能存活;另一種是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的配子可能會成活而產生非整倍體,如整個染色質都轉移到另一個細胞中,受體細胞就可能變成多倍體。Yen等(1993,1994)、Sun等(1993)和羅明誠等(1992)的研究均認為花粉母細胞的細胞融合將可能導致後代中同源異源多倍體的出現,同源異源多倍體中所含的各種染色體倍數可能不一定相同,而且還可形成非整倍體。

試驗發現不同蕺菜材料染色體數目變異較大,有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連續分布的趨勢,如染色體數目出現64、6!、63、65、62、60、66等,推測與其花粉粒形成過程中大量出現的細胞融合現象也有一定關係。實際上,對每份材料染色體的確定是以這份材料中的眾數而定的。在染色體數目為50、54、90和126等的蕺菜中,也曾分別發現有其他染色體數目,如染色體數目為35、53、92和111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上述觀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