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康唑混懸液

酮康唑混懸液

酮康唑混懸液,紅色混懸液。酮康唑為合成的咪唑二惡烷衍生物,對皮真菌、酵母菌(念珠菌屬、糠秕孢子菌屬、球擬酵母菌屬、隱球菌屬)、雙相真菌和真菌綱具有抑菌和殺菌活性。不良反應可見胃腸道不適,噁心,頭痛,頭暈,少數病人可發生肝損害等不良反應,偶見藥疹及發癢等過敏反應。治療劑量超過推薦的一日0.2g或0.4g時,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可逆性男子乳房女性化及精液缺乏。按一日1次,一次0.2g的劑量服用時,偶有脫髮報導,也可能出現血漿睪酮。

基本信息

藥品簡介

通用名酮康唑混懸液

英文名KETOCONAZOLESUSPENSION

拼音名TONGKANGZUOHUNXUANYE

藥品類別抗真菌類

性狀本品為粉紅色混懸液

貯藏密閉,在陰涼乾燥處保存。

主要成分

酮康唑結構式酮康唑結構式

通用名酮康唑

化學名1-乙醯基-4[4-[2-(2,4-二氯苯基)-2(1H-咪唑-1-甲基)-1,3二氧戊環-4-甲氧基]苯基]-哌嗪

拼音名TONGKANGZUO

英文名KETOCONAZOLE

CASNo.65277-42-1

分子式C26H28Cl2N4O4

分子量531.44

規格100ml:2g

藥理毒理

藥理本品屬吡咯類抗真菌藥。對皮真菌、酵母菌(念珠菌屬、糠秕孢子菌屬球擬酵母菌屬隱球菌屬)、雙相真菌和真菌綱有抑菌和殺菌作用;除蟲霉目外,本品對麴黴菌、申可孢子絲菌、某些暗色孢科、毛黴菌屬的作用較弱。本品的作用機制主要為高度選擇性干擾真菌的細胞色素P-450的活性,從而抑制真菌細胞膜上麥角固醇的生物合成。

藥代動力學

本品在胃酸內溶解易吸收,胃酸酸度降低時,可使吸收減少。吸收後在體內廣泛分布,可至炎症的關節液、唾液、膽汁、尿液、乳汁、腱、皮膚軟組織、糞等。對血-腦脊液屏障穿透性差,大多數情況下,腦脊液中藥物濃度低於1mg/L。本品可穿過血-胎盤屏障。血清蛋白結合率為90%以上。單次口服本品200mg和400mg後,血藥濃度峰濃度(Cmax)分別為3.6mg/L±1.65mg/L和6.5mg/L±1.44mg/L。達峰時間(tmax)為1~4小時。本品進餐後服用的生物利用度約為75%。血消除半衰期(t1/2)為6.5~9小時。部分藥物在肝內代謝為數種無活性的代謝產物。主要由膽汁排泄,由腎排出僅占給藥量的13%,其中有2%~4%以原形自尿中排出。

適應症

1.全身真菌感染,如全身念珠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組織胞漿菌病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

2.由皮真菌和(或)酵母菌引起的皮膚、毛髮和指(趾)的感染(皮真菌病甲癬念珠菌性甲周炎花斑癬頭皮糠疹癬性毛囊炎慢性皮膚黏膜念珠菌病等),當局部治療無效或由於感染部位、面積及深度等因素無法用藥時,可用本品治療。

3.胃腸道酵母菌感染。

4.套用局部治療無效的慢性、復發性陰道念珠菌病

5.用於預防治療因免疫機能降低(遺傳性及由疾病或藥物引起)而易發真菌感染的患者。

用法用量

口服。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並應進餐時服用。

成人:1.深部真菌感染:一次0.2g,一日1~2次。2.皮膚感染:一次0.2g,一日1次,必要時,可增至一日1次,一次0.4g,或一日2次,一次0.2g。3.陰道念珠菌病:一次0.4g,一日1次。

小兒:1.深部真菌感染:按體重一日4~8mg/kg。2.皮膚感染:體重小於15kg的小兒一次20mg,一日3次。體重15~30kg的小兒一次0.1g,一日1次。體重30kg以上的小兒同成人。免疫缺陷患者的預防性治療:1.成人:一日0.4g2.小兒:按體重一日4~8mg/kg

不良反應

1.肝毒性:本品可引起血清氨基轉移酶(AST、ALT)升高,屬可逆性。偶有發生嚴重肝毒性者,主要為肝細胞型,發生率約為0.01%,臨床表現為黃疸、尿色深、糞色白、異常乏力等,通常停藥後可恢復,但也有死亡病例;兒童中亦有肝炎病例發生。

2.胃腸道反應:如噁心、嘔吐及納差等較為常見。

3.按一日1次,一次0.2g的劑量服用時,可能出現血漿睪酮濃度的暫時減少,一般在服藥後24小時內恢復正常。按此劑量進行長期治療時,睪酮量與對照組差別不大。

4.治療劑量超過一日0.2g或0.4g,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出現可逆性男性乳房發育及精液缺乏。

5.其他:尚可發生藥疹、瘙癢、頭暈、頭痛、腹痛、嗜睡、畏光、感覺異常、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症、貧血、脫髮、過敏反應及一過性血清氨基轉移酶輕度升高。

禁忌症

急慢性肝病患者、有肝病史者、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注意事項

1.下列情況應慎用:胃酸缺乏(可能引起本品的吸收明顯減少);酒精中毒(本品可致肝毒性)。

2.在治療前及治療期間應定期檢查肝功能。血清氨基轉移酶的升高可能不伴肝炎症狀,然而,如果血清氨基轉移酶值持續升高(即使是輕度升高)或加劇,或同時伴有肝毒性症狀時均應立即中止本品的治療。

3.由於本品對血-腦脊液屏障穿透性差,故不宜用於治療真菌性腦膜炎

4.由於本品對麴黴、毛霉或足分支菌的抗菌作用差,故不推薦用於上述真菌感染。

5.對實驗室檢查指標的干擾:由於本品可導致血清氨基轉移酶升高,因此也可引起血膽紅素升高。

6.50歲以上的婦女對本品的耐受性差。

7.曾服用灰黃黴素及同時服用對肝臟有損害藥物的患者,應注意肝損害反應,如常見的倦怠伴有發熱和黃疸等症狀。用灰黃黴素治療的患者,開始用本品前最好停止服用灰黃黴素一個月。

8.對於一日服用本品0.4g以上(含0.4g)劑量的健康受試者,發現本品可降低可的松對促皮質激素刺激的反應。因此對腎上腺功能不全及長時間處於應激(如大手術等)狀態的患者,應監測其腎上腺功能。

9.服藥期間禁止服用酒精類飲料。如發生頭暈、嗜睡時需引起注意。

10.本品可與食物同時服用,以促進本品的吸收病減少噁心、嘔吐反應。

11.本品可引起光敏反映,故服用期間宜避免過長暴露於明亮光照下,可配戴有色眼鏡

12.治療念珠菌病療程至少2周,治療需持續至病原檢查感染消失。慢性皮膚黏膜念珠菌病通常需長期維持治療。其他系統真菌感染的療程需6個月或更長。

13.本品用以治療腎功能損害患者時,一般不需減量,因為僅有小量藥物以原形自腎排出。由於本品可致肝毒性發生,故已有肝損害的患者應禁止使用本品,如確有指征套用時,則需謹慎並減量服用。

14.由於本品對某些肝氧化酶有一定抑制作用,故可延緩依賴此酶系代謝的藥物的消除,使血藥濃度升高,加重不良反應。

15.偶有病例報導本品對飲酒者有戒酒樣作用,表現為潮紅皮疹、外周水腫、噁心和頭痛等,一般可在數小時內消失。

16.同時套用西咪替丁或呋喃硫胺,至少應口服本品2小時後再服用上述藥物。

用藥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1.本品可透過胎盤,動物實驗證實本品可致畸,如發生大鼠的並指(劑量為80mg/kg)、少指(趾)及難產等。美國FDA資料表明,該藥在孕婦中套用屬C類,即動物實驗研究有毒性,對人類研究缺乏充足的資料,因此雖然在人類中尚未證實有問題存在,孕婦仍應禁用本品。2.本品可分泌至乳汁中。在人類中套用本品尚未證實有問題存在,但由於本品可使新生兒發生核黃疸的可能性增加,故哺乳期婦女套用須權衡利弊或服用本品時暫停哺乳。
兒童用藥本品在小兒中的套用缺乏系統的研究資料,2歲以下小兒的套用缺乏資料,因此2歲以下小兒禁用本品;2歲以上小兒慎用,如確有指征套用時,必須權衡利弊。

老年患者用藥

藥物相互作用

1.本品禁止與阿司咪唑、特非那丁西沙必利合用。合用時由於抑制細胞色素P-450代謝,致使阿司咪唑、特非那丁或西沙必利血藥濃度升高,可導致心律紊亂甚至死亡。

2.本品與酒精和肝毒性藥物合用時,可使發生肝毒性的機會增多。接受長程治療或原有肝病的患者套用此兩類藥物時尤應給予嚴密監護,並應避免酒精類飲料。

3.抗凝藥、華法林香豆素或茚滿二酮衍生物與本品合用時作用可增強,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故對患者應嚴密觀察,監測凝血酶原時間,並且應調整劑量。

4.本品可使環孢素的血藥濃度增高,並可能使腎毒性發生的危險性增加,因此僅在非常嚴密觀察以及對血藥濃度進行監測的情況下,才考慮此兩類藥物的聯合套用。

5.本品與制酸藥、抗膽鹼能藥、鎮靜藥、組胺H2受體拮抗藥、奧美拉唑、硫糖鋁等合用,可使本品的吸收明顯減少,因此應避免合用。如需合用,則至少間隔2小時以上分別服用。

6.本品與利福平、異煙肼合用時,血藥濃度降低,可導致治療失敗或疾病復發。

7.苯妥因與本品合用時,可使苯妥因的代謝緩慢,致使其血藥濃度明顯升高,同時尚可使本品的血藥濃度降低,因此兩類藥物合用時應嚴密觀察其反應。

8.去羥肌苷(didanosine,DDI)中所含緩衝劑可使消化道pH升高,而本品以酸性環境中吸收為佳,故合用時可影響本品的吸收。必須合用時需間隔2小時以上。

9.本品與兩性黴素B有拮抗作用,合用時療效減弱。

藥物過量

如過量服用,應採取碳酸鈉洗胃和支持療法等措施。

處方類抗真菌藥

能抑制或殺滅真菌的藥物。除一些古老的抗真菌外用藥如水楊酸、雷瑣辛、碘劑、硫黃等外,抗真菌作用顯著的新藥有抗生素和合成藥兩大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