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寒節

過寒節

過寒節亦稱寒食節,是山東隆重的節日。

基本信息

過寒節亦稱寒食節,是山東隆重的節日,之所謂隆重就是她的寒食文化。過寒節要過三天,第

過寒節過寒節
一天叫“潑火”,中午時分母親做好麵湯,全家在開始吃飯之前,母親要把灶火用好麵湯潑滅,那時候就知道是為了一個叫介子推的人而潑的。他那割股晏君的故事十分感人;第二天吃用山藥蛋做成的燒饃饃,裡面有蔥花,母親提前做好多就是為了寒食吃,燒饃饃很好吃,涼吃熱吃都是值得回味的,儘管多少年都沒吃了,但是在山藥蛋的系列美食當中,他不失為上品;第三天,也就是現在的清明節,母親要做好多叫“寒燕燕”的食品,它是用白面做成型似燕子的零食。用一團和好的面,頭部捻細往上一提用剪刀剪出一小口那就是燕子的頭和嘴,用剪子在身體兩側一剪,然後用木梳壓平便成了燕子的翅膀,尾巴捻出後剪開,一個寒燕燕就做成了。蒸出來後涼好,然後用線串起來有時候也用酸棗圪針把寒燕燕紮起來涼乾,那時候就成了小孩子的零食。

傳說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過寒節過寒節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後,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

有一天,晉文公發現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但是只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出來。於是,命令放火燒山,結果火一下蔓延數十里,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火熄之後,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

這事傳出來,人人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以後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大家在這天都不忍心舉火,寧願吞吃冷食,所以,這天叫“寒食節”。

相傳2600多年前,晉公子重耳周遊列國歷盡艱辛。一次,他挨餓難熬,百般無奈時,大臣介子推端來了

過寒節過寒節
肉湯,使晉公子重耳渡過了難關。這肉湯,是介子推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煮出來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後來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分封大臣時,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抱不平,就在宮門上貼了一張無名帖,揭露晉文公忘恩負義,他看到後很羞愧,才派人去請介子推。但是,介子推早已背上母親隱居森林中。晉文公四處派人尋找,並無下落,便放火燒山,希望介子推能出來。但介子推寧死不屈,最後母子抱著一顆大樹死於林中。晉文公懊喪萬分追悔莫及。重耳為紀念介子推,把綿山改為介山,把縣名改為介休,又把燒死介子推的日子定為“過寒節(寒食節)”。這一日,就是清明節的前一天,每年這天,禁火一日,家家戶戶都吃冷食,這就是“過寒節(寒食節)”的來歷。我們心中揮之不去。

由來

過寒節過寒節
過寒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將綿山改為介山,並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之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 ,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習俗

過寒節過寒節
1、禁菸冷食:過寒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2、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江蘇鎮江有寒食節食具京扛儕"京扛儕".《國民生活歷》說:“京口(鎮江)以其為寒具。臍為六角形,謂京扛儕。”

4、插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

過寒節過寒節
“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5、踏青: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6、鞦韆: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遊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鞦韆掛彩繩。”

7、蹴球:盛行於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勛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特點

過寒節過寒節
1、節日形成早。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2、延續歷史長。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3、文化內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4、節日活動多。拜掃展墓、禁菸、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5、流傳地域廣。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價值

過寒節過寒節
過寒節的意義遠大於清明,若比做母子,寒食為母,清明為子。清明尤在,而寒食早已不存。也可以說,寒食伴隨著吹面不寒的楊柳之風,在歲時節日的演變過程中靜靜的融入了清明。寒食滋養了清明,清明由一個節氣上升為最為人們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沒有寒食,幾無可能。

回顧歷史的發展,寒食節已經成為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的脈絡之一。因此,從歷史研究、社會研究旅遊觀光等多個社會活動層面來看,寒食節所具有的獨特的價值值得人們注意。

1、社會、歷史價值

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的節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歷經各朝代延續至今,從未間斷。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寒食習俗蔓延全國,深入民心。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並定為全國法定長假,豐富多樣的寒食活動,充實了社會生活,增進了社會人際和諧關係,對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不斷前進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北魏、遼、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統治者對寒食節俗的認同和參與,通過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促進民族團結和政權鞏固具有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蘊含的介之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古代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民族根

過寒節過寒節
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繫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當今,更是聚民心,凝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民眾的一致願望,對於當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此外,從唐代宮中寒食節放假七日踏青春遊,演變為今天的“旅遊黃金周”;由寒食禁火,演變為今天的護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變為今天的全民植樹造林;由蹴鞠,演變為今天風靡全球的足球運動,意義可謂深遠,不可低估。

同時,寒食節2640年的演變,是對我國古代社會多個階層意識形態的反映,是當代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的重要線索之一。

2、文化價值

歷史上,過寒節(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菸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

過寒節過寒節
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菸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之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麵燕,介休方言為教育後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寒食節插柳,意為追求政治清明…… 。

在元雜劇及近代京劇、晉劇、現代晉劇、明代小說都有許多介之推暨寒食節的專門曲目章回。從東漢以來,關於介之推的傳說、故事及碑刻也成為研究三晉民間文學和金石藝術的重要史料

3、藝術價值

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學作品: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介之推不言祿”,被《史記》和《資治通鑑》等歷史名著反覆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啟蒙讀本《古文觀止》,《中國散文鑑賞》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祿”,成為我國古文的經典作品之一。在歷代詩詞作品中,題詠寒食節的詩詞從戰國屈原、西晉孫楚到現代從

過寒節過寒節
未間斷,僅全唐詩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詩詞及元曲也有一百餘首,涉及唐玄宗、張說等歷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等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成為研究我國詩詞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苗族姑娘的節日。流行於貴州黔東南一帶。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節日期間,姑娘們穿上艷麗的民族服裝,集中到到鄰近村寨的山坡上玩樂,相互交談自己意中人的情況,唱歌、說笑等。有的還邀請男友一起打皂角,熬水漿布,為冬天繡花做準備

苗族姑娘的節日

過寒節過寒節
過寒節苗族姑娘的節日。流行於貴州黔東南一帶。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節日期間,姑娘們穿上艷麗的民族服裝,集中到到鄰近村寨的山坡上玩樂,相互交談自己意中人的情況,唱歌、說笑等。有的還邀請男友一起打皂角,熬水漿布,為冬天繡花做準備。

傳統節日2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