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遊列國

周遊列國

周遊列國,成語,出自論語。原指孔丘帶著他的學生週遊當時的許多國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張。後指走遍各地。春秋時期,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到各諸侯國遊學,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然後原路返回。

基本信息

名稱解釋

周遊列國孔子周遊列國
【詞語】:周遊列國
【注音】:zhōu yuó liè guó

【周遊列國》:“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

【示例】扁鵲深入民間,‘~’,‘隨俗為變’,解除人

【釋義】:週遊: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帶著他的學生週遊當時的許多國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張。後指走遍各地。

【出處】曹余章《上下五千年·孔子周民疾病的痛苦。 ★陶鑄《崇高的理想》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旅行

起源

孔子周遊列國孔子周遊列國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到各諸侯國遊學,因孔子是保守派,與當時諸侯爭霸不合拍,常常受到冷遇。一次孔子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東門旁發獃,子貢問鄭國人孔子在何處。鄭國人說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像一隻喪家之狗在發獃。

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

過程

孔子周遊列國是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現如今大致路線曲阜——濮陽——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後原路返回。”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遊歷。從《孔子歷史地圖集》書內“孔子周遊列國圖”標註的線路圖來看,孔老夫子當時週遊的,有衛、曹、宋、鄭、陳、蔡、楚諸國。說起來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時期的蕞爾小國。楚算是大國,但孔子只到了楚國的邊境。孔子還打算西去晉國,但由於時局不好,結果只是在黃河邊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最終連黃河也沒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