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塔

菩提塔

菩提塔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蓮花山的塔爾寺內。磚塊砌成,與過門塔同時修建。塔內有雕像磚10萬塊,每塊磚上都精心雕刻佛像一尊,表示“塔爾寺內有十萬佛像”之意,相傳當年宗喀巴之母的牛圈就設在這裡。故塔旁有獅子雕像一對,象徵當年的看牛狗。


簡介

菩提塔菩提塔
菩提塔菩提塔

塔爾寺先有塔後有寺,故人們將其稱為塔爾寺。它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600餘畝,總建築9300餘間。寺院建築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恢宏。位於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牆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築,它與小金瓦殿、大經堂、酥油花院、如意八寶塔、菩提塔、僧舍等建築形成了錯落有致,布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於一體的宏偉建築群。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絢麗多彩的壁畫和色彩絢爛的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等方面的學術專著。

塔爾寺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體現了數百年來漢藏文化的交融和民族的團結合作,是這兩個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該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國家多次撥款修繕,使古寺面貌煥然一新。使這座蜚聲中外的古剎煥發出了新的光彩,成為青海省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塔爾寺是為紀念中國藏教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據說,宗師宗喀巴誕生時,剪臍帶滴血處生出一棵菩提樹。菩提樹樹根向四方延伸,如身之四肢展開,是藏傳佛教的法流淵源。藏曆土羊年(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師的母親以菩提樹為核心建成蓮聚塔,金猴年(1560)年高僧仁青宗哲堅贊在蓮聚塔左側建成彌勒佛殿,先建塔,後成寺,漢文始稱“塔爾寺”。

菩提塔菩提塔

菩提塔前有很多信徒在磕長頭。他們五體投地,非常虔誠。導遊說,他們有的要用一生來朝拜,來磕頭。他們有的已經花很長時間在塔爾寺的外面磕了數不清的頭了。塔爾寺一周滿掛的經幡哈達都是信徒們掛上去的。有的在寺里一直要磕下去。

他們白天磕頭,晚上就睡在簡陋的小店裡,有的就夜晚就睡在寺院的廊檐下。菩提樹落葉時,信徒們便把菩提樹葉一片一片地拾起珍藏。他們深信,菩提樹葉是佛的信物,佛的佑護和祝福。即使在落葉最多的時候,你也在地上找不到一片菩提樹葉。但菩提樹葉長在樹上,是不能動它一枝半葉的。因為菩提樹是佛門弟子的聖樹。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又在菩提樹下得道升天的。菩提塔前的菩提樹,是宗師的血脈所生長所長,更是神聖不可侵犯。

美食

菩提塔菩提塔
菩提塔菩提塔壁畫

肋巴:很多旅遊者會對西寧一種獨有的叫“肋巴”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青海高原牧民對羊肉的一種獨特吃法。五香牛肉干“雪山牌”五香牛肉干,以青海高原新鮮氂牛肉為原料加工而成。

尕面片:又稱軟面片、面片。青海家常麵食。將調和稍軟的面揉好成圓條狀,壓扁,切成手指大小的面劑劑,抹清油擺放盤裡;再用濕毛巾或塑膠覆蓋約十幾分鐘;然後將面劑劑捏扁,抻長,揪斷成1.5厘米見方的小面片,投入沸水煮熟而成。纖小玲瓏,既薄又小的指甲皮兒面片數最講究。有隻下一點青菜、熗點蔥花的素麵片;有先爆炒牛肉羊肉,再揪面片的牛羊肉麵片;有先煮牛羊肉,後揪面片的肉湯麵片;有出鍋不帶湯,將面片倒進用肉、冬粉、辣椒、蒜苗等做就的混菜鍋內混炒的炒麵片;有出鍋帶少量湯,用炸醬拌吃的燴麵片;還有既沒菜又沒肉和油的清湯麵片。

羊脖子:沒有骨頭,一點膻味都沒有,還可以沾醬,味道真的不錯。還有道菜要強烈推薦,叫黃菇肉片。

旅遊

塔內有雕像磚10萬塊,每塊磚上都精心雕刻佛像一尊,表示“塔爾寺內有十萬佛像”之意。相傳當年宗喀巴之母的牛圈就設在這裡。故塔旁有獅子雕像一對,象徵當年的看牛狗。

交通

九間殿在塔爾寺內。從西寧到塔爾寺,先到西寧體育館隔壁的小的西門汽車站,它在西寧西面。這裡有頻繁的公共汽車和吉普車到臨近塔爾寺的小鎮皇中,全部是中巴車,白天通常每30分鐘就會發出一趟,最晚一班車到晚上6點左右發出。中巴車和計程車,票價都是每人5元。臨近塔爾寺時,可以在汽車站1000米不到的僧院下車,或者直接向右到建築群,距離汽車站向北步行20分鐘。

小貼士

藏區的酥油茶之類食品不太適合內地人腸胃,不能多吃。當地有待客的酥油茶空碗必重新添滿的習俗,故建議始終保持碗內酥油茶三分之二滿,如此既不傷害藏民感情又保護自己,建議攜帶黃蓮素之類止瀉藥。

購物

裘皮:青海野生動物裘皮資源極為豐富。

毛氆氌:毛氆氌(藏語譯音詞),指的是藏族民眾用優質羊毛手工編織的衣料或服裝。

絨毛畫:絨毛畫是以染色的羊絨為原料製作的工藝畫。

相關景點

菩提塔坎布拉

坎布拉風景名勝區

位於尖扎縣西北部,總面積39.17平方公里,距省會西寧131公里,距縣城馬克唐鎮50公里。該風景區為拉脊山支脈,由山地、風蝕殘丘、山間小盆地相間組成,地層構成以紅色砂礫岩為主,最高峰為申保山,海拔4614米。高原大陸性氣候特性,年平均氣溫0.6—2.9℃,7月份氣溫15—18℃之間,夏季涼爽,冬季嚴寒。年均降水量450—490毫米,7一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日照時數2625—2900小時。本風景區為半農半牧的藏族居住區,資源貧乏,交通封塞,經濟文化落後。利用這裡獨特的風景資源發展旅遊業,對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脫貧致富有著現實意義。

據青海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所考察,坎布拉風景區有景點50多處,是以丹霞地貌、佛教寺院為主體景觀,併兼有宏大的李家峽水電工程,以遊覽觀賞、宗教朝覲、消夏避暑為主要功能的綜合性自然風景名勝旅遊區。

(l)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坎布拉丹霞地貌多以奇峰、方山、洞穴、峭壁為其主要地貌特徵。大型山體如住狀、塔形、城堡,陡峭直立,雄偉壯觀,氣宇非凡。小尺度的造型地貌似巨人、獸類,各種造型等栩栩如生,形態千奇百怪,有鬼斧神工之妙。有一個叫德傑的山峰,在陽光照耀下,遠遠望去,猶如拉薩布達拉官之盛景。在這些造型地貌中,以“仙女聚會”、“強起崗”、“南家溝””的風光最具有代表性。

位於德洪村附近的“仙女聚會”,是由數十個拔地而起,形態各異的圓錐形山體組成,上面有奇花異草點綴,四周地形隆起,猶如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城堡”,居高臨下俯視,確如瑤池仙境,“仙女”們在翩翩起舞,景色奇特、秀美,如入仙境,讓人嘆為觀止。

強起崗位於風景區的西部,海拔2700米,是由大小數十座峭壁如削的塔狀山峰組成,在最佳景點觀賞,似群山起舞,林海茫茫,晴嵐雨雪,氣象萬千,給人以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之感,“江山如此多嬌”的無限感慨油然而生。

南宗溝長約5公里,以中段風景最為迷人,這裡奇峰突起,景色千變萬化,山坡上松柏疊翠,鳥語花香;谷底里溪水潺潺,景色幽靜,令人神往。

菩提塔坎布拉

(2)悠久的宗教文化:該風景名勝區內的南宗寺,有著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為藏傳佛教後弘期的發祥地。公元8世紀,西藏贊吉達瑪滅佛,藏繞賽等3名僧人由西藏來這裡避難和修行,並收貢巴繞賽為徒。西藏佛教能在公元10世紀後重新恢復並發展,同這幾個僧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傳說藏統賽等“三智土”在阿瓊南宗的山坡上種了三棵松樹,後長成參天大樹,樹幹直徑約亞米多,不幸1958年被毀,殘根尚存。清代,尖扎一帶寧瑪派宗教領袖藏欠•班瑪仁增在這座山峰下主持修建南宗寺和南宗尼姑寺。現有的南宗扎西寺、本本子寺和南宗尼姑寺,是青海省內顯、密、僧、尼並存的唯一法地。寺院內熱貢佛教繪畫技藝精湛高超,光彩奪目。阿瓊南宗四周為陡岩峭壁,行人上下猶如攀登雲梯,峰頂有古剎一座,掩映在綠蔭之中。古剎由數間小石窟組成,依山就勢,窟內陳列有佛像,繪於牆壁上的壁畫約為明清年代所作,四季香火不斷。南宗溝為省內著名的佛教聖地,千百年來,、新、以及省內廣大朝拜者絡繹不絕。省內著名的夏瓊寺、和日寺、德千寺距風景區較近,可考慮作為本風景區宗教旅遊的主要組成部分。

(3)多采的植物景觀:坎布拉氣候溫濕,植物生長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8%,主要樹種有樺樹、青海雲杉、油松、山楊、油松、雲杉四季常青,不畏嚴寒,耐貧瘠,可在懸崖壁上紮根生長,挺拔秀麗;點綴在山坡岩下的山榆樹形優美瀟灑。海堂花在溝沿溪邊到處可見,為中國傳統名花。花草灌木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杜鵑、忍冬、金露梅、銀露梅、小檗、錦雞兒、旬子、薔薇、沙棘、花揪及荷蘭菊花等數十種。每到六七月間,山坡上、谷底間山花爛漫,野草芥菲;9月金秋,霜葉鮮紅,碩果纍纍,構成了一幅色彩斑瀾的畫卷。在林間草叢中經常出沒珍禽異獸,如鹿、石羊、麝香、錦雉、盤羊、百靈畫眉、馬雞、夏季南來的布穀鳥等,花香鳥語,使遊人留連忘返。

白馬寺

菩提塔菩提塔

修建在湟水岸的紅崖子溝溝口的半山崖上,始建於公元十世紀,距互助縣城威遠鎮55公里,與湟水岸的海東行署所在地平安縣相望。白馬寺,藏語稱為“瑪藏觀”乃由瑪爾•釋迦牟尼藏•饒賽二人的名字的首字合寫而成,系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貢巴饒賽晚年到達白馬寺現址,直到圓寂。傳說,其肉身塗藥泥後供於石窟中,為了紀念他,後人就在該地建寺。

該寺大殿依山而建,鑿孔架梁,似凌空而起。殿分三層,上為佛堂,供奉貢巴饒賽的塑像,還有他的兩位師長和參加他授比丘戒儀式的另兩位漢族和尚的塑像,中為經堂,下為僧舍。殿西有石窟,窟內有金剛佛石雕像,故該寺亦稱金剛崖寺,後改為白馬寺。

現存的白馬寺佛堂,系磚木結構。佛堂西側有一尊石雕佛像,藏語稱“彌勒望河”,古樸渾厚,線條粗獷。雕像背依險峰,面臨湟水,左手托缽,右手前伸,似推擋湟水衝擊,以保山寺安然。石雕佛像背後有一石窟,窟內有宋代壁畫,約8平方米,依稀可辨,為佛本生故事。寺前平地重建佛塔,塔周圍有滴翠的楊、柳、松柏和吐芳的沙棘樹簇擁。綠蔭叢中,白塔與石雕像相映成趣。

佛塔敘事

佛塔是諸佛身、口、意的象徵。佛塔的形狀依地、水、火、風、空等五輪之相形成。塔內裝藏開光後,可供人禮拜、塔身表示佛的色身與大悲意,同時也象徵三界:塔瓶表示欲界、塔頸表示色界、其上表無色界及空大、十三級階梯代表十三地,上部日月光表示佛光普照。塔內供奉舍利子,功德不可思議。

“舍利”是梵文的音譯,通指佛陀的遺骨。佛陀涅槃後,其弟子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瑩堅固,名舍利子,因造塔以藏之。其後亦指高僧圓寂焚燒所遺舍利子。也有由於信眾至誠而感得之舍利子。 《浴佛功德經》分舍利為二:

(一)生身舍利,即佛之遺骨。(二)法身舍利,即佛所遺之教法,戒律,以舍利比喻之。 《金剛明經》卷四捨身品》 :“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大智度輪》 ,卷五十九載,即使供養小如芥子之舍利,功德亦無量無邊。

佛教世界觀認為,世界的形成是由土、水、火、風四種元素構成的,也就是說,這四種元素構成了世界的一切。塔的構成也如此。據《時輪金剛》記載說,形成世界的土、水、火、風四元素,構成了佛塔的塔座、塔瓶、塔頸,以及十三輪佛幢等的形狀。

西藏的塔包括以下二十五個部分,它們分別是:

1、.塔座。這是塔最下部的方形基座,它代表人生世間,象徵所緣或所依,即僧和僧眾。

2.、座梯。這是基座與塔面之間的連線階梯。

3.、塔面或龐面。上面雕刻著守護智慧之寶(佛法)的獅子。

4.、其上為鏡端或端墊。

5、.其上為牆檐。它和境端象徵“趣悟階路。”

6.、塔宮、殿字。

7.、十美。所謂“十美”是指富裕地方的十種優美條件:遠近牧草美、田宅土質美、飲灌水性美、礎磨石質美、屋薪木材美,總稱十美,比喻及收了一切美好的條件。

8.、塔身階層。以階梯狀象徵心靈發展的四個階段。

9.、平面和矩形部分的瓶座,它代表著五大(五行)之一的“土”。

10.、供有一尊佛像或舍利的佛龕

11、塔瓶之門。塔瓶中間開個小龕,叫眼光門。

菩提塔菩提塔

12.、塔瓶,圓形部分或復缽部分,它代表著五大之一的“水”。

13、.斗拱基座。

14、拱墊、拱基或斗座。

15、斗拱或塔拱。

16、.支撐華蓋木及蓮花盤。

17、十三法輪。它呈圓錐形狀,又稱相輪部。象徵五大之一的“精進之火”。輪又代表佛所說法。又像征十三天。

18.、陰輪。

19、.陽輪。

20.、大傘狀纓絡,表示華蓋

21、.總持慈悲經論,象徵宏揚佛法。

22.、小傘蓋狀月盤,表示佛幢。它和大傘蓋部分共同象徵五大之一的“風”。

23、月亮。24.太陽。

25.、慧尖。屬日月部象徵五大之一的“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