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東行

菩提·東行

兗州興隆文化園實景演出《菩提·東行》,以2008年兗州興隆塔地宮出土的安葬舍利紀事碑內容為依據,由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及其團隊精心創作。演出以舍利東來、安奉於兗州為故事主線,以七幕音樂劇的形式,描述並闡釋了真與美、善與惡,諾言與信任,犧牲與奉獻,對目標的執著與追求、各民族的團結與融合等主題,閃現了人性光輝,全景還原了北宋時期的歷史風貌、風俗民情、地方民樂。大型佛教文化主題演出《菩提·東行》依據2008年興隆塔地宮出土的“安葬舍利紀事碑”記載的內容,以宋代于闐國光正大師迎請佛舍利東入兗州為故事主線,整部劇以7幕音樂劇的形式描述並闡釋了對信仰的堅持與追求、各民族的團結與融合等主題,全景展示了北宋時期的歷史風貌、風俗民情。

基本信息

製作背景

菩提·東行菩提·東行
大型佛教文化主題演出《菩提·東行》依據2008年興隆塔地宮出土的“安葬舍利紀事碑”記載的內容,以宋代于闐國光正大師迎請佛舍利東入兗州為故事主線,整部劇以7幕音樂劇的形式描述並闡釋了對信仰的堅持與追求、各民族的團結與融合等主題,全景展示了北宋時期的歷史風貌、風俗民情。
2012年9月21日至10月5日《菩提·東行》在山東兗州興隆文化園“菩提劇場”進行了首演,並試演成功。

劇情介紹

劇情索引

菩提·東行菩提·東行
序幕:佛諭東去;第一幕:沙漠;第二幕:陝北;第三幕:川北;第四幕:三峽;第五幕:汴京;第六幕:兗州;第七幕:萬物皆佛。
引子
木魚聲起,場燈漸暗,《安葬舍利碑》隱去,一個現代少女向一白髯老僧問佛。老僧似乎什麼也沒聽見,自語一般地念起了《華嚴經》。宋代、夜、西域于闐。神秘的佛樂仿佛從遙遠的天上傳來,白天集市嘈雜。美麗的于闐之舞迷漫著西域風情。傻子唱聖人之歌。法藏詢問間突然地震。眾人倉皇奔逃。老僧吩咐法藏護送舍利,率眾東去……
第一幕:沙漠
數月後,法藏帶著眾人艱難地在沙漠中行走。他們的水已經用光,所有人陷於絕望。恍惚中,甘肅民歌《一灣灣流水》飄來……法藏暈倒,小販妻用奶水救了他,自己的孩子卻乾渴而死。
第二幕:陝北
菩提·東行菩提·東行
一年後,黃土高坡狂風呼嘯,大雪紛飛。法藏和眾人頂風冒雪地艱難行走。小販懷念著,商人懷念著愛人。法藏和眾人獲邀進入窯洞休息,在隨後的危險中,小販為搶救舍利而犧牲。
第三幕:川北
數年後,川北森林,鳥語花香,陽光從樹梢穿下……女藝人捨身飼獅,救了心上人樂師喜歡的川北的少女。
第四幕:三峽
數年後,長江三峽邊……法藏等人途中遇到一迎親隊伍。突然,新嫁娘逃跑。法藏幫助她逃脫後又遇強盜。強盜欲殺害法藏,被法藏所將故事感動。突然,棧橋不勝重量將斷裂,強盜帶著縱身跳下,救眾人於危急。
第五幕:汴京
數年後,莊嚴的皇宮大殿中,法藏手捧菩提葉面聖。皇帝賜法藏光正大師稱號,並賜紫袈裟。法藏拿出犧牲者的物品表示緬懷、尊重。商人去悄悄探望自己的愛人後繼續和法藏前行。
第六幕:兗州
數年後,齊魯老城。全城舉行盛大的儀式迎接佛真身舍利入城。傻子找到了已變成老太太的小妮子。她用數十年完成的“路不拾遺”故事震撼了法藏。法藏眼含熱淚匍匐於杏樹之下並感慨:兗,端也,信也!他手中的金瓶發著光芒飛向茂盛的老杏樹。杏樹化為發光的菩提。
第七幕:萬物皆佛
一束光照亮舞台前端蒲團上閉目打坐的白髯老僧依舊吟誦著《華嚴經》。現代少女再問佛。老僧離席坐化前以“萬物皆佛”回答了少女的疑問。一尊金光四射的臥佛冉冉升起,慈祥地俯視眾生。此前人物及群獅俱成佛。

策劃團隊

總導演/總策劃:梅帥元(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
編劇/導演:張仁勝(國家一級編劇,作品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暨國家文化部文華劇作獎)
執行總經理:蔣世和(山東兗州興隆文化園景區執行總經理)
作曲:張驍(青年作曲家,為多部實景演出創作音樂)
舞美:嚴文龍(國家話劇院一級舞美設計師,上海特奧會開幕式等大型演出舞美總設計)
舞蹈劇團:興隆文化園兗·劇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