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

茶史

茶史,即有關茶的歷史。中國是茶的發源地,了解茶的歷史,使我們對茶以及由此衍生的茶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簡述

茶史茶史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茶史茶史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茶史灌木型茶樹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么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 .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茶史茶史
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飲茶的普及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史茶史
《茶經》中陸羽列舉了我國古代識茶的人物,如神農周公旦晏嬰等,表明了我國是最早發現,利用茶葉的國家,他引《神農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他引《爾雅》說:“檟,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說:“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見,我國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陸羽引用著作,都成書於漢代,況且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中下游,我國西北古代氣候雖較溫潤,但歷來不產茶,那么神農氏怎能“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們認為我國的茶事較遲,以致外國人趁機制遣中國茶葉來自印度的說法,後來事實證明印度古代無茶。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裡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裡,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

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發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峰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構想從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茶文物

茶在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關係到茶的文物十分繁雜,諸如茶人、茶具、茶畫山泉,以及有關的茶文化遺址等等,無一不是茶文物的組成部分。
唐代陸羽,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湖北竟陵(今天門縣)人。他所著的《茶經》,茶學者經常提到的還有33種版本存世。在他的家鄉,保存有文學泉、陸子井、陸子泉、陸羽亭和陸公

茶史惠山泉
祠,收藏了為紀念茶壇宗師陸羽的“古雁橋”和《古雁橋碑》刻等。陸羽故居西塔寺及寺內的陸子井遺址已開始修復。當年,陸羽考察茶情,傳授茶風,探尋泉水所到之處,仍留有不少古蹟。現存的江蘇無錫的惠山泉,傳為陸羽品題,由元代趙孟11書,號稱天下第二泉。蘇州虎丘的陸羽井,井口丈見方,四壁鑲石,俗稱觀音泉。元人顧瑛稱其是“雪雯春泉碧,苔侵石12青”,也是陸羽當年燒水煮茶品茗之處。《陸文學自傳》中提到的“上元初(唐肅宗年號,即公元760—761年),結廬於苕溪之湄,閉關對書,不雜非類,名僧高士,譚宴永日。”說他與詩僧皎然同居於浙江吳興杼山妙喜寺,如今籽山還在,苕溪猶存,這一帶人民飲茶仍保持陸羽遺風。屬茹溪流域的浙江省餘杭縣,據古籍《雙溪十景》記載:“苧翁泉呼陸家井,唐隱士陸羽號桑苧翁,著有茶經傳世,隱居將軍山麓之泉畔。”如今,將軍山麓的陸家井,雖歷經1200餘年,但直到現在,當地老人仍叫此為苧翁泉或陸家井。
茶史餘杭 徑山寺
浙江省餘杭縣境內的徑山寺,是唐宋時代的著名寺院。南宋開禧年間(公元1205—1207年),孝宗皇帝親自御筆賜額“徑山興聖萬壽禪寺”。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來徑山寺拜虛堂和尚為師學佛。他回國後,把徑山茶宴、鬥茶等飲茶習俗一併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以茶論道的茶道。如今,徑山寺雖只存斷牆殘壁,但御碑“徑山興聖萬壽禪寺”以及池、潭、井、泉和峰、岩、谷、石依然存在,徑山古剎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即將開始整理修復。不久,將重現徑山寺原貌。
歷史文獻資料表明:我國古代野生大茶樹遍及南方諸省,特別是四川雲南貴州,多有發現。據陳興琰報導,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雲南省勐海縣巴達的大黑山密林中,發現一株樹高32.12米(前幾年,樹的上部已被大風吹倒,現高14.7米),胞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估計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周圍都是參天古木。據虞富蓮報導,在海拔2190米的雲南省瀾滄縣怕令黑山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樹高21.9米的野生大茶樹。在勐海縣南糯山還有一株大株樹,樹高5.5,樹冠10.9×9.8米,胸圍1.4米,據當地哈尼族史傳記,此茶樹種植已歷55代,達800年之久。這些古老的大茶樹是當今存世的活文物。

中國是世界最早對茶進行研究並撰寫為書的國家。最早見到茶名“茶”字字形的第一部字書《爾雅》,以及最早記述中國種茶、飲茶的公元前1100多年的《華陽國志》,尚存於世。最早出現“茶”字字形的漢代璽印,還可在《漢印分韻合編》中找到影蹤。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先後有33個以上版本問世,在北京圖書館還收藏著明代弘治十四前(公元1501年)華珵刻遞修本。

此外,在新疆土魯番地區的唐代墓代墓葬中,曾出土過一幅《對奕圖》,上面畫著一個侍女。手捧茶托端著茶。在出土的唐代其他古墓宋其他古墓葬壁畫中,也每每可以見到有品茗的圖像。唐代官居右相的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卷》,至今尚未於世,內中也有品茗場面。
近年來,我國在發掘長沙馬王堆西漢墓時,出土了不少簡文帛書等文物,這些物品距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了。墓中一幅敬茶仕女帛畫,是漢代皇帝貴族烹用茶飲的寫實。在隨葬清冊中,還有“16—笥”和“17笥”的簡文和木牌文。據王威廉查證,“18”就是“檟”的異體字。所以,所謂“20—笥”和“21笥”就是“檟(即苦茶,指茶)—箱”和“檟箱”之意,這是至今發現的最早茶葉隨葬品。
1987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塔地宮唐代秘藏的出土,為研究我國茶具歷史和飲茶習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證。這批稀世珍寶已在地宮中封存了1100多年。其中,有富麗堂皇、璀璨奪目的金銀器茶具;有凝霜澄水、玲瓏玉潤的琉璃茶具;有失傳已久,青中泛白的秘色瓷茶具。

茶史仿唐茶器
金銀器茶具,極少有傳世品,至於唐代的金銀器茶具,此次發現尚屬首次,堪為國之瑰寶。這次出土的唐代金銀器茶具,多為唐僖宗(公元873—888年)供奉。有供碾茶用的鎏茶用有鎏金壺門座茶碾子;有供碾茶後作篩分用的鎏金仙人駕鶴壺門座茶羅子;有供烘團茶用的金銀絲結條籠子和鎏金鏤空鴻雁球路紋銀籠子;有供貯存茶葉用的鎏金銀龜盒;有供放鹽和其他調料用的摩羯紋蕾鈕三足鹽台和鎏金人物面銀罈子;有供調茶用的鎏金伎樂紋調達子;有供煮茶用的壺門高圈足座銀風爐;有供煮茶時夾炭用的系鏈銀火箸,有供取茶用的鎏金飛鴻紋銀匙等。它表明中國在唐代時宮延達官顯貴飲茶風氣已十分盛行。儘管在這以前,我國已有飲茶的茶具和風俗的記載,但並無實物為證。這次法門寺塔地宮出土的一整套茶具正是唐代飲茶之風盛行的有力物證。

地宮中收藏的素麵圈足淡黃色玻璃茶托和茶盞,是地道的中國產品,雖然造型較為原始簡樸,裝飾也未見筆墨,質料微顯濕濁模糊,但它證明;我國的玻璃茶具的製作,在唐代已經起步。
秘色瓷茶具,以往只見文獻記載,卻不見實物。這次法門寺出土,由唐懿宗(公元859—872年)供奉的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表明我國的瓷茶具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以往認為秘色茶具製作可能出現的最早時期在五代,這次的發現把它提早到唐代。這不但揭開了秘色茶具之謎,而且改寫了秘色茶具的歷史。
上述這些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我國是茶和茶文的發祥地,這對研究茶的起源,以及茶樹栽培史、茶葉加工史、飲茶史、茶文化史等,都有極其重要作用。

茶史年鑑

原始社會神農時代
傳說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說,是茶葉藥用的開始。
 
西周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 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餚湯料,供人食用。(據《晏子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是茶葉進行商貿的最早記載。(《僮約》)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公元220--265年)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後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南朝齊(公元479-502年)
《南齊書-武帝紀》記述在遺詔中要求以“餅、茶飲、乾飯、果脯”代替牲祭。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邛州先茶記》中記述南朝梁已有將“荼”字讀為“茶”音,但尚未將荼改用茶字。  

(公元581--618年)
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於是人們競相采之,並逐漸由藥用演變成社交飲料,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
 
(公元618--907年)

茶史茶史
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擴大普及的時期,並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 唐代科舉時,朝廷為怯除應舉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湯入試場,稱為“麒麟草”,因此飲茶風俗漸及於文人。 唐玄宗所撰《開元文字音義》(公元730年)首次出現“茶”字。 《封氏見聞記》中記述降魔大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煎煮,以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納趙贊議,開始徵收茶稅,但由於民怨,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終止。復於貞元九年(公元793年)準張滂所奏重課。 公元8世紀後(約公元760年後)陸羽《茶經》問世。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專門任命王涯為榷茶使,專責管理茶務。 唐武宗時“諸道置邸以收稅,謂之蹋地錢。”(語出《新唐書》食貨志) 唐懿宗鹹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專用的茶具。
 
(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展。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開》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建文二年(公元1191年),榮西禪師歸日本,將末茶傳去扶桑。
 
(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發布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並轉運入歐。19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並向俄皇饋贈茶葉。
 
(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數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萬丹運華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開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驅。
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照。光緒31年(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察茶葉產制,併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製作技術和方法。
1865年淡水海關公文記載82022公斤茶葉。為寶島正式茶葉輸出記錄。
1866年英商John Dodd來台收買茶葉。
1867年John Dodd於艋舺初設精製茶廠。
1869年John Dodd將2131擔烏龍茶首銷美國,並加以福爾摩沙茶的標記。
1873年台灣將滯銷的烏龍茶運往福洲,首制包種茶外銷。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錦、魏靜至南港大坑製作包種茶並傳授技術。
1889年劉銘傳成立“茶郊永和興”茶葉輔導機構,並附設“回春所”作為茶職介紹所。
1896年福州市成立機械制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制茶業。

茶及衍生

中國人喜歡喝茶,也常常用茶來招待朋友和客人。茶葉是中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茶樹原產於中國。中國古人發現茶樹後,最早是把茶葉作為藥用,後來才當作飲料。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有了飲茶的習慣,以後又逐漸學會了培育茶樹和製作茶葉的技術。中國是茶的故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