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瀾滄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因東臨瀾滄江而得名。地處東經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緯22度01分~23度16分之間。全縣總面積8807平方公里,為雲南省縣級面積第二大縣。縣境與景谷、思茅、勐海、孟連、西盟、滄源、雙江7縣(市)相鄰,西部和西南部有兩段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80.563公里。縣城勐朗壩,海拔1054米。

行政區劃

瀾滄縣 瀾滄縣

瀾滄縣轄3個鎮、17個鄉(其中7個民族鄉):勐朗鎮、上允鎮、糯扎渡鎮謙六彝族鄉、東河鄉、大山鄉、南嶺鄉、酒井哈尼族鄉、惠民哈尼族鄉、東回鄉、拉巴鄉、竹塘鄉、富邦鄉、安康佤族鄉、文東佤族鄉、富東鄉、雪林佤族鄉、木戛鄉、發展河哈尼族鄉、糯福鄉;勐根農場。

山脈河流

瀾滄縣地處橫斷山脈怒山山系南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五山六水縱橫交錯,主要山脈有公明、孔明、帕令、芒黎和扎發谷5座,山峰綿延縱橫,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海拔2516米(新城鄉麻栗黑山),最低海拔578米(雅口鄉勐礦)。山區、半山區占98.8%。較大的黑河南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均屬瀾滄江水系。河谷壩子有上允壩、勐朗壩、勐濱壩下允壩回革壩細允壩等,其中上允壩面積達6.36萬畝。

民族資源

瀾滄縣 瀾滄縣
於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瀾滄江西,毗鄰緬甸。1991年底人口45.1萬。民族有拉祜、漢、佤、哈尼、彝、傣、布朗、回等,少數民族占人口總數的75%以上。1915年置瀾滄縣,1953年成立瀾滄拉祜族自治區,1955年改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處橫斷山區南段,山區半山區占99%。屬亞熱帶雨林氣候,年均溫18.9℃,年均降水量1643.4毫米。氣候垂直變化明顯。農產有稻、 玉米、小麥、茶葉、 鳳梨等。礦產有金、銀、鉛、鐵、煤等。特產筍絲、木耳、鳳尾掃把、多衣果脯。有公路通往雙江、西盟、勐海等地。

自然氣候

瀾滄縣 瀾滄縣
瀾滄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氣候主要屬南亞熱帶夏濕冬乾山地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雨季分明。由於地形地貌複雜,海拔高差懸殊,立體氣候明顯。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瀾滄江、小黑江、黑河等河谷地區為北熱帶,700~1400米之間的大部分壩子河谷低丘地帶為南亞熱帶,這兩個氣候帶的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的44%,氣溫高,熱量足。縣城勐朗鎮年均氣溫19.2℃,年降雨量1624.0毫米,年日照2098.0小時。豐厚的熱區資源,使瀾滄成為盛產稻穀、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和甘蔗、茶葉、水果、 咖啡橡膠、烤菸等熱區作物的沃土,適宜甘蔗、茶葉、橡膠、咖啡、南藥、水果等經濟作物生長。

歷史沿革

瀾滄縣 瀾滄縣
明代,瀾滄縣縣境為孟連長官司(清代改為宣撫司)轄境。清代,又先後封委了 大雅口土都司、芒海土守備、 大山土守備、賢官募乃土把總、圈糯土千總以及上下勐允土把總軍幾個土司,縣境成了各土司分治的局面。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正式核准于謙糯設鎮邊直隸廳,隸雲南省迤南道。民國2年(1913年),鎮邊直隸廳改為鎮邊縣,民國4年(1915年)又改名為瀾滄縣。清末至民國初年,縣境雖已有行政設定,但由於地處邊疆,土司統治根深蒂固,基層仍控制在土司手裡,政府辦理政務均需依靠各土司。土司制度對穩定邊疆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於土司的殘酷統治,也給各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民國年間推行區、鄉、閭、鄰制後,鑒於縣內情況特殊,仍任用各地土司擔任區、鄉、閭、鄰長。此後,隨著國民黨政權組織的不斷完備和地主經濟的發展,土司制度逐步趨於消亡。

1949年2月,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武裝解放了瀾滄全境,並於4月成立瀾滄專員公署。同年12月,撤銷專員公署,仍恢復瀾滄縣。1950年6月,正式成立瀾滄縣人民政府。

農業經濟

瀾滄縣 瀾滄縣
瀾滄縣是農業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要地位。農業經濟歷來結構單一,以種植業為主,其中主要又是種植糧食作物。改革開放後,經過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積極發展茶、蔗、水果等經濟作物,並使之成為商品基地。現全縣已有茶園10萬餘畝,甘蔗14萬畝,茶、蔗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林業 、畜牧養殖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從而改變了結構單一的狀況,使農業經濟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現擬開發的還有烤菸、咖啡、亞熱帶水果等產業。工業主要有採煤、水泥、制茶、製糖、食品加工、林產品加工等行業。80年代以前,縣內第二、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80年代以後,工業、建築業以及第三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旅遊資源

瀾滄縣 瀾滄縣
①富東鄉 邦崴村 千年古茶樹1991年,在境內富東鄉邦崴村海拔一千九百公尺的高山上發現傲視全球的 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王。瀾滄邦崴古茶樹,證明了思茅先民具有古老的種茶歷史。此樹的樹幹地徑180厘米,離地40厘米處的樹幹直徑156厘米,樹高12米,樹冠幅度7.8米,樹冠挺拔,枝葉茂密,生機盎然。經鑑定,樹齡在900~1000年左右,被學術界普遍譽為茶樹原產地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棵具有過渡型特徵的古茶樹,也就是既保留部分野生特徵,又新增了部分人工種植的特徵,介於野生到人工栽培品種之間,由此確認了思茅是茶葉原產地的歷史地位。

②惠民鄉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距瀾滄縣縣城70餘公里,東面與西雙版納的勐海縣相連。據芒景緬寺木塔石碑記載,這裡的茶樹種植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1200多年,後來經過幾個朝代的連片開墾種植,至今已達一萬多畝的規模。在這些古茶樹上還生長著一些據說只有在幾百年樹齡的古茶樹上會生長的螃蟹腳——一種寄生在茶樹上的草本植物,據研究,螃蟹腳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的藥用價值,常飲可防血管硬化。

③糯福鄉基督教堂清宣統二年(1910年)美國基督教浸信會緬甸景棟教會派牧師到孟連東乃等地傳教。民國5年(1916年),派撒臘比布到瀾滄傳教。民國9年(1920年),美國牧師主持糯福教務,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修建教堂。糯福教堂為瀾滄、雙江、滄源、耿馬等地的基督教會總部。為便於傳教,永偉業用拉丁字母為拉祜族創造了拉祜文字。糯福教堂總面積506.6平方米,融合西洋與當地民族建築形式,設計別致,風格奇異。1987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④竹塘(募乃)仙人洞位於竹塘鄉募乃街子前、佛雙公路邊半山腰上。仙人洞洞口開闊,洞內象一間裝飾精美、寬敞明亮、富麗堂皇的大廳。四壁綴滿了各式各樣的鐘乳石。洞的側方有一條狹窄黑暗的通道,只能單人躬身行走。越往裡走越黑,手電無光,只有點著火把才能照亮。一直往裡走可通山前面的懸岩上。在洞口,俯首可觀募乃全景。晴天,白雲瀰漫于山間,在陽光渲染下,五光十色,觀有仙境之感。

募乃“仙人洞”:位於竹塘區募乃街子前、佛雙公路邊的半山腰上。“仙人洞”洞口開闊,洞內象一間裝飾精美、寬敞明亮、富麗堂皇的大廳。四壁綴滿了各式各樣的鐘乳石,有似象牙的,有似龍、飛禽走獸的,也有似芭蕉、竹子和一串串翠綠欲滴的葡萄的。特別是有的鐘乳自頂部垂直而下,與地面上突起的白筍石僅一掌之隔,猶如一棵雕刻精美的玉柱。洞的側方有一條狹窄黑暗的通道,只能單人躬身行走。越往前走越黑。手電無光,只有點著火把才能照亮。一直往裡走可通山前面的懸岩上。在洞口,俯首可觀募乃全景。晴天,白雲瀰漫于山間,在陽光渲染下,五光十色,確有仙境之感。凡是到募乃的人,都要親臨其境,欣賞一番“仙人洞”的風光。

溫泉:位於縣城勐朗壩,解放後已建成環境幽美、寬敞舒適、設備較好的浴室。其溫度達56℃,含有硫磺等礦物元素,有較高的療養價值。每當假日或工作之餘,前往沐浴者絡繹不絕。

響水河瀑布:位於雅口區響水河鄉。河水從數十丈高的石岩上衝下,氣勢磅礴,聲震四方,十公里以外也能聽到,因而有"響水河"之稱。

竹塘拉巴東回等區境內,多屬喀斯特(石灰岩)地貌類形。在這些地方,清泉、溶洞、暗河、石林星羅棋布,石峰突兀,千姿百態,有的象雄獅、駿馬,有的如寶塔、利劍,有的似戰艦,馬鬃,斷岩腳下,清溪側畔,叢叢翠竹茂盛挺拔,株株垂柳婀娜飄裊

瀾滄縣 瀾滄縣
此外,還有雅口區瀾滄江邊的虎跳石,糯福的景邁茶山、竹塘區的天生橋,及勐朗壩的勐朗水庫等,也是瀾滄縣較好的風景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 拉祜族地區的古文化遺址沒有記載。據1983年至1985年文物普查,拉祜族聚居區瀾滄縣境內發現新石器採集點30處,均系表土層中出現,有打制和打磨兼制的梯形石斧、靴形石斧、石刀、石鋤、石環等,標本153件。(  《思茅地區文化志》 ,雲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三佛祖佛房遺址:位於西盟縣城勐坎水庫南西700米佛殿山。佛房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屬大乘佛教朝拜地,亦是清代拉祜族頭人和佤族頭目誓盟處,占地2500平方米。佛房為四合院式土木結構草房,正房為大殿,面積240平方米。殿後有佛塔,用鵝卵狀塊石壘成三台,成凸字形,面積16平方米,高5米,殿前有四座花台,用石頭分二層砌成。今遺址尚存佛塔、花台及殘留圍牆。現為西盟佤族自治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糯福教堂:位於瀾滄縣糯福鄉政府西北300米小山上。系美國浸信會基督教堂,建於民國11年(1922年)。該教堂為拉祜族乾欄式圍廊建築,內部裝修為歐美教堂風格。總建築面積為506.6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縱向雙十字形相連之木構架,平掛瓦屋面,內有禮拜堂、拉祜文教室、牧師休息室。基督教傳教士活動至1949年解放時終止。現為雲南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長炮:清代拉祜族起義時使用的兵器,亦作拉祜族年節鳴放的禮炮。瀾滄縣共收藏15件,大小不等,鐵鑄、立式、圓筒狀,炮身箍以多道鐵環,底部為方形鐵座。最大的通長2.22米,外口直徑6.5厘米,內空直徑3.3厘米。最小的通長1.21米,外口直徑2.8厘米,內空直徑1.2厘米。

明末清初以來盛行佛教的拉祜族地區,迄今或多或少地珍藏著傳教寶物、法器和僧人用具。其中以南柵佛寺(今瀾滄縣境內)的傳世寶物為甚。今藏有厄莎佛祖親制印璽一枚,印質為檀梨木,上刻有“福祿寶印”四個漢文篆字;有大銅鈸一對;鑄鐵禮炮三門;古磨一盤;鐵三角一個;黑寶石二枚;白玉一塊;金屬質寶穀殼一枚。還有佛祖樹(柏樹)和佛祖茶等,對研究清代拉祜族地區的佛教傳播史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連結

http://www.xzqh.org/quhua/53yn/0828lc.htm
http://www.lczw.gov.cn/Index.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