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湄公河

瀾滄江-湄公河

瀾滄江-湄公河是一條流經亞洲的國際大河,也是世界第六大河、亞洲第三大河,東南亞第一大河。瀾滄江-湄公河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唐古拉山脈崗果日峰的扎曲,在越南南部胡志明市(西貢)南面入太平洋的南海。全長4909公里,流域總面積81萬平方公里,被稱為“東方的多瑙河”。

基本信息

概況

瀾滄江-湄公河瀾滄江-湄公河

瀾滄江-湄公河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唐古拉山脈崗果日峰的扎曲,流至昌都後始稱瀾滄江。流至雲南省南臘河口出境,出境後改稱湄公河。自北向南流經中國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和緬甸、寮國、泰國、高棉、越南五國,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湄公河三角洲注入南中國海,是亞洲一條重要的河流。

瀾滄江-湄公河全長約4900公里,流域總面積81萬平方公里,以長度計為世界第六大河流。

源頭精確位置:2002年,中國科學院遙感專家劉少創首次用遙感技術精確探測出瀾滄江-湄公河的源頭位置和河流長度,瀾滄江源頭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吉富山,海拔5200米,地理坐標是東經94度40分52秒,北緯33度45分48秒。從這裡算起,瀾滄江-湄公河)的長度是4909公里。

長度:中國段2161.2公里,緬甸役265公里(中國南阿河口至老緬泰分界點)。寮國段1987.7公里,泰國段976.3公里,高棉段50I.7公里,越南229.8公里。

流域面積:中國16.7萬平方公里,緬甸2.1萬平方公里,寮國21.5萬平方公里,泰國18.2萬平方公里,高棉16.1萬平方公里,越南6.5萬平方公里。

水文特徵

徑流量

瀾滄江-湄公河瀾滄江-湄公河

瀾滄江—湄公河從河源到河口,涵蓋了除沙漠以外的所有地表類型,包括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4個氣候帶,中國部分16.5萬平方公里,徑流總量742億立方公尺。上游山區有大量冰川和永久積雪。中游穿行於高山深谷,水流湍急,流域面積狹小。水量主要來自下游地區,全年變化不大,夏季徑流量占全年的一半左右。

上游以類烏齊河口為界,全長556公里,山勢一般較平緩,河谷平淺,年徑流深度為200毫米。以下為中游峽谷區,全長821公里,河床坡降大,谷形緊窄,水面寬120米左右,年徑流深度為400~700毫米。功果橋以下為下游,兩岸山勢降低,窄谷與寬谷相間出現,年徑流量為200~400毫米,是河川徑流量的主要來源。戛舊以下進入西雙版納,地勢更為低平,河道流經峽谷和平壩,形成串珠狀河谷。

氣候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位於亞洲熱帶季風區的中心,5~9月底受來自海上的西南季風影響,潮濕多雨,5~10月為雨季;11月~次年3月中旬受來自大陸的東北季風影響,乾燥少雨,11月~次年4月為旱季。

強度很大、歷時較短、影響範圍較小的雷雨在整個雨季都很頻繁;歷時較長,範圍很大的降雨在9月份最頻繁,能引起嚴重的洪水泛濫,但其影響大多只局限於三角洲地區和流域西部,偶而穿越大陸使更大範圍遭受長時間大雨襲擊。由於降雨的季節分布不均勻,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經歷一次強度和歷時不同的乾旱。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正常年降雨量從泰國東北部的1000mm以下遞增到寮國南部、高棉越南的山區邊緣的4000mm以上,在高棉平均為2000mm,平均年降雨量的年內分布很不均勻,年降雨量的88%左右集中於5~10月份。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氣溫變化較小,最高平均氣溫越南為30℃,泰國為33.5℃;最低平均氣溫寮國為15℃,高棉為22.7℃;相對濕度為50%~98%。

水量變化

瀾滄江-湄公河瀾滄江-湄公河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徑流來自降雨,由於每年不變的季風影響,上一水文年至下一水文年的主要水位過程線幾乎不變,豐水與枯水間的差距不大。假若規定豐水年流量為多年平均流量的110%以上,枯水年流量為多年平均流量的90%以下,那么豐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出現機率在萬象站約為25%、50%、25%,在桔井站約為20%、60%、20%。見湄公河水文特徵值表。

瀾滄江-湄公河水量主要來自其下游流域的降雨並隨季風造成的季節降雨的差異而相應變化。4月水量通常在最低點。在5月或6月——隨著帶雨季風從南部移入——水量開始增加,東部和北部高地變化最快。在上游,可以早在8月或9月即可達到最高水位,在南部河段,遲至10月才達到最高水位。南部地區通常在11月開始的東北季風帶來乾燥的天氣,一直持續到翌年5月。

瀾滄江-湄公河下游流域氣溫全年和暖。金邊日平均最高溫度為32℃(89℉),平均最低溫度為23℃(74℉)。上游流域氣溫多少受海拔調節,一般比南部低些,且表現出較多的季節變化。

瀾滄江-湄公河在高棉桔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14,000立方公尺/秒(500,000立方呎/秒),約北美的哥倫比亞河流量的2倍。在桔井記錄到的最低流量約為平均流量的1/12,而年最大流量約為平均流量的4倍。

據記載,年沉積物數量以巴塞為最大,約1.87億噸;緬甸邊界只有這一數量的一半左右,金邊約為這一數量的2/3。 

瀾滄江-湄公河多年平均人海水量為4750億m3。湄公河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為5800萬kW,可開發水能估計為3700萬kW,年發電量為1800億kW·h,其中的33%在高棉、51%在寮國。目前,已開發的水能不到1%。

地理環境

瀾滄江-湄公河瀾滄江-湄公河

瀾滄江——湄公河在雲南省境內幹流長1240公里,占全乾流長的四分之一,涉及8個地州的32個市縣。區域內江河縱橫,地形複雜,山川挺拔,氣候多樣,其北南走向與特殊的地理位置、複雜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豐富而獨特的多生物、多物種。涵蓋了寒帶、溫帶、熱帶三大氣候,具有雪山冰川、高原草甸、深山峽谷、淺山丘陵、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多種地理地貌。

流域面積大於810,600平方公里,從青藏高原一直延伸到南海。在亞洲江河中,僅長江恆河的最低流量大於湄公河。由於湄公河在其流程的頭1,955公里中河床狹窄,而在其流出雲南高原那一河段的上下游占主導地位的自然狀況又形成對比,因而據以將其分為兩個主要部分。

上游為一狹長谷地,約占流域總面積的1/4,切穿中國的山脈和高原。下游在其開始形成緬甸、寮國邊界的那一點以下,長2,390公里,有泰國的呵叻高原(KhoratPlateau)、在寮國和越南的安南山脈的西坡以及高棉的多數地區為其流域,然後經在越南的三角洲汊河到達海中。

上游系薩爾溫江與長江之間的高原上發源的一叢大河之一;河床深切入其流經的崎嶇地區。在緬甸與寮國之間,約20,720平方公里(8,000平方哩)緬甸領土為湄公河流域,全系坎坷不平的地區。湄公河較為平緩的下遊河段,構成寮國與泰國之間的一段相當長的邊界,成為高棉、寮國、泰國與越南四國之間摩擦與合作的一個主因。 

湄公河地形可分為5個區:北部高原、安南山脈(長山山脈)、南部高地、呵叻高原和湄公河平原。北部高原包括寮國北部,泰國的黎府和清萊省山區,到處是崇山峻岭,高程達1500~2800m,只有少量的高地平原和河谷沖積台地。安南山脈從西北向東南延伸800餘km,北部和中部的山坡較陡,南部為丘陵地區。南坡和西坡受西南季風的影響,雨量較大,而中部河谷較乾旱。南部高地包括高棉的豆寇山脈,東面為綿延山地,西南為丘陵地。呵叻高原包括泰國東北部和寮國的一部分,為長寬各約500km的蝶狀山間盆地,支流蒙河和錫河流經這裡。湄公河平原為大片低地,包括三角洲地區。

在當地被稱為昂曲和札曲的上源,發源於青海省南界唐古拉山中海拔4,900公尺(16,000呎)餘的高地。它們向東南流經西藏昌都地區。被稱為瀾滄江的主河朝南面下瀉,穿越被侵蝕切割成丘陵和谷地的雲南高原,到達景洪南面一點,成為中緬界河。河水接著朝西南方向奔流;長201公里(125哩)餘的河段形成緬甸、寮國之間的邊界。

緬甸以下流域可分為6個主要部分——北部高地、呵叻高原、東部高地、南部低地、南部高地與三角洲。下游流域植被的多數屬熱帶闊葉樹種,不過隨著緯度與地形的不同,也出現不同的個別樹種。

北部高地有高褶皺山嶺,高約海拔2,743公尺(9,000呎),許多山嶺山坡陡峭。永珍下游東-西向河道的南面為呵叻高原,幾乎囊括了湄公河流域在泰國的所有部分,以及在寮國的湄公河支流的下游。這是一片起伏和緩的丘陵,與平坦的沖積平原縱橫交錯。東部高地是安南山脈的組成部分,山中河流從西面注入湄公河。在越南的奇山(KySon,孟仙〔MuongSen〕)與高棉的桔井(Kracheh)之間的大部地段,分水嶺構成東面的越南與西面的寮國和高棉之間的邊界。

南部低地與寮國巴塞(Pakxe)下游湄公河兩邊均毗連。湄公河在孔南瀑布(KhoneFalls)猝然一跌流入高棉。在孔南瀑布與桔井之間,激流險灘與沖積平原交錯。在磅湛(KampongCham)以下,河床坡度變緩,河水流經其氾濫平原上的廣闊沖積帶。在金邊附近,湄公河與洞里薩河(TonleSap)匯合,並通過後者與洞里薩湖連線起來。洞里薩河的流向因季節而異。在汛期高峰,當湄公河水位高時,水經洞里薩河流入湖中,湖面在此時從2,590平方公里(1,000平方哩)餘增加到約10,360平方公里(4,000平方哩)的最大面積。在旱季,當洪水退去時,洞里薩河逆向朝東南瀉入湄公河中。洞里薩湖是一個高產漁場。

高棉西南部的象山山脈與豆蔻(Kravanh)山脈組成南部高地。洞里薩河的幾條支流發源於這些高地。湄公河在金邊以下分為兩條支流︰湄公河自身與巴塞河。三角洲自此一直伸展到海邊。三角洲總面積約為64,750平方公里(25,000平方哩),分為3大段。

主要水系

瀾滄江-湄公河瀾滄江-湄公河

在中國境內的瀾滄江長達2100多公里,在寮國境內長777公里,有234公里是在寮國和緬甸之間穿過,有970多公里是寮國泰國之間界河。在高棉境內長500公里,在越南境內長230公里。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面積81萬平方公里。徑流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徑流量740億立方米。

瀾滄江

上源扎曲源出青海省雜多縣境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瑪的西側,南流在西藏自治區昌都縣附近與昂曲匯合後稱瀾滄江,向東南流入雲南西部至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國境稱湄公河,經緬甸、寮國、泰國、高棉,在越南南部入南海,河長2179千米,流域面積16.4萬平方千米,占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面積的22.5%。

支流眾多,較大支流有沘江、漾濞江、威遠江、補遠江等。上中遊河道從青藏高原穿行在橫斷山脈間,河流深切,形成兩岸高山對峙,坡陡險峻V形峽谷。下游沿河多河谷平壩,著名的景洪壩、橄欖壩各長8千米。河道中險灘急流較多。

湄公河

幹流河谷較寬,多彎道,經寮國境內的孔(Khone)瀑布進入低地,到高棉金邊與洞里薩(TonleSap)河交匯後,進入越南三角洲。河流過金邊後分成兩條漢河,一條叫湄公河,一條叫巴塞河。在河口附近,湄公河又分成3條汊河人海。湄公河最大支流是泰國境內的蒙河,該河發源於呵叻府,河流先向東北流,然後轉向東流,最後在空堅附近注入湄公河,河流全長550km,流域面積15.4萬km2,多年平均流量720m3/s,其最大支流是錫河。

湄公河另一條較大支流是洞里薩河,該河發源於柬泰邊境,河流向東南流,最後在金邊注入湄公河。金邊附近分成前江與後江,三角洲上再分六支,經九個河口入海,故入海河段又名“九龍江”。大部分河槽深切,多峽谷,適宜建壩。湄公河漲水時,水注入洞里薩湖,湖面積由2590km2增加到7700km2,而在冬季,湄公河水消退後,水從洞里薩河流人湄公河。洞里薩湖洞里薩河可以通航。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電開發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電開發

瀾滄江—湄公河幹流總落差5167米,是中國雲南和東南亞的能源寶庫。流域內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航運、灌溉、發電等資源。 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656萬千瓦,可能開發量約2348萬千瓦,幹流為2088萬千瓦,約占全流域89%。

瀾滄江河段的河床落差達4600米,平均比降為2.2‰,其幹流蘊蓄的水能資源約為2700萬千瓦,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達2550×104KW。幹流可開發14個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2000多萬千瓦,年發電量1000多億千瓦時。中下游八座梯級水電站,總裝機1000多萬千瓦,年發電量560多億千瓦時。

礦產資源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是重要地質成礦帶,金、銀、銅、鐵、鉛、鑄、鏡、錫等礦產資源豐富,但勘探程度低。

生物資源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集中了從熱帶到高寒雪山地帶的各類生物資源上萬種,是世界不可多得的生物寶庫。植物區系複雜,各區植物交錯集結,互相滲透,是特有植物發生變異的中心,也是引進新品種的良好繁育基地。珍、稀、特有、孑遺生物種類繁多,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滇金絲猴亞洲象、印支虎、牛羚、長臂猿、蜂猴、犀鳥等;二類保護動物穿山甲、灰葉猴、熊猴、綠孔雀等;植物有禿杉、蘇鐵杉長苞冷杉、紅豆杉、洪桐、袖木、黑黃檀等。

瀾滄江—湄公河水系孕育了世界上最豐富的淡水魚類生態系統。整個流域已知魚類多達1700多種,魚類多樣性在世界大江大河排名中名列第二,僅次於亞瑪遜河流域。2000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把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確定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魚類生態區域之一。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淡水魚類年捕獲量高達180萬噸,價值14億美元,為世界上最大的內河淡水漁業。

旅遊資源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旅遊資源豐富,在雲南已初步形成麗江、大理、西雙版納三大旅遊區,享有較高知名度。麗江旅遊區地處瀾滄江上游,麗江玉龍雪山,是北半球緯度最南的,終年積雪的雪山。附近有三江併流的世界奇觀,還有長苞冷杉、紅豆杉和滇金絲猴、雲豹、雪豹;金雕等珍稀生物數十種,極具科學研究與觀賞價值。藏族、納西族等多種民族生活在這裡,東巴文化藏傳佛教,形成特色鮮明的雪域文化。大理旅遊區,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於一身,融歷史文化、湖光山色、文物古蹟、民風民俗、宗教名山於一體,以其特有的魅力名揚天下。白族與白族民居,使山水生輝。下游西雙版納旅遊區,以迷人的熱帶風光和傣族為代表的民族風情及小乘佛教,使遊人樂而忘返。

曼谷泰國大王宮又稱故宮,是泰國曼谷王朝一世王至八世王的王宮。大王宮依偎在湄南河畔,是曼谷市內最為壯觀的古建築群。在寮國萬象,各種寺廟、古塔處處可見。萬象多寺廟、古塔,其中尤以市區東北的塔鑾名聞遐邇。是萬象市的標誌和東南亞重要名勝古蹟之一。塔鑾廣場是萬象最大的廣場,其規模僅次於北京天安門廣場。

19世紀60年代在高棉發現了吳哥遺蹟,考古學家把它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蹟。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整個吳哥古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越南由於法屬歷史,留有不少法式建築,成為旅遊資源。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旅遊資源豐富,沿岸國家旅遊資源有很大的互補性,合作發展旅遊業已取得了共識。

歷史文化

生活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亞洲象生活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亞洲象

民族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山水相連,90多個民族依河而居,歷史、語言、風俗和信仰各具特色,建築、風情、服飾與文化各不相同。下游流域居民約占河畔4國人口的1/3。幾乎所有的人都從事農業,水稻為主要作物。人口最密集之處在三角洲與呵叻高原。為數不多的城市人口一直在急遽增長,主要是通過移民遷往都市。流域人口沒有共同種族關係。上游地區包括克倫族、苗族漢族藏族為主的高山民族到湄公河下游流域的高棉人、占人、泰人、孟人和越南低地民族均有。越南人密集於三角洲,高棉人和泰人至為廣泛地分布於下游流域。

象文化

在這條長達4880公里的國際河流兩岸,廣泛分布著“熱帶叢林之王”——亞洲象。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獨特的象文化:有的認為大象表示“吉祥如意”、“萬象更新”和“國泰民安”,有的把大象當作吉祥物、神靈收藏、祭祀和供奉,甚至有的將大象作為和平的信使、友好的象徵等。

瀾滄江,在西雙版納傣族人的心目中是“百萬大象之河”。傳說,傣族的先民遷徙到瀾滄江流域後,寨子中的人、畜常被老虎傷害。有一位聰明的老者出了一個主意,讓大家在村寨周圍種下很多竹子和芭蕉,吸引喜歡吃竹子和芭蕉的大象經常到村寨附近覓食。大象來了,老虎鬥不過大象,只好遠走“他鄉”,村寨從而得以安寧。自此以後,“傣依象,象靠傣”的諺語在西雙版納的民間流傳開來。傣家先民發現象一旦被馴化,對主人非常忠心,於是紛紛馴養之。先民首先馴化大象來耕田。在西雙版納,人們視象吉祥,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以象為主題的藝術形式:如佛寺壁畫上講述了世尊佛祖的前生——維先達臘王子將寶象送給災害嚴重的勐(傣語,村寨的意思)的故事;傣族的手工織錦編制了各種象圖案,其中尤為稱讚的是“百象朝佛圖”和“金象馱花圖”;每逢重大節慶日,傣家男子都會挎著形似象腳的鼓——象腳鼓,模擬大象的樣子紛紛跳起象腳鼓舞;此外,傣族民間流傳甚廣的武術——象拳,也是模仿大象各種動作編撰的,大象還是傣家人的守護神。

寮國將首都取名為“萬象”,表示很多大象聚集的地方。大象在寮國的象徵地位經歷了幾個階段:起初,當人類還居住在森林中的時候,大象被人們當作是強大的原始神靈;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馴養大象;12世紀,由於高棉的擴張,把印度對大象的膜拜帶到了寮國,大象成了富饒、豐收和智慧的象徵。寮國的薩滿教認為,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類和動物的靈魂寄居在身體的特殊部位,這樣人畜才有生命,而當人畜激動,受到外物吸引或情緒不好時,靈魂會離開身體,靈魂的離開後會引起不安、疾病甚至死亡。每當這時,人們會舉行呼喚靈魂的儀式。當靈魂回到主人的身體中時,主持人便帶著助手,用白色的細棉線把人的手腕和大象的耳朵絆起來,靈魂就不再離開了。通常,只有大象和水牛能參加這一神聖的儀式。
泰國是世界上的產象大國,素有“大象之邦”之稱。亞洲象在泰國人的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泰國的象徵,更是泰國人民的驕傲。大象的形象在泰國隨處可見,特別是以柚木雕刻而成的形態各具、栩栩如生的大象是泰國最富有特色的工藝品。泰國以佛教為國教,大象被認為是佛教的聖物。在曼谷臥佛寺中的佛案上,象雕是和佛祖擺放在一起供人們祭拜的。泰國大象以白象最為珍貴,所謂白象並非全白色,凡是金黃、銀白、嫩綠、淡紅等膚色的大象都被稱為瑞象。事實上,是外國人誤把“瑞象”譯為“白象”,久而久之就這樣沿襲下來,泰國也被稱為“白象王國”。

佛教文化

緬甸佛塔緬甸佛塔

傣族傳統社會百科全書貝葉文化與其載體《貝葉經》,廣泛流布於包括緬甸、泰國、高棉、寮國和中國雲南在內的瀾滄江——湄公河地區,基於同處世界著名小乘佛教文化圈的原因,雲南思普地區的西雙版納、普洱的景谷、孟連和德宏傣族德昂族地區是承傳這一文化的中心區域,德宏傣族德昂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歷史上這裡無一例外的將製作與使用貝葉經和傳播貝葉文化作為對佛法與梵音的弘播,許多奘寺藏經和傣學研究者與信眾的寫經是貝葉文化得以流傳的重要方式。

緬甸的佛塔、寺院集中體現了古代緬甸文化,展示著緬甸民族的歷史和精神。蒲甘的塔群與高棉的吳哥、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為東南亞三大文化遺蹟。而仰光的大金塔則最能體現緬甸佛塔建築藝術及其文化含義。金塔四周有四座中型佛塔和64座小型佛塔,如眾星拱月般簇擁著大金塔,成為這一地區最為壯觀的塔群。

湄公河北段是寮國和緬甸間的界河,隨後在寮國境內穿行,在寮國西部邊境的中段和南段,又成為寮國與泰國間的界河。琅勃拉邦是湄公河在東南亞流經的第一個大城。它是寮國的古都和佛教中心,歷史悠久。市容古雅幽靜、風景秀麗,寺廟、佛塔、王宮掩映在花木之中。湄公河再向下游是首都萬象。在萬象,除了雄偉的宮殿、樓台,還有很多著名的佛教寺廟、古塔,如始建於1563年的玉佛寺、1566年重修的塔鑾寺等。塔鑾寺吸收了古代緬甸佛塔和泰國佛教建築的風格,展現了古代寮國建築所特有的風采。但限於國力,寮國宗教建築的規模比緬甸、泰國、高棉等國的要小得多。

泰國原名暹羅。這裡處處體現出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佛廟眾多,寺塔林立。在首都曼谷就有400多座佛寺,僧侶眾多。曼谷的玉佛寺、臥佛寺、亞倫寺、雲石寺是佛教寺廟的瑰寶。此外,曼谷的大王宮也是泰國著名的建築物,既有泰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又融入了西洋文化的特色。

泰國北部的清邁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泰國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至今在清邁還可見到15世紀時的蘭那泰王國的城牆舊址。清邁也是一座寺廟佛塔之城,有各種佛塔和寺院約百座,風光秀麗。

越南很多居民也信奉佛教,但與其他東南亞國家流行小乘佛教不同的是,在越南盛行的是大乘佛教。雖然在越南封建王朝建立之初,也曾經把佛教作為國教,但隨著越南封建社會的發展,儒學逐漸占了統治地位。而這又是與漢文化的影響密不可分的。越南與中國是山水相連的鄰邦,在歷史上,越南在語言文字、文學、政治、教育、建築乃至生活習俗等各方面都全面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仍處處有跡可尋。

流域開發

水道通航

瀾滄江-湄公河區域合作瀾滄江-湄公河區域合作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下游與寮國、緬甸接壤,鄰近泰國。多民族跨境而居,自古通婚互市,友好往來。中、老、緬、泰毗鄰地區,是聯接中國西南和東協國家兩大市場的陸上重要通道。

1990年5月,雲南省政府和寮國交通部聯合組成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考察團,得出了開發這條航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結論。同年9月,中老雙方成功實現了雲南景洪-寮國萬象1100公里航程的載貨試航,結束了這條國際河流不能通航的歷史。

2000年4月,中國、寮國、緬甸、泰國簽訂了從中國思茅港到寮國琅勃拉邦商船自由通航的協定,四國聯合組織實施了航道改善工程,最終實現了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的通航。2001年6月26日,中老緬泰四國在瀾滄江-湄公河800多公里的航道上實現自由通航。
通航後,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不斷發展,運輸品種從單一的雜貨發展到貨櫃、重大件、冷藏鮮貨、國際旅遊等多品種兼有的綜合運輸服務,國際運輸船舶數量也從最初的8艘發展到現在的115艘,運輸船舶最大載重噸位從80噸發展到的380噸。
截至2009年,中國通過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完成累計運輸量達300萬噸以上,出口貨物來自中國的山東、陝西等14個省市區,進口貨物遠銷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累計進出口額和邊民互市貿易超過300億元人民幣。

2012年1月4日,因“華平號”而中斷數月的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恢復了通航。

經濟合作

大湄公河次區域總面積23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46億。該區域資源豐富,市場廣闊,歷史悠久,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這一區域是連線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地區的陸路橋樑,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對於中國的安全和經濟戰略都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中國與次區域其他五國關係友好。目前中國與五國在交通、貿易、旅遊、禁毒、農業、災害監測、水情信息、人力資源等多方面有合作。但在開發項目、規模和方式上有分歧,重點在水資源的利用和環保方面。
1992年,中國政府開始參與由亞洲開發銀行倡導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東協-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等機制,還與湄公河委員會建立了正式對話關係。
1997年,江澤民主席與東協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確認在開發湄公河盆地方面雙方有共同的利益,承諾通過促講貿易、旅遊和運輸領域的活動,加強對沿岸國家的支持。中國政府支持召開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首腦會議。

2002年11月,“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一次領導人會議”在高棉首都金邊舉行。朱鎔基總理與其他五國總理出席了會議。會議簽署了《聯合聲明》。中國政府已將湄公河區域合作作為中國與東協合作的5個重點領域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