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州碧峰

峽州碧峰

峽州碧峰產於長江西陵峽北岸的宜昌市高山區。品質特徵:條索緊秀顯毫,色澤翠綠油潤,香氣清高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綠勻齊。

基本信息

茶葉簡介

(圖)峽州碧峰峽州碧峰

峽州碧峰茶產於湖北省宜昌縣境內長江西陵峽兩岸的半高山茶區。因這裡唐時為峽州屬地,故名峽州碧峰。茶區山水秀麗,崗嶺起伏,氣候溫和,為茶樹生長發育創造了良好的生態條件。茶樹品種亦十分優良,製作時選料嚴格,加工工藝精湛。特級碧峰以一芽一葉鮮葉為原料,一級碧峰為一芽二葉初展,二級碧峰為一芽二葉,均要求芽葉完整,老嫩一致,大小均勻。製作分鮮葉攤放、殺青、攤涼、初揉、初烘、整形、提毫、烘乾等八道工序。系烘炒型的條型茶類。外形條索緊秀顯毫,色澤翠綠油潤;香氣高而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綠勻齊。

峽州碧峰自批量生產投放市場以來,為四方飲者所鍾愛。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和深圳香港等地以及等國亦倍加讚賞。1985年榮獲農牧漁業部優質農產品獎,並作為湖北名茶之佳品參加了1985年在北京舉行的亞太地區博覽會。

自然環境

(圖)西陵峽西陵峽

宜昌市夷陵區地跨北緯30°32’--31°28’,東經110°39’,屬江漢平原與鄂西山區的過渡地帶,位於風景秀麗的長江西陵峽畔,東接遠安、當陽,西鄰秭歸、興山,南抵枝江、枝城、長陽,北與保康接壤,環抱宜昌市城區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縣城距三峽大壩壩址4.5公里。素有西陵峽晶瑩小城之美譽。

峽州碧峰茶產於長江西陵峽兩岸的半高山茶區,這裡,山川秀麗,碧峰林立,雲霧瀰漫;有千丈深谷,瀑布高懸;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土壤肥沃,林木蔥鬱,年均溫16.6°C,平均日照1669.3小時,平均降雨1177.34毫米,無霜期平均271.9天,水熱條件十分優越,植茶土壤多為花崗岩石分化的砂質壤土,頁岩分化的紫色土等,PH在4.5--6之間,土層深厚肥沃,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是種茶的適宜區。

茶樹品種

峽州碧峰品種亦十分優良,製作時選料嚴格,加工工藝精湛。特級碧峰以一芽一葉鮮葉為原料,一級碧峰為一芽二葉初展,二級碧峰為一芽二葉,均要求芽葉完整,老嫩一致,大小均勻。外形條索緊秀顯毫,色澤翠綠油潤;

峽州碧峰峽州碧峰
香氣高而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綠勻齊。

宜昌大葉種(代號華茶29號)是國家首批認定的30個地方良種之一。支柱小喬木型,樹姿開張,分枝中等,新梢節間長4.5—5.5厘米,葉橢圓型或長橢圓型居多,一般葉長14.7±2.4厘米,葉寬5.1±1.1厘米,葉面積53.7±2.3平方厘米,成葉綠色,略上斜,老葉深綠。水平著生,葉面隆起,有光澤,葉質柔軟,葉身平展,葉脈8--10對,葉齒淺有鈍角,葉緣微波狀,葉尖多鈍尖,花序多對生或叢生,花冠展寬25--35毫米,花瓣白花七片,花萼綠色五片,雌蕊高於雄蕊,三開裂,長7--12毫米,果實成熟後為棕褐色,種籽為深褐色,多球形,百粒重125克左右。
宜昌大葉茶育芽能力較強,春芽萌發整齊肥壯,夏秋季生長亦很旺盛。越冬芽3月上旬萌發,至11月上旬前後停止生長。9月下旬初花,10月盛花,11月中下旬為開花末期,開花結實多,無性繁殖能力也很強,扦插、壓條成活率都很高。宜昌大葉茶抗逆性較強,病蟲危害較少,雖常有秋旱無雨天氣,但無明顯旱害現象;抗寒性也較強,海拔1400米高山都有種植。宜昌大葉茶芽葉肥大壯實,茸毛尚多,黃綠色,1芽3葉長6.6—7.3厘米,百芽重57克左右,據中茶所對1芽1葉蒸青烘乾樣化學分析:含茶多酚35.8%,咖啡鹼5.87%,胺基酸1.64%,水浸出物46.3%。

歷史沿革

峽州碧峰峽州碧峰

宜昌縣古稱夷陵,又名峽州,古往今來,素以所產茶馳名神州。早在唐朝,茶聖陸羽就在《茶經》中寫道:“山南,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涼州又下”。將峽州茶列為上品。
著名詩人皮日休吟道:“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裡火煎嘗,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烏嘴香,入坐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讚賞小江園茶(峽州古名茶)品質超群。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賦詩云:“春秋楚國西偏境,陸羽茶經第一州”。並在西陵峽境內扇子山下蛤蟆碚泉品茶留詩:“石榴吐陽岩,泉聲溝溶谷,能邀美泉客,繫船留崖腹。陽精分月窟,水味飄茶綠,共約試春芽,槍旗幾時綠”。
陸游在“三游洞”品峽州茶時寫道:“細啜襟靈爽,微飲齒頰香”,贊其色、香、味俱勝。明朝王象晉的《群芳譜》把峽州的小江園、茱萸茶,碧澗茶,明月茶列為極品。

全國著名茶葉專家吳覺農教授1979年乘船經過西陵峽時贊道:“山川秀麗,當有名茶”。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歷史名茶早已失傳。為了挖掘傳統茶文化,恢復峽州茶的生產,宜昌縣茶葉科技工作者從1979年開始了地方名茶的研製工作,1980年試製,1981年至1983年正式研製,茶葉也幾易其名,由“太平毛尖”到“峽州毛峰”,最後,根據明代詩人田鈞贊泳峽州風光名勝古蹟之一“仙人橋”的《夷陵竹枝詞》“仙人橋上白雲封,仙人橋下水洶洶,行舟過此停橈問,不見仙人空碧峰”。定茶名為峽州碧峰,將峽州秀麗的風光融入品質超群的茶中。1984年,峽州碧峰通過湖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鑑定,定為湖北名茶。
峽州碧峰屬半烘炒條形綠茶,其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緊秀顯毫,色澤翠綠油潤,內質香高持久,滋味鮮爽回甘,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勻整。峽州碧峰茶自批量生產投放市場,行銷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深圳等大中城市和香港地區,並轉銷英、美、日、德等國。

採制技術

採摘:峽州碧峰茶原料要求以1芽1-2葉為主,芽葉長3厘米左右,不採對夾葉,紫芽葉,病蟲葉,雨水葉,露水葉,不帶片、雨葉和單片葉,保證鮮葉的嫩度、勻度、鮮度、淨度。

攤青:鮮葉採回後,及時攤於竹簸箕內,厚約寸余,置於陰涼避風處,間斷翻動幾次,經4--6小時攤放,掌握失重4.5%--5.5%時付制。

殺青:將4--5千克攤青葉投入到轉速24--28轉/分,溫度180--200°C的復乾機中,高溫殺青,先高后低,經6--8分鐘,待葉色轉暗綠,葉莖折而不斷,總失重38%--40%時適度。

攤涼:殺青葉出於簸箕內,邊出邊用雙手迅速抖開散熱,攤放約20分鐘。

初揉;將攤涼的殺青葉盛入6CR-30型揉捻機中,按輕--重--輕原則施壓揉捻,歷時14--20分鐘。

初乾:將揉捻葉投入100--120°C的復乾機中,炒6--8分鐘至總失重62%--64%,約八成乾時出機。

復揉理條:初乾葉先盛竹簸內,手抖散熱,後轉入水浴平台導熱箱上,運用抓、攏、理、搓、抖等手法,反覆搓揉理條,保持箱面溫度60—80°C,直到條索緊秀挺直,白毫顯露,歷時約10分鐘。

足乾提毫:理條茶薄攤於墊有白紗布的蔑織氈帽炕上,木炭生火,控制溫度70—80°C進行文火烘焙,並酌情收堆翻散提毫至足乾,即茶葉手捻成粉,歷時約30分鐘。

精製定級:將足乾後的茶葉,篩分割末,揀除異劣,取樣審評、定級、勻攤後包裝貯藏。

由來

峽州碧峰茶產於湖北省宜昌縣境內長江西陵峽兩岸的半高山茶區。因這裡唐時為峽州屬地,故名峽州碧峰。根據茶聖陸羽《茶經》所引的《夷陵圖經》記載,早在南北朝時,峽州己是我國重要的茶時產地。唐時更是名冠全國。

唐代詩人劉禹錫目睹峽州採茶景致,歌道:“何處人間似仙境,青山攜妓採茶時”。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寫下了峽州茶十吟,其中一首道:“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星火煎賞,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烏嘴香,人座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加春味長。”宋代文學家三蘇父子都曾在這裡訪泉品茗,蘇軾品飲以黃牛泉(陸羽稱為天下第四泉)水沏的茶後,寫道:“稟受苦清潔,獨與凡水隔,豈樵煮茗好,釀酒更無敵。”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詠道:“雪消深村自剮筍,人晌空山隨摘芋”;“春秋楚國西偏境,陸羽茶傳第一州”;吟黃牛泉沏茶道:“陰精分月窟,水味飄香綠,共約試新茶,花旗幾時綠。”清代張金元飲黃牛泉沏的峽州茶驚嘆:“泉清茗古,洒然忘乏。”

茶葉榮譽

1985年,峽州碧峰茶在農牧漁業部、中國茶葉學會在南京召開的全國名茶展品會上獲“部優”稱號。
1991年,峽州碧峰茶系列名優茶榮獲國家“星火計畫”成果獎及博覽會金獎。
1994年,峽州碧峰茶獲“陸羽杯”特等獎。
1995年,峽州碧峰茶榮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1996年,峽州碧峰茶獲湖北省首屆“鄂茶杯”金杯獎。
1997年,峽州碧峰茶榮獲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
1998年,峽州碧峰茶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
1999年,峽州碧峰茶榮獲中國國際名茶推薦產品。
2001年,峽州碧峰茶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
2004年,峽州碧峰茶榮獲湖北省首屆十五佳無公害名茶和首屆有機名茶。

茶及衍生

中國人喜歡喝茶,也常常用茶來招待朋友和客人。茶葉是中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茶樹原產於中國。中國古人發現茶樹後,最早是把茶葉作為藥用,後來才當作飲料。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有了飲茶的習慣,以後又逐漸學會了培育茶樹和製作茶葉的技術。中國是茶的故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