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昌峽水利樞紐

樂昌峽水利樞紐

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廣東水利建設重點工程,是以防澇為主,結合發電,改善下游灌溉、航運、供水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

簡介

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地里位置示意圖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地里位置示意圖

樂昌峽水利樞紐位於韶關樂昌市境內、北江支流武江樂昌峽河段塘角火車站附近,下距樂昌市約14km,距韶關市8114km,是以防洪、發電為主,兼顧航運、灌溉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壩址以上集水面積為4988km2。樞紐總庫容為31439億m3,電站裝機容量為13210MW,主要建築物包括攔河壩、引水系統、廠房系統等。樞紐工程建成後,可使樂昌市的防洪標準從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聯合湞江灣頭水利樞紐共同運用,將使韶關市區防洪標準從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規劃設計,經歷了多次規劃設計的修編,隨著外部制約因素和內部條件的不斷發展變化,樞紐工程的建設時機日趨成熟。

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是目前廣東省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位於韶關樂昌市境內。該工程是北江上游防洪體系的關鍵性控制工程,是廣東省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重點項目之一,也是廣東省城鄉防災減災重點建設項目,廣東省“十大民心工程“之一。

樂昌市是水患頻發的地區,當地有“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的說法。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主要任務以防洪為主,總投資約34.1億元(不含送出工程)。工程實施後可有效控制武江洪水,將樂昌市區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聯合湞江灣頭水利樞紐共同運用,可將韶關市區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防洪效益明顯。此外,該工程同時還具有較明顯的發電、灌溉、航運和生態效益。

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於2008年1月9日奠基,可行性研究報告於2009年3月23日正式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同意,主體工程於2009年6月開工建設,同年9月成功實現大壩圍堰截流。

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自開工以來,總指揮部和項目法人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科學決策,精心組織,目前,攔河壩工程右岸非溢流壩段已封頂,左壩段已澆築到147.5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設正穩步推進。

機構設定

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總指揮部由省水利廳副廳長呂英明、韶關市副市長張志才、樂昌市市長李安平等30多人組成,主要職能是在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工程項目前期工作,負責工程建設全過程的領導、協調和監督,著重工程建設巨觀調控;協調工程建設涉及的各方面關係;組織研究工程重大技術問題;承擔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工程建設質量和廉政監督的職責。指揮部內設七個機構:綜合協調處、專業技術委員會、征地移民處、質量安全處、財務審計處、紀檢監察組和工程建設管理處。

建設的必要性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一)北江上游洪災頻繁,防洪形勢日趨嚴重,防洪安全亟待解決。
1、洪災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樂昌峽樞紐工程防洪保護範圍涉及韶關市(地級市),樂昌市(縣級市)的樂城、河南、長來、南鄉鎮,曲江縣的犁市、重陽鎮,乳源縣的桂頭鎮等,2006年直接防護人口87.62萬人,耕地158.42萬畝。

韶關市是我省粵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又是聞名的有色金屬之鄉,地處粵、湘、贛三省結合部,地理位置特別重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潛力。但由於韶關市區地處武江與湞江交匯河段,匯流後為韶關形成三江六岸臨江城市,其沿江城區地勢相對較低,歷史上洪水災害頻繁,嚴重製約著韶關地區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

據歷史資料記載統計,解放後的1949~2006年58年間,韶關市超過防洪警戒水位53m的洪水有42次,占72%;樂昌市超過防洪警戒水位87.2m的洪水有35次,占60%;1992年至今15年間,韶關市、樂昌市已遭受7次大洪水和特大洪水威脅,分別發生於1992年、1994年、1996年各一次、2002年8月和10月兩次及2006年7月16日和7月27日兩次。

1994年6月14日洪水,韶關洪峰水位57.27m,相當於50年一遇,超過警戒水位4.27m,受淹人口16.24萬人,全市死亡28人,受淹房屋2.13萬間,倒塌房屋2145間,受淹水田3.34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5.3億元,超過1950~1993年的43年洪災損失總和,其中韶關市區直接經濟損失4.6億元,樂昌市損失1.0億元。

2002年8月8日和10月30日,武江連續遭遇兩場近100一遇特大洪水,給韶關市、樂昌市及沿岸城鎮造成巨大的損失,韶關市31個鎮受災,受淹人口22.75萬人,其中樂昌市16.0萬人,被洪水圍困達9.6萬人,受淹房屋2.43萬間、沖毀倒塌房屋5040萬間約6萬m2,造成韶關市直接經濟損失3.8億元,其中樂昌市損失2.6億元。

2006年7月16日洪水,因受到“碧利斯”4號熱帶風暴的影響,武江上游湖南及樂昌北部普降特大暴雨,7月14~16日,坪石以上區間三天平均雨量為359mm、庫區坪石到樂昌區間達539mm、壩址下遊樂昌到犁市區間為275mm,從而造成武江流域有歷史資料記載以來最大的一場稀遇洪水,水位急劇上升,坪石站水位漲幅達15.97m;樂昌站水位漲幅達9.66m;塘角站(壩址專用)水位漲幅達17.43m,洪峰流量8120m3/s。7月17日,坪石水文站的洪峰水位高達165.43m,超歷史最高水位(1853年為161.69m)3.74m,洪峰流量4830m3/s(1853年洪峰流量3720m3/s)。樂昌水位站洪峰水位93.96m(洪峰流量8100m3/s),超歷史最高水位(1853年為91.54m)2.42m,超過警戒水位6.76m。

樂昌市區武江大橋被洪水衝垮,京廣鐵路樂昌段於15日傍晚8時中斷。樂昌全市110多個村莊被淹,受災人口34.19萬人,全倒戶或重危房戶12060戶,無家可歸民眾近6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9.95億元。韶關全市受災人數82.51萬人,因洪水及山地災害致使52人死亡;倒塌房屋8.752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4.226萬hm2;死亡牲畜7.636萬頭,損壞水庫41座,停產工礦企業316個;全市境內3座橋樑被洪水衝垮,京廣鐵路被迫中斷,1條國道、6條省道、17條縣道及多條鄉道不同程度受損,受災地區大部分的通訊、交通、電力、食水中斷,直接經濟損失58.319億元(樂昌市直接經濟損失29.95億元,占48.6%),2006年7月16日洪水剛過不到10天,7月22日受“格美”5號熱帶風暴的影響,樂昌市區再度被洪水淹沒。可見洪水發生次數頻繁,量級較大,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威脅。

由於韶關市、樂昌市防洪能力達不到國家防洪標準要求,特別是韶關市,是廣東省為數不多的未達標的地級市。隨著經濟發展,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將越來越大,對社會、政治、經濟、人民生命財產及社會安定造成的後果將越來越嚴重,為此,各級政府、人大及人民民眾都迫切要求加快建設樂昌峽水利樞紐。

2、洪水嚴重威脅鐵路安全
2002年8月洪水沖毀舊坪樂支線小灘段,至2005年12月才修復。2006年7月洪水導致重要路橋被損毀三座;舊坪樂支線全線基本沖毀;京廣鐵路樂昌跨江鐵路需臨時用機車壓住,以免衝垮;京廣鐵路韶關段受阻,5趟列車8000多名旅客被洪水圍困。同時受這場洪水波及,廣州火車站、廣州東站、深圳站停運列車100餘列。武廣客運專線在韶關的四個施工標段受暴雨洪水影響,施工工地被淹,1300多名施工人員被困,受傷生病50多人,其中1000多人被困在大瑤山,一度處於無糧無水境地,省里及時出動直升飛機緊急救援。本工程的建設,將淹沒舊坪樂支線,形成總庫容3.392億m3的大型水庫,既不影響京廣鐵路大瑤隧洞北口和武廣客運專線的運行,而且經水庫調節後,樂昌市50年一遇洪水位可降低2.08m,還可提高京廣鐵路樂昌段的防洪標準。

3、樂昌峽水利樞紐,是建設和諧廣東,促進粵北山區經濟發展,保障防洪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
韶關洪水主要來自上游的武江和湞江,武、湞兩江各約占韶關控制面積的一半,但主要威脅是來自武江的洪水,“2002.8”、“2006.7”洪水均來自武江的洪水。

由於韶關市、樂昌市區沿河兩岸條形分布,堤線長,目前又無一宗大中型防控制性水庫,新建堤防工程受城市密集人口、房屋等條件限制,工程艱巨造價高,且市區街道商店,住宅及部分工廠緊靠河岸,修建高標準堤防需拆遷大量房屋,既影響市區環境景觀,又給市區排澇造成很大困難和壓力,因此單靠堤圍防禦韶關市100年,樂昌市50年一遇洪水是不現實和高風險的。因此建設樂昌峽、灣頭水庫是庫堤結合防洪工程體系的核心,是保障防洪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控制洪水,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這是韶關市320萬人的強烈要求和幾代人的期盼,也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十項民心工程“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和落實“三個代表“的具體行動。

樂昌峽水利樞紐樂昌峽水利樞紐

(二)建設樂昌峽水利樞紐是建設北江上游防洪體系的需要
根據國務院批覆的《珠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關於加強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工程建設的若干意見》,北江流域通過“上蓄、中防、下泄”的防洪體系達到國家防洪標準。目前北江下游已形成由飛來峽水庫,北江大堤,潖江天然滯洪區及蘆苞和西南涌分洪河道組成的堤庫結合,蓄、滯、泄、分兼施的防洪工程體系;北江中游防洪由堤防及支流水庫組成,但北江上游還沒有形成防洪體系。

北江上游由樂昌峽、灣頭水庫及堤防組成庫堤結合,蓄泄兼施的防洪體系,其工程布局為:建設樂昌峽水庫控制武江,建設灣頭水庫控制湞江,結合韶關市區20年一遇,樂昌市區10年一遇堤防建設,使韶關市防洪達抵禦100年一遇洪水、樂昌市區達抵禦50年一遇洪水,確保韶關市區和樂昌市區防洪安全達標。

樂昌峽水庫具有調蓄削峰作用,當重現“2002.8”洪水,樂昌市基本防洪安全得以保障,當重現“2006.7”超標準稀遇洪水,樂昌市洪峰水位仍可降低0.9m,洪峰滯後10多個小時,為防汛搶險民眾安全撤退騰出了寶貴的時間。

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規劃及前期設計進行了大量調查、分析和論證工作,歷時40多年,確立了在北江中上游防洪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樂昌峽水利樞紐是集防洪、發電、航運、灌溉與供水、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於一體的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民心工程。
1、防洪
樂昌峽水庫可提供1.952億m3防洪庫容,保證韶關市、樂昌市防洪達標。

2、發電
電站裝機容量120MW,年發電量3.667億kWh。

3、航運
改善水庫上游44km通航河道,消除急灘。

4、灌溉
改善灌溉面積3.77萬畝。

5、供水
水庫建成後枯水期流量增加,可改善供水條件及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
綜上所述,興建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必要的,對防洪來說是十分迫切的、不可替代的,同時開發利用清潔可再生的水力資源,符合國家逐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煤)的過度依賴、節約燃料油耗、減輕對全球氣溫升高的影響、保護環境,實現能源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省上下都在為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而努力,我們應抓住這次歷史機遇,儘快完成樂昌峽水庫立項建設,為韶關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水利保障。

其建設時機

圖1 樞紐及鐵路位置示意圖1 樞紐及鐵路位置示意

一、外部因素的變化
1、制約工程建設的京廣鐵路坪樂支線交通備用功能的變化
京廣鐵路坪樂支線位於坪石至樂昌區間,沿武江左岸布置,是1936年建成通車的粵漢鐵路(舊京廣鐵路武漢至廣州段的簡稱)的一部分,建國後經修復投入使用。1954年開始,京廣鐵路進行第二線增建工程,在京廣鐵路第二線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中,應廣東省水利部門的請求,考慮了樂昌峽段的複線建設與樂昌峽水利樞紐建設相結合的方案,即鐵路規劃建設考慮保留樂昌峽水利樞紐的興建條件,坪石至樂昌峽段鐵路改線不經過樂昌峽峽谷。1988年京廣鐵路第二線全線雙線開通,對應坪樂支線位置的大瑤山雙線電氣化隧道位於坪石、樂昌區間粵北南嶺瑤山山區,位於武江右岸,長14295m(見圖1)。

大瑤山隧道埋深由70m變化至910m,1988年11月隧道竣工通車後,由於受到斷層的影響,隧道一直受到漏水、漏砂等不利地質問題的困擾,鑒於京廣鐵路是南北交通運輸的鐵路大動脈,鐵路等部門要求保留坪樂支線以供備用。因此,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一直不能付諸實施。

近年來,鐵路部門採取了山頂灌漿防滲和隧道導流等加固處理措施,目前,大瑤山隧道不穩定的隱患已基本消除。2002年8月,洪水沖毀坪樂支線小灘段,至2005年12月才修復通車;2006年7月,熱帶風暴“碧利斯”引發的洪水將坪樂支線全線基本沖毀殆盡,至今未修復,坪樂支線基本失去了備用功能。

近年來,廣東省的對外交通發生了很大變化。
鐵路方面:1996年,第二條縱貫南北交通運輸的京九鐵路建成通車;武廣客運專線已於2005年正式動工建設,工程計畫於2010年前建成通車;贛韶鐵路也列入國家計畫,從京九鐵路江西贛州站,經江西南康、大余和廣東韶關的南雄、始興、仁化等縣(市),西至京廣鐵路的韶關火車站,把京九鐵路與京廣鐵路實現了接軌。
公路方面:京珠高速公路、坪石至韶關的二級公路、坪石至樂昌公路,以及已動工建設的樂昌至梅花等4條公路與大瑤山段平行,京珠高速、省道等都已實現網路化。交通運輸網路的建設和完善為坪樂支線交通備用方案提供了多種可能的替代方案。

2、地方人民民眾要求儘快建設樞紐工程的迫切性越來越突出
韶關洪水主要來自上游的武江和湞江,該兩江各約占韶關控制面積的1/2,但洪水威脅主要來自武江,“02108”、“06107”洪水均來自武江。洪水所造成的損失如表1所示。“06107”洪水還造成京廣鐵路中斷,1條國道、6條省道等不同程度受損。由於韶關、樂昌市防洪能力達不到國家防洪標準要求,特別是韶關市,是廣東省為數不多的防洪未達標的地級市。由於防洪能力低下,韶關樂昌市平均每4~5年受洪災一次,隨著經濟的發展,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對社會政治經濟、人民生命財產及社會安定造成的後果也越來越嚴重。因此,地方人民民眾要求儘快建設樂昌峽水利樞紐的迫切性越來越突出。

表1 韶關、樂昌受災損失表1 韶關、樂昌受災損失

3、大型工程建設正處在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時期
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務院批覆的《珠江流域防洪規劃》、《珠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國務院制定的《關於加強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廣東省政府批覆的《韶關市防洪規劃》中確定的近期重點實施項目之一,2003年列入廣東省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項目;2004年列入“廣東省防洪規劃”重點工程建設項目;2005年列入廣東省水利發展“十一五”規劃重點工程擬建項目,是廣東水利規劃中最後一個未建的高壩水利樞紐,亦是廣東建設現代化水利、實現水利強省的重要建設內容之一。
廣東省自20世紀90年代始,相繼開工建設了天堂山水利樞紐工程、東深供水三期擴建工程、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北江大堤達標加固工程等一系列重點工程並相繼竣工或已投入運行,東深供水改造工程還獲得了國家“魯班獎”,樹立了工程建設上的一面旗幟。廣東省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工程建設管理經驗,而且從工程建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和水利工程資金的籌集上,正處在開展新的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最佳時機。
二、內部條件日趨成熟
1、樞紐工程規劃設計逐步科學合理,功能定位準確
1959年編制完成的《珠江流域北江綜合利用規劃》,提出武江布置三星坪水庫以解決韶關市的防洪問題,但由於水庫高壩淹沒損失巨大,未能實施。
1964~1965年北江電站選點規劃,由於三星坪水庫影響坪梅鐵路和梅田煤礦的開發,同時淹沒大部分屬於湖南省的區域而被否定。
1973~1974年在以北江防洪為主的選點規劃工作中,提出了建設樂昌峽水庫方案以解決北江中上游的防洪問題。
1986年編制完成的《北江流域規劃複查報告》推薦了建設樂昌峽水庫,減輕韶關市防洪壓力的方案
1989年編制完成的《武江樂昌峽河段梯級開發補充規劃報告》,以充分開發利用水電資源為原則,提出梯級開發方案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灌溉、改善航運等綜合效益,並推薦樂昌峽電站為一期開發工程。同年,《樂昌峽水電站可行性研究補充報告》編制完成。
1995年北江流域規劃修改,提出樂昌峽水電站以發電為主轉變為以防洪為主,以解決北江中上游、尤其是韶關市的防洪安全。1997年完成的《韶關市防洪規劃報告》,提出武江建設樂昌峽水庫,結合韶關市區堤圍和湞江灣頭水庫的建設,使韶關、樂昌市防洪達標的庫堤結合防洪規劃方案能達到要求。

表2 1986年規劃成果和2007年可研報告設計成果比較表2 1986年規劃成果和2007年可研報告設計成果比較

從以上規劃和設計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規劃設計逐步科學合理,水庫功能由以發電為主逐步轉向了以防洪、發電效益為主,功能定位更為準確。

從表2的數據和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樞紐1986年規劃成果和2007年可研報告設計成果的相對照,樞紐的裝機容量和多年平均發電量平均減少14%,在水庫總庫容減少3217%的同時,防洪庫容同比反而增加612%,防洪庫容占總庫容比例達6114%,增幅達4914%,樞紐的發電功能逐漸弱化,而防洪功能大大得到增強,樞紐功能由以發電為主逐步轉向了以防洪、發電為主。
2、2006年7月15日,受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影響,武江發生了特大洪水,比調查年代最久遠、量級最大的1915年歷史洪水還要大,經水文分析,該場洪水洪峰和洪量均為1915年以來的第1~2位,洪水重現期約為800年左右。這場洪水的發生修正了以前的水文分析成果,為工程的設計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數據,為工程的安全設計提供了依據,使工程的設計成果也更為科學合理。
3、2008年1月,粵北山區出現雨夾雪和冰凍,氣象部門的統計數據表明,從1月25日至2月4日,粵北山區持續雨夾雪和冰凍,最低氣溫達-6℃,連續低溫時間之長歷史罕見,影響嚴重程度為80年一遇。而樂昌氣象站記錄的極端最低氣溫為-416℃,發生於1967年1月。這場冰災的發生為樞紐的電力線路設計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依據,為工程建成後的安全運行提供了保障。
4、樞紐工程關鍵技術已經成熟
在1986年的規劃成果中,樞紐擋水建築物為混凝土寬縫重力壩,2007年可研報告設計成果中,樞紐擋水建築物經對土壩、拱壩、混凝土重力壩等基本壩型進行方案比較後,推薦了全斷面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型,最大壩高初定為86m,壩頂長度初定為265m,混凝土總方量約為46萬m3。
國內自1986年建成第一座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坑口壩以來,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並已建成最高的碾壓混凝土重力壩———龍灘大壩,壩高為21615m。
以廣東省水利廳等為主要完成單位完成並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外摻MgO混凝土不分橫縫快速築壩技術,為快速築壩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溫控,提供了技術支持。
目前,為解決施工工期問題而開展的碾壓混凝土快速築壩技術、水庫動庫容的調節運行、庫區泥沙淤積問題和庫區庫岸穩定研究等專題正在緊張籌備進展中。
因此,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和施工中的關鍵技術都已經是成熟的技術。

雛形已見

壯觀的攔河壩一角。壯觀的攔河壩一角。

特寫1
鎢燈照亮山谷黑夜。省水利廳副廳長、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呂英明首次向記者披露了樂昌峽在施工過程中遇到的許多突出的困難。

“主體工程施工工期僅為19個月。而在山高坡陡、場地狹窄、對外交通不便的山區施工,條件十分艱苦。”
“在修築大壩邊坡時,左岸開挖高度最高達295米,右岸開挖高度最高達215米。大壩建設需在1年內完成澆築大壩混凝土43萬立方米,施工又逢6月~10月的高溫季節。”“大壩開挖高峰期間,交通運輸線路縱橫交錯,一度呈現三維立體交通景象。” “樂昌峽山谷沒有城市的繁華和喧鬧,但有繁忙的交通和轟鳴的機器聲;樂昌峽山谷沒有城市璀璨的燈火,但鎢燈照亮了夜晚的黑暗。”
特寫2
洪水踐踏建設成果。儘管時間緊迫,但還是有許多不可預知的因素時常來搗亂。指揮部要求建設者們在汛期時仍要繼續施工,尤其是大壩施工必須實現連續築壩。但樂昌峽所在的武江流域的洪水卻有突發性、難預見性、洪水常遇化的特點,這給工程施工帶來了很大的安全和經濟風險。

2010年上半年,樂昌峽已遭遇了三次較大洪水的襲擊。尤其是1月23日,武江突發洪水,樂昌峽水利樞紐攔河壩工程遭遇枯水季罕見洪水襲擊,經奮力搶險無效後,圍堰過水、基坑被淹,全體建設者們在一段時間內付出的心血與汗水頃刻間變成了一片澤國。建設者們火速增加大批設備、集中人力突擊、增加熟練技工,將預計需要2個月以上的復工時間縮短到了15天。
特寫3
高溫時刻“烤”驗大壩。2010年4月至8月,中國部分地區相繼遭遇了暴雨土石流等險情,但在樂昌峽,卻只有滾滾逼人而來的熱浪。
“高溫極易引起大壩開裂,甚至在大壩混凝土澆築半年後仍會出現險情。”為此,建設者們千方百計多次諮詢國內有關科研部門和知名專家,想出了搭篷遮陽加淋水降溫、大壩預埋冷水管通水冷卻等一個個有效的辦法,克服了高溫熱浪對大壩質量的影響。

樂昌峽樞紐水庫的正常蓄水位將達154.5米,總庫容達3.74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119億立方米。樂昌峽攔河大壩最大壩高84.2米,壩頂高程164.2米。

屆時,利用水庫調洪,可使樂昌城區防洪堤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韶關市區防洪堤的防洪能力提高到100年一遇,還能減輕對下游的英德市、清遠市、飛來峽水庫、北江大堤等的防澇壓力。電站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4億多度,收益約2億元。工程還可以有效改善當地的通航、灌溉條件等。

堪稱十個最

在建中的樂昌峽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在建中的樂昌峽水利樞紐主體工程。

是我省最後一座壩高最高的重力壩大型水利樞紐;

前期專題研究項目最多,達到21項,涉及審批部門、協調單位20多個,經過有關部門批覆的檔案(蓋章)90多個;

前期設計研究工作開展時間最長也最充分,從上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勘測研究;

項目立項協調難度最大但立項速度最快;

大壩施工工期最短;

大壩壩肩邊坡最高,開挖高度約300米;

導流隧洞洞徑最大;

大壩溫控防裂措施最全面;

解決征地和移民安置遇到的矛盾和糾紛最多;

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最多。

凸現了五大效益

樂昌峽水利樞紐樂昌峽水利樞紐

工程建成後將凸現了“五大效益”:

首先是防洪效益。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利用水庫調洪,可使下遊樂昌城區防洪堤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標準,並配合北江的錦江、涼口、羅壩水庫,將韶關市區防洪堤的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標準,還能減輕對下游的英德市、清遠市、飛來峽水庫、北江大堤等的防澇壓力。

其次是發電效益。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其壩後電站年發電量可達3.7億千瓦時,按目前電網均價每千瓦時0.39元計算,每年電費收入可達1.44億元,將成為樂昌的經濟支柱,將大大加快石灰岩地區脫貧奔康步伐。同時下游昌山、長安、孟州壩、飛來峽等梯級電站可利用其調節功能,增大發電量,緩解廣東用電緊張狀況,推動粵北山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其三是灌溉效益。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後十年,廣東將處於乾旱期,節水抗旱的任務將十分艱巨。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可利用該庫左右兩岸的壩後放水引灌,提高下游部分農田的自灌能力,提高下游灌溉的保證率,使3.77萬畝農田得以旱澇保收。

其四是航運效益。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可消除壩址上游44公里河道的急灘,利於噸位較大的船隻航運暢通。同時,大壩下游在枯水時調節水流量可達到151立方米/秒,使船隻航運更加暢通,年貨運量可增加1萬至2萬噸。

其五是生態效益。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可利用落差水壓,提供優質的自來水,並為發展漁業提供有利條件。而且由於“高峽出平湖”,有利於改善水生環境,開發水上旅遊項目,增添新的旅遊景點。

評價

 2011年1月5日下午,樂昌峽水利樞紐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時刻——攔河大壩右岸非溢流壩段順利封頂(設計壩頂高程164.2m,預留面層50cm)!實現容根副省長和柏青廳長在2010年10月9日調研樂昌峽時確定的施工節點目標!是樂昌峽水利樞紐建設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 2011年1月5日下午,樂昌峽水利樞紐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時刻——攔河大壩右岸非溢流壩段順利封頂(設計壩頂高程164.2m,預留面層50cm)!實現容根副省長和柏青廳長在2010年10月9日調研樂昌峽時確定的施工節點目標!是樂昌峽水利樞紐建設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

1、樂昌峽水庫是以防洪為主的水利工程,它是北江上游防洪體系組成和實現省防災減災目標,提高韶關、樂昌兩市防洪標準的關鍵性工程之一,在經濟上、政治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開發了武水的水力資源,可向省電網提供電能,並促進韶關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效益也是十分顯著的。

2、從國民經濟評價各項指標看,本工程作為防洪工程,屬於社會公益性質的項目,儘管本階段航運等效益未計入,其內部收益率仍大於目前國家所規定的社會折現率(Is=7%),經濟財務淨現值均大於零,且具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水電站的興建是本項目生產期主要的資金收入渠道,收入全部用於補貼樞紐工程的費用支出,經測算本項目在整體上基本達到收支平衡,並有所盈餘,電站的財務內部收益率大於7.0%。因此建議加快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以解決韶關地區(包括樂昌市)人民所受到的洪水災害的威協,並發揮山區的資源優勢,實現我省的“城市十年防洪達標”目標都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

3、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可使樂昌市的防洪標準從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聯合湞江灣頭水利樞紐共同運用,將使韶關市區防洪標準從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防洪效益顯著。同時還具有較明顯的發電、灌溉和航運效益,對粵北經濟發展和我省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經項目建議書設計階段對有關方案和參數進行綜合比較分析論證,本工程設計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在經濟上是合理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