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昌區

樂昌區

樂昌區,位於山西省,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在封建制度的束縛和頻繁的戰爭中走過了漫長的1400餘年,下轄5個鎮、2個鄉。

基本信息

展開山西省地圖,沿著千里汾河而下,至臨汾盆地南端,汾水折而向西注入黃河。就在這迴環轉彎之側,有一塊“河汾之東方百里”的地方,這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樂昌區。
境內喬山、絳山南北對峙,天賜屏障,宛如長幅歷史畫卷;澮河、滏河東西貫穿,恰似兩條銀帶,飄曳在437.9平方公里的綠色原野之中。這裡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宜植麥棉。這裡交通方便,四通八達。縱有同蒲鐵路和北昆公路貫穿南北;橫有晉韓公路與動工興建的侯月鐵路,並行東西。為樂昌區這塊古老文明的鐘靈毓秀之地,插上了經濟騰飛的雙翼。樂昌區縣轄5個鎮、2個鄉:樂昌鎮史村鎮曲村鎮高顯鎮 、里村鎮、北董鄉楊談鄉
縣內里村西溝遺址,同聞名於世的丁村遺址同屬一個文化層,證實先民遠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在此繁衍生息,勞動創造。如今, 南林吏村一株古老的銀杏樹,雖歷盡滄桑,仍枝葉繁茂,超脫升騰,以植物圈“活化石”之稱,留下了歷史遺蹟。樂昌區人民忠厚溫順,謙恭禮讓,勤勞儉樸,耕讀傳家。生之於斯,長之於斯,世世代代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物質與精神財富。
樂昌區乃“天府雄風、三晉重地”。這裡的山、河、平原,風物宜人的自然環境,成為2800年前晉國建都的條件。武公據之以興晉,文公依之而稱霸,出現了“晉國天下莫強焉”的昇平景象。作為晉國古都的樂昌區, 當時的農業已種植小麥、大豆和穀子, 使用鐵鏟、鐵犁和耕牛。手工業有冶煉鑄造,紡織印染、製革制陶等。商業出現了“金玉其車、文錯其服”的富商巨賈。晉國的昌盛本來該給樂昌區經濟發展帶來有利的影響。 然而, 滄海桑田, 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 樂昌區自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建縣;在封建制度的束縛和頻繁的戰爭中走過了漫長的1400餘年。
歷史給予了一個偶然的機遇,樂昌區人民駕馭了這一機遇。明萬曆年間,縣人張士英從福建引進菸草種子及栽培技術,經逐步種植推廣,全縣植煙面積最多時達17萬餘畝,約占耕地面積的27%,年產菸葉7 000餘噸。旱菸作坊隨著煙單種植也應運而生,多達百家,年產菸絲5 000餘噸。其質甲於三晉,馳名中外,曾遠銷蒙古的烏蘭巴托, 蘇聯的莫斯科、西伯利亞等地。一業興而百業榮。清代中葉,縣內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座商幾近千家,其中票號、錢莊有72家, 同與旱菸共興衰。菸草種植與早煙生產成為樂昌區經濟命脈的支柱。隨著時間的推移。旱菸加工漸次讓位於捲菸生產,在此轉折關頭,由於菸農未能熟練地掌握烤菸葉的技術, 經濟效益不高,致使菸草種植處於蕭條地位。
近百年來, 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至解放前夕, 樂昌區經濟已瀕臨崩潰。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新中國誕生後,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樂昌區經濟發展進入一個全面振興的新時期,建國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遠遠超過了數千年的歷史進程。
樂昌區向為缺糧縣。新中國建立後,歷屆政府重視農田建設、興修水利、科學管理,糧棉產量不斷提高。1988年,糧食平均畝產209kg,棉花平均畝產47kg,比1949年分別提高3.07倍和1.62倍。1978—1987糧食年度共售給國家商品糧13.48萬t,並成為全省商品糧生產基地縣。還湧現出全國著名勞動模範王德合、常修文、於孝蓬、張效蘭。工業,在新中國建立後,發展速度較快。至1988年,全縣已有礦冶、機械、捲菸、化工、製革、建材、汽修、農機、五金、棉紡、服裝和加工業等門類。其中樂昌區捲菸廠是全省兩個捲菸廠之一,年上繳利稅近千萬元, 占縣財政收入一半以上。
其產品飛虹塔牌捲菸於1988年在北京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參展;機電廠生產的汾水牌液化石油氣鋼瓶,被評為部優產品;攔(?)山鐵礦生產的精礦粉, 品位達66%以上, 全部銷太原鋼鐵公司;大理石廠產品“墨玉”, 質量上乘, 是珍貴的建築材料。全縣工業總產值10281萬元, 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2.52%, 比1949年增長36.66倍。1988年, 商業網點2328家, 社會商品零售額9 574萬元,比1949年增長8.28倍。1988年,地方財政收入2 072萬元, 為1972年的5.42倍。職工年平均工資1162元, 農民純收入年人均439元,比1978年分別增長1.27倍和7.61倍。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品購買額353元,儲蓄餘額327元。經濟繁榮帶來文化的發展。 國內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唐風》, 即是西周、春秋間流行于樂昌區一帶的民間詩歌, 留下了當時的文化倚影。 自宋至清, 樂昌區有進士百餘人,被譽為三晉文化之鄉。歷代縣人著述甚多。元代名醫許國禎著《御藥院方》, 清康熙年間保和殿大學士衛周柞校訂《大清律》, 兵部尚書賈漢復纂修《河南通志》, 吏部主事崔致遠寫成《易注》。還有著名學者顧炎武,旅居東韓村宜園撰成巨署《日知錄》, 留下“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的千古名句。而源遠流長的晉文化, 則給樂昌區留下大量文物寶藏,有“地下博物倌”之美譽。古“新田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 已發掘出土的文物5萬餘件。其中有被譽為“世界最早的大豆”, 有統一封地時周成王賜給叔虞的“害孳方鼎”, 有曲村西周墓出土的中違父奩, 有音色優美的東周青銅編鐘, 有金代的磚雕舞台和戲劇陶俑。這些國之瑰寶,凝聚著先民的智慧, 刻印著歷史前進的軌跡。新中國建立後, 文化教育事業有了更大發展。1984年獲省人民政府贈的“興學育人”金匾。縣圖書館、文化館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單位。1988年, 全縣有高級技術職稱的43人, 中級459人。在全國各地的樂昌區籍總工程師、教授、作家、編審、副廳級(副師)以上的學者、幹部73人。省級以上勞模52人。
縱觀樂昌區歷史, 光輝的業績已載入史冊。然而,放眼神州,橫向比較,豈容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譜寫樂昌區未來的歷史, 仍需揚長避短, 重展宏圖, 策馬揚鞭,自強不息。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其實,經濟建設何嘗不是這個道理。知己, 差距何在?從總體上講主要有二: 樂昌區財政雖屬盈餘縣,但餘數寥寥,辦工業拿不出多少錢;教育比較發達,但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僅有800餘人, 實在說人口素質還是比較差的。很難構想,少資金,缺人才,怎么能加速經濟建設的步伐?而這兩條恰恰又不易被人們所認識。因此,要開拓前進,必須同滿足於現狀的傳統觀念決裂,從小農經濟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擠出點錢來辦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要千方百計, 開源節流,積累資金。有了較多的財力,有了一定數量的德才兼備的人,振興樂昌區, 經濟再次騰飛,何難之有!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欲啟動經濟,須從縣情實際出發,研究解決農業綜合開發和礦產資源開採這兩個課題。境內農業資源比較豐富, 尚有草地、灘涂、溫泉、水面有待開發, 以及占現有耕地面積2/3的中低產田有待改造; 另外,還有近6萬畝宜林面積有待利用。其次,礦產資源也比較豐富, 有煤、磷灰石、鋁礬土等礦產均未開採利用。從深度開發看, 組織好農副產品深加工,那潛力則更大。這就是曲沃經濟第一步起飛的“希望之路”。
今天是昨天的發展,明天是今天的繼續。昨天,樂昌區人民曾在這塊土地上譜寫過光輝燦爛的詩篇。今天,只有善於認識縣情,科學決策,充分發揮19萬人民的聰明才智,就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2000年,樂昌區總人口222391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3767 史村鎮 21585 曲村鎮 24380 高顯鎮 14940 里村鎮 18414 蘇村鄉 17014 下裴鄉 14959 北董鄉 21366 西常鄉 20157 楊談鄉 23643 安居鄉 1216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樂昌區轄5鎮、2鄉:樂昌鎮、高顯鎮、史村鎮、曲村鎮、里村鎮、楊淡鄉、北董鄉。共158個行政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