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編鐘

銅編鐘

銅編鐘:(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通高23.6厘米--120.4厘米,重2.8--152.8千克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淅川縣下寺,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這套銅編鐘均為甬鍾,共26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鍾銘鑄在每個鐘的鉦部及左右鼓上。大型鐘僅在正面鑄銘文,中型鐘則正背兩面均鑄銘文、小型鐘則由兩個、三個、四個共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相同。

概述

銅編鐘銅編鐘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通高23.6厘米--120.4厘米,重2.8--152.8千克 1978年河南省淅川縣下寺出土河南博物院藏這套銅編鐘均為甬鍾,共26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

構造

鍾銘鑄在每個鐘的鉦部及左右鼓上。大型鐘僅在正面鑄銘文,中型鐘則正背兩面均鑄銘文、小型鐘則由兩個、三個、四個共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相同。下寺楚墓是春秋時期楚國王族墓群,墓內出土了大批春秋時期的樂器。這套銅甬鍾是目前中國出土春秋時期編鐘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套,音域寬廣,從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將近五個八度音程。它分上下兩層懸掛於鍾架上,下層為低音區,演奏時作和聲之用;上層為中高音區,演奏時作鏇律之用。上層七聲俱全,而且多數有半聲音階,可以鏇宮轉調。這套銅甬鐘的出土,表明在兩年五百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具有高度的音樂文化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