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鈕編鐘

銅鈕編鐘

銅鈕編鐘,彝族古代敲擊體鳴樂器。出土於雲南省牟定縣福土龍村和晉寧縣石寨山等地。

銅鈕編鐘銅鈕編鐘

簡介

銅鈕編鐘彝族古代敲擊體鳴樂器。出土於雲南省牟定縣福土龍村和晉寧縣石寨山等地。
1978年,在雲南省牟定縣福土龍村出土了一套戰國時期的銅鈕編鐘。其形制與中原、西南出土的編鐘完全兩樣,因鐘頂有半環形銅鈕而得名。這套銅鈕編鐘,共六枚。用青銅鑄造而成,外表較粗糙。鐘體呈橢圓形,圓肩,上大下小,鐘頂鑄有半環形的鐘鈕。鐘體外表飾有蟠蛇形、蜿蜒形紋飾,頗富戰國時期彝族先民的文化特色。鐘口平直,橫截面呈橄欖形( 圖)。最大的一枚銅鈕編鐘,鍾高53厘米,上部最大直徑24厘米,鐘口直徑18.5厘米。六枚編鐘依次遞減。最小的一枚,鍾高43厘米,上部最大直徑20厘米,鐘口直徑14.5厘米。每鍾只發一音,音色清脆、嘹亮。這套銅鈕編鐘是迄今出土的這類編鐘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
銅鈕編鐘未見於古代文獻記載和歷代金石著錄。它在彝族聚居地區出土較多,如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等地,說明古代這類編鐘曾在彝族地區廣為流傳。

清乾隆 交龍鈕雙龍紋銅編鐘

主題紋飾為雲龍紋,中間分別以“軒轅”和“古希”兩組銘文對稱區隔,頂鈕蒲牢,底備八個圓凸音乳,鑄銅精密堅實,外壁銅綠包漿厚重,為清宮造辦處於乾隆45年為乾隆作祭祀軒轅黃帝大典時特製的仿古編鐘之一。
“古希”銘為乾隆皇帝嘉號,乾隆在位60年,加上3年多的太上皇,掌權達63年零4個月之久,卒年89歲。雖然古代年逾七十的帝王有漢武帝等六位,但乾隆依然認為自己是千古以來中國唯一年登古希的英明君主。在他70歲壽辰(1780年)時曾刻“古希天子”印章並著《古希說》以紀念,亦曾以“古希”為題製詩抒懷:“古希希聖未從心,負扆遑雲久蒞臨。惟是惕乾勵朝夕,戒其玩愒度光陰。龍乘不息法一健,象譯由來通六音。愛樂紛哉向何托,積成三萬首余吟。”而“軒轅”銘則表示為乾隆祭告黃帝大典所專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