岕茶

岕茶,茶之為類不一,岕茶為最。清代冒辟疆著的《芥茶匯鈔》里的這句首語道出了岕茶在中國名茶中的至高地位。文中所講的岕茶就是長興的羅岕茶。

中國第一歷史名茶

岕茶

 一、岕茶之源

“茶之為類不一,岕茶為最”。清代冒辟疆著的《芥茶匯鈔》里的這句首語道出了岕茶在中國名茶中的至高地位。文中所講的岕茶就是長興的羅岕茶。
“岕”通“嶰”地名,意為介於兩山峰之間的空曠地。國語讀“jie”“介”音。宜興、長興比鄰皖南都有帶“岕”地名,當地人有二種發音,一念“岕”為“ka”“卡”音,另是“ko” “跨”。熊明遇《羅岕茶疏(論)》中說道:“兩山之夾曰“岕”,若止雲“岕茶”,則山盡“岕”也。“岕”以“羅”名者,是產茶處。”因此羅岕茶乃是岕茶之源。

  在明末清初,如按當時米價折算,一斤羅岕茶,相當於大米兩到三石左右。於此可見,羅岕茶價在當年已居天價。但隨著時間之推移,不知怎的,百年來羅岕茶瀕臨絕跡。

 二、岕茶之史

那么,岕茶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名茶”呢?
中國自漢代到清末,論述茶葉的茶書典藉只有四十多部,而其中論述岕茶的書就有6部。最早的距今四百多年了,中國十大名茶,除了龍井在清末有一部專著外,其餘還都沒有。
明清著述岕茶的就有:

 (一)明:許次紆《茶疏 岕中製法》 1597年

岕之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後烘焙。緣其摘遲,枝葉微老,炒亦不能使軟,徒枯碎耳。亦有一種極細炒岕,乃採之他山炒焙,以欺好奇者。彼中甚愛惜茶,決不忍乘嫩摘採,以傷樹本。余意他山所說,亦稍遲採之,待其長大,如岕中之法蒸之,似無不可。但未試嘗,不敢漫作。

(二) 熊明遇《羅岕茶疏(論)》 1608年

羅岕茶人嘗浮慕盧、蔡諸賢嗜茶之癖,間一與好事者致東南名產而次第之,指必羅岕雲。茶人每於杜鵑鳴後,遣小吏微行山間購之,不以官檄致。即或采時晴雨未若,或產地陰陽位辨,甘露、肉芝,艱於一遘,亦往往得佳品。茶人舌根多為名根所役,時於松風竹雨,暑晝清宵,呼童汲水吹爐,依依覺鴻漸之致不遠。至為邑六年,而得洞山者之產,脫盡凡茶之氣。偶泛舟苕上,偕安吉陳刺史啜之。刺史故稱鑑賞,不覺擊節曰:“半世清游,當以今日為第一碗。名冠天下,不虛也。”茶人因念不及遇君謨輩一品題,而吳中豪貴人與幽士所購又僅其中駟,茶人得為知己,因緣深矣。旦暮行以瓜期代,必不能為梁溪水遞,爰授之筆楮,永以為好,它時雨後花明,夏前鶯老,展之几上,庶幾乎神遊明月之峽,清風兩腋生也。因之為歌,歌曰:“瑞草魁標,幽芳王郎王乾,質瓊葉漿,名為‘羅岕’;問其鄉,陽羨之陽。”
今人多以陽羨即羅岕,岕有茶不上百年,山不數隴,似於陽羨有名之時未合。按志乘,唐、宋、元貢顧渚茶,頗鄭重,毗陵、吳興二刺史親為開園。考唐詩,有“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之句,陸龜蒙茶園亦在焉。意者顧渚即古所謂陽羨產茶處耶?今人謂義興為陽羨,顧渚、羅岕俱在義興南,只隔一嶺二山,東西相距八十里而遙。
凡茶,以初出雨前細者佳。惟羅岕立夏開園,吳中所貴,梗粗葉厚,微有肅箬之氣。還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佳,最不易得。每歲只宜廉取,多則土人必淆雜為贏,無復真者。
兩山之夾曰“岕”,若止雲“岕茶”,則山盡“岕”也。“岕”以“羅”名者,是產茶處。山之夕陽勝於朝陽,廟後山西向,故稱佳;總不如洞山南向,受陽氣特專,稱“仙品”;然只數十畝而已。凡茶產平地,受土氣多,故其質濁。岕茗產於高山岩石,渾是風露清虛之氣,故為可尚。茶之香重、色重、味重者,俱非上品。松羅香重,六安味苦,而香與松羅同。天池亦有草萊氣,龍井如之。至雲霧則色重而味濃矣。嘗啜虎丘,色白而香似嬰兒肉,真精絕;然產不數畝,無由懸購,即謂之虎丘無茶也。
蔡君謨謂“黃金碾畔綠塵飛,白玉甌中碧濤起”二句,當改“綠”為“玉”,改“碧”為“素”,以色貴白也。然白亦不難,泉清瓶淨,葉少水浣,鏇烹鏇啜,其色自白。然真味抑鬱,徒為目食耳。若取青綠,則天池、松羅及岕之最下者,雖冬月,色亦如玉。至冬則嫩綠,味甘色淡,韻清氣醇,嗅之亦有虎丘嬰兒之致。而芝芬浮蕩,則虎丘所無也。有以“木蘭墜露、秋菊落英”比之者。木蘭仰萼,安得墜露?秋菊傲霜,安得落英?莫若“李青蓮梨,花白玉香”一語,則色味都在其中矣。
凡烹茶,水之功居大,擇水則惠泉稱尚。如長邑之金沙泉,唐宋涌處今亦湮塞,其下流為紫花瀨,澄泓有致,不能久停。東有光竹潭妙甚,甘冽如惠泉,而淡亞之。然惠泉自梁溪纖挽而來,必逾數日,比光竹潭之新汲者,亦難辨淄、澠矣。無泉則用天水,以布盛秋雨、梅雨,淀而封諸瓮中,愈久愈妙。秋雨冽而白,梅雨白而醇。雪水五穀之精也,然鏇煮,色不能白,久淀亦有瑩然。若用井水,靈芝亦濁醪矣。養水須置石於瓮底,不惟可以久貯,白石清泉,悠然見水簾瀑布,會心亦不在遠。
藏茶宜箬葉而畏香藥,喜溫燥而忌冷濕。收藏時先用青箬,以竹絲編之,置罌四周。焙茶俟冷,貯箬中。以生炭火煅過,烈日中爆之,令滅,置茶中,糊封罌口,覆以新磚,置高爽近人處。霉天雨候,切忌發覆。須于晴明皎潔,取出少許,別貯小瓶,仍行封置如故。空缺處,即以箬葉滿之,方為可久。或夏至後一焙,秋分後一焙,亦可。
凡煮茶,銀瓶最佳,而無儒素之致。宜以磁罐煨水,而以滇錫為注。活火煎湯,候其三沸,如坡翁云:“蟹眼已過蝦眼生,颼颼欲作松風聲”,是火候也。取茶葉細者,用熟湯微浣,粗者再浣,置片晌,俟其香發,以湯沖入注中方妙。冬月茶氣內伏,須於半日前浣過,以聽時取。亦有以時壺代錫注者,雖雅朴,而茶味稍醇,損風致。
岕有秋茶,取過秋茶,明年無茶,土人禁之。韻清味薄,鏇采鏇烹,了無意趣。置磁瓶中旬日,其臭味始發。楓落梧凋,月白露冷之後,杯中郁然,一種先春風味,亦奇快也。諸茶惟岕茶輕清,能客群香,先以時花宿錫注中,良久隨浣,茶入熟湯,氣韻所觸,滴滴如花上露也。梅蘭第一,茉莉、玉蘭此之,木樨則濁矣。梨花、藕花、豆花,隨意錯置,都自幽然。
原載清·順治《長興縣誌》,荼縻島主轉錄自《熊明遇〈羅岕茶疏〉點校》(蔣伯良.《陸羽茶文化研究》總第16期.陸羽茶文化研究會,2006年3月)
附:順治《長興縣誌》“羅岕”:
羅岕去縣治西北五十里,在互通山西,岕有仙洞二,曰明洞、曰暗洞;有龍池二,曰東池、曰西池;土地廟後產茶最佳,吳人珍重之。

(三)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1644年

周高起(?~1645),字伯高,江陰(今屬江蘇)人。他博聞強記,早歲補諸生,列名第一。`康熙《江陰縣誌》稱,“乙酉(1645)閏六月,城變突作,避地由里山。值大兵勒重,篋中惟圖書翰墨。無以勒者,肆加箠掠,高起抗聲訶之,遂遇害”。周高起除《洞山岕茶系》,還有《陽羨茗壺系》傳世。
《洞山岕茶系》,是繼熊明遇《羅岕茶記》、馮可賓《岕茶箋》之後,又一部關於太湖西部岕茶的地區性茶葉專著。岕茶在明初廢止團餅 改貢芽茶以後,不趨炒青大流,獨保用甑蒸煞青工藝愈傳名聲愈振。也因為這樣,熊明遇寫的第一本有關岕茶的書,不用他名,專以“羅岕”作記。羅岕在長興境內,如果說第一本岕茶專著《羅岕茶記》是一本主要記述長興岕茶的地方茶書的話,那么,洞山位於宜興一側,在《羅岕茶記》後所撰的《洞山岕茶系》,則是洞山岕茶名聲超越羅岕以後,用洞山之名,專門以著述宜興岕茶為主的另一本地方性茶著。這一點,明末清初乃至清朝中期文獻中的不少記載,都能說明。本文撰寫的年代,按《陽羨茗壺系》題記中所推算,大致是明末崇禎十三年以後。
唐李棲筠守常州日。山僧進陽羨茶。陸羽品為芬芳冠世。產可供上方。遂置茶舍於罨畫溪。去湖父一里所,歲供萬兩。許有谷詩云:“陸羽名荒舊茶舍。卻教陽羨置郵忙”是也。其山名茶山,亦曰貢山,東臨罨畫溪。修貢時,山中湧出金沙泉,杜牧詩所謂“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泉嫩黃金涌,芽香紫璧裁”者是也。山在均山鄉,縣東南三十五里。又茗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永豐鄉。皇甫曾有《送陸羽南山採茶詩》:“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寂寂燃燈夜,相思磬一聲。”見時貢茶在茗山矣。又唐天寶中,稠錫禪師名清晏,卓錫南嶽,澗上泉忽迸石窟間,字曰真珠泉。師曰,宜瀹吾鄉桐廬茶。爰有白蛇銜種庵側之異。南嶽產茶,不絕修貢。迨今方春採茶,清明日,縣令躬享白蛇於卓錫泉亭,隆厥典也。後來檄取,山農苦之。故袁高有“陰嶺茶未吐,使者牒已頻”之句。郭三益題南嶽寺壁云:“古木陰森梵帝家,寒泉一勺試新茶。官符星火催春焙,卻使山僧怨白蛇。”盧仝《茶歌》亦云:“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又云:“安知百萬億蒼生。命墜顛緊受辛苦。”可見貢茶之苦,民亦自古然矣。至岕茶之尚於高流,雖近數十年中事。而厥產伊始,則自盧仝隱居洞山,種於陰嶺,遂有茗嶺之目。相傳古有漢王者,棲遲茗嶺之陽,課童藝茶。踵盧仝幽致,陽山所產,香味倍勝茗嶺。所以老廟後一帶,茶猶唐宋根株也。貢山茶今已絕種。
羅岕去宜興而南逾八九十里,浙直分界,只一山岡,岡南即長興山。兩峰相阻,介就夷曠者,人呼為岕。履其地,始知古人制字有意,今字書岕字,但注云山名耳。雲有八十八處。前橫大澗,水泉清駛漱潤茶根,沃山土之肥澤,故洞山為諸芥之最。自西九溯張渚而人,取道茗嶺,甚險惡。縣西南八十里。自東九溯湖父而入,取道纏嶺,稍夷才通車騎。
第一品
老廟後,廟祀山之土神者,瑞草叢郁,殆比茶星腫*矣。地不二三畝,苕溪姚象先與婿朱奇生分有之。茶皆古本,每年產不廿斤。色淡黃不綠,葉筋淡白而厚,製成梗絕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漾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無之外。
第二品 皆洞頂芥也。
新廟後、棋盤頂、紗帽頂、手巾條、姚八房,及吳江周氏地,產茶亦不能多。香幽色白,味冷雋,與老廟不甚別,啜之差覺其薄耳。總之品岕至此,清如孤竹,和如柳下,併入聖矣。今人以色濃香烈為岕茶,真耳食而眯其似也。
第三品
廟後漲沙、大袞頭、姚洞、羅洞、王洞、范洞、白石。
第四品 皆平洞本岕也。
下漲沙、梧桐洞、余洞、石場、丫頭岕、留青岕、黃龍、炭灶、龍池。
不入品外山
長潮、青口,省莊、顧渚、茅山岕。
貢茶
即南嶽茶也。天子所嘗,不敢置品。縣官修貢,期以清明日,入山肅祭,乃始開園采。制祖松羅、虎丘,而色香豐美。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初亦如岕茶制,萬曆丙辰,僧稠蔭游松羅,乃仿製為片。
岕茶采焙,定以立夏後三日,陰雨又需之。世人妄雲“雨前真岕”,抑亦未知茶事矣。茶園既開,入山賣草枝者,日不下二三百石,山民收制亂真。好事家躬往,予租采焙,幾視惟謹,多被潛易真茶去。人地相京,高價分買,家不能二三斤。近有采嫩葉,除尖蒂,抽細筋炒之,亦曰片茶;不去筋尖,炒而復焙,燥如葉狀,曰攤茶,並難多得。又有俟茶市將闌,採取剩葉制之者,名修山,香味足而色差老。若今四方所貨芥片,多是南嶽片子,署為騙茶可矣。茶賈炫人,率以長潮等茶,本岕亦不可得。噫!安得起陸龜蒙於九京,與之賡茶人詩也。陸詩云:“天賦識靈草,自然鍾野姿。閒來北山下,似與東風期。雨後采芳去,雲間幽路危。惟應報春鳥,得共此人知。”茶人皆有市心,令予徒仰真茶已。故予煩悶時,每誦姚合《乞茶詩》一過:“嫩綠微黃碧澗春,采時聞道斷葷辛。不降錢買將詩乞,借問山翁有幾人。”
岕茶德全,策勛惟歸洗控。沸湯潑葉即起,洗鬲斂其出液,候湯可下指,即下洗鬲排盪沙沫。復起,並指控乾,閉之茶藏候投。蓋他茶欲按時分投,惟岕既經洗控,神理綿綿,止須上投耳。傾湯滿壺,後下葉子,曰上投,宜夏日;傾湯及半,下葉滿湯,曰中投,宜春秋:葉著壺底,以湯浮之,曰下投,宜冬日初春。
註解
1 許有谷:明宜興許氏文人。
2 皇甫曾:祖籍安定,玄宗天寶十一載進士,有“大曆才子”之稱。
3 卓錫:意指僧人在某地停留下來。
4 九:宜興有東九、西九,是位於今宜城的兩大水盪。
5 茅山岕:此茅山,非江蘇句容、金壇之茅山,而是長興西北的茅山。
6 九京:此處“京”也通作“原”,泛指墳墓。

(四)馮可賓《岕茶箋》 1642年

環長興境,產茶者曰白羅懈、曰岩、曰烏瞻、曰青東、曰顧渚、曰筱浦,不可指數,獨羅懈最勝。環懈境十里而遙,為懈者亦不可指數。懈而曰芥,兩山之介也。羅氏居之,在小秦王廟後,所以稱廟後羅岕也。洞山之芥,南面陽光,朝旭夕暉,雲*霧*,所以味迥別也。
論採茶
雨前則精神未足,夏後則梗葉大粗。然茶以細嫩為妙,須當交夏時,看風日晴和,月露初收,親自監采人籃。如烈日之下,又防籃內鬱蒸,須傘蓋至舍,速傾淨匾薄攤,細揀枯枝病葉、蛸絲青牛之類,一一剔去,方為精潔也。
論蒸茶
蒸茶須看葉之老嫩,定蒸之遲速,以皮梗碎而色帶赤為度,若太熟則失鮮。其鍋內湯須頻換新水,蓋熟湯能奪茶味也。
論焙茶
茶焙每年一修,修時雜以濕土便有土氣。先將乾柴隔宿熏燒,令焙內外乾透,先用粗茶人焙,次日,然後以上品焙之。焙上之簾,又不可用新竹,恐惹竹氣。又須勻攤,不可厚薄如焙中。用炭有煙者,急剔去,又宜輕搖大扇,使火氣鏇轉,竹簾上下更換,若火太烈恐糊焦氣,太緩色澤不佳,不易簾,又恐乾濕不勻。須要看到茶葉梗骨處俱已乾透,方可並作一簾或兩簾,置在焙中最高處,過一夜,仍將焙中炭,火留數莖於灰燼中,微烘之,至明早可收藏矣。
論藏茶
新淨磁壇周回用乾箬葉密砌,將茶漸漸裝進搖實,不可用手措。上覆乾箬數層,又以火炙乾炭鋪壇口扎固。又以火煉候冷新方磚壓壇口上。如潮濕,宜藏高樓,炎熱則置涼處。陰雨不宜開壇。近有以夾口錫器”貯茶者,更燥更密。蓋磁壇猶有微罅透風,不如錫者堅固也。
辨真贗
茶雖均出於序岕名,有如蘭花香而味甘,過霉歷秋,開壇烹之,其香愈烈,味若新沃。以湯色尚白者,真洞山也。若他懈,初時亦有香味,至秋,香氣索然,便覺與真品相去天壤。又一種有香而味澀者,又一種色淡黃而微香者,又一種色青而毫無香味者,又一種極細嫩而香濁味苦者,皆非道地。品茶者辨色聞香,更時察味,百不失一矣。
論烹茶
先以上品泉水滌烹器,務鮮務潔。次以熱水滌茶葉,水不可太滾,滾則一滌無餘味矣。以竹箸夾茶於滌器中,反覆滌盪,去塵土、黃葉、老梗淨,以手搦乾,置滌器內蓋定,少刻開視,色青香烈,急取沸水潑之。夏則先貯水而後人茶,冬則先貯茶而後入水。
品泉水
錫山惠泉、武林虎跑泉上矣。顧渚金沙泉、德清半月泉、長興光竹潭皆可。
論茶具
茶壺窯器為上,錫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則適意者為佳耳。
或問茶壺畢竟宜大宜小?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後,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的見得恰好,一瀉而盡。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於他茶亦無不可。
茶宜
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倘佯睡起宿酲清供
精舍會心賞鑒文僮
茶忌
不如法惡具主客不韻冠裳苛禮葷有雜陳忙冗壁間案頭多惡趣

 (五)周慶叔《岕茶別論》

失傳


 (六)清:冒辟疆《岕茶匯鈔》 1683年


一、作者簡介
冒襄(1611-1693),字辟疆,號巢民,又號朴巢,江蘇如皋人。冒襄幼有俊才,負時譽。史可法薦為監軍,後又特用司李,皆不就。明亡後無意用世,性喜客,所居有朴巢、水繪園、深翠山房諸勝,擅池沼亭館之景,四方名士,招致無虛日。晚年結匿峰廬,以圖書自娛。有《水繪園詩文集》、《朴巢詩文集》及《影梅庵憶語》等傳世。
岕茶匯抄》大半取材於馮可賓《岕茶箋》,還鈔於許次紓《茶疏》和熊明遇《羅岕茶記》。刊本有昭代叢書本,張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種本,光緒乙酉(1885)刊;有冒氏叢書本,光緒己亥(1899)刊。
本書以冒氏小品四種本為底本,參校他本。
小引
茶之為類不一,岕茶為最,岕之為類亦不一,廟後為佳。其採擷之宜,烹啜之政,巢民已詳之矣,予復何言,然有所不可解者,不在今之茶,而在古之茶也。古人屑茶為末,蒸而范之成餅,已失其本來之味矣。至其烹也,又復點之以鹽,亦何鄙俗乃爾耶。夫茶之妙在香,苟制而為餅,其香定不復存。茶妙在淡,點之以鹽,是且與淡相反。吾不知玉川之所歌、鴻漸之所嗜,其妙果安在也。善茗飲者,每度卒不過三四甌,徐徐啜之,妙盡其妙。玉川子於俄頃之間,頓傾七碗,此其鯨吞虹吸之狀,與壯夫飲酒,夫復何姝。陸氏《茶經》所載,與今人異者,不一而足。使陸羽當時茶已如今世之制,吾知其沉酣於此中者,當更加十百於前矣。昔人謂飲茶為水厄,元魏人至以為恥甚,且謂不堪與酪作奴,苟得羅介飲之,有不自悔其言之謬耶。吾香三天子都,有抹山茶,茶生石
間,非人力所能培植,味淡香清,采之甚難,不可多得。惜巢民已歿,不能與之共賞也。心齋張潮[1]撰.
環長興境,產茶者曰羅嶰,曰白岩、曰烏瞻、曰青東、曰顧渚、曰筱浦,不可指數,獨羅嶰最勝。環嶰境十里而遙,為嶰者亦不可指數。嶰而曰岕,兩山之介也。羅氏居之,在小秦王廟後,所以稱廟後羅岕也。洞山之岕,南面陽光,朝旭夕曄,雲滃霧浡,所以味迥別也[2]。
產茶處,山之夕陽勝於朝陽。廟後山西向,故稱佳。總不如洞山南向,受陽氣獨專,足稱仙品[3]。
茶產平地,受土氣多,故其質濁。岕茗產於高山,澤是風露清虛之氣,故為可尚。茶以初出雨前者佳,惟羅岕立夏開園,吳中所貴,梗粗葉厚,有蕭箬之氣。還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佳,最不易得。
江南之茶,唐人首稱陽羨,宋人最重建州,於今貢茶兩地獨多。陽羨僅有其名,建州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勝。近日所尚者,惟長興之羅岕,疑即古之顧渚紫筍也。介于山中謂之岕,羅隱隱此故名羅。然岕故有數處,今惟洞山最佳。姚伯道云:明月之峽,厥有佳茗,是上乘品。要之,采之以時,制之盡法,無不佳者。其韻致清遠,滋味甘香,清肺除煩,足稱仙品。若在顧渚,亦有佳者,人但以水口茶名之,全與岕別矣[4]。
岕中之人,非夏前不摘。初試摘者,謂之開園。采自正夏,謂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須待時,此又不當以太遲病之。往日無有秋摘,近七八月重摘一番,謂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也[5]。
岕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後烘焙。緣其摘遲,枝葉微老,炒不能軟,徒枯碎耳。亦有一種細炒岕,乃他山炒焙,以欺好奇。岕中惜茶,決不忍嫰采,以傷樹本。余意他山摘茶,亦當如岕,遲摘老蒸,似無不可。但未試嘗,不敢漫作[6]。
岕茶,雨前精神未足,夏後則梗頁太粗。然以細嫰為妙,須當交夏時。時看風日晴和,月露初收,親自監采入籃。如烈日之下,又防籃內鬱蒸,須傘蓋至舍,速傾淨匾薄攤,細揀枯枝病葉、蛸絲青牛之類,一一剔去,方為精潔也[7]。
蒸茶,須看葉之老嫩,定蒸之遲速,以皮梗碎而色帶赤為度,若太熟則失鮮。起其鍋內湯頻換新水,蓋熟湯能奪茶味也[8]。
茶雖均出於岕,有如蘭花香而味甘,過霉歷秋,開壇烹之,其香愈烈,味若新沃,以湯色尚白者,其洞山也。他嶰初時亦香,秋則索然,與真品相去霄。又有香而味澀,色淡黃而微香者,有色青而毫無香味,極細嫩而香濁味苦者皆非道地。品茶者辨色聞香,更時察味,百不失矣[9]。
茶色貴白,白亦不難。泉清瓶潔,葉少水洗,鏇烹鏇啜,其色自白。然真味抑鬱,徒為目食耳。
若取青綠,天池、松蘿及下岕,雖冬月,色亦如苔衣,何足稱妙。莫若真洞山自穀雨後五日者,以湯薄浣,貯壺良久,其色如玉,冬猶嫩綠,味甘色淡,韻清氣醇,如虎丘茶作嬰兒肉香,而芝芬浮蕩,則虎丘所無也[10]。
烹時先以上品泉水滌烹器,務鮮務潔。次以熱水滌茶葉,水太滾恐一滌味損,以竹箸夾茶於滌器中,反覆滌盪,去塵土、黃葉、老梗盡,以手搦乾,置滌器內蓋定,少刻開視,色青香洌,急以沸水潑之。夏先貯水入茶,冬先貯茶入水[11]。
茶花味濁無香,香凝葉內。
洞山茶之下者,香清葉嫩,著水香消。
棋盤頂、烏紗頂、雄鵝頭、茗嶺,皆產茶地,諸地有老柯嫩柯,惟老廟後無二,梗葉叢密,香不外散,稱為上品也。
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一壺,任獨斟飲,方得茶趣。何也,壺小香不渙散,味不耽
遲。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後,恰有一時,太早未足,稍緩已過。箇中之秒,清心自飲,化而裁之,存乎其人[12]。
憶四十七年前,有吳人柯姓者,熟於陽羨茶山,每桐初露白之際,為余入岕,箬籠攜來十餘種,其最精妙不過斤許數兩,味老香淡,具芝蘭金石之性。十五年以為恆。後宛
姬從吳門歸,余則岕片必需半塘顧子兼,黃熟香必金平叔,茶香雙妙,更入精微。然顧、金茶香之供,每歲必先虞山柳夫人,吾邑隴西之倩姬與余共宛姬,而後他及[13]。
金沙於象明攜岕茶來,絕妙。金沙之於精鑑賞,甲於江南,而岕山之棋盤頂,久歸於家,每歲其尊人必躬往採制。今夏攜來廟後、棋頂、漲沙、本山諸種,各有差等,然道地之極,真極妙,二十年所無。又辨水候火,與手自洗,烹之細潔,使茶之色香性情,從文人之奇嗜異好,一一淋漓而出。誠如丹丘羽人所謂,飲茶生羽翼者,真衰年稱心樂事也。
又有吳門七十四老人朱汝奎,攜茶過訪,茶與象明頗同,多花香一種。汝奎之嗜茶自幼,如世人之結齋於胎,年十四入岕迄今,春夏不渝者百二十番,奪食色以好之。有子孫為名諸生,老不受其養,謂不嗜茶,為不似阿翁。每竦骨入山,臥遊虎虺,負籠入肆,嘯傲甌香,晨夕滌瓷洗葉,啜弄無休,指爪齒頰與語言激揚讚頌之津津,恆有喜神妙氣,與茶相長養,真奇癖也。

吾鄉既富茗柯,復饒泉水,以泉烹茶,其味大勝,計可與羅岕敵者,唯松蘿耳。予曾以詩寄巢民云:君為羅岕傳神,我代松蘿叫屈;同此一樣清芬,忍令獨向隅曲。迄今思之殊深,我以黃公酒壚之感也。心齋居士題。
[1]張潮,字山來,一字心齋,安徽?縣人。約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前後在世。以歲貢生官翰林孔目。張潮輯錄各家文集中類於傳奇之文字,為《虞初新志》二十卷,又輯有《昭代叢書》一百五十卷、《檀幾叢書》五十卷。張潮工於詞,有《花影詞》傳世。
[2]此“環長興境”一節,鈔錄錄馮可賓《岕茶箋·序》。
[3]此節論茶山之夕陽朝陽,以及後兩節論茶產平地高山,茶以初出雨前者佳,鈔錄熊
明遇《羅岕茶記》。
[4]“江南之茶,唐人首稱陽羨”一節,鈔錄許次紓《茶疏·產茶》。
[5]此岕茶“開園”、“秋摘”一節,鈔錄許次紓《茶疏·產茶》。
[6]此節中“不炒”、“摘遲”,鈔錄許次紓《茶疏·岕中製法》。
[7]此節岕茶採摘“須當交夏時”,鈔錄馮可賓《岕茶箋·論採茶》。
[8]“蒸茶”一節,鈔錄馮可賓《岕茶箋·論蒸茶》。
[9]此節羅岕洞山與他嶰之辨別,鈔錄馮可賓《岕茶箋·辨真贗》。
[10]“茶色貴白”一節,鈔錄熊遇明《羅岕茶記》。
[11]此滌器、洗茶一節,鈔錄馮可賓《岕茶箋·論烹茶》。
[12]“茶壺以小為貴”一節,鈔錄馮可賓《岕茶箋·論茶具》。
[13]冒襄此則茶事,在《影梅庵憶語》中亦有記述:“姬能飲,自入吾門,見餘量不勝
焦葉,遂罷飲……而嗜茶與余同性,又同嗜界(岕)片,每歲半塘顧子兼擇最精者緘寄
,具有片甲蟬翼之異。”
中國歷代名茶,唯有岕茶是有人專門為其作傳的。作為明清時的茶中極品,岕茶才有中國第一歷史名茶的尊崇地位!

 三、岕茶之本

芥茶有什麼主要特點呢?我們就從色,香,味,形上來看,都有與我們現在看到的綠茶是不盡相同的。
色白 茶色貴白。古人在評定好茶的第一標準就是白,只有是精晶者,也就精品的茶,不僅外觀是白的,而且在沖泡了後,投葉放的多,放少,放長,湯色都要是白的。這樣的茶,不僅香氣好,味道也足。
古人評判色白的標準說明了什麼,那就是色白了,說明茶質鮮嫩,焙制茶的火候恰到好處。只有這樣的茶,滋味才味覺甘鮮,香氣撲鼻。
據《洞山岕茶系》岕茶描述,一品岕茶為葉脈淡白而厚,湯色柔白如玉露,二品岕茶為“香幽色白味冷雋。”
乳香:據《岕茶匯鈔》中對香氣描述“作嬰兒肉香,芝芬浮蕩。”
岕茶不僅有花香,更有奇妙的嬰兒體香。
而且這樣的香氣,不會隨著時間放久了之後而消失,而是越來越烈。尤其是過了霉雨到了秋天,它的香氣更是如剛剛焙出來的新茶一樣。
金石性:就是說岕茶的味了,岕茶產于山間,渾是岡露清虛之氣,非草非木,稍具金石氣,這就是說,岕茶不僅有其它茶的好滋味,更帶有一種靈氣,品嘗岕茶的靈氣,是需要人心清的時候品飲才可體會到的,因為這種靈氣,又若又無,化而載之,所以說,能不能品出靈氣,存乎其人,就在於品嘗的人了。
品飲岕茶,不僅能益生氣,育和氣、增活氣,也能清洗世人的“土胃熱腸”,於養生也不無脾益。
鮮活:岕茶在形上的主要體現就是鮮活。據《岕茶匯鈔》中對鮮活描述:貯壺良久,其色如玉,猶嫩綠。
沖泡的岕茶,不僅葉底鮮活,久不變色,栩栩如生,更保持了茶湯的原汁原味與新鮮。
一杯鮮活,生機盎然的岕茶,展現在眼前時,那生機勃勃的景象,能夠讓眼睛特別舒服,讓心靈為之舒展。擁有鮮活,就是得到健康,看到鮮活,就是看到希望。
岕茶可以在常溫下保鮮了,無需再到冰櫃冷藏都可以做到不再變色。

四、岕茶之制

岕茶盛行於明萬曆年間,失傳於清雍正年間。
如此的奇茶為什麼會失傳了呢?主要就是因為岕茶的工藝過於複雜了。岕茶最主要的製作工序就是焙茶,做時極為講究工與時。
好茶是焙出來的。
我們現在的制茶,從殺青到乾燥,前後二小時就可以做出成品,焙茶也就一二十分鐘。而岕茶的製作前後要歷時近三十個小時。那么岕茶是怎么焙的呢?
清冒辟疆《岕茶匯鈔》中有詳細的岕茶製作工藝。
“焙數則首面乾而香減,失焙則雜色剝而味散”就是說焙茶不能幹,幹了香氣就減了,更不能斷火,失焙了茶葉的味道就不純正了,不光焙好就完工,而是焙好之後,要復焙,復焙要明火,而且是通宵進行,前後要近三十多個小時。
正因為這樣,一是焙茶的人工成本高,二是技術含量高。特別是第二點,焙茶是制好芥茶的關鍵,火候,溫度,程度,時機這些過程純人力,由制茶人的經驗來操作,所以最後也就失傳了。
岕茶,先為“吳中所貴”,成為明清二朝時貢茶,被譽為茶中極品。
這曠世仙品有著怎樣的風神仙骨,作為生於茗嶺山下的趙永靈,一直對美譽燦若繁星的岕茶充滿期冀,偶得古籍:清 冒襄的《岕茶匯鈔》,以尊重歷史,按古籍的記載,從採摘、製作到蒸作,不斷摸索、實踐,參閱大量古典茶學文獻,前後歷時三年試製,於08年秋制出了明《洞山岕茶系》所描述的第一品、第二品及貢品岕茶。在遵循古法的同時,加以現代工藝,做到了岕茶與眾不同的鮮活嫩白,讓清新活力的生機之感在手中展現,那美妙的鮮活意境,使人看著清爽,喝著舒服。

 五、岕茶之能

“飲岕茶益智長壽。”摘農業考古2007第5期 樓明初著。
岕茶製作奇巧,因茶特別鮮活、翠綠,最多的保留茶葉中的葉綠素、茶多酚、蛋白質、胺基酸等,通過對茶樹體內PPU、POD、CAT和SOD等氧化酶的活性測定,在抗逆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醫學研究發現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抗腫瘤、抗輻射,防治心血管疾病,抑菌及抗病毒作用。而作為綠色植物中一種獨特而主要的營養物質的葉綠素,除了抗輻射,強健肌肉外,還有造血作用,提供維生素,消炎解毒之功效。
現代科學測定指標如下:
水浸生物含量——(42.5+1.7)%
蛋白質含量——(15.1+2.1)%
水溶性糖含量——(8.2+0.2)%
多酚含量——(16.6+1.3)%
胺基酸含量——(10.7+0.4)%
酚氨比—— (1.8+0.1)%

六、岕茶之贊

“茶之為類不一,岕茶為最。”摘 清·冒辟疆《岕茶匯鈔》首語。
“閩之清源,武夷,吳郡之天池虎丘,武林之龍井,新安之松蘿,匡廬之雲霧,其名雖大噪,不能與岕茶相較也。”摘 明·沈周題岕茶《岕茶別論》。

明代唐伯虎,在陽羨品岕茶,興之所致,作《詠陽羨岕茶》,詩云:“千金良夜萬金花,占盡東風有幾家。門裡主人能好事,手中杯酒不須賒。碧紗籠罩層層翠,紫竹支持疊疊霞。新樂調成蝴蝶曲,低檐將散蜜蜂衙。清明爭插西河柳,穀雨初來羅岕茶。二美四難俱備足,晨雞歡笑到昏鴉。”

明代祝枝山,品岕茶,憶唐代盧仝在羅岕洞山課童藝茶的典故,作《和竹茶爐詩》四首。《中國茶詩》載第二首云:“嘗遍江南七品泉,浙游復汲玉河煎。瀟灑夜雨來窗外,岕谷秋雲起座前。翰苑曾消司馬渴,書齋每消老韶眠。盧仝素識茶中趣,此趣多應識未全。”

明代文徵明,曾和詩唐代皮日休、陸龜蒙在顧渚的《茶事十吟》。在一次友人聚會中,以惠山泉烹白峴茶,作詩《邵二泉司徒以惠山泉餉白峴茶,適吳宗伯寧庵寄陽羨茶亦至白峴,烹以飲客命余賦詩》云:“諫議印封陽羨茗,衛公驛送惠山泉。百年佳話人兼勝,一笑風檐手自煎。閒興未夸禪榻畔,月明還到酒樽前。品嘗只合王公貴,慚愧清風被玉川。”

明代徐渭,詩吟茗嶺,嶺南羅岕,嶺北宜興。《中國茶詩》載《茗嶺篇》云:“知君元嗜茗,欲傍茗嶺家。入澗遙嘗水,先春試摘芽。方屏午夢轉,小閣夜香賒。獨啜無人伴,寒梅一樹花。

明代天門學派首領、京中重臣鍾惺,作《七月十五日試岕茶徐元嘆寄到二首》,其一云:“江南秋岕日,此地試春茶。致遠良非易,懷新若有加。咄嗟人器換,驚怪色香差。所賴微禁老,經時保靜嘉。

長興明代文人臧懋循送岕茶給“吳興四子”的茅維。茅維作《友人餉岕茶歌》云:“乍傾色若無,稍貯味逾迥。七碗清風颼,一啜胸滓冷。何用金沙水,自陋建陽餅。世以方虎丘,品置豈平等。不願封雲溪,願得岕一頃。”

明代長興文人徐中行,官至江西布政使,送岕茶給浙江按察副使。明代馮夢禎在《快雪堂漫錄》中記錄道:“李於鱗為吾浙按察副使,徐子與(中行)以岕茶最精者餉之。比看子與於昭慶寺問及,則已賞皂役矣。蓋岕茶葉大梗多,於鱗北人不相遇宜也,紀之以發一笑。”

汪道會《和茅孝若試岕茶歌》云:“評者往往為吳興,請盧淡穆有幽致。去年春盡客來泠,茅君遺我岕一器。更寄新篇賦岕歌,蠅頭小書三百字。為言明月峽中生,洞山廟後皆其次。”

明時在宜興為官的熊飛有長篇詩歌《座懷蘇亭,焚北鑄爐,以陳壺徐壺烹洞山岕片歌》中說到“閒煮惠泉燒柏子,梧風習習引輕裾。吁嗟!洞山岕片不多得,任教茗戰難相剋”。

七、岕茶之典

茶葉因沸水才能釋放出深蘊的清香,人生只有經過多重的歷練,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
一個屢試不第的王秀才迢迢來到南嶽寺,慕名尋到老僧釋然,沮喪地對老僧釋然說:“像我這樣屢屢失意的人,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用呢?”靜聽著這位秀才的嘆息和絮叨,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途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稍頃,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然後用溫水沏了,微微一笑說:“施主,請用些茶。” 秀才俯首看看杯子,只見杯子裡微微地裊出幾縷水汽,那些茶葉靜靜地浮著。不解地詢問釋然說:“貴寺怎么用溫水沖茶?釋然微笑不語,只是示意秀才說:“施主請用茶吧。”秀才只好端起杯子,輕輕呷了兩口。釋然說:“請問施主,這茶可香?”秀才又呷了兩口,細細品了又品,搖搖頭說:“這是什麼茶?一點茶香也沒有呀。”釋然笑笑說:“這是一品岕茶,怎么會沒有茶香?”秀才聽說是一品岕茶,又忙端起杯子吹開浮著的茶葉呷兩口又再三細細品味:“真的沒有一絲茶香。”老僧釋然微微一笑,吩咐小和尚說:“再去膳房燒一壺沸水送過來。”
稍頃,便提來一壺壺嘴吱吱吐著濃濃白氣的沸水進來,
釋然起身,取茶用沸水重泡,茶葉在杯子裡上上下下地沉浮,隨著茶葉的沉浮,一絲細微的清香便從杯子裡溢出來。聞著那清清的茶香,秀才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釋然微微一笑說:“施主稍候。”說著便提起水壺朝杯子裡又注了一縷沸水。秀才再俯首看杯子,見那些茶葉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嘈雜了。同時,一縷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裊裊地升騰出杯子,在禪房裡輕輕地瀰漫著。那綠綠的一杯茶水,沁得滿屋津津生香。釋然笑著問道:“施主可知道同是第一品岕茶,卻為什麼茶味迥異嗎?”秀才思忖說:“一杯用溫水沖沏,一杯用沸水沖沏,用水不同吧。”釋然笑笑說:“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同,用溫水沏的茶,茶葉就輕輕地浮在水上,沒有沉浮,茶葉怎么會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沖沏的茶,沖沏了一次又一次,茶葉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茶葉就釋出了它春雨的清幽,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茶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平平靜靜生活,就像溫水沏的淡茶平地懸浮著,瀰漫不出他們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櫛風沐雨飽經滄桑的人,坎坷和磨礪一次又一次襲擊他們,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釅茶,他們在風風雨雨的歲月中沉沉浮浮,於是像沸水一次次沖沏的茶一樣溢出了他們生命的脈脈清香。是的,浮生若茶。而命運的價值,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磨礪和忍耐,才能留下我們一脈脈人生的幽香。
王秀才下山,潛心苦讀。後得進士及第,為官一方,廉潔自律,因性耿直,於官場不融恰,有生退意。
多年後,又上南嶽寺,尋到老僧,鬱郁對老僧釋然說:“上次承蒙教誨,了有小成,可感現世態炎涼,自己無所適從,為何進退皆不如意呢?”老僧如前般定做,只是吩咐小和尚說:“官人遠來,燒水上好茶。”
稍許,水沸,釋然抓茶葉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微微笑之:“請用茶。”官人問之:“此還是一品岕茶否?”“非也,此乃斗品貢茶,天家清貢之物,本廟監製,稍有餘。”官人肅然起敬,徐徐咽下,口舌生津,香余滿口,仔細審視碗底,茶芽細嫩,湯色柔和淡雅,如冰類玉。
三水畢,“好茶,果然是好茶,和以往喝的茶味絕不一樣。”釋然笑道:“味覺如何?”“此茶清淡,似甘醇,似有物,似無牽,讓人似覺身清欲飛。” “再泡一巡如何。“釋然吩咐小和尚,“施主再品。”生再飲,哪種輕洌的甘甜仍然綿長不絕,釋然說道:“官人可覺滋味不同?”生若有所思,說:“岕茶色白,味淡、香美。初入口,過一下,覺得甘甜入喉,靜入心脾,過一下,清新的感覺直透骨髓。淡的味道,從來沒感覺到與今日的不同。”釋然微微一笑,說道:“淡者,道也。”
人淡若茶,飲茶至淡處方可悟茶之道,友交往,親近之人交往,淡濃自有分說。香淡、味淡、色淡、人淡、心淡,然至淡處,猶有甘淡在口,此中況味,非精於道者可語也。
歲月如梭,且從容。

 八、岕茶之復


近年來,許多有識之士,包括有關政府部門也開始嘗試復現羅岕茶。也有人宣稱岕茶試製成功,然實無無古藉描述之韻,惜之惜之。
素水蘭香——羅岕茶探旨及復現
發布日期:2012-09-23 作者:沈琪芳;吳蘊;馬瑞 機構: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中文關鍵字:羅岕茶;湖州;復現
中文摘要:產於湖州長興的羅岕茶在明中後期盛極一時,可惜失傳。2008年湖州社科聯對羅岕茶立項研究,從探究羅岕茶的歷史本原著手,在綜述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實現羅岕茶的複製與重現。
湖州在茶業的地位由來已久。回溯歷史,湖州地域不單孕育了《茶經》,並且名茶輩出,長興顧渚的紫筍茶在唐朝就列為皇家貢茶,明中後期又有長興羅岕茶獨占鰲頭。本研究在廣泛縱覽史實文獻及現代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立足地域歷史文化積澱,致力於本土經濟興盛及文化復興,選擇湖州業已失傳的茶業鼎盛期代表之一的羅岕茶作為研究對象,從探究羅岕茶的歷史本原著手,在綜述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實現羅岕茶的複製與重現。
1羅岕茶複製的研究價值羅岕茶的探旨及複製至少具備以下價值:
1.1功德無量——重現久已失傳的歷史名茶羅岕茶產於湖州長興縣白峴鄉,崛起於明嘉靖、萬曆年間,在明中後期已經成為一枝獨秀的江南名茶,當時聲望遠在紫筍茶之上,可惜失傳。上個世紀80年代長興縣農業局曾經試圖重現羅岕茶,可惜功虧一匱,未能如願。2005年有位義大利茶葉研究者,耳聞“明代羅岕茶擅貴吳中”,懷著深厚興趣,隻身一人來長興考察。因在長興所見只有現代炒青,他悻然離去。續而在義大利組織的“中國問茶之旅”路線圖上刪去了湖州長興。究其原因,恐怕是現代炒青工藝過於大眾化,不足以承載地域豐厚的茶文化積澱。是以,重現古法製作的蒸青岕茶勢在必行,功在千秋。
1.2活色生香——重溫明朝舊世的素水蘭香茶文化與蠶桑和湖筆文化共同建構了湖州地域文化之魂。茶原不過是蠲疾求渴之用,歷代文人騷客於用茶中賦予了生活態度寄情了生活方式久而久構成了獨特茶文化,其元神在於茶。本研究從“茶為人用”的角度入手,復現羅岕茶實物,以活色生香的飲茶體驗重溫古代文人與茶的交流物語,讓現代人超越喧囂紅塵,藉助茶的精靈氣來內觀外顧,溝通歷史與自然,體現人文情懷的精髓正宗。以後現代的視野看來,茶文化的傳承即是對茶的共同體驗的傳承。
1.3錦上添花——以品牌行銷帶動傳統茶業茶人往往將湖州譽為“茶文化的祖庭”,然而觀當下茶市,湖州長興歷史名茶式微。行銷學家研究表明:比如服裝行業,捍衛巴黎、米蘭作為時裝之都地位的高級成衣品牌本身並不帶來商業利潤,但是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全面帶動了該國服裝行業的全球服裝市場占有率,間接創造巨額利潤,繁榮國民經濟。以此類推,如果藉助羅岕茶複製,培育並壯大成為獨特文化賣點的名茶品牌,有助於活躍湖州地區茶業,造福地方。
1.4文化建市——以茶事、絲綢和湖筆書畫重振輝煌在現當代,湖州的影響力日益衰敗。雖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熟地,但是知名度日下,在國內為人所知甚微。在改革開放30年之際的經濟轉型期,文化建市無疑是湖州地域經濟創新型發展的最好出路。湖州有足夠的歷史文化積澱,傳承、套用得當則足以重振湖州昔世盛名。但記:不積圭步,無以行千里!羅岕茶探旨及複製是千里之行一小步。
2羅岕茶探旨與複製
2.1羅岕茶探旨湖州長興羅岕茶,蜚聲海外,聲名鵲起於明中後期,然而失傳已久。除了太平天國運動等戰亂因素外,羅岕茶的蜚聲特質也促成失傳。羅岕茶特質有四:一為採摘時令;二為製作工藝;三為素水蘭香;四為產地集中產量小。許次紓《茶疏》雲“岕茶非夏後不摘。初試摘者,謂之開園。采自正夏,謂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須待時,此又不當以太遲病之。”然而,一般茶葉採摘均以穀雨前後為宜。《茶疏》亦云“岕之茶不妙,甑中蒸熟,然後烘焙,緣其摘遲,枝葉微老,炒也不能軟,徒枯碎耳。”即便明時,制茶方法有不少已採用炒青,何況現代古老的蒸青工藝基本失傳,只用炒青工藝。《茶疏》復雲“近時製法,鏇摘鏇焙,色香俱全,尤蘊真味”,茶擅潔象,以素水蘭香形容岕茶出水姿色毫不為過。終明朝以來,堪稱色白之茶惟虎丘與羅岕而矣。據《長興縣誌》記載所有上品真岕的全部產量,總計不過五、六十斤。
2.2羅岕茶複製羅岕茶的複製主要依據是古代文獻,史載所涉文獻總計21種,最主要的是熊明遇《岕山茶記》、馮可賓《岕茶箋》、周高起《岕茶系》和《長興縣誌》。複製實證研究分為五個步驟:
2.2.1尋源——定位羅岕茶原產地岕(kǎ)是長興方言,意為山谷、山坳。長興許多地名以岕命名,比如白峴鄉羅岕村。當地老人還知道羅岕歷史上勝產羅岕名茶。根據《縣誌》記載:“羅岕在縣西北五十里。”古人測地採用“畫方計里”方法,在一縣境之內,累積誤差還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可與現代地圖比較,羅岕村距長興縣城27公里,方向西北,與文獻相當。確定古羅岕茶產地為羅岕村後,再根據古籍尋找“老廟”。明代茶書,但凡提及岕茶的,往往都以“廟後”茶為最上。如周高起在《岕茶系》中說“第一品在老廟後”,“廟祀山之土神者”,據此可以推斷為土地廟。實地考察發現,羅岕村中尚存有土地廟,該廟同時擔當“柳宿”廟職責,柳宿在羅岕民俗中是茶神,據此,老廟初定為羅岕村的土地廟。本研究繼續對廟後山坡測向的結果為正西,與熊明遇《岕山茶記》中記述“廟後山西向”完全吻合。
2.2.2採摘——非夏後不摘據古書記載,羅岕茶採摘時間較晚,若按《岕茶箋》中和理論:“雨前精神未足,夏後則梗葉太粗……須當交夏時”,應該在立夏前後。許次紓在《茶疏》中認為“岕茶非夏後不摘。初試摘者,謂之開園。采自正夏,謂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須待時,此又不當以太遲病之。”在實際操作中,考慮到現代氣候條件逐漸變暖的差異,本研究採用了分時採樣法,取樣上兼顧芽與葉的選擇。
2.2.3手工蒸青——蒸時與葉相的比較研究蒸清和烘焙是羅岕茶複製的關鍵技術。從馮可賓《岕茶箋》中《論蒸茶》章“視葉之老嫩定蒸之遲速”的論述可知古人依據定時來控蒸茶。實踐中,蒸青與烘焙技術的變通和採摘時令及採摘葉形互為結果,本研究分時採樣,蒸青時間設定由短至長涵蓋全面的蒸清時間組,將五組茶形按每份15克分別等分7份,依次蒸焙,四采時與五葉形為羅岕茶複製提供了精緻細化的比較研究。
2.2.4儲藏——去其形取其神茶的保存問題即“藏茶”被視為制茶的延伸。馮可賓在《岕茶箋》中《論藏茶》章詳細介紹羅岕茶的保存:“新淨磁壇,周回用乾箬葉密砌,將茶漸漸裝進搖實,不可用手措;上覆乾箬數層,又以火炙乾炭鋪壇口摯固;又以火煉候冷新方磚壓壇口上。如潮濕宜藏高樓,炎熱則置涼處。陰雨不宜開壇。近有以夾口錫器貯茶者,更燥更密,蓋磁壇猶有微罅透風,不如錫者堅固也。”這種藏茶法符合茶葉保存六要:避濕、避光、閉氣、避免高溫、避免異味沾染。當代鍍鋁包裝袋抽真空低溫冷藏保存也是。本研究套用古今兩種藏茶法分別儲存了相同質量的茶,做為對比研究。經歷5月到8月後拆封沖泡發現:鍍鋁包裝袋抽真空低溫冷藏保存的茶,無論在乾茶色澤還是茶湯的色、香、味保留上都勝於古法。
3羅岕茶的驗證本研究通過對羅岕茶複製的價值探討、文獻研究和複製實證後,著手羅岕茶驗證。本研究基於史實做複製探究,因此以文獻作為考核羅岕茶複製的評判標準。首先是成茶外形,根據熊明遇《岕山茶記》中對羅岕茶的描述為“吳中所貴,梗粗葉大”,本研究所複製的手工蒸清羅岕茶粗枝大葉,具備該形象特徵。其次是湯色,這是羅岕茶的獨特表征。熊明遇《岕山茶記》有“貯壺良久,其色如玉”;張岱《陶庵夢憶〈閔老子茶〉》也有“燈下視茶色,與素甌無別”的記載。本研究所複製羅岕茶完全能達到色淡如水的特徵。取多量茶葉入壺沸水沖泡,觀得茶色透明,近乎白水,略顯溫潤,呈白玉質感,而且這種狀態可以保持。最後是口感,所複製羅岕茶幽香縹緲如蘭品。周高起《岕茶系》中恰恰有:“今人以色濃香烈為岕茶,真耳食而眯其似也。”這說明昔日羅岕茶的口味,本就是淡的。得品羅岕茶者都認為茶色如白水,口味輕淡,甘香留頰,縹緲不散。綜上所述,本研究基本完成了羅岕茶的探旨與複製。今後的研究將主要圍繞羅岕茶的套用研究:如何在忠於羅岕茶原型的基礎上融入當代元素,開發出穩定成型的製作標準?如何結合現代的品牌行銷策略,籍著深厚文化積澱,打造出羅岕茶的奢侈品牌?如何運用羅岕茶的奢侈品牌效應,帶動顧渚紫筍茶重現輝煌,打造湖州茶事盛況?

新聞:失傳百年岕茶重現宜興
已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專利
2009年05月21日11:29來源:人民網
近日,中國茶葉學會的專家認定宜興市龍背山森林茶場研製的岕茶,無論是顏色、形狀還是品質,都與失傳已久的岕茶一致。這意味著已經失傳200多年的岕茶在宜興研製成功了。
據多部茶葉古籍記載,岕茶的主要產區在宜興,特徵是色白、味香,其色為白中蘊翠,翠中蘊白,泡在杯中朵朵鮮活,香味撲鼻,令人賞心悅目。而且,岕茶製作工藝特殊,一年四季自然存放都不會變質,富含葉綠素和茶多酚。製作其他茶葉,通常從第一道工藝到茶葉烘乾,只要幾個小時就能完成,而製作岕茶,僅焙茶就要30多個小時,火候、溫度、時機等稍有一點掌握不好就會導致質量下降。由於製作成本高,工藝複雜等因素,岕茶在200多年前失傳。
為把失傳的岕茶“找”回來,宜興市龍背山森林茶場場長趙永靈3年前開始按照茶葉古籍記載,摸索岕茶製作工藝,並於去年秋季獲得成功。今年春茶上市,趙永靈帶領技術人員適量製作岕茶,投放市場後一炮打響,引起了各方高度關注。業內人士認為,岕茶研製成功,豐富了我國的茶葉種類,能進一步提高宜興茶葉的美譽度。目前,該茶場已向國家有關部門為岕茶申請了專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