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州鎮[海口市]

舊州鎮[海口市]

海口市舊州鎮位於南海江畔,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市鎮,大約始建於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該鎮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00元左右。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舊州鎮[海口市]舊州鎮[海口市]

舊州鎮位於海南省瓊山區中部的南海江畔,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市鎮,大約始建於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廢於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歷時441年。從建州至今已有1377年歷史。

舊州鎮為了加強鎮政府所在地舊州墟的建設,已從原先的3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4.5平方公里,到2010年,鎮墟區人口將達到7500人,到2020年舊州墟人口將達12000人。

全鎮建有各種農業基地22個,熱帶水果橡膠、樹林養雞已成為該鎮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的方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00元左右。

歷史沿革

今海口市舊州鎮位於南海江畔,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市鎮,關於舊州鎮何時置州城,史料和專家學者們都有不同的聲音,一般地理志大多稱它是在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建州城,到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廢。也有文史專家稱舊州早在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開設郡縣就始建郡城,至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瓊州遷府城止,歷1181年歷史。另外有文史專家考證,舊州始建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為崖州治和治下的舍城縣同一城,至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止。
到底舊州城設於何時,記者採訪了海南省史志辦多位專家,他們大多傾向於舊州始建於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廢於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歷時441年。從建州至今已有1377年歷史。
記者又查閱明《正德瓊台志》,清《瓊州府志》和民國《瓊山縣誌》,以及清《廣東通志》等史料,在其《公署》和《古蹟》等條目中,州治和瓊山縣治沿革部分大多有以下表述:(原文系文言文,為讀者閱讀方便,現翻譯成白話,筆者注)唐貞觀元年(627年),析舍城縣置瓊山縣,因境內白石都有山名瓊山,泥土石頭潔白如玉,便以山名冠縣。貞觀五年(631年),置瓊州。貞觀十三年(639年)析瓊山縣和澄邁縣置曾口,顏羅,容瓊三縣。開元元年(713年)廢顏城入舍城。天寶元年(742年)改瓊州為瓊山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瓊山郡為瓊州。宋開寶五年(972年),瓊山縣地跨瓊州附郭和舍城縣。熙寧四年(1071年)廢舍城入瓊山縣,屬瓊州。
唐貞觀五年(631年),置瓊州,州治就在今舊州鎮故址,宋熙寧四年(1071年)廢舍城縣入瓊山,原州城遂廢。瓊州領縣五:瓊山、澄邁、文昌、臨高、樂會。
另據海南省文史專家李勃先生考證,舊州城就是唐崖州城和舍城縣城故址,宋開寶五年(972年)廢崖州,以其地入瓊州,改振州為崖州

地理氣候

舊州鎮位於瓊定公路幹線旁,距東線高速公路定安出口17公里,距海口市中心39公里,距海口美蘭機場26公里,地理條件優越。

舊州鎮自然風光優美,土地肥沃,氣候適中,常年平均氣溫在23.3℃—23.8℃,年降雨量在1663.8毫米,平均日照時間在2000小時以上。

歷史遺址

舊州府城旁邊古榕樹舊州府城旁邊古榕樹

舊州城遺址舊州村
舊州城遺址所在地舊州村。舊州村現有人口近三百人,人口不多,村落很大,三棵大榕樹成一字形矗立在村中,像一座巨大傘蓋蔭護全村。王光介紹說,原故城址約占地160畝,靠東邊還存有城牆基,只可惜地上文物已尋覓不到了。筆者目測,舊州城遺址呈長方型,一馬平川,地面古蹟無存。
據明《正德瓊台志》載:“舊州,在縣東南四十里麻釵都一圖,濱大江,築城,引小溪為壕,故跡俱在,呼為舊州,不知何代立。”清道光張岳崧編纂的《瓊州府志》也記載:“舊州在縣東六十里麻釵地,濱江,築城,引小溪為壕,故址俱在。宋開寶間廢。唐武德中欲立崖州城於此,適有梁木飛至顏城,時人驚以為神遂即其地移建焉。其故址號曰舊州。”
考清《瓊州府志》是沿了明《正德瓊台志》的說法,只是將縣東四十里改成了六十里,另外加上樑木飛顏城(今府城轄區)之說。有些文史專家認為,梁木飛顏城遂移州,純屬於荒誕之說,唐胄所說的“不知何代立”也是大而化之。唐在舊州建州城,當時肯定其治地不叫舊州,因唐代本島無方誌,而宋代人編的《瓊管志》和《萬州圖經》到明初時已無存,故後人不知舊州以前叫什麼,只是到了瓊州治遷往府城之後,人們才開始呼原州治故地為舊州。
古渡無人舟自橫

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寫了首膾炙人口的《烏衣巷》詩作,其詩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人通過烏衣巷時空變化,道出金陵城的興衰。也道出了詩人由衷的感嘆。2008年1月16日筆者在舊州鎮文化站站長王光的陪同下,來到舊州古渡口,站立在一千多年前繫船石上,感慨良多,劉禹錫那首《烏衣巷》自然湧上心頭。古渡口位於舊州鎮埠頭村南渡江東岸,江對面就是新坡鎮的地界。古渡口波平江闊,一大塊表面平坦的巨石,從水底斜臥岸邊,在巨石下方數米處還有塊像用刀劈開的巨石橫臥在淺灘,上面繫船攬繩的痕跡仍存。古渡江上岸台階全是用玄武岩鋪成,約有上百級之多,經上千年南來北往過客踩踏,石台階光滑如玉。古渡口空無一人,不遠處有兩艘采沙船停在岸邊。渡口下方原本上下客貨的地方,巨大的石塊被磨成像樹木一樣圈圈年輪。
王光告訴筆者,他是土生土長的舊州鎮人,古渡口不光是是渡口,它實際上是個碼頭,聽老輩人講,到民國時,該碼頭還是船來船往,人來貨往,非常熱鬧,商人云集,埠頭村沿碼頭棧道旁還開了一店鋪。只是到了1945年海口南渡江大鐵橋通車,文昌加積貨物改走陸路,碼頭貨物日漸稀少。解放後,瓊定公路修通,再加上南渡江日益變淺,大船不能航行,碼頭逐漸變成了渡口,前些年民政部門在下游兩公里處新開闢了一個新渡口,這個古渡口終告廢棄。省內外不少文史專家來到舊州,首先提出就要看這個古碼頭,在古代這裡應該是舊州城一景。
相傳,唐宋時舊州城規模最大時有400多戶,有36條彎彎曲曲地街巷,因過往客商多,再加上街道彎彎曲曲,全島的小偷都喜歡在舊州城安營紮寨,扒了客人錢財就跑,因街道像迷宮,不易被抓到,所以成了小偷們雲集之地。

由此可見,當時的州府政治力量和便利的水、陸交通給舊州城所帶來的繁榮。

相關傳說

舊州鎮“宣德第”古街巷舊州鎮“宣德第”古街巷

撲溯迷離的遷城傳說
如今在海南島關於廢舊州城置府城,民間傳說很多,有些傳說還與地方志相聯繫,令人撲溯迷離。現筆者將幾種主要傳說,撰錄如下,以饗讀者。
相傳,早在南朝陳宣帝九年(公元577年),朝廷派表洪公來瓊建立州府,袁洪經多方考察將州城設立今舊州鎮。這裡山青水秀,面對大江,後靠大山,土地肥沃。州城旁有一嶺,海拔二百餘米,乃為震城之嶺。由於該嶺神似飯勺,故被前人稱為“飯勺嶺”。此嶺系二萬七千年由火山噴發而成,嶺中有條200米長的溶洞,洞高2米,人能直行。居嶺頭能俯瞰瓊,文、定三縣方圓數十里,大江大河盡收眼底,進可攻,退可守,乃古往兵家必爭之地。
後人為表彰袁公開州劈地之功,曾在“飯勺嶺“(今稱舊州嶺)上建袁公祠一座,當地士子曾作詩題在袁公祠罩壁上:“洪公奉旨出神京,跋涉風塵到郡城。宣化萬民沾德澤,承流千里播仁聲。存和敬信皆無詐,布政寬和不加征。大守官聲今勾替,流芳世世著芳名。”由於世事滄桑,袁公祠今已無存。
為什麼州城要遷往今府城鎮呢?民間傳說與史料記載大相逕庭,主要有五種說法。
一說,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珠崖太守袁洪到今府城海口一帶行視,見府城緊臨大海,又扼江頭,來往船隻不絕,人丁興旺,是塊福地,又想到舊州府城地處紅土地帶,雨後道路泥濘不堪,客商官吏進出州城多不便,兩相相比,府城之地比舊州之地強,於是上報皇上,另擇府城為州治之地。
二是迷信說,說舊州城建城數百年後,官府準備擴建州城,在南渡江上游伐了許多木料,順江飄排到舊州埠頭渡口,因木料太多運輸不及,臨時堆放在渡口提岸邊,誰知第二天夜裡南渡江突發山洪,原木堆放在岸邊的木材全被被山洪衝散,準備用來重建州府大堂幾根楠木大梁順流而下,一直漂到今海口海瑞大橋附近一座叫“個錢渡橋”地方被卡住,才沒有被衝進大海。太守知道後,令風水先生和屬官到大梁被卡住的地方察看,風水先生就地占卜,此乃吉兆。水為財,水運梁材,兩材(財)重疊,此處為吉地。於是太守放棄舊州城重建,移址“個錢渡橋”附近建州城。經筆者考證,“個錢渡橋”遺址尚存,1996年當地政府重新修茸了個錢渡橋,橋東就是南渡江,橋名仍為“個錢渡橋”。
三乃風水說,說古代風水師認為海南島形似金龜。從龜形上看有上水龜,下水龜,伸頭龜,縮頭龜幾種。整個瓊崖就像是一隻縮頭龜。風水先生認為龜地最吉利的地方是後腦勺,而府城之地恰好在海南島這隻金龜的後腦上,於是州城遷至府城,州府官衙就座落在金龜頭上。此種說法在府城鎮居民影響最大,後來重建的古籍“瓊台福地”就是民間所說的金龜頭。筆者認為,如今的“瓊台福地”有可能就是原瓊州府所在地。
四是“強氣說”古代風水師認為,覓建州城之地,一定要尋塊風水寶地,首先要抓住氣。人氣,風氣,雨氣,土氣一個都不能少。而氣的特點是“遇風而散,遇水而止”,要避強風抓住水。有山環抱有水環繞,則氣不散。府城四周雖沒有大山,但地勢較低,而南渡江從南向東流,則環繞府城,活水長流四時不竭。為了防止北風將氣沖走,風水師建議,修築府城護城牆時,只開東南西三個城門,北面則無城門。另外城南筑長堤,引溪為壕,做為護城河之用。因府城具備“聚強氣”等特點,於是官府遂廢舊州,遷址府城。
五為自然災害說,傳說舊州城在宋時,曾多次發生眾人感染瘧疾,痢疾等傳染性疾病,死亡了很多人,當時人們醫學知識缺乏,認為此地瘴氣過重,才形成瘟疫橫行。外地人不敢進,城內人又外逃,州城人口快速減少。再加上南渡江發了幾次大洪水,舊州城幾次遭洪水侵襲,於是官府迫不得已遷往他鄉。此傳說,有些文史專家認為是有可能的。
另外還有二種說法,一說是放風箏覓新城法。傳說官府準備廢舊州覓新址,派風水師選福地,風水師到處轉悠也沒有找到理想之地,於是,上禱巷天神靈,以放風箏占卜定奪。風箏由知州大人親自放飛,恰好當天颳起了西南大風,風箏升空後,一陣強風將風箏吹斷了線。風箏隨氣流一直朝北飛,風息風箏落,風箏落在南渡江下游的地界上。州官聞後,在實地查看一番,遂作出建州城於府城。
第二種說法是“居河右為吉”之說。古代人認為,居河右江右為吉,反則為凶。右為尊,左為卑。而新城址恰好位於南渡江右岸,是塊理想之地,於是築新州城於府城。

發展建設

舊州鎮的來歷比府城鎮還要早,如果按唐貞觀五年(631年)算起,至今已1377年了,時至今日,舊州鎮已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農村鄉鎮,跟府城鎮已不能同日而語了。
據舊州鎮黨政辦公室主任周敏介紹,目前全鎮總面積有126平方公里,全鎮轄10個村委會,103個自然村,總戶數5492戶,總人口26094人,現有耕地面積57405畝。全鎮除鎮政府工作人員外,絕大多數都是農業戶口,已沒有城鎮居民戶。
據了解,舊州鎮為了加強鎮政府所在地舊州墟的建設,已從原先的3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4.5平方公里,到2010年,鎮墟區人口將達到7500人,到2020年舊州墟人口將達12000人。

海南海口行政區劃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於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多颱風暴雨,冬季冷氣流侵襲時有陣寒。全年日照時間長,輻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太陽輻射量可達到11到12萬卡;年平均氣溫23.8℃,最高平均氣溫28℃左右,最低平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年平均蒸發量183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5%。常年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4米/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