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鎮[海口市]

府城鎮[海口市]

府城鎮民國期間稱瓊城鎮,屬瓊山縣第一區。1950年4月23日解放,1951年4月劃歸海口市第四區。1955年1月歸屬瓊山縣,改稱府城鎮。1958年12月1日又併入海口市。

基本信息

概述

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

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是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城,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時是海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瓊台富地”的美稱。
府城鎮位於瓊山區的北部,北至五公祠-國興街道辦接壤,東至南渡江西岸,南與龍塘鎮、龍橋鎮交界,西連龍華區城西鎮。全鎮轄區總面積約4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約11平方公里,農村面積33.76平方公里(50647畝),耕地面積9506畝。其中水旱田5285畝,坡園地4221畝。 府城鎮東部和北部地勢比較平坦,農業灌溉條件相對較好,西南部屬丘陵地帶,灌溉條件差,坡園地多,水田少且多為看天田,土質為火山粘土,儒逢、紅星火山岩礦石較為豐富,盛產建築碎石。全鎮淡水資源豐富,東邊有海南第一大江——南渡江,南部有白水塘、朱良潭、新潭塘,塘面水面積達1000多畝,那央溪縱貫南北構成我鎮豐富水系,基本滿足我鎮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府城鎮民國期間稱瓊城鎮,屬瓊山縣第一區。1950年4月23日解放,1951年4月劃歸海口市第四區。1955年1月歸屬瓊山縣,改稱府城鎮。1958年12月1日又併入海口市,此時府城鎮分設兩個行政機構,為街道居民區(設海口市府城辦事處)和農業區(稱市郊區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10月復歸瓊山縣,1960年9月成立府城人民公社;1968年改稱紅城人民公社;1979年3月改稱府城鎮;1987年3月,鐵橋區併入府城鎮。
府城鎮現轄10個社區居委會,6個村民委員會,自然村41個,下設129個居民小組、49個村民小組;轄區總人口153192人常住人口30929戶、124777人,其中:鄉村人口2817戶、13511人,城鎮共有28112戶、111266人;鎮屬完全國小6所,在校學生3099名。
總耕地面積24684畝,其中水田8445畝,旱田5372畝,旱地10867畝。1990年糧食種植面積為23104畝,總產量4696噸;油料作物5070畝,總產量135噸;糖蔗2583畝,總產量9441噸。有鄉鎮集體企業16家,年總產值近500萬元。全鎮農業總產值722.25萬元,其中農業產值332.44萬元;林業2.02萬元;牧業83.13萬元;副業2350.91萬元,居全縣第五名;漁業39.84萬元。年人均純收入794元。府城鎮有老村莊14個,革命烈士46名。

交通基礎設施

府城鎮是一個交通比較發達鄉鎮,城市主幹道的龍昆南路、紅城湖路、瓊洲大道、鳳翔路、新大洲大道、濱江西路、繞城高速公路、貨運大道貫穿該鎮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和良好的投資環境。
1、城區道路。
馬路主要有中山路、文莊路、高登路、朱雲路、建國路、大園路、忠介路,其中:中山路、文莊路、建國路、忠介路已成為我區的商貿中心;居民區小街巷共有168條,總長42524米,面積160055平方米。
2、鄉村基礎設施。
鄉村主幹道共6條全長約18公里,全面實現路面硬板化,實現村村通汽車;41個自然村全部通水、通電、通郵、通電話;4個村委會接入城市自來水網並用上自來水。

經濟發展狀況

2008年全鎮農林牧漁總產值完成4732萬元,同比增長8.5%,鄉鎮工業總產值7533萬元,同比增長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億元,同比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5元,增長8%,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098元,同比增長8%。
養殖、加工和第三產業有新的發展。2008年,全鎮家禽飼養量32萬隻,出欄31.4萬隻,生豬飼養量8215頭,出欄量8018頭,畜牧業產值達1989萬元,同比增長10.3%;糧食播種面積8010畝,無公害瓜菜播種面積7245畝,產值1849萬元。農村工副業、運輸業和第三產業,產值達到7083萬元,成為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

海南海口行政區劃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於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多颱風暴雨,冬季冷氣流侵襲時有陣寒。全年日照時間長,輻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太陽輻射量可達到11到12萬卡;年平均氣溫23.8℃,最高平均氣溫28℃左右,最低平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年平均蒸發量183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5%。常年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4米/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