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戲劇

羅馬尼亞戲劇

羅馬尼亞很早就流行有戲劇表演因素的禮儀和變戲法,今日的民間戲劇還保留有這種原始形式的痕跡。最初的民間戲劇產生於18~19世紀,受到宮廷典禮儀式和民間舞蹈的影響,也曾受到希臘、羅馬和斯拉夫諸國戲劇的影響。

羅馬尼亞戲劇

正文

羅馬尼亞很早就流行有戲劇表演因素的禮儀變戲法,今日的民間戲劇還保留有這種原始形式的痕跡。最初的民間戲劇產生於18~19世紀,受到宮廷典禮儀式和民間舞蹈的影響,也曾受到希臘、羅馬和斯拉夫諸國戲劇的影響。其內容既有宗教因素,也不乏世俗色彩。羅馬尼亞的文人戲劇始於19世紀初期。當時國內已出現資本主義,封建經濟開始動搖,民族解放和民族文化復興的運動日益高漲,作家、演員及其他文化界人士紛紛投身於民族解放運動。布加勒斯特和雅西成為戲劇中心。羅馬尼亞在中世紀由羅馬尼亞公國、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3個公國組成。在特蘭西瓦尼亞,布拉日宗教學校的學生於1755年用羅馬尼亞語演劇。在摩爾多瓦,在文化人格·阿薩基的倡導下,雅西1816年也出現了羅馬尼亞語的戲劇演出。在羅馬尼亞公國,Gh.拉扎爾學校的學生於1819年在布加勒斯特用羅馬尼亞語演出了世界古典劇作。起初,各處上演的都是翻譯作品,演出帶有業餘性質,演員大多是富人子弟。自1833年布加勒斯特交響樂協會成立,1836年雅西交響樂戲劇學院成立,戲劇演出活動逐漸專業化。1835年,布加勒斯特出版了第一種戲劇刊物《民族戲劇雜誌》。1840年,雅西劇院更名為民族劇院,由著名作家C.內格魯齊、M.科格爾尼強努和V.阿列克山德里任經理。他們重視民族劇目,創作和翻譯了許多劇本,尤其是阿列克山德里的劇作奠定了現實主義戲劇的基礎。1852年,布加勒斯特大劇院落成,後易名為民族劇院。它是全國最大的劇院,它為民族戲劇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1859年,羅馬尼亞公國和摩爾多瓦聯合,1877年擺脫了奧斯曼的長期羈絆,宣布國家獨立,這為戲劇事業開闢了廣闊的前景。1889年和1919年,克拉約瓦和克魯日先後建立了民族劇院。布加勒斯特和雅西1864年後成立了戲劇演員協會。這時期戲劇創作方面的傑出代表是現實主義作家I.L.卡拉迦列。他的喜劇《暴風雨之夜》、《當約尼達先生遇到“反動派”的時候》和《一封遺失的信》都享有世界聲譽。B.S.德拉弗蘭恰的歷史劇三部曲《日落》、《暴風雪》和《金星》蜚聲文壇,尤以《日落》最為成功,它再現了摩爾多瓦斯特凡大公的晚年生活,塑造了一個愛國者的形象。活躍在舞台上的第一批著名演員多以演喜劇著稱,有:C.卡拉迦列M.米洛、M.帕斯卡利、C.諾塔拉等。其後傑出的表演藝術家有G.瑪諾列斯庫、A.羅馬內斯庫、A.德梅特里亞德、S.尤利安和S.德拉戈米爾等。這一時期導演藝術以Al.達維拉、P.古斯蒂和S.Z.索瓦雷為代表。

羅馬尼亞戲劇羅馬尼亞戲劇
1918年羅馬尼亞全國統一。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戲劇界提倡上演民族劇,戲劇創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作品多取材於本國的歷史和民間文學,如C.彼得烈斯庫的《鐵石心腸》、M.塞巴斯蒂安的《無名星》、G.M.贊菲雷斯庫的《娜斯塔西亞小姐》、V.埃富蒂米烏的《能工巧匠瑪諾萊》以及M.索爾布的《扎莫爾克斯》等,都是有影響的作品。這時期出現了一批演員,如G.弗拉卡、I.瑪諾列斯庫、 M.波貝斯庫、 T.布蘭德拉和L.斯圖爾扎-布蘭德拉。還有知名的喜劇演員如C.安托紐、Al.久格魯、 R.貝利乾、G.瓦西里烏-比爾里克。I.D.約內斯庫是新劇種的代表人物。導演I.薩瓦、S.亞歷山德雷斯庫、 AI.芬茨等代表了現代表演藝術的新方向。這期間私人劇團紛紛建立,如沃伊庫列斯庫-瑪諾列斯庫劇團、小劇院、民間劇團、克魯日馬扎爾劇團等,從而更加活躍了羅馬尼亞舞台。
1944年羅馬尼亞解放,戲劇舞台上演了不少好劇目。新時期的戲劇強調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和民族精神。再現社會生活的劇作占主要地位。劇作家A.巴蘭格的《被激怒的羔羊》和《公眾輿論》繼承了戲劇大師卡拉迦列的喜劇傳統。歷史劇創作也具有新的特點。劇作家們大膽採用現代主義戲劇手法,如 H.洛維內斯庫的 《彼特魯·拉雷什》、D.安蓋爾的 《勇敢的人》、Al.沃伊丁的《審判霍里亞》等。劇作家尤其注重當代歷史,力圖表現社會政治變革中的本質問題,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是舞台上的主要形象,共產黨人作為時代的英雄,也登上了舞台,例如,表現羅共地下鬥爭的劇本《黑暗的年代》(A.巴蘭格和N.莫拉魯)、《沉默寡言的人》(Al.沃伊丁),描寫1944年全國武裝起義的《凱鏇門》(巴蘭格);表現生產題材的《礦工們》(達維多格盧)、《弗拉伊庫及其兒子們》(L.德梅特里烏斯)、《敞開的窗子》(P.埃維拉克)等。在舞台藝術方面,羅馬尼亞戲劇已經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導表演學派,有很深造詣的導演、演員有L.丘列伊、R.潘丘列斯庫、L.賓蒂利耶、D.埃斯里格、S.布拉博雷斯庫、F.埃特爾列、K.哲爾吉和M.巴丘等人。一大批舞台新秀也嶄露了頭角,其中有G.康斯坦丁、I.瑪林內斯庫、S.波波維奇、V.雷賓久克、Gh.迪尼克、M.莫拉魯等等。1982年戲劇節上演的110部本國劇目中,就有74部是新作。
80年代中羅馬尼亞有各種劇團60多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設有用少數民族語言演出的劇院。民眾業餘劇團或演出隊遍布全國。戲劇評論和理論研究工作也十分活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委員會和作家聯合會共同主辦了《戲劇》月刊,在國內有著一定影響。布加勒斯特I.L.卡拉迦列戲劇電影藝術學院是培養戲劇人才的主要高等學府。
中國曾出版《卡拉迦列戲劇集》和《羅馬尼亞戲劇集》(兩冊),上演過《一封遺失的信》和《公眾輿論》,受到觀眾歡迎。
參考書目
 Ioan Massoff,Teatrul rom╋nesC,ditura pentru literatur╤, 1961.
 Br╤dateanu Virgil,Istoria literaturii dramatice 宩i a artei spectacolului, Editura didactic╤ 宩i pedagogic╤,1979.

配圖

相關連線

世界戲劇

戲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文化成分有著緊密的聯繫。無論是歐洲的戲劇,還是東方某些國家的民族戲劇,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