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性脂膜炎

結節性脂膜炎

本病又稱特發性小葉性脂膜炎、Weber-Christian綜合徵或回歸性發熱性非化膿性脂膜炎。於1882年由Pfeifer首次報導,繼而由Weber描述了本病具復發性和非化膿性的特徵,1928年Christia又強調了它的發熱性。但至今已報導了不少並無發熱的病變。病因未明,外傷、感染、藥物等,可能為誘發因素。其組織病理學特徵是:早期為脂肪細胞變性,壞死和炎症細胞浸潤,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炎症改變;繼之出現以吞噬脂肪顆粒為特點的脂質肉芽腫反應,可有泡沫細胞、噬脂性巨細胞、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增生等。臨床表現為反覆發熱性疾病,其特點為伴脂膜內限局性炎性皮下結節或斑塊。包括嬰兒在內的任何年齡均可發病。

基本信息

結節性脂膜炎結節性脂膜炎

病因

結節性脂膜炎病因 奎寧
病因尚不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免疫反應異常:異常的免疫反應可由多種抗原的刺激所引起,如細菌感染、食物藥物等。已有報告有的病例於發病前有反覆發作的扁桃腺炎。亦有報告本病發生於空迴腸分流術後,其盲曲內有細菌大量增殖。此外,鹵素化合物如等藥物、磺胺奎寧銻劑等均可能誘發本病。

2、脂肪代謝障礙:有報告顯示,本病與脂肪代謝過程中某些的異常有關。例如血清脂酶有輕度增加或在皮損中可測出具活性的胰酶脂酶。有的研究還發現本病有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當然這種抗胰蛋白酶的缺乏並不可能直接引起脂膜炎,但可能導致免疫學和炎症反應發生調節障礙。

病理

結節性脂膜炎結節性脂膜炎 病理
全身脂肪組織均可受累,病變主要發生在脂及小葉,其發展可分為三期:

1、急性炎症期脂肪細胞變性,甚或出現灶性壞死,炎症細胞浸潤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其他如淋巴細胞、組織細胞等,不形成膿腫

2、肉芽腫期以組織細胞浸潤為主,它們吞噬脂肪而成為泡沫狀巨噬細胞,並有少量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3、纖維化期病變中主要為纖維母細胞和淋巴細胞而成為泡沫狀巨噬細胞,並有大量增生的纖維組織。在病變過程中常伴有血管周圍細胞浸潤以及血管內膜增生、纖維蛋白樣變性等。

最常受累的重要臟器肝臟,活檢時可見脂肪浸潤伴灶性壞死。肺部病變表現為間質性炎性細胞浸潤、肉芽腫性肺炎、脂肪栓塞肺梗塞,當發生滲出性胸膜炎時,滲出液中可找到特徵生的泡沫細胞。嚴重的病例累及骨髓時,呈斑狀纖維化而導致全血細胞下降。眼球後脂肪受累時可致失明

臨床表現

結節性脂膜炎結節性脂膜炎 臨床表現
1、皮損:皮下結節是本病的主要特徵。其直徑通常1—2cm大小,大者可達10cm以上。起始於皮下的部分結節向上發展,皮面可輕度隆起,呈現紅斑和小腫;部分則有潛於皮下,表面皮膚呈正常皮色,但喜獲了常與皮膚粘連,活動度小。主覺痛和觸痛明顯。結節常成批發生,對稱分布,好發部位為臀部下肢,但下前臀、軀幹面部也可出現。經數周或數月後結節自行消退,消退處局部皮膚凹陷並有色素沉著。這是由於病變處脂肪發生壞死、萎縮和纖維經的結果。結節每隔數周或數月反覆發作,多數作發病有發熱,熱型不定,有低熱、不規則熱或高熱,高者可達40℃,呈弛張熱型,持續1-2周逐漸下降。除發熱外,還可有乏力食慾減退肌肉關節酸痛等。

偶有少數結節,脂肪壞死時其上之皮膚也被累及而發生壞死破潰,並有黃棕色油狀液體流出,被稱作為“液化性脂膜炎”。

結節性脂膜炎結節性脂膜炎 肝臟損害 黃疸
2、內臟損害:內臟損害有的與皮膚損害同時出現;有的皮損在前,內臟損害在後;也有少數病例,廣泛的內臟累及在前,皮損在後,內臟損害的臨床症狀取決於受累內臟之部位,其特徵性症狀,常在損害較大時才顯示得出。肝臟損害可出現右脅痛、肝腫大、黃疸和肝功能異常。小腸受累可有脂肪痢腸穿孔腸系膜大網膜腹膜脂肪組織受累可出現上腹部疼痛、腹脹和包塊等。此外,骨髓、肺、胸膜心肌心包腎上腺等均可受侵。內臟廣泛受累者預後很差,可死於循環衰竭、出血、敗血症腎功能衰竭

Winkelmann和Bowie報告了結節性脂膜炎的一種變型,被稱之為組織細胞巨噬細胞性脂膜炎。這也是一種以脂膜炎為特徵的系統性疾病。他們認為此病與結節性脂膜炎終死於出血。病人的出血死亡與血管內凝血和肝功能衰竭有關。本病與結節性血管炎的區別在於其有異常的出血性素質和在骨髓、淋巴結、肝、脾、漿膜組織皮下脂肪中出現眾多的組織細胞。

輔助檢查

結節性脂膜炎實驗室檢查
1、白細胞減少,輕度貧血血沉可增快。
2、C反應蛋白可陽性,γ球蛋白可升高。
3、肝、腎受累時,可有肝、腎功能異常。
4、必要時作胸部X線檢查以早期發現肺部病變。心肌或傳導受累時,心電圖可有相應改變。重症者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改變。
5、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核抗體類風濁因子通常陰性。

診斷及鑑別診斷

本病特徵為成批反覆發生的皮下結節。結節有疼痛感和顯著觸痛,大多數發作時伴發熱,結合第二期組織病理學

結節性脂膜炎鑑別診斷 結節性紅斑
可以確診。需要鑑別的疾病有:

1、結節性紅斑:春秋季好發。結節多數局限於小腿伸側,對稱分布,不破潰,經3—4周后自行消退,消退處局部我凹陷萎縮。無內臟損害,全身症狀輕微。

2、硬紅斑:結節暗紅色,位於小腿屈側中下部,破潰後形成穿鑿性潰瘍。組織病理繫結核性內芽腫。

3、皮下脂質肉芽腫病:本病結節消退後無萎縮性凹陷遺留。無全身症狀,有自愈傾向。

4、胰腺炎胰腺癌發生的皮下結節性脂肪壞死症:其臨床症狀與結節性脂膜炎相似,但病理組織象顯示脂肪細胞壞死更為嚴重,且伴有厚而模糊的細胞壁和無核的影細胞存在。

5、其他疾病:部分淋巴瘤麻風和外傷性或異物引起的皮下脂肪壞死等均需與結節性脂膜炎相鑑別。

治療

結節性脂膜炎治療 潑尼松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在急性炎症期或有高熱等情況下,一般用糖皮質激素,通常有明顯療效。對系統型患者,特別是重症病例,可同時加用1~2種免疫抑制劑,並根據內臟受累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同時加強支持療法。

1、一般治療首先應去除可疑病因,如消除感染灶,停用可疑的致病藥物。適當選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隨意運動,但應避免受累部位創傷。不需要特殊的飲食。

2、藥物治療非甾類抗炎藥(NSAIDS)可使發熱、關節痛和全身不適減輕。病情急性加重者,套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可使體溫下降、結節消失,但減量或停藥後部分病例症狀可再發。氯喹羥氯喹硫唑嘌呤、反應停(沙利度胺)、環磷醯胺四環素(可能有抗脂肪酶活性)、肝素(它能釋放脂蛋白脂酶,且具有抗凝活性與抗炎特性)、環孢素霉酚酸酯等亦有一定療效,特別是重症患者可試用。以下是幾種常用的治療藥物:

(1)非甾類抗炎藥(NSAIDs):

1)阿斯匹林:主要用於退熱及減少血栓素A2的產生。常用劑量300~600mg每天4~6次,不得超過4g/d,餐時或餐後服用。3~5天后才能明顯見效,最大的抗炎作用一般在2~4周內達到。有肝損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維生素K缺乏症等不良反應,出血性疾病與哮喘者禁用。孕婦慎用。

結節性脂膜炎治療 吲哚美辛
2)吲哚美辛:該藥退熱好,且價格便宜。在開始治療的頭幾天可引起頭痛,但如初使劑量減半,隨後增加,有時可避免此副作用。如與阿斯匹林、丙磺舒甲氨蝶呤合用,可增加其相關毒性;與肼苯達嗪卡托普利及b受體阻滯劑等降壓藥合用,可降低其降壓作用;與速尿和噻嗪類利尿劑合用可減弱其利尿作用。孕婦套用此藥通常是安全的。

(2)糖皮質激素:

在病情急性加重時可選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常用劑量為每天40~60mg,可一次或分次服用,當症狀緩解後2周逐漸減量。

(3)免疫抑制劑:較常用的有硫唑嘌呤、羥氯喹或氯喹、反應停、環磷醯胺、環孢素與霉酚酸脂等。

1)硫唑嘌呤:常用劑量為每天50~100mg,可1次或分2次服用。為防止骨髓抑制,開始以1mg/(kg•d)連用6~8周后加量,最大劑量不得超過2.5mg/(kg•d)。如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合用可引起嚴重白細胞減少症。對肝、腎與血液學均有一定毒性,故應定期查血常規和肝腎功能。妊娠期不宜服用。

2)氯喹或羥氯喹:氯喹常用劑量為0.25g/d;羥氯喹為200mg每天1~2次,起效後改為每天100~200mg長期維持治療。長期服用要警惕視網膜病變與視野改變,要每半年作一次眼科檢查。

結節性脂膜炎治療 環磷醯胺
3)環磷醯胺:常用劑量為每天2.5~3mg/(kg•d),每日一次或分次口服;重症者可500~1000mg/m2體表面積,每2~4周靜滴一次。嚴重骨髓抑制者或孕婦禁用。使用期間要定期查血常規和肝腎功能並注意預防出血性膀胱炎等不良反應。

4)環孢素:常用劑量為2.5~4mg/(kg•d),分2~3次服用。難以控制的高血壓禁用,孕婦慎用。

5)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應停):常用劑量為每天100~300mg,晚上或餐後至少一小時後服用,如體重少於50kg,要從小劑量開始。由於有致胎兒畸形作用,孕婦禁用。

(4)其它:有人建議可用飽和碘化鉀溶液,每天3次,每次5滴,逐日加量,每次加1滴,直至每天3次,每次30滴。可用透明質酸酶,每次1500IU,配合青黴素鏈黴素肌注,每3天1次。

本病預後個體差異較大,只有皮膚表現者,常多年緩解與惡化交替出現;有內臟器官累及者,預後差,死亡率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