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鎮

紫金鎮

穀城縣紫金鎮位於北緯32°15′,東徑110°20′,地處秦巴山系武當山余脈。紫金鎮名因境內盛產紫荊樹而得名。該鎮下轄27個村(場),75個村民小組,7753戶,2.43萬人。耕地面積17579畝,其中水田:5917畝。紫金鎮總面積37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62.64公頃,其中水田416公頃,旱地646.64公頃。轄埡子口、中股嶺、花園、將軍坪、吊樓、孫家溝、青灣、沈埡、乾溪溝、觀音堂、北峪溝、漲潮鋪、銅鑼觀、茶園溝、倒溝、夫婦峪、柳樹坪、浙峪、官坊、桃花溝、錫峰河、水田坪、油坊坪、蔣家坡、瑪瑙觀、孔溪溝、洪峪等27個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6025人,其中農業人口23999人,男性14146人。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紫金鎮沈埡天主教堂
紫金鎮地處亞熱帶,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冬冷夏熱,春乾秋濕,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年日照時間1800小時左右,年降雨量965—1000毫米,無霜期215天左右。地下水資源豐富,南北二河縱貫區域南北。該鎮資源優勢突出,該鎮版圖面積374.3平方公里,是該縣版土面積最大的鄉鎮,山場面積47萬畝。該鎮還有1億多元的軍產資源,100餘棟的廠房車間亟待開發;解放初期鄂西北最大的天主教堂-沈埡天主教堂就座落在這裡,人文資源十分豐富。該鎮基礎設施完善,境內30公里的省道(高標準水泥路面)石開公路(穀城縣石花鎮至房縣開封峪)穿境而過,到襄樊張灣機場和老河口機場均只要1小時左右時間,交通十分便利;
境內
紫金鎮紫金鎮
有5處移動電話基站,全球通可隨意拔打世界各地;集鎮有110千伏變電站一座,電力資源充足;鎮區可同時收看20套電視節目,城鎮居民文化生活豐富多采。該鎮茶葉林特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已初見成效,有茶葉面積2.5萬畝,年產值達到2000萬元,是湖北省確定的“名茶之鄉”,在2004年全省春茶鑒品中,該鎮“觀山雲峰”獲得湖北省首屆無公害名優茶稱號,被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評為金獎;杜仲銀杏棗皮白朮等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萬畝,被湖北省科委確定為“地道中草藥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有10萬餘畝耳菌林、木耳香菇已成為湖北省首屆無公害產品,5萬畝板栗園,香菇、木耳、天麻,板栗年產量400餘噸,加工開發潛力巨大。

鄉鎮經濟

紫金鎮水稻
2003,工農業生產總產值1910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各8531萬元、5331萬元、5238萬元。農業總產值中,糧食作物794萬元、畝平498元;經濟作物585萬元、畝平367元;林業1151萬元;漁業7萬元。農產品總量分別為:糧食6501噸(其中小麥1050噸、水稻1913噸、其它3538噸),油料287噸,肉類2127.96噸,水產品8噸,禽蛋557噸,土特產品775.7噸。(其中:香菌104.5噸,黑木耳94.7噸,茶葉543噸,水果203噸)

2003年,完成稅收183.342萬元,其中工業稅、農業稅、商業稅各4.3萬元、131.24萬元、12.6萬元,財政收入、支出分別為:551.2593萬元、551.25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30元。

2003年,該鎮農貿市場2個,總面積200平方米,個體工商經營戶190戶,比上年增加4戶,實現經營總額400萬元,稅金14萬元。

特色產業

茶業產業

紫金鎮茶葉
紫金鎮茶園規模面積已達2.2萬畝,茶葉產量5000噸。1995年該鎮培育無性系繁殖苗圃基地,以每年20畝,出圃200萬穗和速度遞增,無性系繁殖面積已達2500畝,占茶園總面積10%以上,主要引進的品種有龍井43、烏牛早白毫早等。名茶已實現2000噸,占總產量的40%,產值3000萬元,利稅500萬元,人均增收100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

該鎮著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積極參與各級舉辦的名優茶鑒評,實現了由產茶大鎮向名優茶大鎮的轉變。參加各級名優茶評比數百支,獲省以上獎項40支。1995年“觀山雲峰”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一金兩銀大獎;2000年“觀山雲劍”分別獲國際名優茶金、銀獎;2001年“觀山雲峰”又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湖北省名牌產品”稱號,2003年被評為“湖北省首屆無公害名茶”。2004年、2005、2006年、2007年連續四年在省市茶葉鑒評中分別獲得省優、市優名茶稱號。

一是將堅持以推動茶葉產業的民營化為主,明晰茶園經營主體。

二是在優質服務上有作為,為茶葉生產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繼續開展茶葉生產技術指導和培訓,不斷提高茶葉技術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水平;設立茶葉生產獎勵基金,重獎茶葉生產有功之臣;整頓茶葉市場,打擊假冒偽劣,規範茶葉市場經營秩序;集中人、財、物力加大茶葉產業的扶持力度,積極幫助茶廠經營業主排憂解難,真正做到“想茶農之所想,急茶農之所急,幫茶農之所需”,多措並舉,重點幫助解決茶葉採摘勞力的問題。

三是在創新機制上有新招,千方百計引進一個大投資商,組建該鎮茶葉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使茶葉達到技術標準統一,製作工藝統一,品種標準統一,解決茶葉生產小而散、分而亂的問題。

四是在品牌宣傳上有突破,努力擴大紫金茶的社會影響。通過開展各種與紫金茶相關的文藝表演活動,積極組織參加各級組織的茶葉鑒品,精心製作茶葉宣傳牌,加強廣告宣傳等方式,唱茶歌,念茶經,演茶戲,作茶文,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茶葉宣傳格局。積極開展茶葉包裝革新,使該鎮的茶葉包裝逐步向精緻化、小型化、特色化方向發展。通過一系列服務和工作措施的落實,努力實現做大企業、做精品牌、做深加工、做廣市場、做強產業的目標。

畜牧產業
紫金鎮土雞
紫金鎮山場面積廣闊,農戶居住分散,高山天然隔離帶,家禽不易傳染禽類病菌,是散養土雞得天獨厚的場所。同時,種植業結構與養殖業互補性強。種植結構為小麥、稻穀、玉米、薯類各占四分之一的自然格局,形成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為發展土雞養殖提供了優越條件。為此鎮委、鎮政府把土雞養殖作為養殖業的重點來抓,加大技術服務力度、加大資金物資扶持力度,促進了土雞養殖的快速發展。2007年土雞養殖達到241100隻,年產土雞蛋1446600公斤。

由於天然養殖、防疫等環節充分體現綠色、生態環保的要求,所產產品能夠達到國家綠色農產品標準。“紫金土雞蛋”已成為鄂西北農產品中的一個響亮的品牌。

林特產業

紫金鎮香菇
紫金鎮地處山區,發展的最大優勢是山場面積大,林特資源豐富。食用菌是該鎮的傳統產業,經過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產業發展基礎。現有耳菌林面積10萬畝,年產木耳100噸,香菇200噸,因此,始終把香菇、木耳產業的發展作為主導產業來抓。突出建設生態紫金目標,積極引導食用菌種植戶改變生產方式,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大力發展袋料食用菌,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2007年耳菌業實現銷售收入1200萬元。同時,該鎮還以現有的土特產品經營大戶為龍頭,對香菇、木耳等林特產品進行烘乾、分級、包裝,統一品牌,統一商標,產品遠銷全國各地,部分產品還直接出口國外。

經濟發展

紫金鎮紫荊樹
2008年,紫金鎮將在各級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中廣泛開展“爭當發展功臣,爭做服務標兵”爭創“五好”機關競賽活動,以“三爭”活動促進紫金經濟、社會發展

紫金鎮黨委對“三爭”競賽活動進行動員安排,要求黨員幹部牢固樹立服務茶葉、林特、養殖等三大特色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就是服務紫金髮展的思想,著力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黨員幹部要結合實際,積極參與發展,有所作為。鎮機關要以“學習好、團結好、作風好、機制好、業績好”的五好標準,加強機關和幹部作風建設。

紫金鎮委書記、鎮長龔蓮介紹說:在具體工作中,將採取加強學習強意識,明確目標強措施,培植典型樹標桿,強化扶持抓環境,加強領導抓督辦等措施來保證爭創活動深入開展,確保實現四大目標:一是三大特色產業發展有新進展,茶葉產業綜合效益有明顯提升;養殖產業實現“四個五”的目標:即村平養殖大戶5戶,戶平養豬5頭,戶平養殖土雞500隻,戶平養殖業收入5000元;林特產業實現新增木瓜基地3000畝,袋料食用菌栽培達到100萬袋。二是新農村建設有新推進。通暢通達工程完成30公里,一建三改完成100戶,完成6000人的安全用水項目建設,危房改造完成50戶。三是招商引資工作有新突破。努力完成縣下達的招商引資任務,力爭完成進園區項目1個,到位資金不少於1000萬元。四是黨員幹部發展主體意識有新強化。

建設規劃

紫金鎮紫金鎮
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戰略,為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十五”時期的經驗和物質基礎的積累,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可靠保證。將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面加快新農村發展進程。為了抓好新農村建設發展工作,現將新農村建設規劃如下:

一、新農村建設總的指導思想

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以全面建設惠及該鎮2萬人民小康社會為總目標,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促進協調發展為支撐,以深化改革和科技推廣為動力,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將紫金建設成為富裕、文明、生態、和諧的新紫金而努力奮鬥。

二、新農村建設目標

新農村建設具體目標為:①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社會總產值和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②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農業生產能力增強,招商引資成效顯著,鄉鎮企業總體水平明顯提高;③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增強,城鎮化水平提高,農村面貌繼續改善,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④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人民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產業;⑤突破交通瓶頸,完成紫峽路、沈觀路、孫洪路、官桃路建設,完成白沙河水電站和蔣家坡金礦的投資建設,完成茶葉產業深加工企業籌建,完成沈埡旅遊休閒山莊籌建;形成以茶葉產業、水電業旅遊業生豬養殖經濟林果為主的五大支柱產業;⑥努力促進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民主充分發揚,黨和民眾關係和諧,社會公平得到維護,困難民眾生活得到保障。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得到完善,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有較大提高。

三、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

1、以最佳化結構為主線,推進經濟戰略性調整。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主要實現:第一產業由弱調強,通過調整糧經作物、茶葉產業、林特產業,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實現產業化經營;第二產業由低調高,解決好附加值小、技術水平低、產業鏈短的核心問題,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主要是緊抓白沙河水電站金礦開發建設;第三產業由慢調快,以旅遊和服務業的全面發展作為著力點,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主要是抓好沈埡旅遊休閒山莊的開發建設。

2、以交通建設為重點,突破基礎設施瓶頸制約。以實現沈埡至觀音堂、紫金至峽峪公路及“村村通”工程建設為首要任務,實施石開路、紫觀路、紫陝路三大幹線公路建設為主,“村村通”公路建設為輔,完成新建或改造公路125公里,實現28個村場全部通水泥路的目標;積極搞好村組公路建設,使該鎮村組公路實現48%路面硬化。

3、以沈埡旅遊休閒山莊開發為重點,抓好旅遊產業發展。進一步合理配置、整合資源,加快景區景點建設,著力打造精品,加強規範化管理。圍繞沈埡旅遊休閒山莊的建設,以生態旅遊開發為龍頭,逐步開發茶園溝茶場、白沙河水電站等景點,繼續完善景區道路、水電、通訊、環衛等配套設施,強化食宿娛樂、休閒、醫療、安全等配套服務,滿足遊人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基本需求。積極開展旅遊宣傳促銷,與薤山、南河景區聯網,完善旅遊專線,不斷推出精品旅遊項目。加快旅遊產品開發,挖掘地方特色,充實本地文化內涵,努力增強競爭力和吸引力。積極推進景區景點規劃,制定出沈埡旅遊休閒山莊景區管理辦法,切實做好開發建設與管理保護工作。

4、以洪峪、桃花溝、浙峪、青灣、錫鋒河等綜合開發為重點,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將堅持以脫貧致富奔小康為中心,以貧困村和貧困戶為對象,繼續抓好扶貧安居溫飽工程、勞務輸出、產業開發四項扶貧工作,加速推進農村扶貧開發進程。抓好產業開發,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瞄準城市食品消費時尚,選準適銷對路的項目,積極鼓勵開發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土特產品,擴大規模,最佳化品質,以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方式,拓寬產業鏈,增加現金收入,提高扶貧效益。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營造聲勢浩大的扶貧濟困社會氛圍。

5、以集鎮為中心,以花園、將軍坪、埡子口、月亮灣中心集鎮開發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重點抓好埡子口移民點開發建設,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正確處理好城鎮化建設與經濟發展、產業建設與擴大就業、新集鎮開發與舊集鎮改造的關係,高起點、高標準抓好集鎮規劃及建設。抓好集鎮蔬菜市場的建設,使游散攤點提籃小賣進場入市,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力轉移,推進城鎮化進程。

6、以生豬養殖為重點,加快畜牧產業培植。畜牧業生產以生豬、家禽等大牲畜為主,畜牧業產值占整個農業總產值的20%以上,是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渠道。將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將畜牧業發展成為該鎮的一大產業,培育鎮域經濟新的增長點。把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作為農村致富大事來抓,有針對地扶持專業戶和重點戶,在建立60個養豬專業戶,抓好10個養殖示範試點,擴大仔豬雜交化示範基地建設,努力推動生豬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推廣引進瘦肉型豬種,全面普及科學養豬技術,造就大批養豬技術能手。到2010年,出欄肥豬5萬頭,畜牧業收入達到1500萬元。

7、以退耕還林工程、世行造林工程、日元貸款造林工程等工程項目建設,抓好林業產業培植。紫金鎮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土壤等條件均適宜種植各種經濟作物。要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條件,充分盤活豐富的土地資源。在高海拔地帶種植花櫟樹,在中海拔髮展松杉,在低海拔髮展茶葉、香椿等經濟林。力爭每年發展造林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

8、以資源和環境的相協調為根本,實現可持續發展。該鎮是一個資源型地區,發展的基點應立足於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開發中實現協調性發展,建立節約型社會。實施退耕還林1萬畝,完成1000口沼氣池建設;對紫金鎮景內磨盤溝河、北河觀音堂段、白沙河漲潮鋪段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好人口和計畫生育政策,使人口自然增長率始終控制在國家規定範圍之內。

9、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建成和完善教育體制改革,最佳化學校布局結構;完善“鎮、村”兩級醫療網建設;加大基層公安司法及村場治保隊伍的建設力度。努力打造新時期的和諧環境,改善黨群、政群關係,提高公民素質,建設平安紫金。

招商引資

紫金鎮小區建設
為了進一步增強鎮域經濟發展活力和發展後勁,增加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促進招商引資工作有新的突破,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招商活鎮富民為目的、以創新招商方式為手段,努力實現招商引資“三個突破”,即項目引進實現新突破、資金到位實現新突破、創優發展環境實現新突破。

二、工作目標

1、努力完成縣下達的全年招商引資任務;
2、全年力爭引進落戶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或石花星火技術密集區項目一個,到位資金不少於1000萬元:
3、全年每村引進項目1個,到位資金不少於50萬元,每個鎮直部門引進項目1個,到位資金不少於50萬元;
4、每名鎮領導班子成員引進項目不少於1個,到位資金不少於100萬元。

三、工作措施

1、發揮資源優勢。立足於把紫金資源優勢變成經濟發展優勢,堅持緊緊圍繞紫金資源優勢招商。一是要充分發揮紫金的產業優勢。要把發展特色產業和招商引資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招商引資有新突破的雙贏目標。二是要充分發揮紫金礦產資源優勢。已探明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達四、五種,要採取靈活措施,引進有實力的投資商進行開發。三是要充分發揮紫金旅遊資源優勢。一方面要整合打好沈埡天主教堂旅遊資源品牌,另一方面要採取得力措施挖掘有待開發的旅遊資源稟賦,如神奇雨林寨、洪峪1000米溶洞、漲潮鋪水上漂流、瑪瑙觀一線天等景觀、整體打包向外推介,進一步豐富旅遊招商內容。四是要充分發揮水力資源優勢。要充分發揮境內北河水力資源的優勢,強化措施,傾注強力,對此項目進行綜合開發,建成促進紫金財政增收的支柱項目。五是要充分發揮紫金人文資源優勢。隨著農村人力資源的逐步豐富,湧現了不少象胡忠南式的有一定市場開發潛力的實用人才,要切實抓好這一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招商引資來解決開發利用中的資金投入、技術升級、市場開發等難題,從而實現民間發明向現實生產力的轉變。

2、實施回歸工程。外出創業人士事業有成,已初步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主動出擊,吸引他們回鄉創業;另一方面要發揮他們信息資訊豐富的優勢,採取市場方式,讓他們成為招商引資工作的“紅娘”。

3、最佳化發展環境。進一步採取得力措施,整頓經濟發展環境,構築強效招商引資磁場。實行“個性化、零距離”服務,提高辦事效率,傾心竭力為客商服務。對有一定規模的項目,明確鎮領導班子成員牽頭掛帥,指定相關部門與村(場)掛鈎負責,安排專人負責幫辦,真正為客商提供全方位、立體式服務。堅持不懈地抓好軟環境整治,營造文明、安全、誠信、寬鬆的投資環境。定期開展行風評議和人大代表視察、質詢等活動,對於破壞投資環境行為予以堅決打擊。凡是因軟環境因素影響招商資的,堅決予以從嚴從重處理。

4、建立激勵機制。對於所引進的項目除按照該縣招商引資獎勵辦法予以獎勵外,鎮再進行二次獎勵。獎勵辦法為:每年獎勵為財政所創造稅收中的本級財政可支配部分的30%,連續獎勵10年。同時對於招商引資工作完成出色的單位和個人在年度考核、評先表模中,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考慮。

5、依託園區招商。充分利用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石花星火技術密集區的綜合優勢,對一切可以引進的項目、資金予以全方位引進,促使其在開發區落戶。

6、創新招商方式。一是組建招商專班招商。從在崗幹部中抽調綜合素質較高、善於對外交往的人員組建招商工作專班,牽頭負責整體招商工作。二是整合編制項目招商。對該鎮的優勢資源進行全面梳理,建立項目庫,整體向外推介。三是加強市縣駐外機構聯繫招商。充分利用市、縣駐外機構信息資訊優勢,加強聯繫,採取靈活措施,將其作為對外招商引資工作的視窗。四是實行網上招商。開通谷城網站紫金網頁,對外發布招商信息,進行項目推介。五是主動出擊招商。一方面要積極參加市、縣組織的各種招商活動,另一方面要有選擇地在招商目的地媒體上進行項目推介宣傳

7、實行全員招商。在全鎮營造一種“招商光榮,人人招商”的氛圍,掀起招商引資工作熱潮。各村要結合本村資源、各部門要結合本單位實際,研究措施、制定計畫、拿出專人,確保完成招商任務。所有在紫金工作的幹部職工都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一切可以調動因素,積極招商、自覺招商。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