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茶

大紅袍茶

大紅袍茶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大紅袍茶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大紅袍能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

基本信息

歷史傳說

大紅袍茶 大紅袍茶
大紅袍茶由來關於這一美名的由來,民間廣為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1、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懸崖絕壁上,人莫能登,每年採茶時,寺僧以果為餌,馴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稱之為“猴採茶”。

2、大紅袍茶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長在峭壁上,風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治百病。3、大紅袍茶樹為神仙所栽,寺僧每於元旦焚香虔誠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蓋以為神仙所栽。

4、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當地縣令於每年春季皆親臨九龍窠,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朝拜,在香菸繚繞中眾人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待紅袍揭下時茶樹果然發芽!茶芽紅艷如染。

5、勘婆婆的神茶: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勞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災年間,有一天遇見一位病危的白髮老人……急忙扶著老人進屋,把自己當飯吃的野菜湯送到老人手裡……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龍頭拐杖給老婆婆,又從口袋摸出二粒種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個坑,種下種子蓋好土,落些水……而後老人飄然騰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話,把種子種好,不久果真長出了茶樹,人們驚嘆為神仙所賜的神茶後來卻被當官的知道,可因沒能採到、喝到神仙茶惱羞成怒,把茶樹連根剷除……老婆婆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著拐杖剛出門,就看見幾個男人正扛著·樹根走過來,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樹根上,誰知龍頭拐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著那樹根在空中打了三個圈,冉冉飛去,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長出了茶樹……以後茶樹發了,長成三株。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紅袍的來歷。

6、御封貢茶:

大紅袍茶 大紅袍茶
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間尋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漢跌倒樹下險遭猛虎之類,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敘述原由,老漢為報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龍窠採下茶樹葉子用布包好飛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馬直奔京城,將采來的茶葉煮湯給母后喝下,病情日見好轉,連喝幾天,母后病痊癒,皇帝大喜,連下二道聖旨:一是賜大紅袍一件,每年寒冬為茶樹禦寒,二是封老人為 護樹將軍,世代襲職,每年採制進貢,自此武夷山就把這三株茶樹稱為大紅袍。

7、貢茶珍品:

說某年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就將大紅袍九龍窠採制的茶葉用沸水沖泡給秀才喝,連喝幾碗,就覺得腹脹減退,如此幾天基本康復,秀才便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謝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狀元,並蒙皇帝恩準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見方丈道:“本官特地來報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說:“這不是什麼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採季節,老方丈幫助狀元了卻心愿,帶領大小和尚採茶制茶,並用錫罐裝好茶葉由狀元帶回京師,此後狀元派人把天心寺廟整修一新。誰知狀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醫無效,狀元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入看營,年年採制,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這三株大紅袍就成為貢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過。”

名字由來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裡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工藝流程

大紅袍茶 大紅袍茶
“大紅袍茶”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大紅袍能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 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 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

品質特徵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品茶故事

大紅袍茶 大紅袍茶
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 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沖泡7-8次,尚不失原茶真味和桂花香。飲後體會:滋味醇和,有桂花香味。

歷史記載

大紅袍茶 大紅袍茶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而大紅袍茶乃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傳說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 蔣叔南遊記中有提到武夷山數處有見,如天心岩九龍窠(即現在有摩崖石大紅袍三個字的一處,傳系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游岩一處、珠濂洞一處(也有入叫水謙洞),但非常遺憾的是,這些遊記和調查都沒有交代清楚這幾處大紅袍更具體的地點、屬哪個寺廟茶莊、是否是同一種或同名不同種、茶樹特徵是否一樣以及品質如何。1941年 林馥泉的《武夷岩茶的產制銷》一文中提到馬頭岩的磊石盤陀有-q大紅袍的,而記錄大紅袍採制全過程的卻是九龍窠大紅袍那3株。1958年陳德華在福建 長樂一中時,看到該校美術老師 陳禮調到武夷山寫生時畫的九龍窠大紅袍也是3株。1962年春中茶所從武夷山剪取大紅袍枝條帶回杭州扦插種植的也是九龍窠那3株大紅袍。1964年春,福建茶葉研究所謝慶梓等二入來武夷山時,也是由陳德華陪同前往九龍窠剪取那3株大紅袍枝條帶回福安社口。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陳德華主持武夷名叢的挖掘、 整理、繁育推廣工作,對當時的岩茶產區天心大隊(在大隊長全程陪同下)逐村、逐戶進行調查,對有關國營場及有關前輩、茶人也是多方了解,其中對大紅袍茶樹沒有入提出天游岩、珠濂洞(或水濂洞)或馬頭岩的磊石、盤陀等處有此樹存在。

從武夷山著名的四大名叢茶樹看,大紅袍、水金龜、白雞冠、鐵羅漢各有其特點,水金龜茶樹是生長在大路旁,白雞冠茶樹本身特獨一無二,嫩葉淡黃色時間長達50天左右。鐵羅漢生長在鬼洞,樹高達3.3米,而大紅袍則是生長在九龍窠懸崖峭壁的半山腰,傳說1927年,天心寺僧在茶樹旁刻了“大紅袍”三個字,當時在武夷山僅此茶樹刻有名字,傳有一達官貴人為了能得到大紅袍真品,曾在離大紅袍茶樹不遠處蓋了一座小木屋住入大紅袍看護(小木屋前幾年失火被燒),以便在採制過程全程跟蹤監督,但最終還是未能得到真品,天心寺僧為保護大紅袍可謂用心良苦。不唯書、不唯上、只為實。許多傳言都無法證實除九龍窠半山腰的幾株大紅袍外,還有其他大紅袍存在。事實上,目前武夷茶區還未聽說有不同品種的大紅袍存在。從品質驗證大紅袍為茶王當之無愧。福建省茶葉研究所曾對武夷山眾多名叢進行品質篩選、鑑定,最後首推大紅袍。近幾年武夷茶區新開採的大紅袍茶葉品質大多反映出該茶種種質特徵優異,尤其在2005年春茶期間多雨天氣的情況下,各地種有大紅袍的茶農大多認可其品質。其中有一位專家製作閩南型烏龍茶的茶人,第一次採制完大紅袍就驚嘆其品質的優異。

賦詩

大紅炮,茶之王者也。生於武夷峭崖懸壁之間。自然純粹,品高自顯,向謂“岩茶之首”。三百六十餘年間,其臻山川精英秀所所鍾,蘊岩骨花香至味為涵,空谷佳人,芬芳自賞。依武夷丹山碧水之貌,顯天地神妙造化之功,展茗林別一格之容。其傳奇也深遠,韻味也深厚,寄喻也深長。比之同儕,斯茶量少而難求,尤其彌足珍貴;味純而近禪,更加見性知靈。去之歲遠,為貢品,深居帝王之家,而聊聊眾生殊不可得。今茶業興旺,始有萬眾品飲之盛況。未逢盛世,豈有妙品入凡世之舉?信耶。品茶即悟道,近此茶者更近禪性。以[有形]之茶入[無我]之境,清靜一體,修已結緣。此中真趣,非吾同好,實不足為人道也。博一笑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