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

交往

由於共同活動的需要而在人們之間所產生的那種建立和發展相互接觸的複雜和多方面的過程,是蘇聯社會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近年來,在蘇聯心理學中,交往有發展成為心理學的基礎性範疇的趨勢。俄語的общение一詞,沒有完全與之對應的英語辭彙,大致相當於英語的 communication(溝通)。蘇聯學者認為前者含義較廣,後者含義較狹。後者指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是前者(交往)的一個構成方面,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與其他人發生著一定的人際關係,進行著一定的交往。人們的交往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人際關係之中進行的,它實現著這些複雜關係,是這些複雜關係的體現。

基本信息

辨析

含義
交往
交往

心理學上的交往概念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接觸或直接溝通,彼此達到一定的認知;
社會學上的交往概念主要指特意完成的交往行為,通過交往行為特定的社會聯繫;
語言學上的交往概念主要用來表明信息交流;
哲學上的交往概念是指人所特有的相互往來關係的一種存在方式,即一個人在與其他人的相互聯繫中交往交往
的一種存在方式。

定義

(圖)交往交往

交往概念的含義和界定
心理學上的交往概念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接觸或直接溝通,彼此達到一定的認知;
社會學上的交往概念主要指特意完成的交往行為,通過交往行為特定的社會聯繫;
語言學上的交往概念主要用來表明信息交流;
哲學上的交往概念是指人所特有的相互往來關係的一種存在方式,即一個人在與其他人的相互聯繫中的一種存在方式。
交往概念的含義具有層次性
(1)廣義的交往:既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交往,又包括人與人的社會交往;
(2)次廣義的交往:僅僅指人與人的相互作用,包括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社會集團之間的相互作用,國家與民族之間的相互作用;
(3)狹義的交往:指與生產相對應的交往,即物質交往;
(4)最狹義的交往:把交往理解為勞動產品的交換。
歷史唯物主義的交往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1)交往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
(2)交往屬於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3)交往始原於物質生產活動,又不僅僅存在於物質生產活動中,它是以物質交往為基礎的全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總和。
(4)人是交往的主體,交往雙方都不僅要承認自己是交往的主體,同時要承認他人也是交往的主體,交往是一種以主客體關係為中介的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
綜合上述交往的含義,我們把“交往”概念界定為:交往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社會關係的一種中介,是以物質交往為基礎的全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總和。

分類

(圖)交往交往

現實中的交往可以分為,巨觀交往,微觀交往;從交往的規模來看客房為民眾性交往與個人交往;從交往途徑來看可分為直接交往和間接交往;從交往的主體來看 可分為角色交往,非角色交往;從交往的目的看分為自由交往(情誼交往),公務交往(工作性交往);從交往時間看 分為長期交往,短期交往;從交往工具看 分為口頭交往,書面交往;語言交往與非語言交往。
直接交往和間接交往
交往的需要是人的基礎性需要。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們的交往發展起來。最先是直接交往形式,即具體個體面對面的交往。從發生上說,這是交往的原發形式。而在這種交往形式中,交往的心理學特徵表現得最充分、最完整,交往表現為共軛性動作(如發問-回答、一方的動作-對方的反動作)的系統。直接交往的基本組成因素是言語交往,但並不能把它歸結為後者。在直接交往中,也套用著面部和身體表情。似乎可以說,整個機體都能成為交往的手段、工具。
蘇聯心理學家Μ.И.里西娜系統地研究過0~7歲兒童與成人和同齡人交往的發生髮展情況。結果表明,可以劃分出兒童交往需要發展的以下各個階段:成人的注意和好感(生後半年);協作(先學前期);成人對兒童的尊重、信任態度(學前初期和學前中期);相互理解和共同體驗(學前晚期)。研究也查明了兒童的基本交往動機包括:認識性動機、事務性動機和個性動機。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的交往需要是從簡單形式(情緒接觸的需要)逐漸向複雜形式(協作、個性交往)發展的;同時,在兒童的個體發展過程中,也發生著交往動機的變化。
在直接交往形式的基礎上,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和發展了間接交往形式。在間接交往的形式中,文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於有了文字,就克服了直接交往的空間和時間限制。人掌握了書面語言,就可以大大擴展交往的範圍。可是同時,在以文字為中介的交往中,表情手段失去了作用,就是在書面言語中,也缺少了口頭言語所固有的許多特點(如與表現情緒狀態有關的音調特徵)。隨著交往領域通信技術的發展,交往的方式也更為擴展和豐富。溝通真正變成了大眾性的溝通。同時,交往失去了的手段也又重新有所恢復(如電視螢幕上的表情、對話等)。

結構和功能

(圖)交往交往

有的心理學家分析交往的結構,主張把交往劃分為 3個方面:溝通方面、相互作用方面、知覺方面。溝通是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在交往中,人們交流著各自的觀念、思想、感情。在這種交流信息的過程中,參與溝通的雙方互為主體,各自都有自己的動機、意圖、期望、態度、生活經驗、定勢等等,這就使溝通成為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研究人們之間溝通過程的特點,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課題。相互作用是交往參加者之間的行為動作的交流。有了人們之間的這種行為動作交流,人們的共同活動才能有效地進行。所以,相互作用是組織共同活動的方式。在交往過程中,除溝通、相互作用外,也發生著人對人的知覺、認識、理解,一般稱之為人際知覺或社會知覺。總的來說,交往就是溝通、相互作用、知覺這3個方面的統一。
也有的心理學家把交往看作交流、溝通的過程。認為交往具有3種基本功能。①信息溝通功能:交往是人們傳送、接受信息的過程。在交往當中,人們不僅傳、受信息,而且也在形成著信息。例如通過交往,人們了解對方的觀點、立場,並形成關於對方的估計。交往可以影響人們的認識活動的進程和動態,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時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條件。②調節溝通功能:藉助於交往,人不僅可以調節自身的活動,而且也可以調節別人的活動,同時並接受來自別人的調節影響。在交往過程中,人可以影響夥伴活動的所有構成要素,如動機、目的、規劃、決策、動作的完成和監督等。在交往過程中,也實現著活動的相互推動和校正。在群體中,成員活動間的相互調節是使群體形成為共同活動的複合主體的重要因素,並形成著共同活動的特徵,如活動的共同風格、動作的同步化等。③情緒溝通功能:交往是人的情緒狀態的重要決定因素。人的整個情緒領域都是在人們交往的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些條件決定著情緒的強度水平,情緒的緩和也是在這些條件下實現的。生活經驗表明,人們往往都是為著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才產生進行交往的需要的。
除上述3種基本功能外,交往還具有幾種功能:形成和發展人際關係的功能、使人們彼此認識和理解的功能以及組織共同活動的功能等。
在現實的交往中,交往的各種功能是統一地實現的。而且,同一個交往過程,對於每一個交往者可以實現著不同的功能。例如,對於一個交往者來說,交往行動是實現傳遞信息的功能,而對交往的另一方來說,則可以是實現緩和情緒的功能。

影響

(圖)交往交往

有些心理學家較為系統地實驗研究了被試者在單獨活動和共同活動(其中包含有交往的因素)條件下的心理活動──感知、表象、記憶、思維過程,目的是要闡明交往條件下心理活動的特點,交往對心理過程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①交往是影響認識過程的重要因素。在交往條件下,認識過程的成效和動態與個體獨自活動時有明顯的不同。如交往對知覺過程的影響首先表現在組織和選擇、估價和校正所感知的信息上,也表現在形成“觀察路線”、構成“主觀標度”上。再現言語材料時,交往的作用表現為檢驗和校正所記憶的材料,揭示脫漏的部分;在交往的條件下,形成著再現的方略,實現著材料的條理化。在掌握概念的過程中,與個體單獨活動時相比,由於進行交往,使概括和抽象的基礎擴大了;交往也有助於所掌握知識的選擇和條理化。②總的來看,交往首先是對認識活動的組織和調節發生影響。它可以為從不同的方面完成任務創造有利條件。③交往對心理過程的影響以下列各種內部因素為中介:共同活動的性質(活動的複雜程度、展開情況);進行交往的情境特點(實驗的特點、活動的條件等);交往主體的個體心理特點(對共同活動的準備性,交往的技巧,氣質特點等);社會心理因素、人際關係、職能關係。其中,交往者的個性特點、人際關係方面的因素最為重要。如,只有在被試間的相互關係是積極的或中性的群體中,共同活動的效果才會高於個體單獨活動的效果,交往產生了積極結果。相反,在被試間存在消極關係的群體中,交往不僅不能促進共同任務的解決,反而會成為降低共同活動效果的因素。

和活動的關係問題
交往的基本特性也表現在它和活動的關係上。活動是蘇聯心理學的基礎範疇。活動觀點是蘇聯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在傳統心理學中,內省意識心理學拋開人的行動而研究人的意識,行為心理學拋開人的意識而研究盲目的行為,兩者都是把心理、意識和行為割裂開來。蘇聯心理學理論為克服這種根本缺陷,提出必須在與活動的統一關係中來理解人的心理、意識,並形成為意識與活動統一原則:心理、意識本身就是一種過程,心理、意識在活動中表現、形成和發展,心理意識對活動有調節作用。這一原則在蘇聯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中起過重要歷史作用。但是,心理學的傳統研究都是分析個體的活動。而隨著社會心理學的發展,這就顯得很不夠了。與此相聯繫,也就提出了交往問題。

蘇聯心理學界展開了交往與活動的關係問題的討論。交往論者強調交往不同於活動的特殊性。如Β.Ф.洛莫夫認為,人的社會存在非常複雜,它不只包括對對象世界(天然的和人工的)的關係,而且也包括這個人對所直接、間接接觸的其他人的關係。在人的社會存在中,除活動外,還包括有交往。把人的社會存在只是歸結為活動,就是把它簡單化、貧乏化。交往和活動是同等重要的心理學基礎性範疇。兩者的基本內容是不同的。活動的模式是“主體-客體”關係,是人與對象的關係;活動的結果是對象得到改造。交往的模式是“主體-主體(們)”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交往的結果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心理學必須大力研究交往問題,而且隨著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交往問題必將成為這一學科的某種邏輯中心。活動論者則維護傳統的活動觀點,認為活動是心理學的基礎範疇,交往則只是活動的一種局部情況、具體表現形式。因為交往和活動兩者都具有相同的特點,如兩者都是有目的方向的過程,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推動的,都具有社會性等。目前這一爭論還在持續進行著,交往問題的提出,交往與活動的關係問題的討論,會對心理學研究有所促進,因為這會促使心理學家從一個過去注意較少的角度去考察人們的心理活動。

意義

(圖)交往交往

交往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社會關係的一種中介,是以物質交往為基礎的全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總和。
人是社會的人,自然就離不開彼此的交往。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飴。形象闡釋了兩種不同的人生交往。那么,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該如何與人交往呢?我崇尚一句話:道義之交,可以終身。交往就要真誠,要理解和尊重對方。
一棵樹只有根莖葉互相配合,才能與那千百數群爭搶陽光;一隻鷹只有翅於尾互相搭配才能翱翔於懸崖天際。一株草擋不住風沙,一株草不能……;然而當千萬株草聚集在一起時,彼此互相間默契的合作,他們就擁有了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
交往是商業貿易的靈魂,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兩家大型食品商店同時開在了一條車水馬龍的大街上,一家是賣水果的,一家是賣麵包的。那家賣水果的商店的老闆和員工們打成一片,總是會心的和員工們交流經驗,時常教導員工要把服務質量放在第一位。從大街上透過玻璃窗總能看到他們攀談的影子。他們做事都很主動。而另一家麵包店的老闆性格十分內向,完全靠著傳下來的家產建立起來的商店。他從來不與員工們談心,只是十分呆板的告誡員工們,這該怎么做,那該怎么做,意外情況必須的處理辦法必須得到批准才能實行。員工們做事都很被動。然而,一年過去,那家水果店的生意十分興隆,門口的顧客川流不息。而那家麵包店卻瀕臨破產
交往,是一種心靈的溝通,彼此相熟相知,不受任何利益驅動,這種交往,方能終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