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河鎮

茨河鎮

茨河鎮位於漢水之濱,襄樊以西25公里,谷城以東45公里處。東接古隆中,西臨武當山。正處在長江三峽—古隆中—武當山—神農架黃金旅遊線路之中,303省道穿境而過,襄荊高速、漢十高速近在咫尺,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十分突出。鎮內旅遊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既有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又有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擁有承恩寺、千峰庵、襄憲王墓、五朵山、手紡所、紅石岩、並蒂仙桃等大小38處景點。千年古剎承恩寺為鄂西北最大最完整的皇家佛教寺院,1998年被列為全國百大名寺,始建於隋,初盛於唐,鼎盛於明,現有湖北最大的佛象,全省最重的明朝萬斤銅鐘。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茨河鎮茨河鎮

茨河鎮下轄15個村:白龍廟、下磨石、陶灣、后庄、前莊、承恩寺、石嘴子、廟崗、石井沖、金牛寺、胡家泉、斷層溝、青鞍山、馬家灣、楊村。1個社區:茨河街社區居委會。

全鎮總人口21473人,其中男性11165人。全鎮生產總值12847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6174萬元、1100萬元、424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8%、12`%;一、二、三產業比重由2005年的65%、15%、25%調整為53%、10%、35%。農業總產值中,糧食作物3395萬元,畝平1212元;經濟作物88萬元;漁業340萬元。農產品總產量:糧食16885噸(其中小麥5943噸、水稻9138噸)、油料作物469噸,瓜果274噸,肉類2037噸,水產299.2噸,禽蛋885噸。

全鎮稅收43萬元,財政收入454.09萬元,支出454.02,農民人均純收入3218元,比上年增長11.4%。

全鎮個體工商經營戶325戶,經營總額4550萬元,稅金36萬元。

經濟發展

茨河鎮農村新面貌

1、圍繞特色抓發展,突出重點增效益。一是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以前莊500畝貢米基地為龍頭帶動優質稻生產,以豆製品協會為平台發展豆腐乳30萬提,品牌效益顯著提高。二是著力開發美麗襄樊“後花園”,圍繞茨河“廟有靈氣、水有神氣、山有名氣、地有人氣”的獨特旅遊資源,興建“來會、承恩居、廟崗”等旅遊休閒山莊。

2、全面建設抓統籌,關愛民生促和諧。一是投資350萬元從胡家泉至社區鋪設7.8公里供銷水管道,可解決1.2萬人吃水難.。二是“一建四改”完成建沼氣47個,改廚80個,改灶90,改圈105個,改廁180。三是新修一條鎮中學到303省道600米長公路。四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救助3400人次,報銷醫藥費30.6萬元,,城鎮低保和農村特困救助1100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計畫生育保持了先進位次。

特色產業

承恩貢米

茨河鎮貢米

永樂初年(公元1405年左右),明成祖朱棣巡察襄陽,駕臨茨河承恩寺,鄉官獻地產稻米蒸飯為食。帝觀之精色純正,嗅之淳香撲鼻,品之甜潤可口,不禁龍顏大悅,御賜為承恩貢米。

朱棣回朝後,迅即撥銀萬兩修繕承恩寺,以彰茨河獻之功,從此谷城茨河“承恩貢米”名聲鵲起,歷久愈盛。

承恩貢米產於谷城茨河承恩寺周邊優質稻田,自然環境優美,周邊古樹環繞,稻田由五眼泉和胡家泉兩條著名泉眼泉水澆灌,水中富含人體必需的鉀、鈣、碘、硒等二十多種微量元素,加之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組織生產,米質優良,口感獨特,香氣四溢,營養豐富。

茨河山水育珍稀

十里稻香醉心脾

此米從今封貢米

秋秋朝貢莫愆期

湖北特產—楚韻腐乳

茨河鎮豆腐乳

著名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離城30公里的穀城縣茨河鎮依山傍水,303省道穿境而過,清澈的漢江順流東去,優越的地理位置留住了“八一電影製片廠”湖北分廠,豐富的旅遊資源造就了皇家寺院承恩寺,天然礦泉水灌溉著萬畝良田,絕佳的自然資源孕育出了一個湖北特產—楚韻腐乳。

茨河鎮區座落在一個石膏礦上,楚韻腐乳正是得益於漢江水長期浸泡石膏礦,用此水加工豆腐,恰如其分的微量元素,成就了茨河鎮豆腐的色、香、味,堪稱“襄樊一絕”。新鮮豆腐經自然發酵,用天然有益菌秘方和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的腐乳,是享譽襄樊的地方名優特色產品。該產品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乳酸蛋白和胺基酸,具有開胃健脾、抗衰老、防癌症等功效。楚韻腐乳的自然發酵工藝無廠可比,獨特的石膏礦水無廠可比,獨特的口味無廠可比。經考證全

茨河鎮茨河鎮

國20多家腐乳廠產品,楚韻腐乳色、香、味都優於這些廠,盡顯楚國傳統美食的芳香韻味。小產品闖進大市場,深受消費者青睞,已登錄湖北特產榜,由普通的特色產品開發成為饋贈佳品,列入襄樊市政府採購計畫首選,在豫西南、鄂西北、武漢等地已小有名氣。

茨河腐乳採取了現代工藝和傳統配方相結合的生產方式,運用香麻油、辣椒、生薑、花椒等10多種原料精製而成。因其色澤鮮艷、味道鮮美、質地細膩、後味綿長的特點受到廣大客戶的青睞。產品自投放市場以來一直供不應求,已遠銷襄樊、武漢、北京等城市和地區。

教育事業

茨河鎮茨河鎮

隨著農村外出打工人數逐年增多,留守孩子的學習、生活和管理問題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為確保留守孩子平安快樂學習,茨河鎮中心學校開展了“四親活動”,讓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留守孩子存在的主要問題可概括為“四個缺少”:一是情感上缺少關愛。二是行為上缺少管教。三是學習上缺少輔導。四是維權上缺少幫助。留守孩子的正當權益難以得到有效維護,特別是與行為上缺少管教相對應,部分留守孩子存在安全隱患。

針對留守孩子中“四個缺少”問題,尤其是缺少情感關愛是最核心、最關鍵、最基本的問題,茨河鎮中心學校開展了“四親活動”。開展“四親活動”的主要內容即親情式關愛,親情式管教,親情式幫學,親情式維權。

一是增加親情式關愛。通過加強留守孩子與其父母親的交流溝通、加強留守孩子與其監護人的溝通、營造全社會關愛留守孩子的氛圍等措施,讓留守孩子享受到各種各樣的親情關愛。學校設立了“親情溝通電話”、“心理驛站”,由班主任老師督促學生定期與父母親溝通。

二是強化親情式管教。通過強化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和鎮村幹部的協同監管、強化校內對留守孩子的監管、強化家庭對留守孩子的監管,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監管網路,確保對留守孩子的管教不出現斷層或空檔。提倡“三關”管教,即把留守孩子當做是熟人的孩子,多一份關注性的責任管教;當做是好友的孩子,多一份關心性的友情管教;當做是自己的孩子,多一份關愛性的親情管教。

三是落實親情式輔導。通過老師結對幫扶、學生結對幫扶、集中定點義務輔導等多種措施,保證留守孩子的家庭作業有人監督完成,有人進行學習輔導。

四是配套親情式維權。通過落實法制副校長、開設法制課、加強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開設留守孩子法律服務視窗、提供義務法律援助、特別是加強對留守孩子的安全保護等措施,確保留守孩子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

旅遊資源

茨河鎮承恩寺

承恩寺

承恩寺坐落在在穀城縣東南五朵山北,始建於隋大業年間(605—617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相傳隋煬帝的女兒曾在此飲浴甘泉,治癒癲頭,重生烏髮,容貌更加美麗。煬帝即命修建此寺,賜名寶岩寺。唐時改稱廣德寺。宋元以來,興廢頻仍。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重修,天順年間(1457—1464)改為承恩寺。此外,清代及以後也進行過不同程度的維修。承恩寺的建築布局是以南北中軸線為主,設立主要建築,兩側分別有附屬建築。跨進山門,分兩道沿古樹蔽天的石階而上,到天王殿。殿面寬5間,進深3間,連台基高11.4米。進天王殿穿過四合院,拾級登“水安招提”門,則進入大雄寶殿。殿面闊進深各5間,高19米,重檐疊拱,雄姿卓越。殿中有泥塑金飾毗盧佛一尊,高10米,雍容大氣,形象逼真。天王殿前側有鐘樓,建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內懸明憲宗所賜萬斤銅鐘,高2.3米,口徑1.57米。鐘身除署款為漢文外,滿鑄梵文,並以龍鳳花紋裝飾。大鐘鑄造精良,輕輕擊打,清脆悅耳之聲裊裊不絕;重擊之下,鐘聲悠揚可達數十里以外。此外,寺有八景:萬銅鐘玉帶水獅子山金字山臥牛池玉石碑龍泉池鎖風橋。古稱“峰巒環拱,聚氣藏風,水遠貫通”。

精神文明

茨河鎮茨河鎮

林權制度改革和第七屆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正全面鋪開,恰逢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為了統籌兼顧,向廣大黨員民眾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茨河鎮做到“四個抓好”,掀起學習十七大三中全會精神高潮。

抓好各級黨組織專題學習。該鎮黨委及下屬各支部,分別集中學習十七大三中全會精神,做到黨員幹部先學,重點新學,反覆學,吃透會議精神。

抓好各系統的專題學習。各系統通過看電視,辦黑板報,上網等手段組織系統內全員學習,並通過黨員幹部帶頭等方式積極鼓勵全員主動學習。

抓好社會宣傳。當前正處於秋播時節,廣大民眾正忙在田間地頭,為了不額外占用民眾的時間,該鎮利用村級組織換屆選舉,民眾聚在一起的機會,組織宣傳十七大三中全會精神。

抓好輔導宣傳,做到政策下鄉,文獻入戶。該鎮為了更深入的宣傳貫徹十七大三中全會,組織人力向民眾宣講會議精神,並印發小冊,使廣大黨員民眾能領悟中央的政策,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