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戰略管理

物流戰略管理

所謂物流戰略(logisticsstrategy)是指企業或其他組織為了適應未來環境的變化,謀求物流的可持續發展,就物流發展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途徑與手段而制定的長遠性、全局性的規劃與謀略。其管理目標主要有:成本最小、投資最少、服務改善。總結了美國企業物流管理50年發展中的規律,從中國企業物流管理現狀出發,提出適合中國企業的、值得借鑑的幾條規律。

基本信息

管理目標

物流戰略管理物流戰略管理

1、成本最小

1)成本最小,是指降低可變成本,主要包括運輸倉儲成本,例如物流網路系統的倉庫選址、運輸方式的選擇等。

2)面對諸多競爭者,公司應達到何種服務水平是早已確定的事情,成本最小就是在保持服務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選出成本最小的方案。當然,利潤最大一般是公司追求的主要目標。

2、投資最少

1)投資最少,是指對物流系統的直接硬體投資最小化從而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率

2)在保持服務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可以採用多種方法來降低企業的投資,例如,不設庫存而將產品直接送交客戶,選擇使用公共而非自建倉庫,運用JIT策略來避免庫存,或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等。

3)顯然,這些措施會導致可變成本的上升,但只要其上升值小於投資的減少則這些方法均不妨一用。

3、服務改善

1)服務改善,是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措施。

2)隨著市場的完善和競爭的激烈,顧客在選擇公司時除了考慮價格因素外,及時準確的到貨也越來越成為公司的有力的籌碼。

3)當然高的服務水平要有高成本來保證,因此權衡綜合利弊對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4)服務改善的指標值通常是用顧客需求的滿足率來評價,但最終的評價指標是企業的年收入。

主要過程

物流戰略管理物流戰略管理

物流戰略管理 是物流經營者在物流系統過程中,通過物流戰略設計、戰略實施、戰略評價與控制等環節,調節物流資源、組織結構等最終實現物流系統宗旨和戰略目標等一系列動態過程的總和。從更一般的意義講,道路運輸企業(集團)物流戰略管理的實質就是運用戰略進行社會或區域物流鏈管理。

在戰略形成、戰略實施、戰略評價與控制中,物流戰略形成是物流戰略管理的首要環節,指導並決定了整個物流戰略系統的運行,戰略評價工作滲透在物流鏈管理各個階段之中,從物流鏈管理組織結構分析,道路運輸企業(集團)一般可以劃為:企業層、事業層和職能層。在物流戰略管理過程中,各個組織層次沿物流戰略邏輯過程運行,高層組織的物流戰略管理決定並指導著下一層組織的物流戰略管理。

一般情況下,物流戰略引導並決定物流系統組織結構,在進行物流戰略管理的初期尤其是這樣,但在特定條件下,物流組織結構也會對物流戰略提出修正與完善等要求。

運行機制

物流戰略管理物流戰略管理

強調物流的戰略涵義,就在於它能夠提醒人們站在社會物流合理化的角度進行物流鏈管理,有利於形成區域、甚至是更大範圍的經濟圈,各級政府也應當予以關注與重視。道路運輸企業(集團)應根據其戰略活動領域和組織活動特點,設立或者劃分若干物流戰略經營單位參與物流業務服務,或者以集團企業形式參與所服務的企業物流項目,以協同有序的戰略活動實現物流戰略目標的要求。物流戰略系統的運行機制應當有這樣幾個特點。

戰略主要涉及組織的遠期發展方向和範圍,理想情況下,戰略使資源與變化中的環境,尤其是市場,消費者或客戶相匹配,以達到所有者的預期希望。戰略決策 如何根據現有的和可能擁有的資源,市場環境等因素對組織及其行為進行規劃設計,整合匹配的過程。

戰略類型

物流戰略管理物流戰略管理

物流企業戰略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劃分方式。

(1)按照戰略層次分類

①公司總體戰略。這是物流企業最高層次的戰略。它是為實現物流企業總體目標,對物流企業未來發展方向所作出的、總體性的戰略。它是統籌物流企業各項分戰略的全局性指導綱領

②事業部戰略。它是一種分散的物流戰略。在分散物流條件下,各事業部也要制訂發展戰略

③職能戰略。職能戰略(又稱部門戰略)。它的特點是按照物流職能分別確定任務使用的資源。

網際網路物流戰略。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際網路迅速向市場滲透,正在促使企業的商務方式發生改變。由於網際網路具有公開標準、使用方便、相當低的成本和標準圖形用戶界面等特點,使得利用網際網路的物流管理具有成本低、實時動態性和顧客推動的特徵。網際網路物流戰略表現在,一方面通過網際網路這種現代信息工具,進行網上採購配銷,簡化了傳統物流煩瑣的環節和手續,使企業對消費者需要的把握更加準確和全面,從而推動產品生產的計畫安排和最終實現基於顧客訂貨的生產方式,簡稱為BTO,以便減少流通渠道各個環節的庫存,避免出現產品過時或無效的現象;另一方面,企業利用網際網路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流溝通成本和顧客支持成本,增強進一步開發現有市場的新銷售渠道的能力。

發展歷史

美國作為較早進入工業化的國家,對於企業物流管理的研究從50年代就開始了。到今天,無論是理論還是方法,都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體系。我們研究美國企業物流50年的發展歷史,從中尋找一些規律,總結一些經驗,對於我們的企業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無裨益。美國企業物流的演化發展大致可分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內部一體化和外部一體化4個階段。

分散管理

(60年代以前)

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的美國企業對於物流的管理很薄弱,甚至忽視這方面的管理。物流的各項職能被分散在企業的各個職能部門中,造成本來連續的物流過程被隔裂開來。而各部門有限的職責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門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顧及整個組織範圍內成本的降低。物流業務發生的成本歸進了各個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難綜合計算出物流成本的確實水平,企業成本居高不下。

管理階段

(60年代到70年代)

進入60年代後,很多企業為了進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將物流管理分為物資管理和配送管理兩個功能部分。前者包括與生產有關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廢舊物料的採購、加工、倉儲、搬運、回收復用等活動的計畫、組織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們將生產時間表的制定也納入了物流職能部門,物流與生產充分地結合在一起;後者的重點在於產成品從生產線到用戶的實物移動過程中發生的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包裝、訂單處理、需求預測和用戶服務等活動。可以看到,行銷及銷售部門的有些業務被納入到了物流職能中去。為了實現這一轉變,企業在組織結構上做了大量的調整,如擴展傳統採購部門的職責,成立一體化的配送部門。物流管理者的職位也由此提升了,出現了"物流主管"的頭銜,物流業務由副總裁級的領導來監督和控制。值得指出的是,功能階段的形成除了成本壓力外,更多的公司開始注意到用戶服務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標之一,如何實現在一定的用戶服務水平下降低成本成為企業的重要課題。另外,計算機用於生產和數據處理,MRP軟體的出現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內部一體

(80年代)

70年代末,美國對交通運輸業實行了放鬆管制政策,這一改革促成了運輸企業向全面物流服務提供商轉變,尤其到了放鬆管制的後期,市場上存在的物流服務項目越來越多,第三方物流服務商以全方位物流服務提供者的面孔脫穎而出,社會物流力量基本形成,生產企業開始考慮與承運人建立一種長期的夥伴關係,以期降低物流成本,共同受益。同時,大量的公司開始使用電子數據交換技術、條碼技術和個人電腦,企業間的交流和信息處理加速發展,JIT和DRP技術廣泛運用到企業物流管理中去。

這一時期,管理者逐漸將物資管理和物資配送看成是-個有機的整體,後勤一體化管理在企業中出現並套用開來。至此,物流管理成為企業的戰略問題之一,很多企業開始制定物流戰略計畫,高級物流管理者也明顯增多,並且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企業的計畫和決策中去。

外部一體

(90年代至今)

80年代末美國出現了一些新情況。首先,企業為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紛紛兼併重組,精減業務和機構。同樣,各個公司的物流部門之間也必須合併或重組,這對企業物流來說是管理和組織上的全面變革;其次,隨著國際間貿易的增長,跨國業務對物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遠距離的市場運作中保證物流成本的節約;同時,市場也不斷要求企業超越成本,在時間和質量上建立競爭力。

更重要的是,供應鏈管理的出現將一體化概念從單個公司擴展到了供應鏈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條增值鏈中,單個公司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有效配置鏈上成員的資源,可以提高整條鏈的效率,以獲得鏈的競爭優勢。這一理念使得各個公司進行物流的外部一體化:①集體制定投資計畫,共享對物流投資帶來的好處;②統一的產品包裝設計,便於使用共同的倉儲、裝卸和運輸設備;③共享信息,採用DRP或JIT系統以消除庫存冗餘;④共享專業技術。這樣,企業得以集中精力於核心業務競爭力的建立。

規律總結

從以上可以看到,企業物流在美國同樣也經歷了一個從忽視到重視、從經驗到科學、從自發到自覺的認識過程,我們還是可以從中尋找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供我們參考和學習。

1)環境的轉變

首先是政策環境。美國對於交通運輸業政策的轉變對物流的發展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很多專業化的物流公司都是從傳統的運輸、倉儲企業發展起來的,這樣為物流的社會化建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物流社會化是企業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徑;其次是技術環境。企業物流得以從分散走向整合,離不開信息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最後是市場環境。市場對於物流的要求一直有兩方面:成本和用戶服務。降低成本是永恆不變的企業目標,但是市場對於用戶服務的需求卻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傳統上,人們要求物流必須及時,準確;而在供應鏈管理中,物流則更強調企業與供應商和用戶的協作,物流速度和服務質量成為衡量供應鏈競爭能力的一項指標。

2)觀念的轉變

企業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對於物流本質認識的提高,美國企業的物流觀念可以總結為4個階段:①人們認為物流管理的任務是控制產成品的運輸和倉儲。對物流管理的理解是企業功能的分割,偏重於操作;②物流管理的任務被看作是物品流動活動的整合和控制內部運輸。這時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將個人主動性融入到了整個的物流過程中。管理者通過協調平衡尋找改進的機會;③人們發現企業物流的最佳化能為企業帶來服務水平的差異性,於是物流被看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又一源泉,進而成為企業戰略的組成部分;④供應鏈管理出現後,整合物流的觀念繼續發揚,企業物流只是供應鏈物流的一部分,而不再被隔離出來單獨考慮。

物流戰略管理目標的確立標準

1、成本最小

1)成本最小,是指降低可變成本,主要包括運輸和倉儲成本,例如物流網路系統的倉庫選址、運輸方式的選擇等。

2)面對諸多競爭者,公司應達到何種服務水平是早已確定的事情,成本最小就是在保持服務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選出成本最小的方案。當然,利潤最大一般是公司追求的主要目標。

2、投資最少

1)投資最少,是指對物流系統的直接硬體投資最小化從而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率。

2)在保持服務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可以採用多種方法來降低企業的投資,例如,不設庫存而將產品直接送交客戶,選擇使用公共而非自建倉庫,運用JIT策略來避免庫存,或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等。

3)顯然,這些措施會導致可變成本的上升,但只要其上升值小於投資的減少則這些方法均不妨一用。

3、服務改善

1)服務改善,是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措施。

2)隨著市場的完善和競爭的激烈,顧客在選擇公司時除了考慮價格因素外,及時準確的到貨也越來越成為公司的有力的籌碼。

3)當然高的服務水平要有高成本來保證,因此權衡綜合利弊對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4)服務改善的指標值通常是用顧客需求的滿足率來評價,但最終的評價指標是企業的年收入。

意義

物流戰略管理物流戰略管理

傳統的4PS行銷戰略體系,包括產品戰略、價格戰略、渠道戰略和促銷戰略,沒有提到物流戰略,這說明人們對物流戰略在市場行銷中的重要作用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物流理論本來是在研究市場行銷理論的過程中產生的,是為市場行銷服務的,可是越到後來,好像二者是越來越分離了,人們一提到市場行銷,好像就只有開拓市場的含義,而把物流作為市場行銷的一個因素的含義漸漸忘卻了。

事實上,物流是市場行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戶能否接受企業的產品,成為企業的市場成員,只有一個很實際的衡量標準,就是考慮能否保質保量、及時地得到企業的合格產品和服務,你的產品再好、質量再高、價格再低、促銷語言再好聽,如果最後你的產品不能及時地送到用戶手中,或者即使送過來了,但是送貨成本很高,服務質量不好,則一切都是空的,用戶還是不會選擇你的產品,這就是物流的重要性,就是物流對市場行銷效果的最後決定作用。

企業在市場行銷中運用物流戰略是指通過物流來達到擴大市場、促進銷售的所有措施謀略,它包括許多具體內容:例如產品實體分銷戰略,供應鏈行銷戰略,第三方物流戰略商物分離戰略,聯合配送戰略以及準時化戰略等。對產品開展物流行銷,不僅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對顧客的服務水平。對於顧客來說,由於送貨準時、保質保量,大大提高了顧客的滿意程度,從而贏得了市場;對於企業來說,由於大大降低了運行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還可以達到鞏固和擴大市場的目的。

2)企業應當建立自己信息管理與通訊管理的電子商務物流操作平台

現今,網路化的商業行銷,即所謂的電子商務,是非常流行的行銷方式。而電子商務最重要的是實現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物流融合為一體。隨著商業化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藉助計算機網路等數位化手段來完成交易。而物流在電子商務環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由此不難看出,沒有信息、網路和通訊技術的支撐,是談不上現代化物流管理的。JIT、MRP、DRP系統,EDI技術,c/s結構系統等新興科技的套用,應該也必須是企業物流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企業必須建立套用這些技術的操作平台。①為實現企業的內部信息交換,建立企業的Internet;②建立一個Web伺服器,通過Internet,一方面完成對企業在不同地域的分銷商、分支機構、合作夥伴的信息溝通與控制,一方面可以實現企業的電子商務貿易;③Internet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套用和與Intranet的集成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企業不僅要建立傳統的管理信息系統,還要建立基於Intranet/Internet技術和思路的管理信息系統。其次,在物流信息系統方面,最好能夠實現商品台帳和庫存台帳的一元化管理的信息系統,從而能夠有效地管理商品,提高運營效率。

物流術語(五)

在中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的定義中指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到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