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是一個描述健康狀況的用語,由不適當或不足飲食所造成。通常指的是起因於攝入不足、吸收不良或過度損耗營養素所造成的營養不足,但也可能包含由於暴飲暴食或過度的攝入特定的營養素而造成的營養過剩。如果不能長期攝取由適當數量、種類或質量的營養素所構成的健康飲食,個體將營養不良。長期的營養不良可能導致飢餓死亡。因為缺乏充足的營養素以維護健康身體功能,營養不良經常發生在經濟落後的開發中國家。然而不適當的節食、暴飲暴食或缺乏平衡的飲食而造成的營養不良,經常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中被觀察到。

基本信息

概述

常見的營養不良包括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PEM)及微量養分營養不良。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顯示出身體內能量和蛋白質的可利用量或吸收量不足。微量養分營養不良顯示出一些必需營養素的可利用量不足,例如身體內少量而不可或缺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微量養分缺乏導致各種各樣的疾病和削弱身體的正常功能。缺乏微量養分如維生素A,會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缺乏鐵、碘、維生素A的廣泛流行,意指對公共衛生的嚴重挑戰。一長串的痛苦症狀,範圍從阻礙成長,智力和各種認知能力降低、交際能力降低、領導和果斷能力降低、活力和能量降低、肌肉成長和力量的降低,以及更加惡劣的健康等,全部直接地涉及營養缺乏。而且,雖然罕見,營養不良會使皮膚出現黑斑點。

廣義的營養不良(malnutrition)應包括營養不足或缺乏以及營養過剩兩方面,現只對前者進行論述。營養不良常繼發於一些醫學和外科的原因,如慢性腹瀉、短腸綜合症和吸收不良性疾病。營養不良的非醫學原因是貧窮食物短缺。缺乏營養知識,家長忽視科學餵養方法。在已開發國家營養不良的病人通常可以通過治療原發病、提供適當的膳食,對家長進行教育和仔細的隨訪而治療。但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營養不良是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營養不良、社會習慣、環境和急、慢性感染之間存在著複雜的互動影響。

病因

食物

由於食物匱乏或飲食習慣不良導致的長期攝食不足。

疾病

疾病影響食慾,妨礙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並增加機體的消耗。

臨床症狀

營養不良營養不良

體重不增是最先出現的症狀,繼之體重下降,皮下脂肪減少,病久者皮膚乾燥、蒼白,煩躁不安,肌肉鬆弛,身高也低於正常。按輕重可分三度:Ⅰ度為輕型,Ⅱ、Ⅲ度為重型。

Ⅰ度營養不良

精神狀態正常。體重低於正常值的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為0.4厘米-0.8厘米,皮膚乾燥,身高不影響。

Ⅱ度營養不良

精神不振,煩躁不安,肌張力減弱,肌肉鬆弛,體重低於正常值的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於0.4厘米,皮膚蒼白、乾燥,毛髮無澤,身高較正常減低。

Ⅲ 度營養不良

精神萎靡,嗜睡與煩躁不安交替出現,智力發育落後,肌肉萎縮,肌張力低下,體重低於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額部出現皺紋,呈老人樣面容。皮膚蒼白、乾燥無彈性。毛髮乾枯,身高明顯低於正常,常有低體溫、脈搏緩慢、食欲不振、便秘的症狀,嚴重者可因血清蛋白降低而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檢查

血糖膽固醇水平下降,白蛋白、總蛋白量減低,轉鐵蛋白較白蛋白減低更敏感,鹼性磷酸酶下降,血澱粉酶<50IU/L,血鋅減低。

治療

急救期的治療

1.抗感染營養不良和感染的關係密不可分,最常見的是患胃腸道、呼吸道或皮膚感染,敗血症也很多見。均需要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

2.糾正水平衡失調

注意液體的進入量以防發生心力衰竭

3.調整和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

營養不良兒常嚴重缺,在尿量排出正常時,可給鉀6-8mmol/(kg·d),至少維持5天。同時也有鈣、鎂、鋅和磷的缺乏,一般補充鎂2-3mmol/(kg·d),鋅1-2mmol/(kg·d),鈣給常規量,鈉補充少量以免心衰,約為3-5mmol/(kg·d)。

4.營養支持

在液體和電解質不平衡糾正後,營養不良的治療取決於腸道吸收功能的損害程度,如果腸道吸收功能不良,可以根據需要採用中心靜脈營養或外周靜脈營養,前者保留時間長,輸入的營養液濃度較高,而後者不能超過5d。腸道外營養液的成份和量應以維持兒童的液體需要為基礎,一般100ml/(kg·d),蛋白質一般2g/(kg·d)。脂肪是熱能的主要來源,可提供總熱能的60%。在套用腸道外靜脈營養時,應監測血清葡萄糖,每6h1次,以防高血糖症發生。

併發症治療

低血糖

尤其在消瘦型多見,一般在入院采完血後即可靜注505葡萄糖10ml,予以治療,以後在補液中可採用5%-10%的葡萄糖液。

低體溫

在嚴重消瘦型伴低體溫死亡率高,主要由於熱能不足引起。應注意環境溫度(30-33℃),並用熱水袋或其他方法保溫同時監測體溫,如需要可15分鐘一次。

貧血

嚴重貧血如Hb<40g/L可輸血,消瘦型一般為10-20ml/kg,浮腫型除因貧血出現虛脫或心衰外一般不輸血。輕、中度貧血可用鐵劑治療,2-3mg/(kg·d),持續3個月。

恢復期治療

1.提供足量的熱能和蛋白質

在計算熱能和蛋白質需要時應按相應年齡的平均體重計算,而不是小兒的實際體重。

2.食物的選擇

選擇適合患兒消化能力和符合營養需要的食物,儘可能選擇高蛋白高熱能的食物。

3.促進消化和改善代謝的功能

給予各種消化酶如胃蛋白酶以助消化。適當套用蛋白同化類固醇劑如苯丙酸諾龍,每次肌注10-25mg,每周1-2次,連續2-3周,可促進機體蛋白質合成,增進食慾,但在用藥期間應供應足夠的熱能和蛋白質

4.病因治療

治療原發病如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和消耗性疾病。向家長宣傳科學餵養知識,鼓勵母乳餵養,適當添加輔食,及時斷奶。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如挑食、偏食等。

預防

1、加強營養指導,鼓勵母乳餵養,母乳不足或無母乳者,應補以含優質蛋白的代乳品,防止單純以澱粉類食品,煉乳或麥乳精餵養。較大兒童應注意食物成份的正確搭配,適當供應肉、蛋、豆製品,補充足夠的蔬菜。

2、積極防治疾病,預防傳染病,消除病灶,矯治先天畸形等。

3、重視體格鍛鍊,糾正不良衛生及飲食習慣,飲食定時,保證充足睡眠。

鑑別

1.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

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脊髓前角細胞變性。臨床也表現為肌萎縮與無力,病程呈逐漸進展。但常見肌束顫動,肢體遠端肌萎縮也多較為明顯,血清酶學檢查多無異常,肌電圖特徵是神經原性損害。

2.多發性肌炎

起病較急,進展較快,常伴有肌痛或發熱,無陽性家族史。實驗室檢查可有血沉增快。肌肉活體組織檢查可見炎性改變。

3.重症肌無力

晚期可有肌萎縮。但肌無力為波動性,常晨輕暮重,抗膽鹼酯酶類藥物試驗陽性。血清肌酶無升高,抗乙醯膽鹼受體抗體多為陽性。肌電圖檢查時以重複頻率刺激神經,可見動作電位波幅漸減。腎上腺皮質激素或抗膽鹼酯酶類藥物治療有效。

4.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兒童較少見。有肌肉萎縮及無力,病程逐漸進展。但常伴肌束顫動,並有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及病理征陽性等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表現。

疾病大全(2)

疾病是人體健康的殺手,了解疾病、預防疾病、治療疾病一直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為之奮鬥的目標。然而預防疾病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做到的。在這裡讓我們通過對一些疾病的了解來加強人類對疾病的防範意識,杜絕疾病的發生,減少人間的慘劇!

兒科病症種類

兒科是現代醫學其中一個分支,專門醫療患病的嬰兒兒童青少年。最大的年齡限制介乎十四至二十一歲之間,而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界定。 >>>進入科學百科
營養性疾病小兒哮喘侏儒症小兒貧血猩紅熱
小兒肺炎血友病小兒感冒麻疹維生素缺乏
腹瀉小兒厭食症腎炎小兒多動症風疹
小兒肥胖百日咳小兒腸炎營養不良小兒休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