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性疾病

營養性疾病

合理膳食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既要求通過膳食的調配提供滿足人體生理需要的熱能和各種營養素,又要求膳食構成的比例平衡,還要考慮合理的膳食制度和烹飪方法,以利於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利用。營養性疾病是指因營養素供給不足、過多或比例失調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總稱。

基本信息

概述

營養性疾病nutritionaldiseases具有明顯的營養狀況不正常特徵的疾病。營養狀況不正常可由不平衡膳食引起,也與遺傳、體質及其他疾病或代謝功能異常等有關。一般是膳食與機體兩個方面(以一方面為主)綜合作用的結果。

營養性疾病營養性疾病

人體營養狀況不正常臨床上甚為常見,有營養過剩(過營養)和營養不良兩種類型。因而營養性疾病也分為過營養性疾病和營養不良性疾病兩大類。過營養性疾病一般是由於攝取過多食物或某種營養素、機體對營養的需要減少或發生某種代謝失調等原因引起,因而有時也稱之為代謝病。

具有明顯的營養狀況不正常特徵的疾病。營養狀況不正常可由不平衡膳食引起,也與遺傳體質及其他疾病或代謝功能異常等有關。一般是膳食與機體兩個方面(以一方面為主)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世界範圍來看,營養不良是引起兒童死亡和健康狀況差的首要原因之一。營養不良可能是由於飲食不當或不足,對營養的吸收能力或新陳代謝能力不夠所引起的。營養不良也可能發生在當對基本營養需求增加的時候,例如應激、感染、受傷或疾病期間。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是其中最嚴重的一種營養不良。由於人工餵養和母乳不足,嬰兒通常易患此病。這種營養不良相對來說在開發中國家要普遍一些;在已開發國家,少數貧窮家庭也有輕症發生。

作為兒童日常護理的項目,醫生應詢問兒童父母或兒童本人,以了解他們的飲食和食物不耐受性,並檢查兒童有沒有營養缺乏或營養失調的表現,如吸收不良、腎臟疾病、腹瀉和新陳代謝或遺傳性失調。醫生通過觀察兒童身高體重的變化,並將其與正常的生長曲線相比較,來評定兒童的生長。如果懷疑有營養不良,可通過血檢和尿檢來測量營養水平。

大多數維生素缺乏症在已開發國家的嬰兒和兒童中很少見。最常見的是缺乏維生素E、K、C(嬰兒壞血病)或必需脂肪酸。

主要類型

肥胖症

糖尿病

高脂血症與動脈粥樣硬化

發病雖有遺傳、體質、神經及精神等多種因素,但脂質營養失調,脂肪在膳食中生熱比例過高,特別是動物性脂肪、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原因。膽固醇、純糖和熱能攝取過多,活動量少,肥胖等也有重要影響。臨床表現為外源性(Ⅰ型)或內源性(Ⅲ、Ⅳ、Ⅴ型)血脂升高、血膽固醇與血脂上升(Ⅱ型)、血膽固醇對磷脂比例上升、β-脂蛋白增高,動脈粥樣硬化導致一系列心血管系統障礙和心、腦、腎、胃功能受累等。

個別營養素過多

個別必需胺基酸過多,導致胺基酸不平衡(如食物中濫肆強化或直接服用),可以引起胺基酸過剩毒性,蛋白質利用率下降,阻礙生長發育;某些微量元素濫肆強化或服用過多可引起鐵、鋅、銅等的中毒;攝入過多肝類食物(魚肝、野生動物肝)和給兒童服用過多維生素A、D製劑,可發生這兩種維生素的中毒。維生素A、D還有明顯的致畸性,攝入量一般不要超過供給量標準的10倍。

相關病症:肥胖症相關病症:肥胖症

營養不良性疾病

營養不良性疾病常因營養缺乏程度不同而分為營養不足症和營養缺乏症。前者指亞臨床性營養不良;後者指有明顯臨床表現的疾病。二者只是程度或進展階段不同,並無本質區別。營養不良可因食物營養未達到膳食供給量標準,機體的消化、吸收、利用功能障礙或因生理生活勞動、病理等原因對營養消耗過多引起(見營養不良)。常見的營養不良性疾病主要有: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必需胺基酸缺乏引起的營養不良、佝僂病與骨軟化病、營養性貧血、鋅缺乏症和維生素缺乏症等。此外,某些惡性腫瘤、地方病等也與營養有一定關係,但許多問題尚待闡明,列入營養性疾病還為時過早。

病因及症狀

營養性疾病營養性疾病

一、營養缺乏或不足可直接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病,如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腳氣病、壞血病、營養性貧血等。引起營養缺乏病的原因常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1、原發性營養缺乏是指單純攝入不足,既可以是個別營養素攝入不足,也可以是幾種營養素同時攝入不足。造成營養素攝入不足的常見的原因,一是戰爭、災荒、貧困等社會經濟因素引起的食物短缺;二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偏食、忌食或挑食等使某些食物攝入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營養缺乏;三是不合理的烹調加工,造成食物中營養素破壞和損失,雖攝入食物數量不少,但某些營養素卻不足。如長期食用精白米麵,撈飯等易患腳氣病;蔬菜先切後洗,過度加熱或水煮可使維生素C大量破壞、損失。

2、繼發性營養缺乏由於機體內外各種因素影響而引起營養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疾病、藥物、生理變比等原因引起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礙或需要量增加等。如消化道疾病或胃腸手術等引起的營養素吸收障礙或生長發育、妊娠、哺乳或環境因素引起的機體需要量增加等。

二、營養過剩或比例失調如:維生素A、D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攝入過多可致中毒;熱能、脂肪等攝入過多可致肥胖、高血脂症、動脈粥樣硬化等;高鹽和低纖維素膳食可引起高血壓等。然而,營養過剩或比例失調的主要原因是:

1膳食結構不合理如膳食中動物性食物比重過大,植物性食物比重過小,精製食物多,蔬菜、水果少,這是導致營養過剩和營養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2不良的飲食行為和習慣如進食高鹽飲食、大吃大喝、暴飲暴食、追求飲食享受以及優質食物集中消費等不良飲食習慣和行為是造成營養過剩的重要原因。
三、營養不良常見疾病
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常見於兒童和嬰幼兒,嚴重時可影響生長發育及智力發育,病兒由於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死亡率高。

1、原發性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是由於長期蛋白質、熱能攝入不足,常見於缺乏餵養知識,餵食過少,不添加輔助食品,母乳不足,早產兒先天不足。成人可見哺乳期婦女長期食物供給不足者。

2、繼發性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多由於慢性胃炎、腸炎、消化不良、腹瀉等原因使營養素消化吸收障礙;或由於長期發燒、慢性消耗性疾病而營養素未能及時補充;或長期患有妨礙進食或食欲不振的疾病等。

3、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臨床表現可分為營養消瘦症和惡性營養不良,前者在嬰幼兒中常見,患兒體重降低,常低於同齡兒60%,皮下脂肪減少或消失,肌肉萎縮,但不浮腫。後者常見於兒童,多為長期蛋白質供給不足,熱能供給基本足夠,其臨床表現為浮腫,體重降低、肝臟腫大、毛髮無華、腹瀉等,又稱水腫型營養不良。臨床上多見為混合型,混合型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縮、明顯消瘦。生長遲滯,體重與身高低於正常兒標準,尤其體重下降更為明顯。患兒表現急躁不安、表情淡漠、明顯飢餓感或食欲不振,常伴有腹瀉、腹壁變薄、腹部凹陷呈舟狀、肝脾腫大,常易合併感染,並常伴有維生素缺乏症等。

維生素A缺乏症臨床表現主要是夜盲症與乾眼病。由於視黃醇供給不足,體內視紫紅質合成不足,早期出現暗適應時間延長,嚴重時出現夜盲症。多發年齡在3~4歲。維生素A缺乏症臨床表現還可有皮膚上皮細胞過度角化、皮膚粗糙、有時呈棘狀丘疹,黏膜完整性破壞,導致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系統抵抗力低下,而易受感染。我國人民維生素A主要來源是蔬菜水果中的維生素A原(主要為β—胡蘿蔔素)。

冬、春季節由於蔬菜水果供應不足,食物品種單調,維生素C缺乏症常可發生。人體由於缺乏L——古樂糖酸氧化酶,不能合成維生素C,而人體內貯存量又很少,食品在加工、貯運和烹調中丟失維生素C嚴重。主要臨床表現有皮膚、黏膜出血傾向,嚴重時可有內臟出血等。此外還表現有牙齦腫脹、牙齒鬆動、骨骼發育不良、骨骼疼痛、毛囊角化過度等。

4、維生素B1缺乏症多由於精白米麵消費量明顯上升及酗酒等原因,維生素B1缺乏症有增加趨勢。長期發燒、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謝旺盛性疾病、燒傷病人也可出現維生素B1缺乏症。典型臨床表現叫腳氣病,可分為心功能不全為主的濕性腳氣病和以神經系統症狀為主的乾性腳氣病兩型。

5、維生素B2缺乏症即核黃素缺乏症主要臨床表現有濕疹樣皮炎、陰囊炎、舌炎、口角炎和脂溢性皮炎等,此外亦可見角膜出血、羞明、視力模糊、流淚等表現。
6、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即兒童血紅蛋白低於12g%約占70%,低於11g%約占50%。根據WHO報告,亞洲孕婦貧血患病率為40%。兒童為50%,2歲以內嬰幼兒高達92%。臨床表現主要為面色蒼白、口唇黏膜與眼結膜蒼白等;中度貧血者心率加快、心臟搏動增強等;嚴重者可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外病人可伴有食慾減退、噁心、腹脹腹瀉,育齡婦女可有月經過少或停經。

7、鋅缺乏症多見於兒童,屬於世界性營養缺乏病症之一。鋅與生長發育關係十分密切,缺鋅可引起體內一系列代謝紊亂,生理功能異常,生長和智力發育障礙。鋅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攝入量不足,此外是消化吸收障礙、需要量增多或體內儲存量減少、高能量輸液等。臨床表現與鋅缺乏程度和缺乏時間有關,急性缺乏時以皮膚表面為主,在四肢末端,口腔周圍、眼瞼、肛門周圍或外陰部以及易受機械刺激的部位形成糜爛、水皰和膿皰,並出現毛髮脫落。鋅源性肢體皮炎是一種缺鋅性遺傳性疾病,為常染色體的隱性遺傳,為先天性鋅吸收障礙。

8、維生素D缺乏活動性佝僂病(4歲以內),骨骺無痛腫大,串珠肋,前囟未閉(18個月齡以上),顱骨軟化,肌張力過低痊癒的佝僂病:前額或頂骨凸出,膝內翻或“O”型腿,胸部變形(郝氏溝,雞胸),骨質軟化。

9、尼克酸缺乏貧血,臉色蒼白,輕度黃疸,食欲不振,腹脹腹泄,感覺異常,共濟失調,位感與振動感消失,伸側反射消失,神經炎等。

10、維生素B6缺乏臉色蒼白,阿佛他性口炎
11、維生素B12缺乏葉酸缺乏維生素K缺乏凝血時間延長,皮下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血尿,月經過多等。

四、營養失調性疾病
1、肥胖症由於攝入量過多或機體生理生化機能改變而引起體內積聚過多的脂肪,造成體重過度增加,從而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肥胖症者高血壓患病率增高,心肌功能受損,胰島功能異常而易並發糖尿病,並可引起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和肥胖——通氣不足綜合徵。

2、維生素過多症(1)維生素A過多症多見於兒童,如果一次攝入維生素A大於105IU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現為劇烈頭痛、顱壓升高、劇烈嘔吐發燒、視力模糊、復視、眩暈嗜睡、皮疹皮炎,嚴重者可發生剝脫性皮炎而危及生命。急性中毒臨床少見。(2)維生素D過多症維生素D中毒往往是長期大劑量服用濃縮魚肝油所致。臨床表現食欲不振,體重下降,乏力易疲勞,噁心、嘔吐,腹瀉多尿,煩躁不安,血清鈣磷濃度明顯升高,動脈、心肌、肺、腎等軟組織出現轉移性鈣化,易發生腎結石,可引起繼發性腎水腫,嚴重時可致腎功能衰竭。

相關治療

營養失調症

起因若是營養不足或餵養不當,只要改正即可。不過現在大部分都是由於疾病引起的二次性營養失調症,所以最根本的,還是要治療基本疾病。

肥胖症

食物療法為第一方法,必須減少熱量,尤其是限制米飯、糖質,增加蛋白質、蔬菜水果,脂肪要適當限制,可依照肥胖程度,及患兒的協調度來決定。5~6歲的孩子若過於肥胖,那么一天所攝取的熱量,應限制於1200千卡以內。

過於肥胖的嬰兒,在幼兒期會自然痊癒,所以不需積極減少食物,如果雙親及家人肥胖,最好稍微限制哺乳量,而且在幼兒期、學童期,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要增加運動。另外,心理上的指導也非常重要,吃太多食物,很可能是欲望得不到滿足,或是因肥胖而引起自卑感,這些因素都必須加以去除。

維生素缺乏症

營養性疾病營養性疾病

治療方法是使用維生素D,預防方法是進行日光浴和補給維生素D。豬肝、奶油、蛋黃,都含有大量的維生素D。

維生素過多症

長期服用過量維生素A,會出現食欲不振、手腳腫脹、脫毛、肝腫大等慢性症狀。中毒量有很大的個人差異,嬰兒一日劑量超過90毫克,就會發生急性中毒。長期服用維生素D達數萬單位以上,就會發生中毒,主要症狀是,血中鈣質提高、食欲不振、體重停止增加、喝水多、便秘,從X光片中,可看到骨端有大量的鈣質沉積現象。維生素A過多症,只要停止服用,症狀大都可立即消失。為了預防新生兒或未成熟兒出血疾病,往往需注射維生素K,如果過量,就會引起溶血,成為嚴重的黃疸,因此未成熟兒以0.5~1毫克,成熟兒以1~2毫克為限。

疾病預防

營養性疾病的發生與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飲食習慣、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食品生產供應狀況、食物品種及加工貯運烹調銷售以及營養知識普及教育等都有密切關係,其實,加工烹調中也丟失一些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如碘、硒、鋅、鐵等,由於地殼分布的不均勻性,這些所謂“微營養”問題有明顯的地區性。預防營養性疾病主要抓好幾件工作。

1、普及營養知識,指導食品消費。重點應讓民眾了解營養與健康、營養與疾病的關係。根據營養素的特點,在食品的貯藏、運輸、加工烹調和銷售各環節中儘量減少營養素的損失。推廣母乳餵養,糾正兒童偏食、挑食習慣,兒童飲食適當,科學安排好一日三餐、特別要解決好早餐問題。針對兒童、青少年、婦女、老年人等不同生理人群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和指導。提倡吃標準米標準麵粉,適當增加粗糧供應,開發大豆製品。

2、發展食品生產供應,最佳化食物結構。我國食品供應近些年來已有較大發展,但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品種不多,一些地區食物品種單調,更有一部分人至今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因此,發展生產,保證供應仍應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3、預防應有針對不同地區,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營養學問題,預防工作必需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制訂防治措施。作好調查研究是制訂好預防措施的基礎。

營養調查

1、膳食調查是調查每人每日平均膳食中可攝取的各種營養素是否能滿足要求。首先要選擇好調查對象,必須具備代表性,並有足夠數量,調查一般應每季度一次,避免由於食物季節性供應差別造成誤差,至少一年也要調查兩次(如春季和秋季)。膳食調查方法有查賬法、詢問法、稱量法和化學分析法四種。

2、對被調查對象除了一般常規體格檢查之外,還應進行營養缺乏病體徵檢查。

3、通過生理生化和各種營養素負荷試驗,進一步了解被調查人群體內營養素水平,及時發現營養素缺乏的亞臨床表現。

專家特別提示

兒童常見的營養性疾病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是由於攝入食物不足、不恰當,或食物吸收不良、不能充分吸收利用,或疾病影響等以致不能維持正常代謝,使人體處於半飢餓或飢餓狀態所引起的疾病。
在中國,嚴重的營養不良已不多見。但輕度的營養不良導致的低體重和生長發育遲緩在城市和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仍然存在。在城市,兒童的低體重和生長發育遲緩與不良飲食行為,尤其是挑食、偏食有關,解決的辦法是行為糾正。解決農村兒童低體重和生長發育遲緩的關鍵是關注貧窮地區兒童的食物供給,尤其是蛋白類食物,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大豆或大豆製品是解決兒童蛋白質營養狀況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一種全球範圍內的常見病,尤其在開發中國家,約有2/3的兒童缺鐵,其中1/3為缺鐵性貧血。兒童鐵缺乏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不當,尤其是完全缺乏動物性食物的膳食,這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較為普遍。這是因為植物食物中的鐵是難以吸收的3價鐵,加上植物性食物中存在植酸、磷酸等影響鐵吸收的因素。缺鐵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活動能力,免疫功能以及智力發育,一般測定方法發現的鐵缺乏是缺鐵性貧血
嬰兒期缺鐵性貧血的預防包括:①孕婦應多食富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血、瘦肉等,以攝入足夠的鐵,加上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促進鐵的吸收,為嬰兒儲備足夠的鐵。②4~6月齡嬰兒添加鐵強化米粉或配方奶粉以及適量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和血。幼兒及年長兒童合理安排膳食,每日攝入適量魚、瘦肉、肝、豬血等富含鐵和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含鐵豐富的雜糧、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症,是嬰幼兒較常見的營養缺乏症,特徵為鈣磷代謝失常及骨樣組織鈣化不良。重者可造成骨骼畸形,稱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當維生素D缺乏而甲狀旁腺反應遲鈍,致使血游離鈣處於低水平,可引起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發生驚厥或肌肉痙攣,稱為佝僂病性手足搐搦症。

人體對維生素D的需要主要依靠日光紫外線照射下皮膚內的合成,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僅局限於部分海魚的肝臟,因此,較少戶外活動的嬰幼兒易發生維生素D的缺乏。預防維生素D缺乏的主要措施是在嬰兒出生2周后就開始補充維生素D10微克(400iu),增加嬰幼兒的戶外活動。

兒科病症種類

兒科是現代醫學其中一個分支,專門醫療患病的嬰兒兒童青少年。最大的年齡限制介乎十四至二十一歲之間,而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界定。 >>>進入科學百科
營養性疾病小兒哮喘侏儒症小兒貧血猩紅熱
小兒肺炎血友病小兒感冒麻疹維生素缺乏
腹瀉小兒厭食症腎炎小兒多動症風疹
小兒肥胖百日咳小兒腸炎營養不良小兒休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