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文獻目錄,由東漢班固編寫。

基本信息

《漢書·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是當時公家藏書的分類目錄,也是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文獻目錄。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漢文化學術史的重要參考資料。中國有悠久的文化 傳統,自周代以來,官修私著,書籍繁多,內容宏富,故需校理群書,以為 目錄劉向受命校書,在校書過程中著有 《別錄》劉歆繼承父業,並在《別錄》基礎上著成《七略》。《七略》分輯略、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等七個部分;班氏自言,“今取其要,以備篇籍”。本志名曰“藝文”,所謂“藝”,以《詩》、《書》、《禮》、《樂》、《易》、 《春秋》六者為六藝;所謂“文”,指文學百家之說而言。其內容,在簡短的序言之後,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等六部分,共收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種之後有小序,每部分之後有總序,對先秦、秦漢學術思想的源流和演變,都作了簡明的敘述。可以想見,班氏對《七略》做了些刪繁取要的工作,加上吸收劉氏觀點及摻以自己學術見解而成之。其辨章 學術、考竟源流之功,不可磨滅。

簡介

《漢書·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的編寫者-----班固
中國最早的史志目錄,《漢書》十志之一。東漢 班固在撰 《漢書》時,為紀 西漢一代藏書之盛,根據《七略》改編而成。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6略,共收書38種,596家,13269卷。

班固自稱對《七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而成《漢書·藝文志》。具體做法是: ①保留《七略》的6略38種的分類體系。②新增入 《七略》 完成以後劉向、揚雄、杜林三家在西漢末年所完成的著作。③對《七略》所著錄的圖書基本上按照原來的情況保存下來,但對著錄重複和分類不妥的地方加以適當的合併或改移,例如凡從某類提出的圖書在總數下註明“出”若干家、若干篇;凡由於重複而省去的圖書都註明“省”若干家、若干篇;凡增入或移入的圖書都註明“入”若干家、若干篇。④將《七略》中“輯略”的內容散附在 6略和“詩賦略”除外的各種之後;⑤刪簡《七略》中各書的提要,必要時節取為注釋(見《別錄》、《七略》)。

《漢書·藝文志》開創了史志目錄的先例,漢以後史書多仿其例而編有藝文志或經籍志。由於《七略》已佚,《漢書·藝文志》便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宋代王應麟撰有《漢書藝文志考證》10卷,清代姚振宗撰有《漢書藝文志拾補》6卷和《漢書藝文志條理》8卷。

編寫的背景

《漢書·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
現存兩部最古的圖書目錄就是《漢書·藝文志》和 《隋書·經籍志》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它是東漢班固所撰《漢書》中的一篇,著錄了西漢時國家所收藏的各類圖書,是了解上古到西漢末年這一時期學術文化發展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隋書·經籍志》則是中國現存的第二部圖書目錄,它是唐初魏徵等人奉敕編撰的《隋書》中的一篇,著錄了隋代國家所收藏的各類圖書,是了解東漢到隋代這一時期學術文化發展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從《漢書·藝文志》到《隋書·經籍志》,中間經過了五、六百年,而這兩部目錄,就恰好反映了中國古典目錄學在這五、六百年中的一個巨大變化。

這一巨大變化,主要指的是圖書分類法從“六分法”演變為“四分法”。

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傑出的學者劉向、劉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整理群書的工作。在每一部書整理完畢時,劉向便撰寫一篇敘錄,記述這部書的作者、內容、學術價值及校讎過程。這些敘錄後來匯集成了一部書,這就是我國第一部圖書目錄《別錄》。劉向死後,劉歆繼續整理群書,並把《別錄》各敘錄的內容加以簡化,把著錄的書分為六略,即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個總論性質的“輯略”,編成了中國第一部分類目錄《七略》。

《別錄》、《七略》奠定了中國目錄學的基礎,也形成了中國目錄學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清代章學誠《校讎通義》中所說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例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類的分類法,條分縷析先秦到西漢的各種文化學術流派;以輯略的形式,在整體上評述了各種文化學術的興衰分合;以各書敘錄,具體而微地介紹了各種學術文化著作的優劣真偽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漢的學術文化史。

可惜的是,《別錄》、《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它們都佚失了,怎么知道它們奠定了中國目錄學的基礎和特點,怎么知道它們的分類、輯略、敘錄的內容和作用呢?這就因為《別錄》,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漢書·藝文志》里了。

班固是根據《七略》來編寫《漢書·藝文志》的。首先,他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圖書分為:(一)、六藝略,著錄易、詩、書、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國小九類圖書,這些都是儒家經典或與儒家經典有關的著作,它們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單獨為一略,體現了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儒家經典在政治上和學術上的指導作用;(二)、諸子略,著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著作,西漢去古未遠,諸子書保存頗多,而西漢後期雖尊儒學,但對諸家學說基本上還是兼收並蓄的,不象後世那樣極端,所以諸子列第二大類;(三)、詩賦略,著錄了辭、賦、歌詩等五類文學作品;(四)、兵書略,著錄了兵權謀、兵形勢、陰陽、兵技巧四類軍事文獻,包括了戰略思想、戰術技巧各個方面;(五)、數術略,著錄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圖書,這裡既有天文曆法數學物理方面的科學知識,也有荒誕不經的迷信,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風水之類的名堂;(六)、方技略,著錄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著作,大體上是醫學科學及方士巫術兩方面的雜拌。以上六略三十八類,共著錄了當時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捲圖書。它就象一組分類陳列的大“櫥窗”,各種文化、學術著作都按照它的性質分別開來,象陳列品一樣有條不紊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其次,班固將《七略》的《輯略》,也就是《七略》對各家學說著作及流派的論述按其內容分開,作為各略各類的大、小序散入各略各類之後,使論述和分類著錄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是班固的一個創新,因為這樣一來,讀者就可以免省反覆檢尋之勞,在看到各家著作的著錄同時,就能讀到總論式的大小序。這就象每個大“櫥窗”的總說明書。

再次,班固為了使目錄符合史志的要求,便對劉歆《七略》的敘錄再次進行簡化,擇取那些最主要的部分作為小注,附於各書之下,它就象大“櫥窗”中每個陳列品上的簡介。比如六藝略論語類中有“《論語》古二十一篇”,小注便說:“出孔子壁中,兩《子張》。”又“《齊(論語)》二十二篇”,小注便說:“多《問王》、《知道》。”這一來,這兩種《論語》篇目與今本篇目的不同就很明白了。

《漢書·藝文志》就這樣,用分類、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類、輯略、敘錄的大概面貌,同樣起到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在這個學術大“櫥窗”中,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漢琳琅滿目、燦爛輝煌的學術文化的成就發展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班固只是憑藉一部《七略》,稍加改頭換面,稱作《漢書·藝文志》的。其實,班固也花了許多心血。除了前面提到的分解輯略,散入各類之外,他還補入了西漢末年杜林、揚雄、劉向等數家,使《漢書·藝文志》真正成為記錄上古到西漢的圖書的完整目錄;他還對《七略》中歸類不當的地方進行了調整,如《司馬法》原入兵書略兵權謀類,班固則改歸六藝略禮類,《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孫卿子》等原既入諸子略,又入兵書略,班固則全部移入諸子類,這就使圖書歸類更準確更科學了。

總而言之,《漢書·藝文志》繼承了《七略》以“六分法”為核心,以總論、敘錄為輔助手段,揭示文化學術發展脈絡的中國古典目錄學的優良傳統,並開創史志目錄這一體例,使古典目錄學更加成熟,因此,價值是很高的。 

內容

《漢書·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
節選自《漢書》。標題另加。作者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堅,扶風(今陵西鹹陽)人, 東漢著名史學家。他繼承父親 班彪的遺願,著述《漢書》,歷時二十餘年完成初稿,死後由其妹班昭及同郡馬續完成 《天文志》和八表。《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共百篇,一百二十卷,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傳,記載自高祖劉邦至王莽二百餘年間的歷史,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資料。《漢書·藝文志》系據劉向父子的《七略》、《別錄》著錄而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文獻,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等六略,共收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每種之後有小序,每略之後有總序,分別簡述先秦學術思想之源流與演變。

本文總序中概述秦漢以來圖書典籍的播遷經歷,記載劉向父子奉詔校書情況。在醫經、經方、房中、神仙的小序中,分述它們的用途,並反覆向醫生提示不能“失理”、 “失宜”。最後在《方技略》總序中對方技的學術淵源、作用等作了簡要總結,指出它們的作用是“生生之具”,被列為“王官之一守”。文中所列書目,現大都已亡佚,但從中可窺見當時醫學著述已相當豐富。

參考資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937922.html?si=1

目錄學

目錄學是研究目錄工作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即研究書目情報運動規律的科學。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錄學的作用,西漢時,劉向、劉歆父子就撰有《別錄》、《七略》等書,以後歷代均有專著。南宋鄭樵有《通志.校讎略》,至清代,章學誠著成《校讎通義》,更總結了目錄學的豐富經驗。反映我國古代著述的規模最大、最全的目錄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