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

四聲

四聲是中古漢語聲調的四種分類以表示音節的高低變化,包括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平聲、上聲、去聲又稱舒聲,入聲則為促聲。舒聲韻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結尾,促聲韻尾以塞音結尾。入聲除了是一個聲調,還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韻母的統稱。現代國語已經失去了入聲。唐宋以來,漢語在四聲的基礎上區分聲母清濁對應的陰調和陽調形成八聲,也就是四聲八調。

基本信息

正文

漢語平上去入 4個聲調。南朝時期,漢族人發現自己語言里有4個聲調,就給它們起個總名叫“四聲”。這種分類主要是看一個音節的調子是高、中、或低;調形是升、平、或降。日本釋了尊《悉曇輪略圖抄》說:“四聲本來無定,一音低昂成異。”不過從現代方言看,入聲字音節末尾有塞音,主元音也相應地短些。推測四聲論初起的時候,大概也一樣。
這 4種聲調在當時的調值是什麼,這需要逐個說明。首先,去聲是低平調,這是由梵漢對音推測出來的。梵文有3個調:高平、低平、高降。在梵漢對音中,總是用低平調對譯低調音節,特別是專門造了兩個去聲字“懺”“儭”,對譯k▄amá、dák▄i╯a兩個詞里的低調音節;在六朝時期,用“夜”、“”等去聲字對譯名詞詞尾的低調音節。由此可知,從後漢到六朝,去聲一直是低平調。
其次,上聲是高平調。日本釋安然《悉曇藏》引道暹《記》說:“古‘腳’等廿五字,並下八字,總有三十三字……皆須上聲讀之,不可著其字而為平、去、入也。”這裡的“字”是指字母,這是說念字母要用上聲,而梵文字母恰好讀高平調。失名譯《阿彌陀佛說咒》,用“那上謨菩上陀夜”對譯námobūddh╣ya,凡是標明“上”的。都是對譯高平調音節。由此可知,上聲是高平調。上聲的“上”不能理解成“升”。
再次,平聲是中平調。“悉曇集記”附《林記》(宗睿著)說:“上聲平聲高下雖異,二音相類,以為一類。《韻詮》之意,專同此耳。”這是說,平聲比上聲低。釋了尊引《元和新聲譜》說:“平聲者哀而安,上聲勵而舉,去聲清而遠。”只有入聲調值不清楚。
在現代北京音里平聲分裂成“陰”、“陽”兩類,上聲去聲保留, 入聲消失了。人們也把“陰、陽、上、去”叫四聲。別的方言里也有這種情況,這都是術語借用。

含義

四聲,指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上、去、入。南北朝時,梁武帝曾經問周舍什麼是“四聲”,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ian)子(cix)聖(sjengh)哲(triet)”;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個不同的聲調。根據日本《悉曇藏》卷五記載:“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平中怒聲、與重無別。”現代吳語中的紹興方言和閩南語的潮州方言區分陰陽二類聲調,陰調對應清音,陽調對應濁音。

詳解釋義

名稱:四聲
拼音:sìshēng
注音:ㄙˋㄕㄥ

基本解釋

四聲sìshēng
(1)[thefourtonesofclassicalChinesephonetics]∶古漢語字調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聲
(2)[thefourtonesofmodernstandardChinesepronunciation]∶中國國語的字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

詳細解釋

(1).漢語字音的聲調古漢語字音的聲調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種,總稱“四聲”。
出處:《南史·陸厥傳》:“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沉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蠭腰、鶴膝。”《新唐書·權德輿傳》:“德輿生三歲,知變四聲。”
示例: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以‘平上去入’為四聲,自齊梁之際始。”
(2).現代漢語國語字音聲調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是由古四聲演變而來的。

構成

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國語的聲調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國語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1)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個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國語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大部分(從湖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但西南官話岷江片、常鶴片、麗川片全片以及黔南片、昆貴片、岑江片一些點還有獨立入聲調,岷江片大部分仍有聲門關閉不嚴的喉塞音結尾。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已無法得知。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這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和韻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是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動詞的時候解作“做”,就讀平聲(陽平);用作介詞的時候解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坐騎。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弄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變化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嘆”,“看”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詩中,往往也還讀平聲(讀如刊)。在現代漢語裡,除“看守”的看讀平聲以外,“看”字總是讀去聲了。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時有平去兩讀,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關係

中古四聲與國語四聲的關係
在國語中,中古全濁音被清音化,因此中古清音平聲在國語里變為陰平(國語第一聲),中古濁音平聲變為陽平(國語第二聲),中古全濁上聲在國語里變為去聲(國語第四聲)。同時入聲在國語里消失,中古全濁入聲變為國語的陽平(國語第二聲),中古次濁入聲變為國語的去聲(國語第四聲)。

詳解

四聲概念的提出

四聲可能在上古漢語中已經存在,但作為概念的提出則始於南朝梁的沈約;《梁書》記載他寫了一本《四聲譜》,專門討論這個問題;同書還載梁武帝蕭衍問及周舍何謂四聲,周舍答:“天子聖哲。”後來隋朝的陸法言著《切韻》,將四聲標為“平上去入”。其實“天子聖哲”和“平上去入”,用字不同,內涵一致:“天”、“平”同為平聲,“子”、“上”同為上聲,“聖”、“去”同為去聲,“哲”、“入”同為入聲。不過《切韻》一出,流傳廣遠,“平聲”、“上聲”、“去聲”、“入聲”遂成為四聲的泛稱。

中古漢語的聲調

《切韻》久已散佚,但根據陸續發現的殘本及該書的增訂本《廣韻》可以看出它的輪廓。全書按韻目編排,而韻又按聲編排,因此一部《切韻》,可以分為平、上、去、入四部分。再參考現代方言材料,不難得出結論,中古漢語即有這四個聲調。至於具體調值,現已難於確考。近代學者陳寅恪在著作《四聲三問》中,認為平、上、去“實依據及摹擬中國當日轉讀佛經之三聲”歸納得來。有學者根據梵漢對音,推測平聲應為中平調,上聲為高平調,去聲為低平調,入聲為促調。特別應指出,有學者質疑入聲應該歸類為聲調,還是一系列以塞音(p,t,k)收尾的韻母的統稱。因為只有這類韻母發入聲,相對地,以元音或鼻音收尾的韻母只發平、上、去三聲。於是韻書就拿塞音和同部位的鼻音相配,組成一個完備的系統。比如說,寒韻收鼻音韻尾,只有平上去三聲(分別為寒、旱、翰),韻書就配以同部位的入聲曷韻,使之四聲齊全。

四聲的流變

四聲在漢語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主要有分陰陽,全濁上變去,入聲消失。

分陰陽

四聲根據聲紐(開頭輔音)的清濁,各分裂為兩聲,清者為陰,濁者為陽。年代在唐朝的日本《悉曇藏》說:“承和之末,正法師來……聲勢太奇,四聲之中,各有輕重。”可證其時四聲已發生了分化。但是分化的程度在不同的現代方言中程度不一,四聲都從分不合的有粵語廣州話。閩南鶴佬話是平去入分陰陽,上聲不分。客家梅州話是平入分陰陽,上去不分。官話北京話只有平聲分陰陽。煙臺話全不分陰陽。有些方言,例如廣州話、平話更根據主元音的長短等因素將入聲進一步細分,於是出現了高陰入、低陰入、高陽入、低陽入等聲調(實質上,無論粵語、平話、客家話還是閩南話,其實有調值數往往達不到其標稱數,因為有些入聲調與其他調是相同的,僅韻尾不同而已)。舉廣州話為例。壇,《廣韻》徒乾切,壇、乾同為平聲。但壇今讀陽平,乾今讀陰平(調值|55|),這就是分化的結果。

全濁上變去

全濁音是指中古漢語中的濁塞音、濁擦音、濁塞擦音。全濁上變去就是指以這些輔音開頭的上聲字,如但、道,轉入去聲。全國方言極少例外。這一音變據考也發生在唐朝末年。

入聲消失

有些方言,如粵語、閩南語、客語等至今完整地保存著中古漢語的入聲系統。但對大多數方言來說,塞音韻尾均有不同程度的脫落。中古漢語原有的p、t、k三個塞音韻尾,有些方言,如閩、客家的一些次方言,歸併剩一或兩個,有些同時發展出一個喉塞音韻尾ʔ。有些如吳語、晉語等只保留韻尾ʔ。有些如湘語,塞音韻尾完全脫落,入聲只作為聲調存在。最後,在大部分官話方言中,入聲甚至已歸併至其他調類。如西南官話的入聲歸入陽平調,華北官話的入聲派入其他三調。
舉國語為例。屋、曷、乙、沒均為《切韻》入聲韻,但在國語則分別作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各方言入聲消失的進程並不一致,但總體來說,是先歸併,再變成喉塞音,後喉塞音脫落,最後併入其他調。在中原,這一過程始於宋朝或更早,到元朝已經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