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通考·經籍考》

《文獻通考·經籍考》

《文獻通考·經籍考》為中國古代史志目錄。宋馬端臨撰。記述歷代典章制度,至治二年(1322)刊行。

基本信息

《文獻通考·經籍考》

正文

中國古代史志目錄。宋馬端臨撰。馬端臨 (1254~1323)字貴與,號竹州。饒州樂平(今江西德安)人。元初史學家、目錄學家。宋鹹淳九年(1273)中漕試第一。宋亡後,為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他歷22年時間,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撰成《文獻通考》348卷, 記述歷代典章制度,至治二年(1322)刊行(見政書)。
《文獻通考·經籍考》《文獻通考》24考中的第19考,共76卷。著錄自古迄宋現存圖書約5000種,按經、史、子、集4部分類編排。各部及各類之首有大小序,節引漢、隋、唐3代藝文志及宋代4部國史藝文志的大小序。每類列入 4部國史藝文志所著錄的圖書。每條款目均有輯錄體提要,輯錄各種書目中的評論及其他有關資料,其中主要採用的是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和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等。該書收羅繁富,體制完備,是著名輯錄體提要目錄,為後世所推重,清代朱彝尊的《經義考》、章學誠的《史籍考》和謝啟昆的《國小考》均仿其例。
該書的版本除元、明、清刊本《文獻通考》本外,還有1985年出版的新校本。明弘治年間的何喬新曾單獨刊行《文獻通考·經籍考》。

配圖

相關連線

目錄學

目錄學是研究目錄工作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即研究書目情報運動規律的科學。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錄學的作用,西漢時,劉向、劉歆父子就撰有《別錄》、《七略》等書,以後歷代均有專著。南宋鄭樵有《通志.校讎略》,至清代,章學誠著成《校讎通義》,更總結了目錄學的豐富經驗。反映我國古代著述的規模最大、最全的目錄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