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省溫州中學創辦於1902年,全稱“浙江省溫州中學”。曾用名“溫州府學堂”、“溫州府中學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浙江省立溫州中學”、“浙江省溫州市第一中學”。1953年被確定為省重點中學。1981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首批辦好重點中學。1993年被評為浙江省文明單位。1995年被確認為浙江省首批一級重點中學。1998年被授予“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學校”稱號。2001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群體先進單位。2002年再次評為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學校。現為溫州市十大現代化名校之一,是溫州市涉外參觀的重要視窗。

基本信息

發展過程

浙江省溫州中學

溫州中學創辦於清廷推行“新政”時的晚清。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國學大師、教育家孫詒讓(1848-1908)商請溫處道童兆蓉和溫州知府王琛,將溫州府屬中山書院改為溫州府學堂。府學堂後改名溫州府中學堂、浙江第十中學堂、浙江第十中學校、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校。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溫州地方當局決定以舊校士館為址創建溫州師範學堂。時任溫處學務分處總理的孫詒讓親操籌辦。1908年學堂建成。師範學堂後易名溫州師範學校、浙江第十師範學校。
1923年(民國十二年),教育部新學制(壬戌學制)要求將各地省立師範學校併入當地省立中學。於是十師和十中合併,校名仍是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校。1933年學校改名浙江省立溫州中學。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1945年間,溫州三次淪陷,學校數度遷址,先後在青田水南、村頭、南田和泰順江口等地辦學。抗戰勝利後,1946年省浙東第三臨時中學歸併溫中。
1949年5月溫州解放,學校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開始全面的改造和建設。
解放初期,學校按照“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改造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體系,教師進行思想改造,學生實施智、德、體、美全面發展教育。1953年,學校被確定為全省14所重點中學之一。
1954年,學校基本完成向新民主主義教育的轉變,著手按社會主義原則實行進一步改造,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8月,校名改為浙江省溫州第一中學。學校由完全中學改為高級中學。
1958年,學校在“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指引下,探索社會主義辦學新路,學校工作在探索中曲折前進。1959年,全省調整重點中學,本校為全省16所重點中學之一。

浙江省溫州中學

1961年,學校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2年試行《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1963年,省教育廳挑選基礎較好的17所中學為“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以與高一級學校形成“小寶塔”,本校名列其中。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給學校帶來災難性的破壞。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學校進行撥亂反正,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規。1978年,學校重新被確定為省、市重點中學。1981年被定為省首批辦好的18所重點中學之一。有關部門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提高學校辦學水平。
1985年,學校復名“浙江省溫州中學”,並再次由完全中學改制為高級中學。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校舍、設備進行系統配套建設,教學手段現代化進程加速進行。1992年,學校被評為省先進學校,1993年,學校評為省文明單位(以後仍保留文明單位稱號)。1995年,學校被批准為省一級重點中學。
2002年秋,為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學校整體遷移到占地338畝、投資約2億元的梧埏新校舍。全體師生將在這所現代化的寄宿制的新校里,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鬥。

優良傳統

浙江省溫州中學

學校富有民主愛國的革命傳統。解放前,溫中是浙南地區傳播民主思想和革命火種的重要基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勝利後,師生首起回響,策動獨立運動。五四運動時,學生踴躍組織進步會社,宣傳新思想和新文化。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土地革命中,本校校友和學生均曾作出出色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溫中是浙南學運的中心。解放戰爭中,進步師生始終站在反內戰、爭民主、迎解放的前列。解放後,廣大師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和建設,為振興社會主義祖國而勤奮學習和工作,發揚光大了學校光榮革命傳統。
學校教學一貫嚴謹求實。解放前,教師除個別外均畢業於高師或大學,學有專長,許多全國知名的學者、專家都曾來校任教過。解放後,省教育廳6次確定或調整省重點中學,本校均名列其中。學校一直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辦好重點中學的關鍵,調配和培訓工作抓得很緊,師資整體水平較高。八十年代以後,教師學歷全部達標。廣大教師敬業愛生、教書育人,治學嚴謹,作風紮實。教學不僅重視傳授知識,而且注意發展培養良好學風。近二十年來,學校大量增加新教師,中、青年教師成為教師隊伍的主體。他們繼承優良傳統,學習研究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學手段,茁壯成長,呈現了“一代更比一代強”的可喜局面。
學生富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傳統。廣大學生以“英奇匡國,作聖啟蒙”為訓,嚴格要求自己。解放前,大多數學生刻苦讀書,力求上進。即使在抗日戰爭艱難困苦環境中,學校仍能弦歌不輟。解放後,學生更胸懷大志,努力學習,課業成績,一直居地區各校前茅;課外學習,學術探討,第二課堂,體育文藝和社會活動,也都播譽全省。早年學生出版的《中國文學》曾被中科院列為學術期刊論文索引篇目;近期的《籀園春草》又多次評為全國中學生優秀社刊。學校致力於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進一步提高,創造性、靈活性進一步增強,優良學風得到進一步發展。

浙江省溫州中學

治校富有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建校之初,孫詒讓對課程進行大膽革新,開創了改革先風;立校不久,劉紹寬大力整理學務,制定全面的管理規章,奠定了嚴謹治校的基礎;五四運動時期,黃式蘇、姜琦等帶頭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培育了校園民主愛國風氣;洪彥遠、朱章寶等提倡學術研究,注重培養學生能力,推動了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學風的形成;金嶸軒主校時間最長,他廣聘人才,嚴謹治校,尊師重教,愛護學生,以身作則,無私奉獻,德高望重,為校長之楷模。解放後歷任領導都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堅持教育教學改革和學校管理改革。“文革”前的17年,著重改造舊學校,確立新的辦學原則,探索新的辦學路子,開展教材教法改革。八十年代以來,學校加大了改革和創新的力度,逐步建立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課程體系;最佳化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環境;健全保證教育質量的評估體系,完善實施高效管理的校長負責制、崗位責任制、教工聘任制和結構工資制。
教育改革中,學校努力營造寬鬆的教學環境,建設豐富多采、昂揚向上的校園文化,嘗試研究性學習和探究式教學,新的教學特色正在逐步形成。
經過長期的努力,幾代人的奮鬥,學校早已成為浙江的名校之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加強了對重點學校的支持,加大了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學校的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現在,學校有較雄厚的師資力量,較先進的教學設施、設備,較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較科學的管理規章,較合理的組織機構,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為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辦學條件

浙江省溫州中學

近幾年,市政府對教育的投資大幅度增長,溫中新校舍建設被列為市重點工程,學校現代化建設列為全市基礎教育十大工程之首。學校除主要依靠國家投資外,還開闢民眾投資教育的渠道,1984年起,學校開始招收部分自費生,其收益主要用於改善辦學條件。許多校友和其他社會人士也熱心捐資助學。
現在,新校園占地338畝(其中水域約占30%,綠化占地面的40%)。校舍建築面積共7.67萬m2,其中有13738m2的教學樓,5699m2的科學館(內有天文氣象台),4319m2的實驗樓,5936m2的圖書館(含學生電子閱覽室),7884m2的體育館,2901m2的藝術樓(內含校史館),400米塑膠8跑道的田徑運動場和1158m2的看台,19078m2的學生宿舍,3940m2的教師休息樓,7732m2的食堂,4319m2的行政辦公樓。
學校電教、實驗、勞技設備,體育器材和衛生器械、藥品配備,均按省一級重點中學的Ⅰ類標準配置。圖書館有藏書99713冊,本年雜誌225種,報紙55種。
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有教育信息中心、校園網路系統、CATV系統、校園公共廣播系統和多媒體教學系統等。

教育成果

浙江省溫州中學

辦學百年來,據現有名冊統計,學校畢業、肄業共40193人。其中:解放前的舊制中學1316人,師範學校655人,國中4079人,高中2070人;解放後國中13324人,高中18749人(見附三)。先後在學校工作過的教工約2000人。
校友分布全國各地和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大多數校友是我國革命和建設的骨幹力量。
解放前,許多校友投身革命救國,據現有材料統計,至少有260名校友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其中在校時即參加共產黨的70多人(見附四)。在革命和建設中,有40多人成為革命烈士(見附五)。學生參加革命隊伍、在校入黨及成為革命烈士人數之多,均居浙南各校之首。
校友中文化科學人才如林,科技界、教育界、文藝界、醫務界、新聞界、法學界、史學界……,工農商學兵各條戰線上都有一批傑出人物。其中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的有9人,評為教授、研究員等正高級職稱的約500人。數學家中擔任過國內外知名大學數學系主任或數學研究所所長的不下30位,因而溫中被稱為“數學家的搖藍”。
年青的校友人才輩出,其成就更是喜人。許多人成為各條戰線上的精英和新秀,不少人在新興學科前沿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據已收到的校友登記卡統計,八十年代以後畢業的校友中,具高級職稱的上百人。
廣大校友情系母校。許多校友經常回訪母校,向師生作專題講座,不少校友為改善母校辦學條件出資出力,還有的校友為在校師生設立各種獎學金,幫助母校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見附六)。百年校慶籌備期間到目前為止,已有兩千多名校友共送贊助款近二百萬元,支持慶典活動(校友贊助名單另行刊印)。

校史沿革

百年風雨

浙江省溫州中學

溫州中學的一百年,是風雨滄桑的一百年。一百年前,溫州瑞安的清末大儒孫詒讓,在其晚年傾力興辦教育啟迪民智。自1895年至其逝世的14年間,他在溫州和麗水兩地興辦各類學校300余所,開啟了浙南的新學先河。溫州中學正是他創辦的學校中光彩奪目的一所。
1902年7月,在孫詒讓的倡議下,將設在市區倉橋的溫州府屬中山書院改為溫州府學堂,此即溫州中學前身。
1906年,溫州府學堂改名為浙江省溫州府官立中學堂。是年劉紹寬出任校長,這位曾專程赴日本考察學務著有《東瀛觀學記》的溫州名校長,在任內銳意改革,整頓學務,力聘名師,親編教材,改革學制,擴建校舍,增添設備,對溫州中學初創有篳路藍縷之功。
1911年5月,浙江省溫州府官立中學堂改名為浙江省第十中學校堂,校址仍在倉橋。
相隔不到一年,浙江省第十中學校堂又更名為浙江省第十中學校。至1923年10月,教育部推行新學制,創辦於1908年的浙江省立第十師範學校奉命併入十中,校名沿用浙江省第十中學校。學校設師範部(在道司前十師校址)、中學部(在倉橋)和國小部。
1925年,浙江省第十中學校更名為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校,撤銷師範部,設高中部、國中部和國小部;兩年後,這所學校又更名為浙江省立第十中學。
1933年8月,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改名浙江省立溫州中學。此時內憂外患交織,中華民族正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而後抗戰爆發,遍地烽火,溫州三度淪陷,溫中校舍損毀嚴重,溫中被迫三度遷校;初遷青田水南、村頭,再遷北山、白岩,三遷泰順江口、南田三灘,直至1945年秋抗戰勝利才全部遷回溫州城區。
抗戰期間,溫中師生團結一致,共赴時艱,身處窮山偏壤,仍發奮讀書,弦歌不輟;國難當頭,師生愛國熱情高漲,紛紛組織劇團、歌詠隊,宣傳抗日救亡。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溫州中學自此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學校氣象驟新。
1953年,溫中被確立為全省14所重點中學之一,由省教育廳直管;翌年,劃歸溫州市人民政府主管,更名為浙江省溫州第一中學。
1965年,學校遷至風光旖旎的九山河畔,辦學條件大為改善;1985年,學校復名“浙江省溫州中學”,重新由完全中學改為高級中學。
1995年,溫州中學經溫中人的不懈努力,躋身省一級重點中學、省文明學校之列。

百年輝煌

浙江省溫州中學

溫州中學的一百年,也是名師薈萃、英才輩出、群星璀璨的一百年。
一大批出類拔萃、承前啟後的優秀校長和教師是鑄就溫州中學百年輝煌的基石。
在溫中歷史上,孫詒讓、劉紹寬、金嶸軒等名校長,朱自清、夏承燾、王季思、陳叔平等名師可謂耳熟能詳。他們學識淵博、教譯流芳,為溫中造就了大批英才。
據不完全統計,溫中創辦至今,已培養了4萬餘名畢業生和肆業生。
他們遍布祖國和世界各地,許多人在各自的事業中建樹不凡。
溫中校友中專家學者眾多,具有正、副高級職稱者達1200餘人,正教授職稱500餘人。其中鄭振鐸、蘇步青、夏鼐、張肇騫、谷超豪、張淑儀、施立明、李啟虎、陳式剛等九人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學部委員。
今天在溫中新校園內揭幕的8位名人塑像,是溫中群英譜中的突出代表。
孫詒讓(1848—1908),字仲容,號籀,溫州瑞安人。是晚清一位著作等身、成就卓著的樸學大師和教育家,他對溫州中學的開創之功和襄助之忱,人所共知。
金嶸軒(1887—1967),瑞安林人。他早年留學日本,結識章太炎、陶成章等革命黨人,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回國後曾三度主政溫中,歷時最久,建樹尤多。其於1924年秋毅然邀請剛從蘇聯回國的共產黨人謝文錦蒞校公開演講,傳播馬克思主義;1930年10月變賣家產200畝田地,充發欠

浙江省溫州中學

薪,拯學校於絕境,尤為師生所景仰樂道。
朱自清(1898—1948)是我國現代負有盛名的文學家、詩人和愛國鬥士。於1923年至1924年在溫中任國文教員。他教國文,將讀寫白話文引入課堂,使校園的新文學運動大放光芒,學生爭相請他上課。他為溫中撰寫的校歌一直傳唱至今,其中的“英奇匡國、作聖啟蒙”已成為溫中的校訓。
陳叔平(1889—1943)溫州市人。他是溫州府學堂第一期畢業生,因成績優良,畢業後被校長劉紹寬破格留校任教數學。後赴浙江高等師範學堂深造,期滿後返校任教25年始退休。1938年退休時學校特為之立紀念碑。先生教學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李銳夫、方德植、白正國、楊忠道、谷超豪均出其門下。
謝文錦(1894—1927)原名用銹,字霞,永嘉潘坑人。1911年考入溫中,畢業後入省立一師學習。謝文錦於1919年投身革命,曾受中共中央派遣赴蘇聯學習,並於1922年在蘇聯入黨。1924年,時任中共上海地委委員兼組織部主任的謝文錦和胡公冕一起奉命來溫籌建浙南黨團組織,在浙南播下了革命的火種。1927年4月11日在南京被逮捕,慘遭秘密殺害。

浙江省溫州中學

蘇步青(1902—)平陽縣人。溫中1919年畢業生,後留學日本。曾任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為1935年中國數學會發起人之一,《中國數學學報》主編,並創辦《數學年刊》。1952年調復旦大學,先後任教授、教務長,數學研究所所長、校長、名譽校長。曾兼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溫州大學名譽校長等。創立微分幾何學派,發現“蘇錐面”和“蘇鏈”。
鄭振鐸(1898—1958)溫州市人,畢業於溫中。五四運動期間在溫創辦刊物,宣傳反帝愛國,倡導新文化運動。1920年參與組建文學研究會,後參加抗日民主運動,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建國後歷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長兼中科院文學所,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學部委員、院士等職。
夏鼐(1910—1985)溫州市區人。1925年在溫中就讀,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後到英國倫敦大學留學,獲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專員等工作。50年代後歷任浙江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科院社會科學學部委員、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

百年大計

浙江省溫州中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馬年金秋,溫州中學在喜迎百年華誕之際遷入了新校園。
這所極富現代氣息,環境幽雅,風光宜人的新校園坐落於甌海區梧埏鎮老殿後村,占地面積338畝,水域面積約占三分之一。校園中五島六橋,互相勾連,整體設計,著重營造百年文化積澱的厚重感及科學理性和文化氛圍,展現名校風範,既具現代建築風格,又富江南園林意趣。校園設施在省內首屈一指。
溫州中學對未來的發展滿懷信心,現任校長鬍海帆告訴記者,“隨著教育產業的不斷發展和提升,學校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形勢,溫州中學不斷加強教育教學研究,探索現代教育模式,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力求形成既符合學校實際,又富有時代精神的辦學特色,做到以現代教育思想迎合教育現代化,以現代教育條件承擔現代教育任務,以現代教育方法和效率造就現代人才。”
沐浴著新世紀的陽光,歷經百年滄桑的溫州中學,在繼往開來的道路上,必將更加煥發出勃勃生機。

溫中淪陷

浙江省溫州中學

"七·七"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軍國主義把戰火逐步擴大到我國東南地帶。溫州是浙南重鎮,又是一個重要口岸,日寇經常派出軍用飛機在城區上空盤鏇侵擾,軍艦在甌江口外巡迴威脅。一九三九年三月,敵機首先轟炸南塘飛機場,隔一日又向永嘉縣政府(即現在的人民廣場,同溫中國中部僅一巷之隔)投彈。四月二十日溫中學校當局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疏散停課,要師生在一周內到青田縣水南村複課。四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時,敵機又飛臨溫州上空,以溫州中學國中部屋頂圓形舊式木結構的大禮堂為目標,投下兩枚炸彈。一枚落在大禮堂前面,教務處、訓育處、事務處、診察室及教職員寢室被炸毀。另一枚炸彈落在大禮堂東北角,大禮堂被炸毀一角。接著,四月二十八日下午三時許,敵機第二次對溫中國中部府沖轟炸,丟下八枚炸彈。幸好全校師生已於二十二日疏散,並無死傷,圖書儀器大部分已搬運,損失不大。事後,我懷著憤怒的心情急步來到學校國中部,大門尚完好,"道義之門"的橫匾仍然高懸。再往裡走,只見大禮堂搖搖欲墜草池畔,楊柳蕭條,剩下池旁一幢教育(樓上圖畫教室,樓下音樂教室)然獨存。其餘教育、寢室、辦公室及圖書館全被炸毀,頹牆殘柱,焦木橫陳,瓦礫成堆,彈痕累累,一片淒涼,令人觸目傷心

浙江省溫州中學

敵人的瘋狂轟炸,並沒有使溫中毀滅,只能激起我們青年學生的更大民族仇恨和發憤讀書的決心,我們很快在青田複課了。四月底,我們雇只蚱蜢舟,溯甌江而上,經過六、七小時的航行,到達青田縣城對岸--水南村。上了岸,走過漫長的沙灘和粟樹林到了樓霞寺,這就是溫中臨時校本部。附近一個祠堂作為高一學生寢室、飯廳,教室是用竹籬箬篷搭成的。還租賃一些民房,作為學生寢室。高二高奪級段在離水南約五華里的村頭,後來高一也遷到那邊去了。那時租用一個歸僑的三層舊洋房人為師生寢室及辦公室,還從溫州國中部的廢墟運來舊木料,在村頭搭成教室,一切因陋就簡。當時的校長朱一青,在學校搬遷、複課的過程中,做了一些工作。由於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校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能於短期內在青田順利複課。五月八日起復學開課了。
當時,溫青公路多處已炸毀,交通僅靠甌江一條水路,海產魚鮮,不易買到,即使能買到,生活清苦的師生也買不起。一伙食很差,吃的是青菜豆腐,點的是煤油燈,生活條件艱苦;師生初到異地,山區水土不服,虐疾疥瘡流行,患病者很多。敵機也不放過這座小山城,在青田車站狂轟濫炸,也曾在水南學校上空盤鏇肆虐。在這烽火漫天,病魔纏綿的惡劣環境下,大家仍孜孜不倦地奮發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同時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抗日宣傳活動。一些學有專長的名家,如數學家方德植、生物學家賈祖璋、木刻家金逢孫、溫州詩人陳雁迅、青田古文家廖卂甫等,在學校遷到青田以後被聘請來執教。
一九四一年四月,敵軍又向我國東海沿海一帶滋擾,甌江口風鶴頻驚,溫州正面臨著日軍鐵蹄踐踏的危險,大家惶惶不安。四月十九日夜晚,物理教師閻保福在校辦公室接到麗水專員余森文的電話,我們就涌到電話機旁,傾聽她夫婦的對話。從電話中,得知溫州已經淪陷的訊息。余森文通知閻保福先生,情況緊急,當晚即乘青田縣政府準備好的蚱蜢船撤離,退避麗水。頓時,整個學校氣氛更加緊張,當夜學校召開緊急會議,並通知師生連夜整理行裝,明天即撤離水南,到甌江上游的小溪白岩地方避難。這一夜,大家誰也沒有入睡。次晨,天未大亮,我們頂著蒼山月照,挑著行李,每人帶著學校發來的十斤大米,成群結隊沿著緩緩東流的小溪,繞過一座又一座嵯峨重疊的山崗,踏著崎嶇狹窄的山間小徑,蜿蜒西行。途中有時下起小雨,沿途碰到不少從青田縣城逃難的民眾,打聽溫州淪陷種種不幸傳說。大家在途中想起了陷在敵人鐵蹄下的父母兄弟姐妹,唱起了《流亡三部曲》,心頭感到無限悲酸、憤恨。

浙江省溫州中學

經過一天的疲勞跋涉,下午經過北山,到達了白岩。白岩是一個小山村,沒有幾戶人家,大家擁擠地住在狹小陰暗的民房裡。學校沒有開課,我們白天在山村徘徊,打聽溫州的訊息;夜晚對月愁思,腦海中浮現著家鄉人民的慘痛遭遇。學校秩序雖尚安定,近萬斤學谷也已在朱一清籌劃下,搶運到水南山後二十里堆放著,但辦學經費無著,勢必解散。我們青年學生面臨著"家鄉淪陷,前途茫茫,何處是歸程"的困境。有的同學準備組織劇團,到江西流浪演出,以維持生活,找尋出路∑的想組織抗日游擊隊,就地堅持武裝鬥爭∑的想翻山越嶺回到瑞安、文成,找尋失散的家人……這些帶著稚氣的打算,雖然在我們十幾歲年青學生幼稚的心靈中迴旋,但現實是殘酷的,找不到實現這些願望的可靠辦法。幸好,十天過去了,意想不到,敵人卻從溫州撤退了,大家懷著"漫捲詩書喜欲狂"的喜悅心情,紛紛趁著蚱蜢舟,順流而下。春溪水滿,剪江疾飛,從白岩一徑回到劫後的溫州。
溫中於一九四二年暑期遷回溫州,為便利青田籍的國中同學就學,仍在水南設立分部。一九四四年溫州第三次淪陷,溫中又曾搬遷到泰順江口。淪陷前夕,學校宣布疏散,將圖書儀器遷存近效水心,然後在江口雇木工趕搭十餘間草棚充作教室,輾轉通知疏散各處的師生來校複課。甌海中學等好多同學也來這裡插班上課。在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緊張歲月中,溫中度過了不平凡的歷程。

溫中劇團

浙江省溫州中學

溫中劇團成立於1939年9月21日,同年秋,首場公演吳祖光的著名四幕話劇《鳳凰城》,導演顏景文,演員有顏景文、王學仁、管鶴鳴、沙桂芳等。10月至11月,又先後為募集寒衣、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等演出多場。同時還演出《反正》、《炸藥》、《死裡求生》、《三江好》、《殺敵有功》、《舊怨新仇》等獨幕劇。

1940年秋,先後在青田、麗水、溫州公演宋之的名劇《鞭》,導演陳翰,演員有徐章、陳超元、蔡韶簫等。期間,為回響“劇人號獻機運動”,在青田補習中學舉行國防戲劇公演,劇目有《傷兵之友》、《游擊之愛》等獨幕劇,所得之款如數匯往重慶全國劇人協會獻機之用,以示愛國熱忱。翌年4月初,為救濟貧民並籌募劇團基金,在中央大戲院隆重公演陽翰笙的四幕名劇《塞上風雲》,導演吳聯英,演員有黃冠秋、馬伊麗、樊祖鼎等。1942年至1946年,溫中劇團相繼演出《夜光杯》、《天長地久》、《蛻變》、《孔雀膽》、《大地回春》、《大雷雨》、《春雷》等劇。

溫中劇團是一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校園劇團,歷史悠久、業績輝煌,從成立到解放初期(1939—1949)的10年中,演出過不少著名話劇,為溫州進步戲劇運動作出了積極貢獻。

戰火校園

9

溫州三次淪陷,溫州中學三度遷校,是抗戰年代溫州校園幾度搬遷的典型:初遷青田水南、村頭,再遷北山、白岩,三遷泰順江口(因建造珊溪水庫,江口現在已經被淹)、南田三灘,直至抗戰勝利,1945年秋才全部遷回溫州城區。 

現在坐在舒適、寬敞、明亮的現代化校舍中的莘莘學子,很難想像戰爭年代求學的那份額外艱苦。

素質教育

浙江省溫州中學

2006年,是溫州中學激情振奮、鼓舞人心的一年,是溫州中學辦學史上繼往開來的一年。在這一年,喜事連連,年末的系列喜訊把這一年我校的工作推向了高潮。

盤點這一年,溫州中學的師生有理由驕傲,但更給我們今後的工作提出了挑戰。

這一年,我校畢業生在聯考中取得不俗的成績,重點上線人數突破500;這一年,我校成功舉辦國際城市數學邀請賽;這一年,我校共有6位教師被評為省特級教師,又有5位年輕教師被評為省教壇新秀;這一年年末我校在全國奧賽中全面開花,共獲得36個一等獎,60個二等獎,58個三等獎,在浙江省名列首位。

回眸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寫下的“英奇匡國,作聖啟蒙”,提升了多少溫中學子的夢想,他所寫下的“上下古今一冶,東西學藝攸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溫中學子在追求理想之路上前行。時代給了我們機遇,只有與時俱進,才能無愧於前輩的重託。

21世紀需要大批既有全面基礎素質,又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創設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校園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也使各種具有個性特長的學生從中誕生。

辦學理念

浙江省溫州中學

有了理念才有信仰,有了信仰才能成功;有了先進辦學理念,才能把教師引領到最高境界,才能把學校引領到最高境界。

在這裡我們首先要感謝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確領導和對我們工作的大力支持。2002年10月,在市政府支持下,市教育局正式啟動“數學家搖籃”工程,設立工程理事會,並在我校設立了工程活動主基地。迄今為止,我市先後向搖籃工程注入活動資金400餘萬元,並根據設立宗旨相繼設立了溫中數學實驗室、小數學家活動中心,成功承辦了首屆東南三省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和第七屆青少年數學國際城市邀請賽,開展了溫中數學特長班教學實驗研究,舉辦高中數學教師課堂教學研修班、中學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教練員培訓班,邀請國家奧林匹克高中數學競賽原總領隊裘宗滬等十餘位數學名家來溫講學,舉辦一年一度的溫州市“搖籃杯”高中數學競賽、國中學生數學小論文評比等活動,將數學滲透到了中國小教育的方方面面。

這一切為我校進行素質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條件。以此為契機和鼓舞,我校在各學科都進行了積極和富有成效的嘗試。

浙江省溫州中學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使我校能獲得可持續發展,我們特別著意於形成一支有學科特長的教師隊伍。近年來,胡海帆校長多次帶領各科老師外出考察,省內省外、南下北上,學習先進學校的成功經驗,嘉興中學、湖州中學、效實中學、鎮海中學都曾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湖南師大附中、湖北武鋼三中都有我們探訪的身影,為的是“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打造富有溫中特色的教師隊伍;學校多次舉辦國際和國內的大型競賽活動,並多次邀請國內的一流專家、教授來校做好教練員培訓工作,通過這些工作讓教練員在交流中不斷開闊視野,提高能力。學校制定了《學科競賽活動管理辦法》,成立了學科競賽活動領導小組,由主管副校長任組長,教研處、教務處、年級段、教研組有關負責人參加。各教研組成立了學科競賽研究小組,設總教練一名,負責組織本學科教練研究學科競賽教學,審批競賽活動計畫。

在素質教育之路上,我們的腳印日漸清晰:2004年,王超同學在高手如林的對決中,以國內測試第一名的成績,被世界前五位的頂尖大學——英國劍橋大學錄取;2005年,周傳凱進入國家集訓隊,同時保送北京大學,在清華大學組織的自主招生面試中,我校畢業生高挺然以敏捷的才思、廣闊的知識面征服了評審,表情嚴肅、要求苛刻的專家們也禁不住為他鼓掌;今年,從已知的訊息,倪良福同學進入國家集訓隊,還有六位同學進入冬令營。更讓我們欣喜的是,我們的畢業生越來越受到國內一流大學的歡迎。北京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向來以審核程式嚴格著稱,臨時增加名額的情況極少出現。2006年,北京大學原擬分配我校一名保送生和自主招生考試名額。年底,獲悉我校在素質教育實施方面的成績之後,北大派出相關人員到我校核實調查並組織學生座談;落落大方、侃侃而談、富於創造精神的溫中學子贏得了教授的青睞。最終北京大學毫不吝惜地將11個追加名額給予我校。

文化作為反映人們共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歷史現象,還為人們創造了發展環境和方式。六七百年以前,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反對程朱理學空談心性,抨擊儒學重義輕利、重本輕末,注重經世致用。這是溫州人的精神財富,這是歷史的傳承,文脈的延綿,也奠定了溫州人重實際、講實利、求實效的思想文化基礎。這一思想文化基礎也是我們今天努力打造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教師文化的哲學基礎。

浙江省溫州中學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學校管理人才的道德化、職業化、專業化和創新化事關教師文化建設的“高度”和“深度”,名特教師的人文關懷、道德情感、學術水準和專業水平事關教師文化建設的“力度”和“強度”。以下一個個樸實和感人的故事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事業的明天。
這是金長林老師競賽心得中一個很具代表性的片段:“搞數學競賽本來就是一件痛苦並快樂著的事情,自從我到溫州中學以來,我一直擔任奧數教練,6年多以來,從沒度過一個完整的節假日,從五一長假、國慶長假、寒假、暑假到周末都一樣,對於家庭我一直很內疚,我對不起妻子和孩子!幾年來幾乎不管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到現在為止只參加一次孩子的家長會,記得孩子還在讀國小的時候,那天下雨,老婆有事,只能讓我去給孩子送雨傘,接到任務的時候我的心裡就忐忑不安,因為我還不知道孩子在哪個教室呢?果然不出所料,等到我找到孩子的教室時,孩子已經冒雨回家了,老婆一回家,等待我的是一頓臭罵!”而他又是怎樣對待學生的呢?“作為競賽教導員,還時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把學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學生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及時做好學生的工作,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同時當學生取得成績時我也會跟他們一起高興、瘋狂,我始終認為學生選定了數學,那就選定了我,我必須關心他們,幫他們提高成績,教他們如何做人。”這就是我們老師的價值觀和職業精神。這也正如陳相友老師所說“競賽如同創業,創業者更多時候是快樂的,因為一個人在黑暗中走路是寂寞的,那么多人手拉著手走的時候那是快樂、那是勇往直前。我擁有自己的團隊,他們幾經沙場,衝鋒陷陣,他們中有埋頭苦學,用功得讓你心疼的;他們中有博學睿智,精靈得令你汗顏的;他們中有臨危不亂、力排眾議的;他們中有淡看成敗、知恩圖報的……這一切的一切,自然成為我迷惘之際快慰的源泉,無論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堅持自己最初的目標一往無前”。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一大批中青年教師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科研水平和業務能力不斷進步,逐步從經驗型走向研究型,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教學研究也推動了教學方法的改進,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了出來。

浙江省溫州中學

朱金軍老師的體會便是很好的代表:“授課力爭做到‘一題多法’、‘一法多題’、‘一題多變’以思維方法訓練為主,力求將相應物理模型,基本思路,題中的重、難點 凸現出來。在典型題、競賽訓練中的‘好題’的講解中,我力求‘一題多法’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包括從學生中徵集而來的思路,讓學生充分掌握更多的思考方向,體會物理的靈活性。知道一種思路在解題中行不通時能及時調整思路。‘一法多題’:及時歸納,建立模型,題型變化後套用,在套用中理解掌握,達到熟練地解決一類問題。‘一題多變’:一道題可不可以變化,可以如何變化,包括形式上的,包括已知與未知的交換等等,鼓勵同學們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善於思考的好習慣。題中的重點、難點及時給總結,提出如何應對的學法指導,講題儘量講透徹。對學生,允許質疑,允許對權威解答提出相反的結論,允許出錯。在許多權威資料中,有的解答也難免出錯,只有在質疑、爭論中才能辨析清楚,爭論不下的問題,鼓勵同學們自己去查資料。”老師的前瞻性也極大的推動了學生的發展,在這方面,施春平老師有很好的總結,“當我們教育活動中的某種內容符合學生素質發展規律、符合教育規律、符合時代發展的方向時,必然會帶來良好的育人效果”。他舉例說,高三的周辰寫道:“我慶幸三年前的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信息學,我相信我的這段學習經歷將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課,它將一直伴隨我以後的學習,工作。”高三的張俊寫道:“我深深地被程式設計的精妙所吸引,鑽研算法,攻克難題,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交流經驗,互相學習,冥冥之中,我覺得我要飛得更遠。”高三的戴鑫通在高二時與省隊擦肩而過,他覺得學習計算機是其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人生片段,他在自己的感言裡寫道:“用廣搜學習更多的知識,用深搜學習更深的知識”。高二的文學社社長錢之舟說:“0與1的世界構築起我的夢想舞台,助我飛翔。”有資格參加07年首屆亞太地區信息學競賽的高二選手陳章義說:“學習信息學一年以來,有歡樂,有苦澀,有成功,有失敗。對信息學的熱愛使我堅持走了下來,朝著夢想,前進。”

梅花香自苦寒來,這自然也勢必和我們同學的努力分不開;也和我們很多默默工作的班主任老師分不開。在此,我一併表示我的敬意和謝意。這是新時代的溫中精神。

和諧發展

浙江省溫州中學

學會做人和張揚個性學校堅持以德育為首的辦學理念,建立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德育教育網路,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能充分自治、自立,把自己納入文明的軌道。要培養21世紀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既要幫助學生掌握作為未來社會成員必備的知識、能力、品格,更要重視促進學生個人特有的心理特徵的發展,重視每個有活力的生命體的個性張揚,學校教育的環境要儘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閃光點的舞台。為此,學校打破了單層的、封閉的課程框架,建立了必修選修、社會實踐和興趣並存的、開放的、多層次的課程體系,增添了勞動技能和體育選修課,成立了文學、影視評論、音樂美術、書法、武術、科技等20多個興趣小組。

學生不但學業優秀,他們的全面發展足實令人鼓舞。周辰同學,國中以數學滿分進入溫州中學,他的英語成績非常突出,口語會話能力好,參加全國“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獲得市第2名,決賽第8名;2005年溫州市高一英語聽讀能力初賽、決賽一等獎;還獲得了PETS(全國英語等級考試)4級口試合格證。在學校藝術節的英語演講比賽中更是展示了自己的風采,並在學校英語課本劇《威尼斯商人》的表演中擔任主要角色,表現突出。成績優異,高中三年在各次考試中總成績名列全年級段的前列,連續三年被評為校級三好學生,特別是在2005年獲得“校長嘉獎”。他各學科綜合實力強,平時非常注重各科均衡發展和個人綜合素質的培養。曾經擔任過班長、生活委員,工作能力強,團結同學,樂於助人。在三年的中學生活中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活動,如學校藝術節、體育節等,興趣愛好廣泛,愛好打籃球、桌球和科技製作小發明等。高二的錢之舟,是溫州中學文學社的社長,有多篇文章在國家級比賽中獲獎(包括《在森林的外面》獲第四屆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二等獎及第七屆中國少年作家杯二等獎,《曲線回歸》獲全國中學生創新作文大賽二等獎等),演講能力極強;孫楠畢業於少藝校,專長於手風琴,黑管琴,在學校藝術節上獲獨湊第五名;李穎洲多次獲機器人比賽大獎,曾獲溫州市第一名,浙江省第二名,全國“廣茂達”杯一等獎。陳思思在學生會擔任“權益部”部長,非常活躍,工作十分積極,組織演講能力較好。高二和高三連續兩屆獲全國化學一等獎的李果同學曾獲浙江省教育廳西畫特長B級;進入化學冬令營的呂繩濤曾獲中國—美國少年兒童書法攝影繪圖比賽優秀獎,全國小百花少年兒童書法比賽三等獎,其作品曾入選安徽省書法新人作品展,還曾獲蚌埠市“沁雅花園杯”少年兒童書法比賽中學組一等獎。

浙江省溫州中學

進入大學後我們學生綜合素質突出再次得到體現。僅以參加信息學奧賽同學為例,舒春平老師通過跟蹤調查發現,他們都是各高校計算機專業的佼佼者。例如02年的銀牌選手盛城同學,當年他在讀高二,就直接被保送到復旦,後來成為復旦大學參加“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大賽”的主攻手之一,並取得國際總決賽的第5名的好成績。04年保送到復旦的沈震同學,也參加了“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大賽”,目前為止已取得國際總決賽第32名的佳績。在復旦大學目前有3個在讀學生,都得到了吳永輝等教授的讚賞,吳老師曾說,溫州中學的學生他放心,肯吃苦,誠實聽話。
在學校的新五年發展規劃中,我們提出了“以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的和諧發展為宗旨,努力構築同新課程實施相適應的學校文化新體系,積極吸收國內外先進教育思想,把溫州中學辦成一所走在國內中學教育前沿並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學校,使之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驗示範學校,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視窗學校”的發展目標,為每一位學生鋪設一條由狹隘走向廣闊的大道,更有機會去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美好人生,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

校歌

浙江省溫州中學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校歌1
雁山2雲影3,甌海4潮淙5。看鐘靈毓秀6,桃李7蔥蘢8。懷籀亭9邊勤講誦10,中山精舍11坐春風12。英奇匡國13,作聖啟蒙14。上下古今一冶15,東西學藝攸同16。
1923年
——《朱自清全集》第五冊125頁
箋注
1、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校歌:1923到1924年,朱自清先生在這裡任教,寫了這首校歌,期間還創作了《溫州的蹤跡》。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校。前身為中山書院,1759年由溫州知府李琬創建,地址在2013年的實驗中學(倉橋巷)。1902年晚清大儒、教育
家孫詒讓改其為溫州府學堂,後改為浙江第十中學堂。1912年改名為浙江省第十中學校。是浙江省溫州中學的前身。
2、雁山:泛指溫州雁盪山。雁盪山分南北兩山。南雁盪山在平陽縣,北雁盪山在樂清市。北雁盪山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成盪,秋雁長來棲宿,故稱。
3、雲影:白雲投射下影子。言天高氣爽,景色明媚;又言其變幻多姿。
4、甌海:舊縣名。這裡指代溫州。
5、潮淙:潮水淙淙。白居易《草堂前新開一池》:“淙淙三峽水,浩浩萬傾陂。”這句說甌江潮水之氣象萬千。甌江江心嶼江心寺有南宋王十朋對聯:雲朝朝(潮)朝朝朝(潮)朝朝(潮)朝散,朝(潮)長長(漲)長長長(漲)長長(漲)長消。此兩句描寫了雲起雲散,潮漲潮落的景致,正代表了溫州壯麗奇妙的景色。淙,流水聲音。
6、鍾靈毓秀:鍾,匯聚。毓:養育。凝聚了自然的靈氣,養育出優秀的人物。這裡指溫州自然靈秀之氣培育俊才。宋朝張明中《賀新郎》:“卓犖歐陽子,是江山毓秀鍾靈,異才問世。”
7、桃李:比喻所教的學生或所培育的人才。《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者,夏得陰其下,秋得其實。”
8、蔥蘢: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郭璞《江賦》:“潛薈蔥蘢。”這句形容培養的人才極多。
9、懷籀亭:在浙江省第十中學校高中部(今道司前西首)。為紀念孫詒讓而築。孫詒讓字仲容,號籀。故曰懷籀亭。
10、講誦:都是兩種讀書方法,前者相當於說,後者相當於背誦。(見朱自清全集三《論誦讀》)這句說同學們在努力學習。
11、中山精舍:中山,浙江省第十中學校國中部(今倉橋巷實驗中學校址)後面的小山名。晚清中山書院就設在這裡。這裡指代第十中學校。精舍,舊指書齋、學舍,集生徒講學之所。《後漢書•包鹹傳》:“因住東海,立精舍講授。”
12、坐春風:比喻受到良師的教導。《二程全書•外書十二》:“朱公來見明道(程顥)於汝,歸,謂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這句說學生們受到良師的教導。
13、英奇匡國:英,傑出的。《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奇,罕見的。英奇,這裡指罕見的傑出人物。《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匡國:挽救國家。匡,救助護正。《左傳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災患。”
14、作聖啟蒙:聖,聖人,即道德和智慧型極高的人。作聖,做聖人。啟蒙,開發蒙昧。這裡指通過教育,使後進的人們接受新事物而得到進步。
15、上下古今一冶:把各行各業的古今知識熔為一爐。
16、東西學藝攸同:攸,助詞,無義。同,聚集。《詩經•小雅•車攻》:“我車既攻,我馬既同。”這句說把中外的學術技藝集於一體。
校訓“英奇匡國,作聖啟蒙”,意為“英才匡扶國家,作聖賢的啟蒙者”。來源於溫州中學校歌。“英奇匡國”回答了“溫中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作聖啟蒙”則可理解為做一個為民智的啟蒙做貢獻,並且道德高尚的“聖人”。

校長與講師

浙江省溫州中學浙江省溫州中學
溫州名人孫詒讓、劉紹寬、金嶸軒曾擔任校長。
朱自清、夏承燾、王季思、陳叔平、陳功甫、孔繁勝、陳文普等人都曾先後在該校執教。

校友

浙江省溫州中學浙江省溫州中學
鄭振鐸,作家,文學史家,著名學者,中國民主促進會發起人之一。蘇步青,數學家。原復旦大學校長,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邱清泉,國軍第二兵團司令,中將銜。在淮海戰役(徐灃會戰)光榮犧牲。
夏鼐,考古學家,中科院院士。
徐賢修,中研院院士,原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楊忠道,賓夕法尼亞大學數學系教授,中研院院士。
夏承燾,中國現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張肇騫,植物學家,中科院院士。
谷超豪,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獲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張淑儀,聲學家,中科院院士。
施立明,遺傳學家,中國分子進化生物學先驅,中科院院士
李啟虎,水聲信號處理和聲吶設計專家,中科院院士。
陳式剛,理論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
王克明,材料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
陳功甫,民國時期著名教授、學者、歷史學家、中國史學史、近代史學科教研先驅。

溫州高中學校列表(二)

本任務就來盤點溫州市高中學校列表。註:詞條中不要添加學校網址、信箱、電話等具有推廣性信息。
溫州市鹿城區岙底鄉中學
平陽縣蕭江鎮第二中學
平陽縣浙鰲高級中學
溫州市甌江高級中學
平陽縣西灣鄉中學
平陽縣鰲江鎮第五中學
平陽縣鰲江鎮第四中學
平陽縣鰲江鎮第三中學
平陽縣鰲江鎮第七中學
平陽縣鰲江鎮第八中學
平陽縣敖江鎮第六中學
平陽縣育秀中學
平陽縣育才學校
平陽縣求實成人高級中學
平陽縣培培外國語學校
溫州市鹿城區仰義中學
平陽縣昆陽鎮第四中學
平陽縣昆陽鎮第三中學
平陽縣昆陽鎮第二中學
平陽縣昆陽高級職業中學
平陽縣科興計算機學校
溫州市第二十中學
溫州市外國語學校高中部
永嘉縣應坑鄉中學
永嘉縣巽宅鎮中學
永嘉縣巽宅鎮下嵊中學
永嘉縣溪下鄉金盾中學
永嘉縣石染鄉中學
永嘉縣山坑鄉中心學校
永嘉縣界坑鄉中學
永嘉縣大岙鄉中學
浙江省永嘉縣碧蓮中學
永嘉縣茗岙鄉中學
永嘉縣昆陽鄉中學
永嘉縣大若岩鎮中學
永嘉縣大若岩鎮桐州中學
永嘉縣大若岩鎮水雲學校
永嘉縣碧蓮鎮中學
浙江省永嘉縣岩坦中學
永嘉縣張溪鄉中學
永嘉縣溪口鄉中學
永嘉縣潘坑鄉中學
永嘉縣鯉溪鄉中學
永嘉縣黃南鄉中學
永嘉縣嶺頭鄉中學
永嘉縣鶴盛鄉中學
永嘉縣東皋鄉中學
浙江省永嘉第二高級中學
永嘉縣岩頭鎮中學
永嘉縣岩頭鎮港頭中學
永嘉縣五尺鄉中學
永嘉縣楠溪江學校
永嘉縣花坦鄉中學
永嘉縣表山中學
永嘉縣楓林鎮中學
永嘉縣楓林鎮孤山中學
永嘉縣下寮鄉中學
永嘉縣沙頭中學
永嘉縣沙頭鎮海廟中學
平陽縣水頭鎮第四中學
瑞安市林溪鄉第一中學
蒼南縣靈溪第二高級中學
樂清市英華學校
樂清市虹橋中學
平陽縣雲祥中學
浙江省平陽縣第二中學
樂清市柳市中學
樂清市柳市鎮實驗中學
平陽縣蕭江鎮中學
樂清市白象中學
平陽縣新鰲高級中學
平陽縣昆陽鎮第一中學
樂清市業餘體育學校
樂清市興樂中學
樂清市師範附屬學校
樂清市樂成鎮第三中學
樂清市第三中學
平陽縣第一中學
平陽縣第三中學
浙江省永嘉縣羅浮中學
瑞安市第八中學
溫州市第十七中學
瑞安市曹村鎮中學
永嘉縣上塘中學
瑞安市雲江高級中學
瑞安市第四中學
瑞安市龍翔高級中學
溫州第二高級中學
洞頭縣實驗中學
溫州市同德中學
浙江省泰順縣第一中學
泰順縣育才高級中學
泰順縣城關中學
文成縣珊溪中學
溫州新世紀學校
蒼南縣龍港鎮第二高級中學
蒼南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求知文化補習學校
蒼南縣馬站高級中學
蒼南縣橋墎高級中學
蒼南縣獅山中學
蒼南縣金鄉高級中學
浙江省溫州中學
蒼南縣錢庫高級中學
蒼南縣宜山鎮第一中學
溫州市第七中學
蒼南縣振清外國語學校
蒼南縣龍港鎮第一中學
蒼南縣龍港鎮第四中學
蒼南縣龍港鎮第三中學
蒼南縣龍港鎮第二中學
蒼南縣龍港高級中學
蒼南縣巨人中學
浙江省蒼南縣求知中學
浙江省蒼南縣第一中學
溫州市第十五中學
蒼南縣靈溪鎮第一中學
蒼南縣樹人中學
溫州宏德中學
浙江省樂清市精益中學
樂清市柳市鎮第一中學
浙江省樂清中學
樂清市育才中學
浙江省洞頭縣第一中學
瑞安市第九中學
瑞安市碧山鎮中學
溫州市龍灣區永強中學
溫州市第二中學
瑞安市塘下鎮第一中學
溫州市第二十一中學
瑞安市第十中學
浙江省文成中學
蒼南縣錢庫鎮第二高級中學
蒼南縣宜山高級中學
樂清國際外國語學校
樂清市虹南中學
樂清市第二中學
瑞安市第七中學
瑞安市第五中學
瑞安市第三中學
浙江省永嘉中學
溫州育英學校
溫州市第三中學
溫州市第十八中學
溫州市第十四中學
溫州市第十六中學
溫州市第十二中學
溫州市第八中學
溫州市實驗中學
溫州市第五十一中學
溫州市第四中學
溫州市第十一中學
溫州市第九中學
溫州市第二十二中學
溫州市第二實驗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